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溺愛》:寵壞孩子,從迴避和孩子談錢開始

2020-09-13 卡思克

作為一個已經30+的中年老母,沒有聽說過肖戰應該很正常吧?

但今年2.27事件卻讓我對這個流量明星有了一個非常深刻的印象。

今年4月份,他的最新單曲《光點》在QQ音樂上發布。歌曲的售賣情況又讓我大吃一驚:

2020年4月25日0點−4月28日21點35分肖戰新單曲上線93小時35分,銷售額破億。根據wiki百科數據,《光點》已經是世界第三單曲了。作為一隻單價只需要3元的數字專輯,能賣出如此天價,粉絲們的力量真是讓人驚嘆。


「人不痴狂枉少年」,誰年輕的時候還沒追過幾個明星呢?

小學時的小虎隊、林志穎,初高中時的張信哲、王菲、羽泉等等,我也是曾經斥資買過磁帶、海報的人。但看到肖戰粉絲被要求每人至少要買105張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數字專輯的新聞時,依然忍不住咋舌:

是什麼讓這些孩子面對自己喜歡的偶像,完全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

又是什麼驅動著孩子們在沒有任何經濟能力的情況下,花費大價錢去購買他們根本就用不到的東西呢?

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曾經和孩子討論過「理智追星」這個問題嗎?

有一句話說的好,「理財就是理生活」。孩子正確地談錢,引導孩子正確地對待自己及家庭中的錢,無論對孩子,或是對家長都是一門非常重要的課程。

《反溺愛》是《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專欄作家羅恩·利伯,依據社會學家、心理學家、理財專家的研究成果,以及自身多年來的採訪、調研和在專欄、臉書上與粉絲的互動,創作的財商教育的親子家教書。與《小狗錢錢》一書中,希望孩子從小就能了解到關於金錢及理財理念不同,這本書更多地是希望幫助父母們了解:與家長以為的談錢最容易寵壞孩子相反,談錢是可以用來培養孩子的價值觀和優秀品格的重要工具。


和孩子談錢究竟是在談什麼?

談到錢,大家能想到的父母最早和自己交流金錢問題的情景嗎?

我挖遍了從小到大的記憶,未果。

印象非常深刻,當年高中入學時,當得知姐姐一年的學費僅僅花費150元,而由於教育體制改革,我的學費提高到了800元的「巨款」,當時不是不恐慌的?家裡錢夠嗎?萬一不夠怎麼辦呀?

一直到要交學費的最後一刻,我才期期艾艾地告訴媽媽這筆「巨款」的需求。媽媽一邊拉開抽屜,在抽屜裡翻了翻,拿出了800元錢。一邊嗔怒地埋怨我,為什麼不早告訴她,萬一家裡錢不夠怎麼辦,不就耽誤了?

說實話,我非常幸運。從小到大家庭狀況良好,父母幾乎滿足了我所有的經濟方面的需求。甚至他們提供的遠遠超過我的期待。

比如7歲的時候,我爸搬回家一臺佔地巨大的遊戲機,成功地讓我們姐兒倆成為身邊小夥伴豔羨的對象。

再比如大學快畢業的時候,我爸媽又給我買了一臺DV機作為生日禮物。雖然像素很垃圾,但父母如此超前的消費觀念還是遠超我的想像。

但即便是這樣,現在的我依然對金錢充滿渴望。對如何在自己的消費和收入之間進行平衡依然充滿疑惑:我心底真正的渴求究竟是什麼?為什麼花錢這件事並不能讓我感到開心?偶爾為自己小小的奢侈一下,依然充滿愧疚之心呢?

所以,需要跟孩子談錢嗎?

答案無疑是肯定的。

那麼當我們跟孩子談錢時究竟是談些什麼呢?談談如何掙錢、如何花錢嗎?

我並不這樣認為。

《反溺愛》作者在書中這樣寫道:

「談錢就是在談價值觀。為了養出正直與善良的孩子,我們必須敞開心胸暢談這些話題。每位父母都想培養出一個務實又正直的孩子。他們好奇、耐心、慷慨還有毅力。我發現每個品質都可以用金錢觀來培養。」

和孩子談錢並不會讓孩子養成什麼不好的品質。恰恰相反,如果金錢是幫助我們實現夢想的工具,讓孩子正確地了解和使用這個工具,才是對孩子真正的負責。


如何正確對待自己的錢?

最近,知乎上有個高熱問答:

家長要在孩子面前表露出「賺錢辛苦,我們家不富裕」這樣的態度嗎?根據題主的描述,一位父親帶孩子去KFC,點了一份兒童套餐。點餐結束後,對孩子說:「你吃這一頓飯就花了我半天辛苦的錢。」

父親願意給孩子花錢嗎?我想是願意的吧。

但為什麼又要對孩子說這樣一番話呢?

這個問題下知乎優秀問答者弦歌緩緩的回答獲得了高達近8萬贊:

「家庭教育中,父母一旦對孩子產生了『付出感』與『犧牲感』,就會自覺十分不易和十分偉大。當這種感覺傳達給孩子,孩子隨之而來的是負疚感,以及安全感的嚴重缺失。」


孩子對家庭經濟的擔心以及來自父母有條件的感情會導致經濟上的匱乏及情感上的匱乏之後,極易成為物質主義傾向者。

研究表明,物質主義與生活質量、生活滿意度、自我實現、快樂、積極情感、身體健康呈負相關,而與消極情感、社會焦慮、物質濫用呈正相關。簡而言之,越是物質主義的人,越不容易獲得幸福。

父母類似這樣的衝擊孩子金錢觀的言行在日常生活中太多太多了。那麼,究竟如何做才能更好的培養孩子的人格品質呢?

《反溺愛》一書中,作者強調:

金錢是中立的。哪怕只有1美元,如果家長使用得當,也可以給孩子灌輸我們希望他們秉持的價值觀。

書中為讀者們提供了不同場景下父母可以採取的應對之策:

當孩子提出關於金錢的問題,但這個問題父母感到很尷尬,無法正面回答怎麼辦?

父母什麼時候可以開始給孩子零花錢?孩子應該如何使用這些零花錢?

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工作者。當家長面對孩子工作的天性時,應該如何引導?

如何正確地區分「需要」和「想要」?多少錢才夠用呢?

比如,如果孩子問:「爸爸,為什麼我們家的房子沒有同學大?為什麼我們家的車子看起來沒有同學家的好?為什麼不能給我買一雙斐樂(FILA)的球鞋?」時,我們能怎麼回答?

比如孩子又問:「爸爸,為什麼有的同學寒假/暑假從來不出去玩?為什麼有的同學從來沒有參加過校外培訓班,我卻要參加?」時,我們又能怎麼回答?

怎麼感覺個個都是扎心問題?

逃避、退縮、斥責,可能是很多家長的第一反應。但恐怕不是什麼最佳反應。

書中給到的建議是坦然、誠實、高興地面對這些來自孩子關於金錢的提問。

首先,家長可以了解孩子提問的原因。一般來說會有兩個原因,或者是好奇。當同學們在學校提到關於金錢的話題時,孩子自然會回家問問父母這個問題的答案。或者是恐懼。很多時候,他們小小的腦袋中都會幻想出各種最恐怖的結果,如果沒有來自父母正面坦誠的回答,他們對惡劣事件的幻想恐怕不會停止。

其次,就是對孩子坦誠相待。如果家庭環境不太好,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算一下家庭每個月的總收入和總支出,告訴他們雖然收入拮据,但父母會努力滿足全家人的基本需求。但對於一些額外的需求,孩子們需要慎重考慮後決定通過什麼方式滿足。

書中就提到了一個學習馬術表演的女孩子卡莉的故事。家庭條件不好的她,卻喜歡上了著名的燒錢運動——馬術。為了不給母親增加負擔,她開始自己籌謀,通過當保姆、幫別人照顧寵物、把所有的生日禮物和聖誕禮物省下來的錢投入到自己鍾愛的馬術運動中。


當孩子真正了解自己的喜好、家庭的狀況、參與到社會工作中時,相信孩子們會學會正確對待自己手中的金錢。

如何做一個更幸福的人?

《小狗錢錢》作者曾經講過他父親的經歷。他的父親因為肝硬化被送進醫院,需要住院12個月,並且需要絕對的靜養。作為公益律師的父親,即使在醫院期間,每天也不要接待不同的客人,聽他們對生活的哭訴。聽到最後,所有人的煩惱落腳點都是一樣的:金錢焦慮。貧窮,讓人變得卑躬屈膝、使人生活不幸。

貧窮是不幸福的根源嗎?某種程度上答案可能是肯定的。

但貧窮的人一定不幸福嗎?廣州乞討者老朱一家可能會有不同的答案。

乞討者老朱,河南人,生下來就是殘疾。30歲時,遇到了同樣殘疾的妻子。生下3個孩子,老大患有小兒麻痺症。幸運的是,老二、老三身體健康。

2002年,以乞討為生的老朱一家來到了廣州。

這家人雖然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但夫妻關係很好,一家人和和睦睦。雖然赤貧,但孩子們仍能享受到家庭的溫暖。就算微渺如塵,這家人還是緊緊地把心拴在一起。

二兒子朱閱陽小的時候,和爸爸一起出去乞討,當他再大一點,就出去自己乞討。而這個孩子,從未因為自己的家庭感到自卑。一路重點初中、重點高中,最終成功地考取了廣州一所重點大學。


金錢不是影響我們獲得幸福的障礙,對金錢的焦慮才是。

父母要了解每個有關金錢的問題都與價值觀有關:零花錢與耐心有關;捐獻與慷慨有關;工作與毅力有關;在「想要」和「需要」之間妥協或協調兩者之間的差異,與節儉與精明有關。

在與父母關於金錢的對話中,孩子也能夠學習到,自己家為什麼比大多數人家富裕,或為什麼不能比同齡人擁有更多。只要對擁有的事物心懷感恩、願意與別人分享,在讓自己最快樂的事物上理智消費,不管比別人擁有得多還是少,都不需要感到羞愧。

未來孩子會走向哪一種生活沒有人能預料。我們為孩子規劃地再美好都抵不過世事無常。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當孩子真正培養了與金錢和平共處的能力,就奠定了他一生幸福的底色。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相關焦點

  • 靠賣魚掙來的5毛錢上學到當紅主持人-董卿告訴你怎樣和孩子談錢
    後來隨著父親的名聲鵲起,他沒有接受更優質的教育,而是躺在爸爸的身上開始了紈絝子弟的作風。迷上網路遊戲,逃課厭學,不止一次的被學校開除!他認為父親的錢都是自己的,已經這麼有錢,為啥還要努力?聽到這裡霍啟剛會不會偷笑,霍啟剛的爸爸比朱小偉的爸爸有錢,有社會地位;而且最重要的是霍啟剛也沒有變成不學無術的紈絝子弟,反而勤奮,努力,子承父業,把父親的江山擴大,守住!
  • 「巴菲特」指出:孩子上幼兒園後,可以和他談錢,談晚了沒好處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及時處理」 和孩子談錢,是讓很多家長比較頭疼的一件事,有的時候覺得孩子還小,和他談錢不太合適,他們也不太了解什麼是錢。
  • 霍思燕教4歲兒子認錢:好的教育,是家長敢於和孩子「談錢」
    對金錢有錯誤的消費觀念,那麼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後也很容易做出超額消費、借貸的蠢事,以及出現長大後,自己的能力和消費能力不匹配,眼高手低,月月將自己陷入窘境中。甚至成為「啃老一族」,認為家長給自己拿錢是應該的,不懂感恩。
  • 《都挺好》沒說破的真相:世界正在狠狠懲罰溺愛孩子的父母
    可見父母付出的關愛與孩子長大後的成就,並不總是成正比。父母愛錯了方式,花錯了錢,真的會害了孩子的一生。《都挺好》裡的蘇明成,嬌生慣養,在家裡從沒受過委屈。本來父母為他做的事情,諸如送他旅遊,都是無可厚非,但跟明玉的待遇稍一對比,就能輕易發現,這其實是偏心。
  • 孩子被寵壞的4個表現,有一個就需要改正,別再錯下去了!
    小時候被寵壞的孩子,長大之後就容易成為禍害。家人的寵溺與社會的現實,鮮明的對比將會給孩子的未來狠狠一頓打擊。所以說,父母的寵溺對孩子來說並不是一件幸事。為了孩子的未來,父母請自查自家孩子的行為,看是否有被寵壞端倪。
  • 如何跟孩子談錢?英國設立「談錢周」,這樣做能幫孩子樹金錢觀
    英國有一個「談錢周」,鼓勵大人和孩子談錢:Weave money conversation into everyday life---simple things like pocket money, going to the shops or shopping online, and watching adverts can
  • 孩子遇到事只會哭?別以為是被寵壞了,注意可能是「超敏感」孩子
    文/林琳育兒日記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家長不僅要照顧孩子的衣食住行,還要照顧孩子的情緒和一些成長過程中的煩惱。每一個孩子的性格都不同,有的孩子天生自信開朗,什麼事情都打不垮他,有的孩子天生敏感,容易被他人的情緒牽動,如果你家孩子有這樣的問題,就要引起注意了。
  • 《權力的遊戲》喬弗裡:被寵壞的孩子,誰的錯?
    《權力的遊戲》喬弗裡:被寵壞的孩子,誰的錯?本文原創首發頭條在《權力的遊戲》這部巨作中,大多人物角色都是極具複雜和矛盾的,不能僅僅用一個簡單的「好人」、「壞人」,或是「善良」和「惡毒」來評價。可喬弗裡這一角色卻可以,不管是什麼不好的詞,形容在他身上,都不為過。
  • 孩子有這幾種表現, 說明孩子被寵壞了,別再錯下去了!
    如果孩子有這幾種表現,  說明孩子被寵壞了,必須及時糾正。
  • 孩子有這五種表現,說明被寵壞了,越長大越難改
    文|文兒現在很多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不僅受到爸爸媽媽的疼愛,爺爺奶奶也是把他們寵上了天,所以,很多孩子都有被寵壞的傾向。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吳尊的女兒Neinei,一致被網友們評為最沒有「公主氣」的小公主,即使在家裡也同樣受到寵愛,但依然非常懂事。
  • 孩子哭了能不能馬上抱?會不會因此寵壞孩子?
    新手父母們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天使寶寶,面對孩子總是有各種各樣的疑問和擔心。我家寶寶剛出生那段時間,我也曾糾結,孩子哭了到底能不能馬上抱,如果馬上就抱了,會不會養成孩子遇到事情就會哭的習慣?先說我的答案,要抱,不會。
  • 如何與孩子談錢?有財商的父母這樣做
    不過也有些家長似乎只知道培養孩子的智商,情商,甚至是逆商,卻不知道該如何培養和樹立孩子正確的財商觀,如何正確的引導孩子去看待個體的物質欲望。今天,她姐來跟更多讀者朋友分享一下在小她社區中,財蜜們是如何與孩子談錢的。
  • 孩子:死是什麼?媽媽也會死嗎……別迴避和孩子談論死亡!
    家人離世,會讓孩子悲傷,也會讓孩子有很多不解,甚至恐懼。當孩子問你:死是什麼?媽媽也會死嗎……這時候千萬不要迴避,因為是時候給孩子一些死亡教育了。坦然地告訴孩子親人去世的事實中國人有一個傳統,人忌諱談論死亡。
  • 「迴避型人格」是孩子成功路上的絆腳石,家長越早重視越好
    「迴避型人格」和內向很相似,但是還是有一定區別的,內向只是安靜、保守、喜歡和人保持一定的距離。但是迴避型人格的孩子,他們往往是遇到問題想要去逃避,不去解決,消極應對。這樣的孩子成年後,在社交和求職的時候,容易碰壁,很難獲得成功。所以,「迴避型人格」是孩子成功路上的絆腳石。
  • 辛巴被曝賣假貨,六千萬的賠償讓我們看清:被寵壞的孩子有多可怕
    最張揚的賣貨主播辛巴,就像一個被寵壞了的孩子!最近,辛巴賣假燕窩承諾以一賠三,賠償金一下子達到了6000萬。而這一件事情也直接把辛巴推到了風口浪尖上,大家不斷地感慨:辛巴,就像是一個被寵壞了的孩子!當他粉絲收到如水的燕窩產生質疑時,他仍張狂地認為是同行污衊,直到被打假專業戶深入披露,專業部門介入調查出真相的時候,他才公開承認,並且開始賠錢。這一賠錢不僅是金錢的損失,更是他人格的缺失。當一個人失去信任與人格的時候,他的世界可能會越來越狹小!
  • 在家庭教育中,會把孩子寵壞的星座,擅長說「不」的星座,有你嗎
    但是,我們怎麼知道,哪些人會迫不及待穿梭於鬧市之中為一個9歲的孩子購買最新款的iPhone呢【你以為一定是有錢人?不見得!】?嗯,或許從星座的角度能看出一些端倪和跡象。以下有兩個星座可能會寵壞孩子以及兩個懂得給孩子劃界限的星座。
  • 這七個跡象說明你的孩子被寵壞,點進去看看你孩子佔了幾個!
    有沒有人和我一起組團去偷孩子!熟悉這句話嗎?哈,大家最近有沒有看【三十而已】和【二十不惑】這兩部劇呢?就問你喜不喜歡許子言和趙小卷呢?他們不僅萌還乖巧、懂事!這兩天,閨蜜一直向小鹿訴苦,說自己家的孩子不知道怎麼回事,身上的壞毛病都沒斷過,因此把小鹿帶到了她家,去給治治「病」。對此,小鹿只能說,這都是被寵壞了...今天,小鹿來為大家普及一下被寵壞的孩子七種最常見的表現,並教你面對孩子這些不良習慣應該如何處理!
  • 「迴避型人格」是孩子成功路上的絆腳石,家長要早些重視
    很多孩子能力不差,但卻不敢表現自己,遇到事情總想躲起來,這就是典型的「迴避型人格」。這樣的孩子往往心態消極、怕事,可想而知將來很難成功,所以「迴避型人格」是孩子成功路上的絆腳石,家長要早些重視「迴避型人格」是怎麼形成的?1、長期自卑的心態造成的有些孩子可能不善於交際,甚至會逃避與人進行交流。
  • 孩子遇事總是膽小逃避?可能養成了「迴避型人格」,父母要警惕
    迴避型人格,是對全面的社交抑制、認為自己能力不足、無法產生自我認同感、對負面評價極為敏感的一種性格。這種人格多出現在童年時期,總覺得自己缺乏社交能力、缺乏吸引力、什麼都做不好,因而敏感又自卑。擁有這種人格的人成年後在社交和職業上也會產生不利影響。
  • 拒絕評價,拒絕改變,孩子是如何一步步養成迴避型人格的?
    我發現很多孩子就出現了不斷壓縮自己,不斷迴避的傾向。在《精神障礙的診斷與統計手冊》一書中,講過一種人格,或者說有一種人格障礙,叫做迴避型人格,很多孩子在小時候就表現除了這種典型的迴避型人格。迴避型人格,最明顯的表現就是,自卑,逃避社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