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11月,借俄國內戰之機,段祺瑞政府撤銷外蒙古自治,外蒙古重歸中國。然而,一年多後,事態又起變化,終使外蒙古脫離中國成為定局。在這一過程中,一個名叫恩琴的白俄貴族扮演了重要角色。
1885年12月29日,恩琴出生在奧匈帝國,後因母親改嫁遷居俄國。恩琴長相奇特,腦袋特小,身材瘦弱,一頭金髮總是蓬亂無比,而他那張幾乎沒有嘴唇的嘴,在俄國人看來更是惡魔的象徵。
恩琴參加過日俄戰爭,戰後在俄國一所軍事學院深造,之後在沙俄遠東騎兵部隊服役。一戰爆發後,他又參加了一戰。本來,恩琴的人生可以繼續沿著軍人正常的軌跡發展,但十月革命使他的命運徹底改變。
十月革命後,一心想恢復帝制的恩琴帶著白俄殘部在遠東發展反蘇勢力。1919年,一個外蒙古使團突然找到恩琴,請求他驅逐駐紮在外蒙古的中國軍隊。恩琴決定藉機移師外蒙古,將其變成推翻蘇維埃政權的基地。
1921年1月,恩琴率領他的亞洲騎兵師打到外蒙古首府庫倫城下後,藉口天象不佳,按兵不動。實際上,恩琴是想先控制外蒙古活佛哲布尊丹巴。1月24日,恩琴派人潛入哲布尊丹巴的住所將其劫持,然後鼓動周圍的蒙古牧民與亞洲騎兵一同解放庫倫。
經過激戰,恩琴的部隊攻破庫倫。之後恩琴將哲布尊丹巴推上大汗寶座,宣布外蒙古即日起恢復自治。恩琴自封為親王,成為整個蒙古軍隊的開國大巴圖魯司令。不久,恩琴率部從庫倫南下,揚言要越過長城打進北京。
針對外蒙古的事態,中國北洋政府任命張作霖為蒙疆經略使,但張作霖意在關內爭奪地盤,無意到外蒙古與恩琴作戰。恩琴則一方面向中國北洋政府和張作霖發出所謂「恢復外蒙古自治」的公告,一方面秘密緻信張作霖,表示願意將外蒙古交給他,但有兩個條件:一是在外蒙古保留哲布尊丹巴活佛的地位,二是共同在中國恢復大清帝制。
在同北洋政府虛與委蛇之際,恩琴在外蒙古大肆推行暴政,而且壓根不把哲布尊丹巴放在眼裡。一次,哲布尊丹巴請求恩琴給他更多世俗權力,恩琴卻放肆地打了哲布尊丹巴的腦袋。氣憤的哲布尊丹巴秘派使者拿著求救信前往日本、北京甚至西藏達賴喇嘛處求援。不料,其中一封求救信落在親蘇俄的蒙古人民革命黨手裡,於是該黨兩大領袖喬巴山和蘇赫巴託爾把這封信親自送到莫斯科,交到列寧手中。
1921年3月18日,在蘇赫巴託爾的領導下,蒙古人民軍和蘇俄紅軍佔領外蒙古買賣城。恩琴下令從包括滿洲裡在內的六個方向進攻蘇蒙聯軍,他自己則親率一路人馬殺向買賣城。
不過,恩琴的進攻從一開始就遇到了麻煩,先是其先頭部隊被蒙古人民軍擊潰,繼而其主力部隊被蘇俄紅軍擊潰。後蘇蒙聯軍兵臨庫倫,恩琴守軍倉皇逃走,哲布尊丹巴再次登基。恩琴在逃亡途中寫信給達賴喇嘛,表示自己願入西藏為其充當扈從。可還沒等到回信,恩琴就受傷被俘,並被送到新西伯利亞,二十多天後被執行槍決。
恩琴之死並不意味著這段故事的結束,他的亞洲騎兵師餘部逃進滿洲,被張作霖收編。1935年,哈爾濱白俄創辦的《亞洲之光》雜誌則接連刊文創造了恩琴的不死神話:「在新西伯利亞被關進囚籠的人並不是恩琴,而是一個相貌相像的人……恩琴男爵或是在耐心等待時機,以圖重新舉起成吉思汗的黃色聖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