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死是什麼?媽媽也會死嗎……別迴避和孩子談論死亡!

2020-12-22 欣媽育兒經

航航5歲的時候,一直疼愛他的爺爺突然去世了。在葬禮上跟爺爺告別的時候,可能是大人們的凝重表情和悲傷嚇著他了,他一臉恐慌,緊緊摟著媽媽的脖子,想看爺爺最後一面,卻又因為害怕而不敢看……

之後很多天,航航都不怎麼愛說話,無精打採的樣子。晚上有時候玩著玩著他會說害怕,有時候又說會想爺爺,半夜還經常哭著醒來。原以為這個年齡的他還什麼都不懂,沒想到他的反應卻如此強烈。

家人離世,會讓孩子悲傷,也會讓孩子有很多不解,甚至恐懼。當孩子問你:死是什麼?媽媽也會死嗎……這時候千萬不要迴避,因為是時候給孩子一些死亡教育了。

坦然地告訴孩子親人去世的事實

中國人有一個傳統,人忌諱談論死亡。當親人去世後,對於年少不經事的孩子來說,他們的恐懼很大一部分是源於與事實的隔離。

當成人處於痛苦之中,忽略或沒有意識去給孩子講清楚時,孩子就會覺得自己被排除在家庭的喜怒哀樂之外,這種失去親人關注的恐懼很容易侵蝕他的安全感,然後開始各種猜想,來彌補信息的不足。

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可能會自責,以為是自己導致了這一切的發生,甚至產生被孤立的感覺。所以,當親人離世後,父母應該認真和孩子講述這一切,告訴孩子這個事實。

比如:「爺爺去世,是因為生病太嚴重,他離開了我們,以後不能和我們在一起了……」這樣的信息雖然會讓孩子感到難過,但也能讓他們有機會和父母一起面對悲傷,表達哀思與痛苦,從而減少內心各種猜測帶來的不安。

升華孩子對死亡的認知

有時候孩子傷心難過,並不是無法接受親人離世的事實,而是他們擔心自己的媽媽,也會有這麼一天。這個時候,你不妨主動聊起這個話題,問問孩子:「你是不是擔心爸爸媽媽也會死?」

如果是的話,你要告訴孩子:「雖然爸爸媽媽有一天也會死亡,但那是很久很久以後,爸爸媽媽現在會陪伴你慢慢長大,等有一天你長大了、結婚了,有了自己的孩子,爸爸媽媽變得很老很老了,才會死亡,而不是現在。」

你的這番承諾,會大大地消除孩子內心的焦慮。

另外,你應該告訴孩子,死亡是一種正常的生命輪迴,植物會死亡、動物會死亡、人類也會死亡……讓孩子明白死亡是一個非常自然的過程。

建議父母們可以買一些相關的繪本,或者讀物,幫助孩子升華對死亡的認知,從而更加熱愛什麼,善待生命。

看到孩子的恐懼,共情孩子的感受

當孩子經歷親人死亡,一旦表現出情感不適的反應,即使沒有主動向成人詢問,我們也要主動去安慰孩子,給他一個安全的擁抱,告訴孩子你能體會到他現在的心情。

接納孩子的情緒,允許他們充分表達自己的感受,比如,跟孩子說:「我知道你很想念爺爺,你特別希望爺爺還繼續活著,對嗎。」「媽媽也一樣,希望爺爺能跟我們在一起,這樣我們就不會這麼難過了。」

和孩子聊一聊現在的心情,和心理的想法,讓孩子用語言表達出來,這樣心裡的壓力會減輕許多。

媽媽可以代筆,幫孩子寫下想對爺爺說的話,或者畫出一幅感謝爺爺的畫,然後把這些紙和孩子一起燒掉,讓孩子在心理上和爺爺進行一次正式的告別。

以後如果家裡有小寵物死了,也可以遵照類似的做法,讓孩子和心愛的寵物來一次告別,讓孩子能了解和正視死亡,化解自己的悲傷情緒,這也是一種能力的提升。

總結:死亡這個話題雖然有些沉重,但並非像成人忌諱得那麼神秘可怕,父母完全可以用溫馨、自然的方法來處理孩子的悲傷情緒。讓孩子漸漸走出親人死亡帶來的悲痛,並豐富對生命的認知。

關注「欣媽育兒經」,有任何母嬰育兒方面的問題,都可以發私信給我。

相關焦點

  • 「媽媽,你會死嗎?」大部分的孩子都想知道答案,父母該如何回答
    "媽媽,你會死嗎?"當孩子問出這樣的問題時,估計很多父母都會避而不談,他們不願意過早的和孩子討論生老病死,覺得這樣對孩子太過殘酷。 但是孩子總會長大,他們會發現身邊的人在慢慢老去,然後又漸漸的離他們而去,如果父母沒有提前對他們進行死亡教育,那麼此時孩子便會迷茫,甚至會感到恐懼。
  • 「爸爸媽媽,什麼是死亡?你們會死嗎?」
    「爸爸媽媽,什麼是死亡?你們會死嗎?」你認為對孩子來說死亡教育有必要嗎?在你小的時候,或者你的孩子,有問過你這樣的問題嗎?「爸爸媽媽,什麼是死亡?你們會死嗎?」你當時收到的回答,或者你對孩子的回答還記得嗎?
  • 「爸爸媽媽會死嗎?」用10本繪本,來回答孩子關於「死亡」的問題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又到一年中交織最多懷念和感傷的時節了。 這段時間,我們可能不得不面對孩子的一個又一個提問:「人為什麼會死?爸爸媽媽你們會死嗎?我會死嗎?」比如,小樂和媽媽一起散步,看到夕陽,小樂說,是外婆在天上煎蛋呢;天下雨,小樂說,是外婆在天上洗衣服呢…… 這本生命教育繪本,從不同的角度向我們講述死亡這個沉重的話題,不僅讓孩子對死亡多了一層童話式浪漫的理解,同時也給了有類似經歷的孩子和大人溫柔的安慰。
  • 和性教育一樣重要的死亡教育,我們還要繼續迴避嗎?(家長必讀)
    我們小心翼翼地,避免著談論太多,那種小心謹慎似乎是一種約定俗成。我們迴避,別人則大大方方做成動畫。我們認為孩子太小什麼都不懂嗎?那是我們根本沒找到正確的方式。「死亡其實是生命的回照,是生的反面,也是生的補充。」我們是時候轉換觀念了。
  • 借著中元節,和孩子談一談「死亡」的話題
    今天是中元節,很多城市的大街小巷會燒紙錢祭奠去世親人,孩子看到會很不解,這是在幹什麼呢?該怎麼和孩子解釋「去世」、「死亡」這些詞的含義呢?
  • 殘酷《人間世》:這些孩子會死,但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死
    64歲的廖連和肺移植手術當夜,妻子對著鏡頭,揮著拳頭給自己鼓勁兒「賭贏就贏,賭輸就輸」。那是凌晨兩點,只有24歲的攝像仲崇瑞陪著他們。老太太對仲崇瑞說:「孩子,如果你今天不在這兒,我都沒有精神支柱,還好你陪著奶奶。」謝抒豪靦腆,但是拍攝時卻要死皮賴臉。「人家都說了別拍了,第二天還是要厚臉皮去。」陪孩子們聊天,陪孩子們打《王者榮耀》,陪家長們分析病情。他逐漸走近小胖和王思蓉媽媽的內心。
  • 孩子的寵物死了怎麼辦?這媽媽的做法很可愛,卻充滿智慧!
    所以,孩子與小動物天性親近,當孩子的小寵物死了,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情感,重視孩子的情緒。那麼到底應該如何做?下面是一位媽媽可愛的做法,背後有智慧,真的值得父母們借鑑!▲一位媽媽的做法一位小男孩養兔子養了2年,在一個周末的清晨,小男孩洗嗽完,突然發現籠子裡潔白的小兔子套拉著腦袋不動了。小男孩用手指逗了逗,小兔子紋絲不動,小男孩緊張地大喊:「小兔子還在睡覺嗎?不對!
  • 「死亡教育」對孩子很重要,家長別避諱,了解死亡才能尊重生命
    逗兒媽媽原創文章,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磊磊是個一年級的小學生,這天媽媽接磊磊放學,在回家的路上,磊磊便打開了話匣子,開始講班裡發生的趣事,正說得起勁,磊磊突然停下來,一臉認真地問:「媽媽,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不能復活,對嗎?」
  • 傻瓜,人都會死的:6歲孩子口出金句,我們該怎樣跟孩子聊死亡
    近日,一個6歲小朋友說出「傻瓜,人都會死的。」引起網友熱議。事情的前因後果是怎樣的?是什麼讓六歲孩子說出這樣的話呢?一名網友說,他本來想引導六歲的外甥做簡單的算數加減法,於是他問:「30年後,外公幾歲了?」(該網友父親現年72歲)他的外甥指著天空望了望,安慰道:「傻瓜,人都是會死的。
  • 霍思燕因香蕉被罵矯情:關於生死,我們欠孩子一堂」死亡教育課」
    正是因為孩子缺乏對死亡的認識和生命的敬畏,所以才輕視生命, 我們很忌諱死,總覺得隱晦不談,就是保護孩子的最好方式。然而,你對死亡的刻意迴避,會造成的影響:孩子更加恐懼和焦慮當孩子們忽閃著疑惑的眼睛,將這些叮噹作響的問題擺在家長面前時,我們不是搪塞迴避,就是胡亂作答:「他在睡覺」「他去旅行了」「他上天堂了」……結果讓孩子對死亡產生了深深的疑惑和恐懼。
  • 全民死亡教育上熱搜,我們都欠孩子一課:死亡不是永久的告別,忘記才是!
    死亡是不可控的,我們永遠都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會先來。如果生命的離去代表著失去,那世間還有什麼是永恆的?什麼才是正確的生死觀?但要使這份意義完整,就需要破除對死亡的忌諱和恐懼。在發達國家和地區,臨終關懷已經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模式,而在我國,「臨終關懷」尚處在起步階段。比起起步晚,「臨終關懷」面臨的最大挑戰還是社會偏見問題,因為中國人傳統觀念裡普遍迴避死亡話題。
  • 當孩子問我們:什麼是上天堂?| 你是如何做死亡教育的?
    當時奔奔的姥爺姥娘在上海幫我們,雖然他們並不忌諱談論死亡,但會心疼奔奔哭,所以一旦奔奔提起天堂或死亡的字眼,我爸媽會馬上轉移話題,如果發現我要跟奔奔深入討論,也會馬上打斷,這導致奔奔一直無法獲得答案,很長一段時間總是反覆問起天堂,一副打破砂鍋問到底,非要弄明白不可的架勢。
  • 「媽媽,我想再睡會」,孩子一覺再沒醒,8歲孩子竟然過勞死
    到了上幼兒園的時候又帶著孩子去學習各種特長,等到上小學的時候各種補習班也要給孩子抱起來,只要是別人家孩子在學的,自己家孩子也一定要會,所以現在的孩子,除了要承受學習上的壓力,更要承受來自父母的壓力。,孩子的病情也引起了醫院醫生們的重視,在檢查之後醫生發現孩子身體多處器官已經出現衰竭症狀,而且求生意志非常的薄弱,在此期間孩子被媽媽叫醒過一次,可是此時孩子只說了一句話:"媽媽我好累,讓我再睡一會兒行嗎?"
  • 寵物去世,怎麼和孩子談什麼是死亡?
    作者:寶寶知道 親子陪伴導語:死亡,是成長中繞不開的話題。從恐懼到接納,是孩子的必然心理歷程。作者的三次「真實與謊言」,幫女兒找到了關於死亡問題的答案。和能言善辯的老二相比,我的大女兒是一個典型的「敏於行而訥於言」的孩子,她樂於運動和探索,喜歡思考但是鮮于表達。
  • 小孩的生命教育:寵物死了如何安慰?
    孩子懵懂發問,一如多年前的自己。我摸著他的頭,斟酌著措詞和語速,與他「認真」解釋,心裡卻回憶起多年前在這個位置的,他的爺爺,我的父親。我們當然無法抵抗時間的流逝,所以直面「死亡」的來臨,是我們每一個人生命中無法迴避的一課。
  • 淚崩過後,該如何和孩子談死亡?
    我曾經問過孩子,如果媽媽不在了,他會怎麼樣。「媽媽,我不想你老,也不想你死。」話未說完,孩子的眼眶已經溼潤。小小年紀的孩子,已經認定了「死」是不好的字,不能說。可是,傻孩子,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啊,我們永遠不知道死亡、疾病和意外,哪一個先到。是時候給孩子上一堂死亡教育課了。
  • 清明節全國哀悼,該如何給孩子上好「死亡教育」這一人生課?
    「每個動物都會死,我們養在魚缸中的小魚,是不是最後都一個一個的飄在水面上了;在夏日,我們是不是把討人厭的蚊子給拍在牆上,一動不動了?這裡的小魚和蚊子都是『死了』」糖豆聽得有些入迷了。我接著說:「每個人都會死,被病毒感染得特別嚴重時,人可能會死;生特別嚴重的病時,人也會死;為了救助更多的人而犧牲的英雄們,他們也是死了;人在長得很老很老之後也會死。
  • 它,是孩子一生的必修課!父母卻唯恐避之不及......
    兒子三歲的時候,他曾經養過一隻小金魚,死了。他問我什麼是死。「死就是去了很遠很遠的地方,再也見不到了。」他低頭琢磨了一會兒突然大哭不止。這是一位媽媽關於孩子一段特殊經歷的描述,她驚嘆於孩子的敏感和理解力。該不該向孩子解釋死亡?怎麼向孩子解釋死亡?
  • 在路上丨原爆紀念日,如何和孩子談論戰爭和死亡?
    身體一下子被提起,一頭為圓心迅速向左側旋轉.一個很重的東西正好砸在腰以下的部位,我心想:「完了,我死定了。」——《長崎的毀滅 地獄慘景1945年8月9日》因為那個時候愛因斯坦知道柏林的實驗室已經分裂了鈾原子,他擔心希特勒政府馬上就要掌握原子彈的科技,所以才寫信給羅斯福,請求開始原子彈的研究,美國是最有希望趕在德國和日本前面的國家。可是那麼多人的命,一秒就都沒了。命要是沒起來,都是一秒的事情。日本人轟炸長沙的時候,死的也都是平民,也都是一秒就死了。難道我們去怪諾貝爾麼?
  • 孩子問起關於生與死的問題,我們該如何給他們講?
    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他們對生命、生活、自我等都會逐漸有自己的看法。這本書是一本可以和孩子共讀的生命啟蒙書,何教授配合各色寓言和小故事,把有關生命的問題深入淺出地娓娓道來,這不正像生命一樣嗎?平凡而有意義。一、正視死亡,化解對死亡的恐懼如果我的小船沉沒,它是到了另一個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