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瓜,人都會死的:6歲孩子口出金句,我們該怎樣跟孩子聊死亡

2020-12-24 巧克力燕麥小蛋糕

近日,一個6歲小朋友說出「傻瓜,人都會死的。」引起網友熱議。事情的前因後果是怎樣的?是什麼讓六歲孩子說出這樣的話呢?

一名網友說,他本來想引導六歲的外甥做簡單的算數加減法,於是他問:「30年後,外公幾歲了?」(該網友父親現年72歲)他的外甥指著天空望了望,安慰道:「傻瓜,人都是會死的。

6歲孩子平靜地說出死亡,他的豁達與通透讓網友們讚嘆不已。笑過之餘,冷靜下來的成年人們不禁思考:到底要不要跟孩子聊死亡?要以怎樣的方式跟孩子聊?

死亡教育

01 明確死亡的含義

關於要不要跟孩子聊死亡,答案是「要!「

死亡,在中國家庭中是一個禁忌。當聽到「死」字,年紀稍大的長輩們總是要說「不吉利」「童言無忌」,仿佛對「死」避而不談就能避免死亡。而事實卻與此相反,只有向孩子解釋清楚死亡的含義,才能讓他們避免意外死亡。

2012年,福建漳浦縣兩名女孩相約跳塘自殺,在其中一名女孩的遺書中這樣寫道:「死後我要穿越時空,回到清朝去跟皇帝拍電影……」

無獨有偶,常州天寧區也曾有一名男童因為模仿穿越遊戲而墜樓身亡。

孩子為死亡賦予了浪漫的意義,但他們不知道,死後是不能穿越的,他們的死僅僅只是給家人留下了無盡的悲痛。

為了避免這樣的悲劇再次發生,父母要向孩子們解釋清楚死亡的含義。在溝通的過程中,可以使用孩子們能夠理解的、通俗易懂的語言來解釋:死了就像睡著,但跟睡著不一樣的是,死了以後就再也不會醒來。

同時,也要讓孩子意識到死亡的嚴重性:如果你死了,就再也見不到爸爸媽媽,再也吃不到你喜歡的東西、做不了你喜歡的事,而且爸爸媽媽會很傷心,所以不要做危險的事。

因此,明確死亡的含義,告訴孩子死亡的嚴重性,才能幫助孩子遠離意外死亡。

死亡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課

02 如何讓孩子接納死亡

無疑,死亡會引起消極情緒,特別是面對至親分離,每個人都會感到悲傷難過,孩子也不例外。當孩子面對至親的死亡,該怎樣引導孩子,讓他接納死亡?

首先,要幫助孩子認識到,面對至親死亡,感到悲傷難過是很正常的。

父母可以通過陳述自身感受的方式幫助孩子,比如告訴孩子「你覺得難過是很正常的,我也很難過,你不是一個人。」孩子感到父母陪在自己身邊、在他/她悲傷難過的時候,還有父母做他/她堅強的後盾。同時,孩子也能夠意識到,既然爸爸媽媽也很難過,那麼,自己產生這樣的情緒是很正常的。

死亡教育

接下來,交給時間。

「時間是治癒傷痛的良藥。」我第一次面對至親分離,是在中學時,陪伴我長大、疼愛我的太奶奶離開了我。我在之後的一周內都感到非常難過,想起這件事時依舊會控制不住地流淚。而隨著時間的流逝,悲傷被生活中的其他事衝淡,自然而然也就接納了太奶奶的死亡、從失去親人的悲傷中走了出來。

孩子有自愈能力,當他/她在體驗悲傷時,不要著急,讓時間充當「治療師」,時間能夠幫助他/他走出悲傷、接納死亡。

讓時間治癒傷痛

03 生理上的死亡不是終點

生理上的死亡並不是終點,生命的終點是愛與生命一起逝去。孩子對死亡的恐懼也正是來源於此,他們害怕父母的愛也隨著死亡一起消失。

面對這種恐懼,父母需要堅定地告訴孩子:爸爸媽媽永遠住在你的心裡,只要你還記得爸爸媽媽,爸爸媽媽的愛就會永遠陪伴著你。

電影《尋夢環遊記》中,主人公的祖奶奶年事已高、記不清事,但當她聽到父親為自己寫的歌時,臉上依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她的父親住在她心裡,所以他對她的愛能夠穿越了時光、超越生死,始終陪伴在她身邊。

生命無法戰勝死亡,而愛卻可以。愛讓我們永遠活在至親之人的心中,也讓至親之人的身邊永遠有愛陪伴。

電影《尋夢環遊記》劇照

結語

《聖經》中有這樣一句話:

「你本是塵土,仍要歸於塵土。」

死亡是自然規律,有生便有死,有死才有生。我們終要歸於塵土,與其避而不談,倒不如坦然接受。

也不要再害怕對孩子提「死」字,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必定會面對死亡,這是成長路上的「重要一課」,父母的處理方式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成長。因此,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生死觀,比無關緊要的「忌諱」重要得多。

讓我們直面死亡教育,為孩子的成長保駕護航。

我是@巧克力燕麥小蛋糕 喜歡閱讀,喜歡寫作。通過寫作,與讀者共同成長。

相關焦點

  • 孩子:死是什麼?媽媽也會死嗎……別迴避和孩子談論死亡!
    家人離世,會讓孩子悲傷,也會讓孩子有很多不解,甚至恐懼。當孩子問你:死是什麼?媽媽也會死嗎……這時候千萬不要迴避,因為是時候給孩子一些死亡教育了。坦然地告訴孩子親人去世的事實中國人有一個傳統,人忌諱談論死亡。
  • 孩子問起關於生與死的問題,我們該如何給他們講?
    對已經有些人生經歷的我們來說,是否也曾經問過自己類似的問題:「人到了某個年齡,就要做特定年齡該做的事,按照既定的路線在生活,這樣的人生意義和價值何在?」我想這個故事已經能很好地解答這個問題了。這本小書說的是哲學,但並不晦澀難懂,這是一位父親想對孩子說的關於生命的一些話,其中的許多問題,正是孩子提出來的。
  • 爺爺去世三天,五歲孩子獨自在家,我們該如何和孩子討論死亡?
    前幾天看到一條五歲孩子獨自在家的新聞,武漢社區人員去小區家庭走訪,開門的是個五歲小孩。問孩子家裡有誰,孩子說還有爺爺。又問爺爺在哪,小孩說爺爺死了。社區人員進去一看。老人在衛生間已經去世三四天了。五歲小孩子在家吃了好多天餅乾,還給已經去世的老人蓋上了被子。
  • 如何給孩子講解死亡?這部動畫片給了我們最好的解釋……
    皮克斯的溫情、迪士尼的夢幻,6年磨一劍,從最初期故事的調研到最終影片的呈現,這一次讓人對主創們肅然起敬。然而,又何止是動人,這部片子簡直是最好的「死亡教育」教科書! 好像死亡似乎是極其不吉利的,不能直接說「死」,要說「沒了」「逝世」,皇帝是「駕崩」 「薨」…… 我們都會刻意避免這樣的數字,這些地雷都在潛意識中告訴我們「死亡」太可怕了,諧音都不要看到。「好好告別」在我們的文化裡顯得分外不被重視。
  • 怎麼跟孩子談論死亡?
    雖然生死是每個人都必經的一個階段,而且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他們總會不得不面對一些「死亡」的事情,像是寵物的死亡,親人的離世,外界傳來的哀悼消息等等,但涉及到死亡這個話題,很多人都會很避諱,就連大人之間討論類似事件的時候都多少會含蓄一些,不想過多交流這些傷心的事,所以一旦面對孩子的疑問,也常常不知道該如何回答解釋。
  • 7歲孩子一個寒假做376張試卷?傅首爾四個字「懟」出了金句
    文:7歲孩子一個寒假做376張試卷?傅首爾四個字「懟」出了金句每一位老師寒暑假期間都會給孩子布置假期作業,對於提升孩子學習成績,提高主觀能動性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隨著學生們的開學,教育類綜藝節目備受關注,由愛奇藝自製的綜藝節目《親愛的小課桌》也在如火如荼的播出,獲得了不錯的口碑和好評。
  • 學會提問,讓孩子自圓其說:一套可以幫你不再與孩子尬聊的繪本
    ——大人們太認真,「這天就聊死」了。在這套繪本中,喵爸喵媽將給爸媽們示範最懂孩子和最會聊天的爸爸媽媽是怎麼做的。當孩子面對喵爸喵媽這樣沒有評判只有好奇的追問,就會進一步發展出更豐富的想像力,學會了怎樣應對提問,自圓其說,所以這套書就叫做《喵喵一定有辦法》。
  • 當孩子問我們:什麼是上天堂?| 你是如何做死亡教育的?
    上午十點,伴著鳴笛聲,我們一家五口站在電視機旁,低頭默哀。奔奔全程很鎮定,讓我想起他三歲多時,有段時間根本不能聽到死亡或上天堂的字眼,一聽到就會大哭不止,那段時間專門研究了怎麼跟孩子解釋死亡。這兩天也陸續有朋友私信我們:詢問清明當前,疫情當前,如何讓孩子理解死亡?有沒有相關繪本推薦?等等。
  • 怎麼聊孩子才願意聽?掌握5個聊天技巧,孩子會主動跟你聊
    現在的孩子真的太難帶了,放學回來,想要跟他聊一下天,結果沒兩句就說不下去了,要麼就是他不耐煩回答,要麼就是我們不知道說什麼,做爸爸媽媽實在是太難了。先不說家長怎麼跟孩子聊天,各位朋友試想一下自己下班回到家,孩子問你:今天你上班做了什麼?你在公司有沒有認真工作?
  • 霍思燕因香蕉被罵矯情:關於生死,我們欠孩子一堂」死亡教育課」
    在中國人的觀念裡,死是一個很忌諱的詞。平日裡,大家一般不會討論死亡這個話題。很多人都是大限已至時,才第一次認真思考死亡。《西藏生死書》說:我們是一個沒有死亡準備的民族。對於年幼的孩子,他們總認為死亡是離孩子很遙遠的事情,是不屬於孩子燦爛的人生開端需要去了解的事情。
  • 寫給3.7億中國家長:我們應該如何向孩子解釋死亡?
    以此為契機,老師花了一下午的時間帶著孩子們給皮球蟲舉辦了「葬禮」。「葬禮」伊始,師生進行了有關「死亡」的討論。引導孩子們去思考皮球蟲活著和死後的不同、皮球蟲和我們的不同、思考死亡是什麼、我們應該怎樣面對死亡。
  • 連雲港一家四口同日死亡:先有好父母,後有好孩子
    【1】 前幾日,一則「江蘇一家四口同日死亡,警方被指拒開死亡證明」的視頻,把一起發生在7月24日的悲劇曝光在大眾面前。 事發當天,朱某購買3瓶農藥回家後,夫妻二人將房門反鎖,服農藥自殺,房間內一雙分別7歲和5歲的兒女窒息死亡。 很多人質疑兩個孩子到底是在父母之前死還是之後死的,其實從通報上的這句「鑑於朱某夫妻已經死亡,不符合立案條件,公安機關未予立案」可以看得出來。
  • 如何培養孩子表達力?看霍思燕和杜江怎麼教,4歲嗯哼隨口爆金句
    4歲嗯哼隨口爆金句,表達能力太強了!無論是《爸爸去哪兒》中腦迴路清奇的金句大王,還是《媽媽是超人》裡的貼心小暖男,無疑都是一個令姐姐粉、阿姨粉超級入坑的可愛萌娃!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大學曾聯合做過一個深度調查,他們以整個波士頓地區4~6歲的兒童為研究樣本,發現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跟兩件事有關:1、多和孩子說話多與孩子說話,父母與孩子交流的頻率越高,孩子聽到的不同詞彙就會越多
  • 6歲女童午休死亡真相的警告,「監控壞了,幼兒園百口莫辯」
    監控關鍵時刻失靈,幼兒園百口莫辯」,「監控為什麼會失靈」,這是近兩天來看到的關於6歲女孩午休死亡的新聞評論最多的一條,至於答案,大家都有猜測,但真相卻是個謎。早上,一群朋友在群裡討論時發了一個壞笑的表情,並配文「關鍵時刻監控壞了,幼兒園百口莫辯啊」,看起來文字裡大概不太相信監控壞了這一事實,他多半認為,有人想要的結果,即使百口莫辯也可能比明明白白強很多。事實上,回望這件事的過程,真得讓人多想想,偏偏壞得那麼巧合。
  • 看不懂《信條》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該如何跟孩子解釋「熵增」
    我會死嗎?死了要去哪裡? 這是很多家長的困惑,也是老師的困惑。因為死亡是禁忌,我們畏懼死亡,延續著一代又一代的關於死亡的社會成見,但從未有人直面死亡。每個人都會死,倘若對死去的人有那麼多悔恨,那麼活著的人是否會珍惜。讓生命按照本然的樣子去發展。以死言生,生命的意義不再有固定的格式。 但現實是,從小就沒人很正式的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會死,你什麼都帶不走、抓不住,那麼剩下的就是及時行樂。
  • 跟孩子聊電影《八佰》,這三點就夠了
    每個人對歷史的解讀都是不同的,但為什麼這場戰鬥,作為留守四行倉庫的孤軍,很多不過是入伍才半年的新兵,面對死亡時,從最初的焦慮和恐懼,對生存的強烈渴望,他們也會表現出畏懼。可面對侵略者,步步緊逼時,卻用本能打敗人性的弱點,早就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 育兒研究所丨孩子問人為什麼會死?我該如何給他解釋……
    歡迎大家在文末留言或者在我們的社群踴躍提問,期待與你們的交流~~死亡意味著什麼?該如何面對死亡?這兩個問題,對於成人來說尚且難以回答,何況年幼的孩子?最近,有家長遇到了這樣的難題。李女士的母親在幾個月前離世,一家人都沉浸在悲痛之中,但6歲女兒的狀態更令一家人擔憂。李女士介紹,女兒小雨打小跟著外婆,老人家對孩子疼愛有加,孩子格外黏著外婆。老人逝世後,幾個月來,孩子精神狀態不太好,看著外婆的照片就會哭泣,「看孩子的狀態,我們也很擔心,也嘗試告訴她,外婆去了很遠的地方,但始終效果不好。」
  • 清明節全國哀悼,該如何給孩子上好「死亡教育」這一人生課?
    「每個植物都會死,你想想,在秋天時是不是好多葉子都會枯萎變黃,從樹枝上落下來呀;初冬,我們經常去的小公園,那片草地上的小草是不是也變黃枯死了呢?這裡的葉子、小草都是『死亡』了」糖豆認真地聽著。「每個動物都會死,我們養在魚缸中的小魚,是不是最後都一個一個的飄在水面上了;在夏日,我們是不是把討人厭的蚊子給拍在牆上,一動不動了?這裡的小魚和蚊子都是『死了』」糖豆聽得有些入迷了。
  • 15歲少年溺亡! 水坑旁立有警示標誌!該怎樣保護我們的孩子?
    22日晚,棘洪灘街道黃家莊社區一名15歲少年在村外的一處水坑不幸溺水,再次敲響了孩子防溺水的警鐘。當暑期最不願聽到的消息傳來,每個人都在心痛之餘倍感遺憾和無奈!為什麼安全知識說了那麼多次,悲劇依然發生?為什麼普及教育做了那麼多遍,事故總是不絕?告誡孩子:別再心存僥倖了!別再小看家附近那個看似無害的小水塘了!
  • 和孩子一起說說熊頓的故事,《滾蛋吧!腫瘤君》——關於死亡的繪本啟蒙
    對於死亡我們該如何去和孩子說,這是個大學問!今日小編推薦些關於死亡和生命的繪本和家長們學習!和孩子們一起共讀,一起體會!這是一本關於生命的童話,作者以一片葉子經歷四季的故事講述生與死之間的微妙平衡,文字簡單,寓意深刻,最適合用來做生命教育的教材,堪稱圖文版、兒童版的《相約星期二》。獻給所有曾經歷生離死別的孩子,與不知該如何解釋生死的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