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懂《信條》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該如何跟孩子解釋「熵增」

2020-09-15 正心堂官方


頂級的場面,極度燒腦的概念,毫無疑問《信條》會是今年第一大片。

得承認,諾蘭徹底激起了觀眾腦力上勝負欲。

比如,熵。漢字識別上,就敗了,這個字讀「shang」,第一聲,有多少人一眼就認出這個字的?



01


接著,「熵增」到底是什麼意思?

德國物理學家克勞修斯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提出了「熵增」定理,雖然這是一物理定律但卻無時無刻不充斥著我們的生活。

熱力學第二定律認為:「在孤立的系統內,分子的熱運動總是會從原來集中、有序的排列狀態逐漸趨向分散、混亂無序的狀態。系統從有序向無序的自發過程中,熵總是增加。」


當我們還在試圖去搞懂這個定律、比拼腦力勝負的時候,諾蘭告訴你:不要試圖去理解,感受就好。那你從中到底感受了什麼?


同樣的一個概念,也出現在另外一部影片裡--《死亡詩社》。這部影片拍攝於1989年,曾獲得第62屆奧斯卡金像獎(提名)。


在教育形式日益嚴峻的今天,關於青少年性教育、生死與生命、現實與夢想、傳統與創新,這一部影片可列入教科書。

「熵增」出現在影片中基廷老師讓孩子們在院子裡踱步。早已習慣了固定步伐的學生們,自然地走成整齊的隊列,並試圖維持更嚴謹的隊形。

此時,基廷老師就告訴孩子們:「兩條路在樹林中分茬,我選擇走的人少那一條。找到自己的步伐,步調,任何方向,任何東西都行,你也可以行駛不走的權利。」


這就是「熵增」的例子。所有人都在避免無序,想要把一切趨同。但現實是所有的趨同在時間的作用下都將走向無序。既像是宿命論,但又蘊含萬物各自有運行的有序。

02


如此看來,這位老師不簡單,那他帶給孩子們的第一節課是什麼?

我們先來複習下熱力學第一定律:能量守恆定律。熱量可以從一個物體傳遞到另一個物體。結合熵增的概念,那麼我們賴以生存的這具具備溫度的肉身走向死亡也是必然。

於是,基廷老師在第一節課帶孩子們在校史樓內聆聽「Carpe Diem」(拉丁語,譯為及時行樂),反思生的意義。

「他們曾經和你們一樣,雙眼充滿了希望,有著年輕的臉龐,有著青春與激情,而如今他們早已死亡」。第一節課,他帶孩子們認識了死亡,提出「size the day」,也成了孩子們面對退卻時加油的動力。


青春期的孩子們總會在一個階段詢問,人會死嗎?我會死嗎?死了要去哪裡?

這是很多家長的困惑,也是老師的困惑。因為死亡是禁忌,我們畏懼死亡,延續著一代又一代的關於死亡的社會成見,但從未有人直面死亡。


孩子的困惑,亦是成人的困惑,我們常言要好好的活著,那麼如何是「好好活著」?面對當今孩子自殺率不斷提升,顯然他們不知道什麼是活著的意義。


那麼,不斷地學習,接受新知識的意義是什麼?


在另一部奧斯卡金像獎影片《入殮師》中,主角大悟從事納棺服務,人死之後,做最後的送別。在原著中,作者有這樣一段闡述:死亡對於死者是一片虛無,但對於生者卻是極大的恐慌。我在死者臉上看到了安詳,但生者往往哭天搶地,不明所以。


《入殮師》中,每一位死者都帶著一段故事。有的死者是未成年的孩子,在納棺時,父母不斷自責懺悔,為什麼活著的時候沒有好好教育她?

有的死者是性別錯位,本是為男生,心裡卻住著一位女生,後面因為跟別人打架葬送了性命。死時,母親哭著說,給他化女妝,做最後的送別。

還有的死者一生勞碌,最後的妝容被家人認為是她這一生最美的時候。


這一段段死亡的故事,藉由主角傳遞給觀眾。每個人都會死,倘若對死去的人有那麼多悔恨,那麼活著的人是否會珍惜。讓生命按照本然的樣子去發展。以死言生,生命的意義不再有固定的格式。

但現實是,從小就沒人很正式的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會死,你什麼都帶不走、抓不住,那麼剩下的就是及時行樂。


我們能對抗生命不斷衰減的唯一方式,就是活出自我。而不是不斷想要去抓取,想要留住什麼。立論不同,自然導致對待生活的態度,對待孩子的教育的態度截然相反。

第一節課,就是如此深刻的話題。這位老師很有水平。

03


第二節課,開講什麼是詩歌?孩子們的必修課。


不管別人怎麼說,

文字和語言的確能改變世界

我們讀詩寫詩並不是因為它好玩

我們讀詩寫詩是因為我們是人類的一份子

而人類是充滿激情的

沒錯 醫學 法律 商業 工程

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 足以支撐人的一生

但詩歌...

美麗 浪漫 愛情....

這些才是我們生活的意義

......

他引用了惠德曼的一段詩歌作為開端:


惠德曼寫道:

自我 生命 這些問題總在不停出現

毫無信仰的人群川流不息

城市充斥著愚昧

生活在其中有什麼意義

答案是,因為你的存在

因為偉大的戲劇在繼續

因為你可以奉獻一首詩

因為偉大的戲劇在繼續

因為你可以奉獻一首詩

你的詩是什麼?


在當時傳統詩歌教育中,偏向於J.埃文斯.普裡查特的現實主義教學。而其宣揚對於詩歌的評價偏向于格調、韻律等維度對詩歌進行打分。


類似於用科學、理性角度去看待詩歌(但天知道詩歌難道真的能被用於歸納總結嗎?)基廷要求學生們撕掉這篇序言,然後轉而教授學生們浪漫主義詩歌,從人類的激情、浪漫、愛情、美麗來闡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詩。

是真撕,紙片漫天飛舞,像是一首自我解放的讚歌。脫離體制教育的成年人應該不能更認同,甚至內心有片刻的暗爽。


更過癮的一幕是,基廷在幫助班級裡最怯懦的孩子安德森寫詩的片段。短暫、瘋狂。他蒙上了安德森的眼睛,關閉外界一切的聲音,在沒有辦法思考的情況,安德森熱烈而又激情。寥寥數語,全班寂靜無聲,接下來便是掌聲陣陣。


每個人都是詩人,無關固定的格式與形式,只關乎衝破自我認知的勇敢,它早已在我們的生命裡等待著,多彩而又濃鬱。

在一所高升學率、沉重的威爾頓預備學院,孩子們早已壓抑不已,面對這樣一位有趣自由的老師,孩子活潑的生命力漸漸甦醒。


終於,基廷的教育讓自由和突破在孩子們心裡紮根。梭羅說「死亡詩人致力於吸取生命的精華」(The Dead Poets was dedicated to sucking the marrow out of life)。


好了,學生們開始反抗威爾頓的地獄式教育,他們違反門禁,半夜穿著鬥篷,拿著手電,帶上零食,在山洞裡圍成一圈,宣布死亡詩社俱樂部成立,宣讀詩社宣言,開始擊節而歌。


「然後我看見剛果河從黑土地蜿蜒流過,在森林劃下一道金色的溝壑」兩句詩歌響徹在山洞和密林,也響在我們心上。


04


如果,學生們就此反抗成功,那麼這部影片也會淪為脫離現實的烏託邦之夢。因為現實總是殘酷的。其中一名學生自殺身亡,影片達到了高潮。

尼爾的父親為他安排好了一切,犧牲了很多讓他進入威爾頓,讓他從軍行醫,讓他不要毀了自己,讓他知道他過上了他一輩子也不敢想的生活,就算知道尼爾喜歡表演。


尼爾表演得真好,一個聽話的兒子的角色。現在中國的家庭教育何其相似,從出生到上學到工作到結婚,都被安排了,被安排得明明白白了,何其可怕?


傳統與創新、守舊與突破、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一定會有衝突,就算被掩蓋得再好。尼爾為了夢想,為了突破那個聽話的乖兒子形象而選擇自殺後,學生們被逼籤字,基廷被趕上風口浪尖之上,被迫離開。

影片到這裡落幕。看完前半部分,或許每個人都會遺憾,生命裡為何沒遇到這樣一位老師。

但看完結局,也會有很多人開始悲傷落寞,終究抵不過現實。當然,也有一部分人在評論,這位老師也未免太理想化了。


如果他不那樣去引導孩子,或許尼爾就不會死。也有人評論,是父母的原因,強加了太多個人意願,沒有站到孩子的角度去考慮......

05


即便過去了30年,影片的傳統教育理念跟現代的教育多麼的相似。我們都在渴望素質教育,都在渴望教育的變革,渴望遇到這樣一位能夠正確引導孩子的老師。

但當理想遇到現實,終究還是如此無力,問題究竟是出在哪裡?

基廷的教育理念與方法有問題嗎?沒有。

孩子們有問題嗎?沒有。

學校有問題嗎?滿足了大眾的需求,似乎也沒有。


在古斯塔夫.勒龐著作《烏合之眾》中有一段他對教育的論述:



然而我要說的是,教育既不會使人變得道德,也不會使他更幸福;它既不能改變他的本能,也不能改變他天生的熱情。

甚至在某些時候,只要進行不良引導,教育的壞處還會大於好處。

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危險狀況,都是因為這種教育制度建立在一個錯誤的心理學基礎上。這種基礎認為,智力是通過一心學好教科書來提高的,只要一個人的成績足夠好,那麼他的智力就會獲得穩步提高。

由於接受了這種觀點,人們便儘可能強化許多手冊中的知識。從小學直到離開大學,一個年輕人只能死記硬背書本,他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個人意識從來派不上用場。受教育對於他來說就是背書和服從。

於是,許多孩子在學校裡開始對著一篇篇語法和綱要努力做到準確重複,出色模仿,直到變成鸚鵡學舌為止。這種教育的唯一結果,就是貶低自我,讓我們變得無能。




06


電影《盜夢空間》開篇第一句:什麼東西最具傳染性?病毒還是細菌?都不是,是一個想法。一旦一個想法植入大腦,就會像病毒一樣瘋狂蔓延,不斷長大,直到影響一個人的行為、性格,甚至整個人生。


那麼,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給孩子植入了什麼想法?這個想法最後會發展成什麼樣的行為?這個想法最終會引導孩子走向生命的自由,還是走向生命的束縛?取決於我們對教育本質的理解。

德國卡爾.西奧多.雅斯貝爾斯在著作《什麼是教育》中寫到: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一棵樹從一個小樹苗到長成參天大樹,陽光、雨露、土壤;狂風、暴雨都成了他的養料,不能改變他向下紮根,向上生成的自然生命力;

一朵雲,自由靈動,聚散終有時,一切都是無常的;

一個靈魂,本自具足,具足生命成長的一切力量,不管什麼磨難,都會闖關成功。

這是一部給教師看的影片,更是給父母看的。


連馬雲談到教育這個問題都抑制不住怒氣,他說現在的教育都在以「老虎會不會爬樹」去要求孩子,每年一千三百多萬的考生中,也只有那麼幾十萬學生是適合讀書的。

家長們知道嗎?他們也知道的。但是為什麼全民都似乎陷入到了一種教育恐慌的環境裡。並做了一個死循環:不好好讀書,就考不上大學,考不上大學就沒有好工作,沒有好工作就找不到好的對象,就不會有幸福的婚姻,然後人生就廢了......

多麼可怕的方程式,而且只有一個答案。連自然界都是萬物並存,連一隻鳥都不擔心自己的生存,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何時變得如此懦弱。

這一連串的循環方程式,就像是一個代碼,一個病毒,植入每個人的腦子裡,生根發芽不斷壯大,直至根深蒂固,無法動搖。


在勒龐的《烏合之眾》中,他也指出,在個體是獨立的時候,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獨立思考的模式,但一旦進入群體,尤其是達成某種共識的群體,再厲害的人都會淪為集體的奴隸,智商急劇下降。只靠著原始腦,脫離理智的去行動。

07


有人想尋求改變嗎?有。比如基廷。他被迫離開,教育理念失敗了嗎?

最後一幕,那個最懦弱的安德森再也抑制不住內心的愧疚,站到桌子上,就像他教給他們的那樣,「captain,my captain」。這一棵勇敢的種子已種下,在慢慢長大...而他也早已看淡這一切。

對於父母呢,我們不敢承擔風險。因為自己的一生就是如此,潛意識裡也在將這種模式傳遞給孩子,看似給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但實質上無非想讓孩子變得更符合世俗的要求與標準,假以愛的名義綁架孩子的一生。


悲劇還在繼續...悲劇的源頭在哪裡?


父母們都在懼怕人生沒有別的選擇。

這跟懼怕死亡是同樣的性質。自己活不出來的人生,強加給另一個生命。這不是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這是一個靈魂在扼殺另一個靈魂,不管是什麼樣的形式,只要是沒有促進另一個生命的成長,讓其變得更有力量去面對人生的種種,放手去相信生命本然的流動與強大,那都是偽教育。

回到最初「熵增」的概念,萬物總會走向無序,回到基廷關於「死亡」的第一節課。我們從來懼怕的都不是死亡本身,而是沒有活出燦爛而又無憾的人生。

帶給孩子最好的教育,也不是知識。而是活出生命本身的無限可能。



作者簡介



作者梓桐,正心讀書會領讀人,資深瑜伽導師,授課超10000小時。三十而立,走在不斷發現、不斷自由、不斷成長的路上....


素材來源:正心讀書會群友觀影&讀書分享


本內容版權歸發布者與作者所有,如需轉載請與平臺聯繫。對未經平臺許可的轉載、修改等侵權行為,平臺保留依法追究的權利。

相關焦點

  • 電影|看不懂《信條》?先跟你解釋一下「熵增」
    因為死亡是禁忌,我們畏懼死亡,延續著一代又一代的關於死亡的社會成見,但從未有人直面死亡。孩子的困惑,亦是成人的困惑,我們常言要好好的活著,那麼如何是「好好活著」?面對當今孩子自殺率不斷提升,顯然他們不知道什麼是活著的意義。那麼,不斷地學習,接受新知識的意義是什麼?在另一部奧斯卡金像獎影片《入殮師》中,主角大悟從事納棺服務,人死之後,做最後的送別。
  • 《信條》熵增熵減是什麼意思?別怪我沒提醒你 明白熵增熵減才能...
    《信條》熵增熵減是什麼意思?別怪我沒提醒你 明白熵增熵減才能看懂電影時間:2020-09-05 11:47   來源:521經驗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信條》熵增熵減是什麼意思?
  • 《信條》好不好看不重要,看不看得懂也不重要,總之,看就對了
    》是一部不怕被劇透的電影,因為劇透的那個人也未必看懂了電影中的奧秘,所以在鼓起勇氣去一刷之前,為了對電影有更好的理解,我刷了不少有關於《信條》的解說和劇透,說實話,劇透部分其實對觀影的幫助並不大,反而是有關於物理原理的解釋上,對理解電影有很大的幫助,希望大家在去看電影之前,先了解一遍電影中涉及的物理知識點。
  • 懂不懂「信條」沒那麼重要
    這是Sir的《信條》第三篇。得承認,諾蘭徹底激起了我們腦力上的勝負欲。朋友間問候的方式都是:「《信條》你看了嗎?」就像反派在玻璃對面說話,他卻聽不懂,因為聲音變成了「逆語」。不過,Sir列舉這些令人抓狂的細節,不是要再贊一聲諾神。《信條》事無巨細的推演、證明。
  • 《信條》——熵增定律 時間倒流 做自己的「麥克斯韋妖」
    (其實是和小夥伴炫耀我看明白了一點點……)經過了小小的文獻調研與學者諮詢。今天來給大家講講《信條》之中我們需要了解的科學知識。 一、熵增定律的世界,令人絕望的真理 電影中有一個貫徹始終的設定與理論基礎。導演將「熵」這一概念與時間相結合,設定了「熵增的方向與時間流逝的方向相同」這一指導思想。
  • 非物理專業如何輕鬆的看懂《信條》
    據說要看懂《信條》首先要明白兩個概念——1.熵增熵減是怎麼回事。 2.祖父悖論是什麼意思。 嗯,也許這是一個物理專業者的自我修養吧,但是不要忘了,諾蘭是個商業片導演,商業電影要想掙錢,首要的是群high,是普適。而「祖父悖論」一般智商在線的影迷在簡單的解釋之後都應該能明白,並且能夠知道「祖父悖論」怎樣影響電影的劇情發展,但是理解「熵增熵減」除非有點硬核知識,否則別想簡單的明白。
  • 把熱力學定律拍成《信條》通俗解釋「熵」諾蘭堪稱影壇物理課代表
    大家好,我是看電影愛較真兒的廖宇。懂了「熵」,《信條》其實並不燒腦相信有很多朋友跟我一樣,看完電影《信條》後耳邊響起一個旋律:小朋友,你是否有很多???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基普·索恩曾經通讀了《信條》的劇本,他為諾蘭梳理其中的科學概念。《信條》中除了描述時空穿越,時間逆轉,最重要的就是「熱力學定律」。如果你懂了該定律中的「熵」,那電影《信條》就不難懂了。
  • 如果實在看不懂《信條》,那就感受它吧
    《信條》影片本身,就是在講「熵增」和「熵減」的對抗。但是這也造成了導演和觀眾的溝通斷裂,如果說諾蘭以前的片子還會在密集的劇情內稍作休息,讓觀眾跟上自己的節奏,那麼這部片子裡的諾蘭則是在撒腿狂奔,完全不顧身後觀眾的挽留,以致不少觀眾表示,一刷根本看不懂《信條》想要表達什麼,甚至冒出一大堆問號:未來到底是什麼樣子的?
  • 信條:只有諾蘭敢把熱力學定律拍成電影,最通俗解釋什麼是「熵」
    大家好,我是看電影愛較真兒的廖宇。懂了「熵」,《信條》其實不燒腦 相信有很多朋友跟我一樣,看完電影《信條》後耳邊響起一個旋律:小朋友,你是否有很多???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基普·索恩曾經通讀了《信條》的劇本,他為諾蘭梳理其中的科學概念。《信條》中除了描述時空穿越,時間逆轉,最重要的就是「熱力學定律」。如果你懂了該定律中的「熵」,那電影《信條》就不難懂了。
  • 新知丨《信條》——熵增定律 時間倒流 做自己的「麥克斯韋妖」
    (其實是和小夥伴炫耀我看明白了一點點……)經過了小小的文獻調研與學者諮詢。今天來給大家講講《信條》之中我們需要了解的科學知識。一、熵增定律的世界,令人絕望的真理電影中有一個貫徹始終的設定與理論基礎。那麼一個普遍的規律是,把熵增的方向定義為時間流逝的方向。也就是時間箭頭。這種定義在理論上可以解釋,類似於中學階段學習過的向量映射,可以規定方向,但是物理含義尚不明晰。需要進一步的論證。那麼,《信條》中時間倒流的設定。通過外界的努力,實現「熵減」從而做到時間倒流,這種假設可行麼?
  • 看不懂《信條》不丟人,懵逼也是一種樂趣
    曾經是燒腦到極致的《盜夢空間》,如今則是同樣令人傷腦筋的《信條》。看不懂《信條》似乎是一件頗為尷尬的事兒,感覺自己的智商遭受了一萬點打擊。複雜的時間線,宏大的敘事,過去與未來的無限糾纏,包裹著整部電影。其核心概念是反時間物質,導致時間逆向流動的物質。
  • 炸到音響都壞了的「信條」,懂不懂沒那麼重要
    這是Sir的《信條》第三篇。得承認,諾蘭徹底激起了我們腦力上的勝負欲。朋友間問候的方式都是:「《信條》你看了嗎?」就像反派在玻璃對面說話,他卻聽不懂,因為聲音變成了「逆語」。不過,Sir列舉這些令人抓狂的細節,不是要再贊一聲諾神。《信條》事無巨細的推演、證明。
  • 看不懂《信條》,是我欣賞水平有限?
    所以看不明白《信條》這件事,你不是一個人。就算預習了國內外各影評人和up主的「映前筆記」,對「鈽241、熵增熵減、熱力學第二定律」等概念進行惡補,我也是在第二次觀看《信條》後才基本縷順這部電影的完整結構的。
  • 看不懂《信條》,是我欣賞水平有限?
    對此,男主演員在演採訪中解釋,自己看不到完整劇本,斷斷續續,看到的劇本又看不懂:「有時候我幾乎搞不清我在演誰,我意識到我太迷惑了,我不知道發生了什麼。」原來看不明白《信條》這件事,還要加上一個他。所以,如果讓我給出觀《信條》前的意見,我建議重看《記憶碎片》《盜夢空間》和《星際穿越》,再次體味諾蘭作為「時間管理大師」的驚豔才華。然後思考,看不懂《信條》真的是我欣賞水平有限麼?
  • 熵,祖母悖論,《信條》如何逆轉時空?
    《信條》中未來的地球環境變得很糟糕,一部分人類不滿於現狀,想要毀滅過去的世界,改變未來。 由於時空穿越還屬於科幻概念,關於時間機器,電影中往往一筆帶過,並不會做過多的介紹。這一細節的最早解析,源自上世紀八十年代的電影《回到未來》系列,這也是科幻穿越電影的鼻祖。該電影中主人公是通過經過特殊改裝的汽車穿越時空的,設定好時間,當速度達到一個限定值時,就能穿越時空。
  • 我們這個宇宙的基本規律——熵增,就決定了教育孩子註定是困難的
    房間不收拾,不久就會亂糟糟的;衛生不打掃,沒幾天就能髒的不成樣;東西只要不歸位,很容易就又找不到了……上面的生活是不是每個人都經歷過?大多數人也已經習以為常,不當回事,其實他們背後隱藏著我們這個宇宙的最基本規律——熵增定律,萬事萬物都在遵循著這樣的規律。對於教育孩子,同樣遵循著這樣的規律。
  • 看不懂《信條》不難為情,因為一遍真的很難看懂
    熱力學第二定律定義了熱量不能從低溫的物體自發地轉移到高溫的物體,之於「熵」來說就等於世界上的事物都無法自發地趨於有序,而是越來越混亂,這就是所謂的熵增定律。但「熵」一旦是反過來的,就會出現從無序到有序的「倒行逆施」。《信條》裡出現的逆向武器,其運行軌跡與正常武器相反,子彈可以從彈孔裡自動回到槍膛。它們是由核裂變的反向輻射物製成的,「熵」也是相反的。
  • 《信條》上映一周都沒爆,不能甩鍋「看不懂」
    不誇張,從基礎知識點看就很明顯——《盜夢空間》是夢裡的時間比現實流逝快很多;《星際穿越》是引力場與時間;而《信條》呢?「熵增和熵減」,別說懂不懂,可能連聽都沒聽過。不管現在懂不懂、為什麼懂,反正未來也早晚會懂的。
  • 《信條》看不懂?搞懂這些概念 教你「玩轉時間」
    這就是因為我不小心,導致了蘋果摔壞了的一個結果。 這種正向的因果關係,就呈現了我們目前世界的生活狀態。 OK,如果能夠明白諾蘭世界的時間概念,我們再往下看。 世間萬物是向著熵增的過程進行發展的。舉個例子,一杯熱水放在桌面上,它是慢慢變涼,而不是越來越熱。也就是說我們所說的,時間具有單一傳導性,就是從因到果的直線發生。
  • 《信條》上映一周都沒爆,不能甩鍋「看不懂」
    不誇張,從基礎知識點看就很明顯——《盜夢空間》是夢裡的時間比現實流逝快很多;《星際穿越》是引力場與時間;而《信條》呢?「熵增和熵減」,別說懂不懂,可能連聽都沒聽過。不過,同樣是看不懂,廣大電影愛好者對諾蘭就是有城牆那麼厚的濾鏡。別人邏輯不通是漏洞,諾蘭邏輯不通……那怎麼能叫邏輯不通呢!那是燒腦,是牛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