涉嫌此次歧視亞裔事件的兩位喜劇明星在法可謂家喻戶曉:一位名叫加德·埃爾馬萊(Gad Elmaleh),來自摩洛哥的一個猶太家庭。他在臉書、Twitter等社交平臺上累計有近1500萬粉絲;另一名演員凱夫·亞當斯(Kev Adams)同樣是北非猶太后裔,在7-14歲年齡段法國人中有極高的人氣。
在埃爾馬萊的個人網站上有這麼一段英文自我介紹:「加德·埃爾馬萊可以說是歐洲最著名、最受歡迎的喜劇演員,他已在書寫職業生涯的新篇章:徵服美國觀眾「。事實上,埃爾馬萊在2016年與美國Netflix公司籤署了一項合同,為後者在超過190個國家的1.25億用戶提供服務。如今,他名為「美國夢」的全英文表演已全面上架。
不過,最近的亞裔種族歧視風波可能會影響埃爾馬萊「徵服美國市場」的抱負:在Twitter上,已有協會和個人發布了「埃爾馬萊從Netflix下架」的標籤(#GadElmalehOutOfNetflix),要求Netflix刪去埃爾馬萊的作品。那麼,埃爾馬萊究竟是如何引起眾怒的呢?
圖片來源於網絡2016年12月,法國知名M6電視臺播出了埃爾馬萊與凱文·亞當斯的《一切皆有可能》小品:凱文·亞當斯身穿一件藍紫色衣衫,帶著一頂西瓜帽,留著一條細長辮子。接著,化妝成老年人的埃爾馬萊則穿著道袍登場,並對亞當斯模仿的「中國人」冷嘲熱諷。
《巴黎人報》如此描述表演細節:「怪誕的模仿、誇張的口音與腔調、眯眼再用力睜眼的表情、愚蠢的笑聲,以及把所有亞洲人粗略地混為一談的玩笑」。
將近一年半後(2018年4月23日),埃爾馬萊通過電話採訪公開道歉:「人們對我們想表達的內容有巨大的誤解。這個小品的出發點恰恰是建立在陳詞濫調上:我們沒有惡意,也不想傷害任何群體。我們想嘲笑的是刻板印象。這個小品是在諷刺那些嘲笑亞裔族群的短劇」。
這個聽來頗為委屈的道歉似乎可以被如此解讀:1.表示對亞裔族群沒有惡意,與種族歧視撇開關係;2.如果覺得自己被傷害,那可能是因為你沒有幽默感,無法敞開胸懷、領會創作者的用意。
不過,如果我們了解從節目首播(2016年12月)到埃爾馬萊公開道歉(2018年4月)這段時間裡發生了什麼,可能就會改變想法:該事件的核心甚至不在於小品本身的內容,而在於節目首播後,埃爾馬萊對抗議言論先是置之不理、然後公開挑釁抗議者的無理舉動。這樣看來,姍姍來遲的公開道歉難免顯得別有所圖、毫無誠意。
事實上,該節目在2016年首播後,一位名為露易絲·陳(Louise Chen)的中法混血DJ在知名媒體Les inrocks上發表了感染力極強的反種族歧視言論:「這齣劇收集了一些30年前的後殖民時代玩笑,就好像在法華人這麼多年來從未有任何改變」、「我感到非常、非常憤怒,有人想讓這齣短劇讓我相信,它代表的是2017年的法國」。
她還認為,這個有400多萬法國觀眾的黃金時段節目會令種族主義言論變得「習以為常、司空見慣」。而「那些出生於2008-2012年」、同時喜愛中西文化的亞裔孩子們也會因這個闔家歡節目而再次感受到社會的惡意和偏見。
除了露易絲·陳,法國CliqueTV電視臺越南籍主編Anthony Cheylan痛心疾首地指出,如果被嘲笑的是其它族群,那麼會立刻引起社會輿論的強烈抗議。他還提醒,對亞裔的歧視以及上升到暴力層面,針對亞裔的暴力搶劫和傷害事件數見不鮮(遊客多次被搶、張朝林被殺害)。
但這些憤怒的聲音並未引起埃爾馬萊的重視,後者還在2017年1月電臺欄目《Saturday Night Live》上公然聲稱:「它會引發熱議,還會激怒很多中國的團體。」
2018年4月17日,該劇目再次在W9頻道重播。而在此前一天,為挑話題、提高收視率的埃爾馬萊不惜主動挑釁歧視受害者露易絲·陳:「感謝露易絲·陳的支持,明晚相約W9頻道重看《中國人》」。他還在露易絲·陳照片中為她「配上字幕」:「迫不及待要在W9頻道上和凱夫及加德一起重看《中國人》!!!」
當800餘萬粉絲的埃爾馬萊主動@露易絲·陳的Twitter帳戶,後者便成了埃爾馬萊龐大粉絲團的騷擾和侮辱攻擊對象。這種先無視抗議、不屑及時回應與反思的態度,以及為提升關注度而主動騷擾受害人的做法,實則令人不齒。
露易絲·陳在被挑釁之後發推文指出,「問題的核心」在於為何這個種族歧視主義的小品居然還能在W9頻道上重播?這樣一來,她的矛頭同時指向了「有縱容種族歧視嫌疑」的電視臺和法國高等視聽理事會:據《赫芬頓郵報》報導,高等視聽理事會承認已收到一百多起投訴。目前,美國Netflix目前已把這個小品從網站撤下。
法國主流媒體《20分鐘報》、《赫芬頓郵報》、Franceinfo紛紛對此進行報導,左翼媒體《新觀察家》也發表了一系列由旅法亞裔(藝人、作家和記者)撰寫的文章,其中作家Mai Lam Nguyen Conan與社會學家Stewart Chau表示:「面對小品《中國人》,我什麼都不敢對我的孩子說。」
《歐洲時報》記者潘越平採訪了法國華裔青年協會創始人鄭立(Sacha, 第三代華僑)、法國華裔脫口秀藝人陳茗倫(Sony Chan)、法國華裔Roger(10歲寄養於法國家庭),他們從不同角度發表了各自的看法。
法國華裔青年協會創始人Sacha 鄭立
法國華裔青年協會創始人鄭立表示:「在長達兩年的時間裡,加德·埃爾馬萊與凱夫·亞當斯都從未對露易絲·陳、Anthony Cheylan及多個協會的抗議言論有過任何回應。今年,在露易絲·陳被埃爾馬萊被騷擾後,我們協會還主動就此事質詢了埃爾馬萊,但他也沒有任何回復」。
鄭立認為,「這是對歧視受害者、亞裔群體的鄙視」。諷刺的是,一直要等到Netflix將該小品下架、加德·埃爾馬萊在美國的「錢途」被波及後,他才「屑於應對此事」。鄭立還透露,在他於社交網絡上做的相關調查中,99%受訪者都表示對加德·埃爾馬萊的公開道歉不買帳:「他的道歉看上去有點勉強,很多人都覺得他非常不真誠」。
法國華裔Roger
法國華裔Roger也不認可埃爾馬萊的公開道歉:「在我看來,加德·埃爾馬萊的道歉就像是演戲。電視臺只邀請了歧視者,卻沒有讓遭受種族歧視的亞裔受害人有機會發聲。」
和露易絲·陳一樣,Roger還提及了公眾人物的不良示範效應對孩子有很大的傷害:「這讓我想到了法國知名喜劇演員米歇爾·李(對我來說,他不是喜劇演員)。米歇爾·李的表演使我一度痛苦了很久。因為我知道,只要他一上電視,我的初中同學們就會開始模仿亞裔口音。我們毫無尊嚴可言。」
法國華裔脫口秀藝人 Sony Chan 陳茗倫
法國華裔脫口秀藝人陳茗倫(Sony Chan)年幼時以非法移民身份來到法 國,但是同學通過一起靜坐抗議為其爭取到了合法居留權。立志做演員後,Sony發現自己能獲得的角色往往都是非法移民和妓女,便轉行做脫口秀。在Sony看來,此次事件意義在於使埃爾馬萊意識到,在一心娛樂大眾的同時,不能以隨意嘲笑某一族群為代價。
不過,在此事件中,亞裔群體勇於通過社交平臺積極發聲,用行動抵制歧視言論。鄭立還透露,埃爾馬萊已主動聯繫華裔青年協會,以尋求解決辦法。希望在更多因歧視導致的侮辱、攻擊事件發生之前,更多在法亞裔能敢於公開發聲、積極行動,以改變法國社會對亞裔歧視現象視若尋常的態度。
(歐洲時報/ 視頻製作:潘越平,文字:楊雨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