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你會死嗎?」大部分的孩子都想知道答案,父母該如何回答

2020-11-21 騰訊網

"媽媽,你會死嗎?"當孩子問出這樣的問題時,估計很多父母都會避而不談,他們不願意過早的和孩子討論生老病死,覺得這樣對孩子太過殘酷。

但是孩子總會長大,他們會發現身邊的人在慢慢老去,然後又漸漸的離他們而去,如果父母沒有提前對他們進行死亡教育,那麼此時孩子便會迷茫,甚至會感到恐懼。

"孩子,人死以後就會變成天上的星星,雖然不能陪在你的身邊,但是卻會在天上看著你長大"。

所以當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又或者是身邊的親人去世時,孩子想他們的時候,只能抬頭仰望天空,因為他們相信父母對自己說的話,這些親人會在天上看著自己。

迴避和孩子討論死亡的真相,對孩子是不利的

在孩子年幼的時候,為了不讓孩子對死亡產生恐懼和陰影,所以當身邊的人或物離我們遠去時,父母總是會編造一些美麗的謊言。

於是在孩子看來,死亡並不可怕,所以他們會把死亡當成一種遊戲,經常會把死掛在嘴邊,因為他們並不知道死亡到底代表什麼。

這會讓孩子做出很多無謂的舉動,他們會學著蜘蛛俠,披著被單就從窗口往下跳;他們會因為學習壓力太大,直接想要跳樓結束生命……

孩子的這些舉動,初衷也許並不是真的想放棄生命,而是他們根本都不懂得敬畏生命,所以也就不會珍惜生命,反而會把自己當成九命貓妖一樣,單純的認為一段生命的結束就是另一段生命的開始。

所以父母或者學校應該適當的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比如讓孩子參加臨終關懷活動,讓孩子近距離的接觸那些即將離開人世的人,體會他們在生命彌留之際的所感所悟。

這樣孩子才能真正理解生命的意義。他們會經常主動的思考,生命是什麼?死亡又是什麼?當我們必須面對死亡時,又應該做些什麼?

只有讓孩子知道生命只有一次,它對任何人都是公平的,哪怕豪擲千萬,都無法挽回即將離去的人們的壽命。

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好好的珍惜生命,至少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回想自己的一生,不會留下悔恨和遺憾,可以欣慰的告訴自己:這一生沒有白來。

讓孩子了解死亡的意義,需要多方面力量共同配合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所以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最為重要,父母有著什麼樣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很有可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孩子。

如果父母總是刻意迴避和孩子談論死亡,那麼孩子便會按照自己的意願去揣摩死亡的意義,很難保證不會有所偏差。

當然除了家庭教育,學校和社會對孩子的死亡教育也起著重要的作用。只有三方共同配合,才能讓孩子真正懂得懂得死亡的真相。

"死亡,就是再也回不來了,就是我們將永遠失去他",這樣的話會讓孩子悲傷,但是也會讓孩子真正認識死亡。

豆瓣口碑9.5的美國年度佳劇《This is US》(《這就是我們的生活》)中,有一段關於死亡的談論。

年幼的女孩看到被癌症折磨得瘦骨嶙峋的爺爺時,不由得為爺爺擔心,詢問二十幾歲的叔叔凱文,爺爺會死嗎?

凱文並沒有用高深的語言和孩子講述大道理,而只是用一幅畫向孩子詮釋我們的人生歷程,整個畫面用著各種顏色和各種凌亂的線條,看上去似乎並沒有美感。

他告訴小女孩,這是一副凌亂的、狂野的,色彩繽紛的畫,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但這就是我們的人生。

所以面對孩子的提問時,父母完全可以明確的告訴孩子,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死,甚至死亡就在轉瞬之間。

生命本身就是一個又一個的輪迴,任何人都無法超脫輪迴之外,但是即便自己死去,對孩子的愛卻一直會延續,希望孩子能夠化悲傷為力量,用自己的成長告慰逝者。

父母應該如何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

1、擁有正確的生死觀

父母是孩子的鏡子,所以在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之前,一定要確保自己有正確的生死觀。

如果總是迴避與討論死亡,或者把死亡單純的當作悲愴,禁忌,那麼孩子便也會感受到父母的想法,於是自然而然的會對死亡產生恐懼。

父母必須知道,死亡是我們無法迴避的,面對死亡,我們必須要有正確的認知,雖然死亡是黑色的話題,但是並不能影響我們充滿陽光的內心。

只有對死亡坦然待之,學會珍惜生命,孩子才能夠變得豁達,而不總是充滿著焦慮,整日在惶恐中成長。

2、把死亡教育融入生活

《尋夢環遊記》是前兩年一部難得的高分電影,也是一部適合父母和孩子一起觀看的電影。

這部電影並沒有生硬而又晦澀的談論死亡,而是通過描述人與人之間的親情、愛,以及難以割捨的牽絆,通過動畫的形式讓孩子在感動中認識死亡。

父母要讓孩子知道,世界萬物都是有生命的,教會孩子愛護動物,保護植物。

因為它們也有自己的生命,和人們一樣,他們都在努力的活著,用盡全力發光發熱,這恰恰就是生命的意義,雖然卑微,但依然充滿活力。

3、隨時關注孩子的情緒

面對親人的離開,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會感到痛苦萬分,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情緒都陷入低谷。

於是人們採取最常見的一種辦法,就是讓孩子通過大哭的方式來發洩自己的悲痛。

當然在此之後要學會接納事實,知道人死不能復生,再多的傷痛都無濟於事。

父母要引導孩子排解負面情緒,但是並不要代替孩子解開負面情緒。

給孩子一點時間,讓他們自己去消化,學會接受親人逝去的現實,因為只有孩子自己從負面情緒中走出來,他們才能夠儘快的回歸自己的生活。

告訴孩子生命的寶貴,讓孩子懂得珍惜生命,不要迴避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當孩子真正懂得生命的意義之後,他們的一切都會有所改變,而這足以讓他們更優秀。

相關焦點

  • 孩子問:媽媽,你喜歡我這個人嗎?你會如何回答?
    她和母親的關係一直緊張,她很明顯地展示出堅強獨立、特立獨行的個性,不接受媽媽給自己取的名字,自己起名「lady bird」, 一直想遠走高飛。但其實外表叛逆的她,內心卻渴望得到媽媽的認同,於是出現下面場景:媽媽陪她挑選一件畢業舞會的衣服,她欣喜地看自己穿上紅色長裙多麼漂亮,媽媽則冷靜地說:「你不覺得太粉嫩了嗎?」女兒在更衣室說:「你就不能說一下我好看嗎?我只是希望你喜歡我。」
  • 我和弟弟你更愛誰?「都愛」不是最佳答案,機智父母這樣回答
    兩個孩子經常因爭風吃醋打架,有時候因為年齡的問題,父母多少會偏心老二一些,生活中也會忽略老大,給老二更多的關心。所以說家裡有了第二個孩子後,經常有一個疑慮充斥在老大的心理,那就是「爸爸媽媽是不是不愛我了?」,為了求證這一點,經常會問媽媽一個問題「媽媽,我和弟弟你更愛誰?」
  • 「爸爸媽媽,什麼是死亡?你們會死嗎?」
    「爸爸媽媽,什麼是死亡?你們會死嗎?」還有網友表示死亡教育應該被普及當孩子問我們關於生死的問題我們到底該如何回答?▼你認為對孩子來說死亡教育有必要嗎?在你小的時候,或者你的孩子,有問過你這樣的問題嗎?「爸爸媽媽,什麼是死亡?你們會死嗎?」你當時收到的回答,或者你對孩子的回答還記得嗎?
  • 「媽媽你為什麼要上班?」三種不同的回答,影響孩子一生
    媽媽,你為什麼要上班?孩子的這個提問,相信每一位職場媽媽都收到過。孩子小腦袋瓜問題千千萬,相比其他問題,這個實在太好回答了。也正因此,不少寶媽都未曾重視過,有的直接忽略,有的隨口一答,也有的粗暴斥責...但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卻可能會對孩子的職業觀產生深遠的影響,甚至影響孩子一生。
  • 「媽媽,咱家有錢嗎?」這3種回答會更好,答錯了影響孩子性格
    前幾天在網上看了新聞,內容很有趣,我是中國第一個王健林的兒子王思聰,他回答記者,我16歲的時候知道了家裡這麼有錢,到現在為止,完全不知道家裡真正的經濟條件,富二代的回答和普通人不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經常遇到這個詞,包括女兒在內,有時會對我說:「媽媽,我們有錢嗎?」
  • 「媽媽,你為什麼上班?」聰明媽媽的回答,會讓娃受益一生
    當孩子問出這句話的時候,媽媽們就要知道逃避孩子的回答,或者敷衍孩子都不會讓孩子善罷甘休,所以不如正面回答孩子的問題。媽媽在回答孩子的這個問題時,給出的答案可能會影響孩子未來的格局。接下來就看看下面三位寶媽的回答,會對孩子產生什麼影響。
  • 「爸爸媽媽會死嗎?」用10本繪本,來回答孩子關於「死亡」的問題
    這段時間,我們可能不得不面對孩子的一個又一個提問:「人為什麼會死?爸爸媽媽你們會死嗎?我會死嗎?」面對這個突如其來的問題,你會不會慌張地脫口而出:「別亂說,我們都很健康,不會的。」這是一本會給孩子極大安慰的繪本,知道逝去的親人在另外一個地方好好地生活著,相信孩子也會安心。《我永遠愛你》(德)漢斯·威爾罕小男孩與小狗阿雅一同長大,小男孩每晚都跟阿雅說:「我愛你」。
  • 「咱家為什麼這樣窮」,父母不一樣的回答,孩子的未來截然不同
    看到兒子說話時委屈的模樣,小暖一時不知該如何回答。小暖的家庭條件一般,但是絕不是別人口中的「窮鬼」。可是孩子的問題還是讓她不知道該如何應對。小暖記得小時候自己也問過媽媽同樣的問題,也正是媽媽隨口的一句回答,讓她知道自己組建家庭後也仍然會有一種匱乏感。當時小暖的媽媽回答的是,「咱家就是很窮,都怪你爸沒能耐!
  • 「媽媽掉水裡,你吃西瓜還是巧克力」孩子的答案折射不同教育問題
    昨晚,在朋友圈看到發小發了一條朋友圈,內容是她分別問了2個女兒:「媽媽掉水裡,你先吃西瓜還是草莓?」,然後兩個孩子不約而同都優先關心如何拯救媽媽的問題,這讓她感到十分暖心。我覺得她這樣測試孩子,挺可愛,順手點個讚,並沒有多想。
  • 孩子總愛問為什麼,你該怎麼辦 ?
    ,他們會不停問為什麼,父母對孩子的問題表現出關注會鼓勵孩子不斷提問。今天的話題,相信很多爸爸媽媽都深有體會,不管你是馳騁商海的精英,還是學富五車的才子,都有可能會被孩子的一個普通問題問傻了眼,一時不知道該如何回答,前幾天,有一位博士爸爸留言說:我的兒子今年4歲了,他總是無時不刻地問「為什麼」。不管是待在家裡還是走在街上,不論遇到什麼事情或者看到什麼,他都會問為什麼。
  • 孩子叛逆期如何教育:教養不是套路,而是父母的修行
    兒子15歲上初二,言行非常叛逆,他只要在家一天就打遊戲十多個小時,玩遊戲都玩到深夜2點鐘。孩子不肯寫作業,經常以身體不適的緣故不去上學,正常吃飯也不吃。我看了很多網上的親子溝通文章,也了解一些,儘量想同他有良好的溝通,想知道他內心的想法,問他為什麼不做作業,為什麼不去上學,他總是回答不知道。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為你好」的父母,有想過孩子的感受嗎
    孩子的每一天,都在重複的折磨中度過。最後,這個孩子被逼得想自殺,結局可想而知,孩子每自殺一次,媽媽就回退一次。無論孩子怎麼苦苦哀求,怎麼保證自己會努力,都沒有用。直到後來,長大的孩子奮力的拿到了遙控器,終於大吼道:「這不是你的遙控器,它是我的!」可媽媽的一句話徹底將孩子打回了原形,媽媽說:「你以為我只有一個遙控器嗎?」
  • 孩子:死是什麼?媽媽也會死嗎……別迴避和孩子談論死亡!
    在葬禮上跟爺爺告別的時候,可能是大人們的凝重表情和悲傷嚇著他了,他一臉恐慌,緊緊摟著媽媽的脖子,想看爺爺最後一面,卻又因為害怕而不敢看……之後很多天,航航都不怎麼愛說話,無精打採的樣子。晚上有時候玩著玩著他會說害怕,有時候又說會想爺爺,半夜還經常哭著醒來。原以為這個年齡的他還什麼都不懂,沒想到他的反應卻如此強烈。
  • 「媽媽,我想吃冰淇淋」,你的答案,關係著孩子一生的幸福
    盛夏時節,不少人都貪一口"涼"。很多大人喜歡在天氣熱的時候來一支涼爽的冰淇淋,孩子自然也是如此。但是大多數父母都認為,孩子攝入太多零食並非一件好事,所以很輕易地就拒絕了孩子的請求。其實,孩子想吃冰淇淋並不是一件完全不能滿足的事情,但父母的回答卻有關乎孩子一生的幸福。
  • 當孩子問這個詞怎麼組,你回答的正確答案可能就害了他,該怎麼做
    輔導低年級小學生寫語文作業的時候,家長被孩子問得最多的就是,這個字怎麼組詞啊?這個詞怎麼造句啊?有些簡單的字詞,家長尚且還能夠應付,碰到一時想不起來的怎麼辦?家長掏出手機,標準詞組、例句隨便一搜。遇到孩子不會寫的字,家長謄寫一遍。低年級的語文作業輔導起來真容易呀,可是當第二天語文老師改作業的時候,發現全班同學有一半以上的例句都是相同的,就知道,這是家長圖省事手機搜出來的答案。
  • 面對孩子的「流氓問題」,家長不知道該怎麼回答?這樣解釋最好
    當家長遇到孩子這些「流氓問題」時,一般都會隨便編造一個答案將問題搪塞過去,比如面對孩子「我從哪裡來」的問題就有這些答案:路上撿的、河裡撈的、去超市買的等,殊不知家長這樣的回答對孩子的成長有弊而非有利。孩子之所以會產生這些疑問是因為在孩子長到2~3歲時就開始萌發「性」意識,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會意識到男人和女人身體上的不同,產生好奇心而導致的。
  • 「哪個瞬間,你發現孩子很愛你」媽媽們的回答暖哭了
    在生活中,你和寶貝最好的相處模式是什麼呢?可能站在媽媽的角度,每天最愉快的陪伴一定是和ta一起做ta想做的事...所以,即使每天都和ta在一起,你知道你在寶貝的眼中是個什麼樣的媽媽嗎?一個3分鐘的短片,讓無數個媽媽感觸頗深;每個孩子在聊到自己的媽媽時,回答都是不留餘力的誇獎,而媽媽們在聊到自己時,卻是不自信與不滿意。其實在孩子眼中,每一個媽媽都是完美媽媽。幽默的?勇敢的?耐心的?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短片邀請了幾位媽媽回答這個問題,奇怪的是,媽媽們的自我評價中,充斥對自己的不滿。
  • 養的小雞死了,孩子非常傷心,我該如何安慰他?該再買一隻嗎?
    一個小夥伴發來信息:孩子養的小雞死了,特別傷心,我想趁這個機會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該怎麼做呢?眾所周知,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但孩子還小,父母儘量不要讓死亡的恐懼影響孩子小小的心靈。操作的辦法,最關鍵的,就是父母要理解和接納孩子失去小鴨和小雞特別傷心難過的感受,千萬不要說"不哭了",或者"媽媽再給你買一隻"這樣的話。同時,日常生活中,要潛移默化的讓孩子知道,生命是一段旅程,有美好也會有遺憾。
  • 「媽媽,她為什麼能插隊?」你的回答,影響了孩子的一生
    孩子的媽媽,聽到這句話,並沒有制止孩子的動作,反而衝司機吼道:「關你屁事,我偏要吊!」「我天天都這麼吊,就你有意見,你有病啊!」並進一步示意孩子:「吊,繼續吊。」司機再三表示這是為安全著想,但都被孩子媽媽怒聲駁斥。最後,這個媽媽竟然理直氣壯地撥打起投訴電話,指責司機嚇到自己的孩子。
  • 葉一茜不知如何與森蝶談死亡,王恩澤媽媽教科書式回答,值得學習
    ,所以一直沒有告訴女兒真相,就算覺得父親會很想森蝶,認為該帶森蝶去墳前祭奠,但是不知道什麼時候合適告訴女兒真相,說到這裡葉一茜泣不成聲,想必她認為自己的做法不合適,但是卻不知道怎麼做,所以會感到很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