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個6歲小朋友說出「傻瓜,人都會死的。」引起網友熱議。事情的前因後果是怎樣的?是什麼讓六歲孩子說出這樣的話呢?
一名網友說,他本來想引導六歲的外甥做簡單的算數加減法,於是他問:「30年後,外公幾歲了?」(該網友父親現年72歲)他的外甥指著天空望了望,安慰道:「傻瓜,人都是會死的。」
6歲孩子平靜地說出死亡,他的豁達與通透讓網友們讚嘆不已。笑過之餘,冷靜下來的成年人們不禁思考:到底要不要跟孩子聊死亡?要以怎樣的方式跟孩子聊?
01 明確死亡的含義
關於要不要跟孩子聊死亡,答案是「要!「
死亡,在中國家庭中是一個禁忌。當聽到「死」字,年紀稍大的長輩們總是要說「不吉利」「童言無忌」,仿佛對「死」避而不談就能避免死亡。而事實卻與此相反,只有向孩子解釋清楚死亡的含義,才能讓他們避免意外死亡。
2012年,福建漳浦縣兩名女孩相約跳塘自殺,在其中一名女孩的遺書中這樣寫道:「死後我要穿越時空,回到清朝去跟皇帝拍電影……」
無獨有偶,常州天寧區也曾有一名男童因為模仿穿越遊戲而墜樓身亡。
孩子為死亡賦予了浪漫的意義,但他們不知道,死後是不能穿越的,他們的死僅僅只是給家人留下了無盡的悲痛。
為了避免這樣的悲劇再次發生,父母要向孩子們解釋清楚死亡的含義。在溝通的過程中,可以使用孩子們能夠理解的、通俗易懂的語言來解釋:死了就像睡著,但跟睡著不一樣的是,死了以後就再也不會醒來。
同時,也要讓孩子意識到死亡的嚴重性:如果你死了,就再也見不到爸爸媽媽,再也吃不到你喜歡的東西、做不了你喜歡的事,而且爸爸媽媽會很傷心,所以不要做危險的事。
因此,明確死亡的含義,告訴孩子死亡的嚴重性,才能幫助孩子遠離意外死亡。
02 如何讓孩子接納死亡
無疑,死亡會引起消極情緒,特別是面對至親分離,每個人都會感到悲傷難過,孩子也不例外。當孩子面對至親的死亡,該怎樣引導孩子,讓他接納死亡?
首先,要幫助孩子認識到,面對至親死亡,感到悲傷難過是很正常的。
父母可以通過陳述自身感受的方式幫助孩子,比如告訴孩子「你覺得難過是很正常的,我也很難過,你不是一個人。」孩子感到父母陪在自己身邊、在他/她悲傷難過的時候,還有父母做他/她堅強的後盾。同時,孩子也能夠意識到,既然爸爸媽媽也很難過,那麼,自己產生這樣的情緒是很正常的。
接下來,交給時間。
「時間是治癒傷痛的良藥。」我第一次面對至親分離,是在中學時,陪伴我長大、疼愛我的太奶奶離開了我。我在之後的一周內都感到非常難過,想起這件事時依舊會控制不住地流淚。而隨著時間的流逝,悲傷被生活中的其他事衝淡,自然而然也就接納了太奶奶的死亡、從失去親人的悲傷中走了出來。
孩子有自愈能力,當他/她在體驗悲傷時,不要著急,讓時間充當「治療師」,時間能夠幫助他/他走出悲傷、接納死亡。
03 生理上的死亡不是終點
生理上的死亡並不是終點,生命的終點是愛與生命一起逝去。孩子對死亡的恐懼也正是來源於此,他們害怕父母的愛也隨著死亡一起消失。
面對這種恐懼,父母需要堅定地告訴孩子:爸爸媽媽永遠住在你的心裡,只要你還記得爸爸媽媽,爸爸媽媽的愛就會永遠陪伴著你。
電影《尋夢環遊記》中,主人公的祖奶奶年事已高、記不清事,但當她聽到父親為自己寫的歌時,臉上依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她的父親住在她心裡,所以他對她的愛能夠穿越了時光、超越生死,始終陪伴在她身邊。
生命無法戰勝死亡,而愛卻可以。愛讓我們永遠活在至親之人的心中,也讓至親之人的身邊永遠有愛陪伴。
結語
《聖經》中有這樣一句話:
「你本是塵土,仍要歸於塵土。」
死亡是自然規律,有生便有死,有死才有生。我們終要歸於塵土,與其避而不談,倒不如坦然接受。
也不要再害怕對孩子提「死」字,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必定會面對死亡,這是成長路上的「重要一課」,父母的處理方式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成長。因此,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生死觀,比無關緊要的「忌諱」重要得多。
讓我們直面死亡教育,為孩子的成長保駕護航。
我是@巧克力燕麥小蛋糕 喜歡閱讀,喜歡寫作。通過寫作,與讀者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