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皇俄國早就對中國蒙古地區抱有野心。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大清帝國隨即覆亡。沙俄趁機鼓動外蒙的王公、喇嘛鬧獨立,建立「大蒙古國政府」。
1913年11月,袁世凱的北洋政府與沙俄當局籤訂生效了《中俄聲明文件》和《中俄聲明另件》。沙俄承認外蒙古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中國承認「外蒙古自治」。
外蒙古名為「自治」,但根據外蒙當局1912年11月和俄國籤訂的《俄蒙協約》和《俄蒙商務專條》,實際是在沙俄勢力的控制下。
1915年6月,中國北洋政府、外蒙當局、沙俄又進一步籤訂「恰克圖協約」(即:中俄蒙協約),更進一步坐實了外蒙古地區淪為沙俄勢力範圍。
1917年,十月革命一聲炮響,把俄國的皇帝也給打倒了。新上臺的政府宣布廢除沙俄與中國籤訂的不平等條約。1919年7月,蘇俄發表聲明,稱外蒙古是一個獨立的國家,要求與之建立外交關係。
事實就是這樣,無論沙俄還是蘇俄,都是支持外蒙古獨立的。儘管列寧在世時曾有承諾,說當中國革命取得成功後、外蒙將自然成為中國的一部分。這個聲明讓外蒙當局感覺不妙,慌忙致電北京,表示不要「自治」,要求回歸中國。
外蒙的「自治」一直依賴沙俄,俄國人一旦不管他們,那些王公和喇嘛連基本的維穩都做不到。於是,當時的中華民國總統徐世昌接到外蒙當局的來電後,下令取消外蒙自治,廢除1913年《中俄聲明文件》和1915年的《恰克圖協約》,把外蒙接回來。
1919年11月,「中華民國西北籌邊使公署」在庫倫(今烏蘭巴託)成立,徐樹錚率兵駐防。徐樹錚駐防期間頗有一番作為,可惜的是沒能長期經營,就被免職了。徐世昌另派一名文官陳毅取而代之,但這位文官能力有限,外蒙局勢再陷動蕩。
1921年年2月,在日本的支持下,曾參加過日俄戰爭的恩琴(溫甘倫)率領白軍(十月革命後流竄的原沙俄軍隊殘部)進入外蒙,擊敗中國駐軍,成為外蒙的實際統治者。
此後,儘管中國政府不承認外蒙古「獨立」,但是國內軍閥混戰,誰都顧不上管外蒙問題,沒有出兵。
1921年3月,牧民出身的蘇赫巴託爾和喬巴山成立蒙古人民革命黨,組建了「蒙古臨時人民政府」。為了獲取勝利,臨時政府向蘇俄求助。
5月,蘇俄紅軍入蒙參戰,將恩琴的匪軍剿滅,並扶持蒙古人民革命黨成立了「蒙古人民革命政府」。當時,蘇俄出兵的理由是「去除公敵,此公敵即白軍領袖恩琴是也」。
1925年,蘇聯駐華大使加拉罕告訴北洋政府說「蘇聯政府得蒙古當局之同意,開始由外蒙古撤兵,業已撤盡」。可實情是,蘇聯壓根兒沒有撤軍。
自從有了軍隊駐紮,蘇聯便開始操控外蒙古的一切。1937年,在蘇聯監督下,外蒙開始肅反,心向中國、反對獨立的人士幾乎被清洗殆盡。而此時,中國國內正處於抗戰的全面爆發,大半個中國陷入水深火熱,外蒙問題便不可避免地被忽視了。
1941年4月,蘇聯同正在侵華的日本籤訂《蘇日中立條約》,「蘇聯保證尊重滿洲國的領土完整和不可侵犯,日本保證尊重蒙古人民共和國的領土完整和不可侵犯」。
就這樣,從上世紀20年代一直到40年代,由於當時的中國政府沒有撥冗顧及,致使外蒙淪為蘇聯的衛星國。
1945年5月,美、英、蘇攻克柏林,標誌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的結束。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標誌著整個二戰的結束。
二戰結束前夕,美、英、蘇等國家首腦曾經舉行了一系列戰略會議,商討影響戰爭全局的重大行動,也規劃安排了戰後的世界秩序。其中最著名的一次是1945年2月,羅斯福、邱吉爾和史達林在蘇聯克裡木半島的雅爾達舉行的,史稱「雅爾達會議」或「克裡米亞會議」。
這些會議,形成一系列影響戰後世界秩序的公報、議定書、協定、聲明和備忘錄。這些以《雅爾達協定》為主體的國際關係體系,就是「雅爾達體系」。
這裡插一句:一些果粉不認可中國的國際地位是在「抗美援朝」中打出來的,說在二戰時、蔣介石的國民政府就已經是世界四巨頭,證據是蔣參加了1943年11月的一次重要的國際會議「開羅會議」。他們認為,1942年1月1日,中、蘇、美、英等26國代表在華盛頓籤署共同宣言《聯合國家宣言》,中國進入了與美英蘇共同領銜籤字的四大國之列,這標誌著中國在那時就是公認的世界反法西斯四大國之一。
可是他們不願面對的事實是,蔣只參加了一次會議,接下來、其他三巨頭開會時,再沒讓他參加。我們看看在雅爾達系列會議中,蔣介石的國民政府是如何被對待的吧。雅爾達會議上,美國人認為,中國在8年抗戰中消耗了大部分實力,無力對日本進行全面反攻。靠美軍,也無法在短期內擊潰日本。於是就向史達林提出,希望蘇聯在遠東出兵。
史達林有條件地同意了出兵,條件中的第一條就是維持外蒙古的現狀,即中國承認外蒙古獨立。羅斯福、邱吉爾同意了。1945年2月11日,籤訂《雅爾達協定》時,蔣介石毫不知情。
在自己不知情的情況下,自己的國土命運被其他國家給決定了,這是有國際地位的國家應有的待遇嗎?
當時,史達林還交代羅斯福、邱吉爾對蔣介石保密:你們不要告訴中國;什麼時候我們蘇聯希望你們告訴中國的時候,你們再告訴中國。後來,羅斯福死了。在二次大戰勝利前夕,美國杜魯門總統才將此事告知蔣介石。
蔣介石得知消息後大驚失色。他沒想到美國人為了儘快結束戰爭,會出賣中國的利益。於是,硬著頭皮派代表團找史達林談判。
1945年6月30日,代表團抵達莫斯科。中方代表團的成員包括首席代表宋子文、外交部次長胡世澤、駐蘇大使傅秉常和蔣經國。蘇聯方面參加談判的有史達林、外交部長莫洛託夫、駐華大使彼得洛夫、外交部副部長洛索夫斯基。
談判主要是四個焦點問題:旅順問題、大連問題、中東鐵路和南滿鐵路問題、外蒙古問題。史達林態度強硬,堅持外蒙必須獨立,聲稱「不討論外蒙古獨立宣言,就用不著討論中蘇同盟條約」。
鑑於這種情況,蔣介石曾親筆給行政院院長宋子文寫過一個密件,說「外蒙古獨立或可考慮,輔助各民族真正獨立,乃為我國立國主義之精神」。密電是蔣介石用鉛筆寫給宋子文的,並囑託說中國不必宣告外蒙獨立,不要用「承認」、「獨立」字樣。
宋子文沒有遵照蔣的意圖籤字,並提出辭職;一般認為,他辭職就是不願成為籤訂割裂外蒙條約的歷史罪人。接下來,蔣介石就讓外交部長王世傑到蘇聯去,跟蘇聯外交部長莫洛託夫把條約籤了。
在照會中,王世傑寫道:「茲因外蒙古人民一再表示其獨立的願望,中國政府聲明於日本戰後,如外蒙古之公民投票證實此項願望,中國當承認外蒙之獨立,即與其現在之邊界為邊界。」
莫洛託夫在復照中寫道:「蘇聯政府對中華民國政府上項照會,業經奉悉,表示滿意,茲並聲明蘇聯政府將尊重蒙古人民共和國(外蒙)之政治獨立與領土完整。」
條約籤訂的時間是1945年8月14日。請大家注意這個時間,8月14號!大家知道,當年的8月15日,日本就宣布無條件投降了。這就是說,如果當時國民政府的談判代表多堅持一天,外蒙古的命運就要改寫了!
蔣經國參與了條約的籤訂,並和史達林有過一段對話。據《蔣經國先生全集》中的記載:
蔣經國去見史達林,史達林就問他:「你們為什麼堅持不讓外蒙古獨立?」蔣經國說:「我們的國民一定不會原諒我們,會說我們出賣了國土。」
史達林就說:「你這段話很有道理,我不是不知道。不過你要曉得,今天並不是我要你幫忙,而是你要我來幫忙——你們蔣介石政權,要我們蘇聯幫忙。倘使你本國有力量,自己可以打日本,我自然不會提出要求,要外蒙獨立。今天,你沒有這個力量,還講這些話,就等於廢話。」
1945年10月20日,外蒙人民在外蒙當局與蘇聯監控下進行公民投票,97.8%的公民贊成獨立。
1946年1月5日,國民政府正式公告:外蒙古人民於民國34年10月20日舉行公民投票,中央曾派內政部次長雷法章前往觀察,近據外蒙古主持投票事務人員之報告,公民投票結果,已證實外蒙古人民贊成獨立,茲照國防最高委員會之審議,決定承認外蒙古之獨立,陳由行政院轉饒內政部將此項決議正式通知外蒙古政府外,特此公告。
那麼,當時為什麼蘇聯非要讓外蒙古獨立呢?用史達林的話來說就是,為了防止中國未來崛起後,對蘇聯產生威脅。雙方萬一兵戎相見,中國軍隊就可以直接從外蒙古進入,並切斷西伯利亞鐵路,讓蘇聯陷入被動。
當時,國民政府的談判代表再三保證、絕不可能發生這種事情。但史達林毫無商量的餘地。
事過6年之後,已退居臺灣的蔣介石政府,以蘇聯援助中共、違反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中「蘇聯政府只能援助國民政府」的約定為名,將蘇聯告上了聯合國。此即「控蘇案」。
聯合國針對此案通過了第505號決議,說「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邦就其自日本投降後對中國之關係而言,實未履行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四日中國與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邦所籤訂之友好同盟條約」。
有人據此認為,聯合國廢止了蔣介石和史達林籤訂的外蒙古獨立的協議。可這不是真的。聯合國當時確實說了蘇聯未履約,但是並沒有據此說外蒙獨立無效;否則,就不會在若干年後、討論讓外蒙古加入聯合國。
1961年10月,聯合國討論外蒙古加入聯合國。當時在聯合國裡代表中國政府的,仍是蔣介石的代表葉公超。葉本可在投票中行使一票否決,但他選擇了不參加投票。外蒙古就此成為聯合國一員。
曾有人借1950年2月24日《人民日報》第四版的一篇文章,想將外蒙古從中國地圖上划走的鍋甩給中共。但是,蔣介石政府在這次聯合國會議上的表現,讓任何針對此事的甩鍋行為都失去了成功的可能。
「控蘇案」之後的1952年10月13日,蔣介石在講話中說:「與蘇聯籤約放棄外蒙古,實在是一個幼稚的幻想,絕非謀國之道」,是「我個人的決策」,「是我的責任,亦是我的罪愆」。
縱觀蔣先生的一生,很少有自責;他在外蒙古的事情上如此說自己,實屬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