姿貌絕倫的甄氏是《洛神賦》的原型嗎?

2021-01-09 瀟湘晨報

甄姬這一名稱因《三國殺》和《王者榮耀》廣為流傳,但歷史上的甄姬並不叫「甄姬」。甄姬這個名字,來自日本遊戲《真·三國無雙》中的「甄姫」,姫(zhěn)、姬(jī)字形字義都相近,遊戲中還有蔡文姫、王元姫,姫在日本有千金閨秀等意思。受此類遊戲影響,很多人也開始誤稱甄氏為甄姬了。

在一些遊戲和電視劇中,她又叫甄宓(fú),源自《洛神賦》中曹植所遇神女宓妃。李善注《文選·洛神賦》:「宓妃,宓羲氏之女,溺死洛水,為神。」

但是事實上對甄姬不能稱「姬」,她是魏文帝曹丕夫人,魏明帝曹叡生母,曹丕後宮皇后之下,有夫人、貴人、淑媛、昭儀、姬等妃嬪,姬的品級相對較低,史載「夫人甄氏卒」,甄氏是死後追諡文昭皇后,所以正確的稱呼是「甄氏」「甄夫人」「文昭皇后」或「文昭甄皇后」,其中甄應讀為juàn(音絹)。

文昭甄皇后(183年—221年),中山郡無極縣(今河北無極)人,上蔡令甄逸之女。她三歲喪父。東漢建安中期,袁紹為次子袁熙納之為妻。建安四年(199年)袁熙出任幽州刺史,甄氏留在冀州侍奉袁紹的妻子劉氏。建安九年(204年),曹操率軍攻下鄴城,甄氏因為姿貌絕倫,被曹丕所納,甚得寵愛,生下兒子曹叡和女兒曹氏(即東鄉公主)。

延康元年(220年),曹丕繼位魏王,六月率軍南徵,甄氏被留在鄴城。魏黃初元年(220年),曹丕稱帝,山陽公劉協進獻二女為曹丕妃嬪,後宮中文德郭皇后、李貴人和陰貴人都得到寵幸,甄氏愈發失意,流露出一些怨恨的話語,曹丕大怒,黃初二年(221年)六月,遣使賜死甄氏,葬於鄴城。黃初七年(226年)五月,曹丕病重,立甄氏的兒子平原王曹叡為太子。

聰慧好學勸導母親廣施恩惠

東漢光和五年(183年),甄氏出生於中山郡無極縣(今河北石家莊市無極縣),祖上甄邯曾做過漢朝太保,甄家是當地豪族,世代承襲二千石俸祿的官職,父親甄逸為上蔡縣令,母親常山張氏生三男五女,甄氏是么妹。

甄氏早慧,三歲就懂喪父之痛,號哭哀思,異於同齡孩童,鄰裡親屬都十分驚奇。甄氏幼時,每晚睡覺,家人都仿佛看見有人拿著玉衣蓋在她身上,算命先生劉良曾指著她說,「此女貴乃不可言。」

甄氏九歲時喜歡讀書寫字,常借用兄長的筆硯,兄長就逗她,「你應該學習女工,卻喜歡讀書寫字,將來要做女博士嗎?」甄氏答道,「聽說古代賢女,沒有不鑑誡前世成敗的,不讀書怎麼能長見識?」

甄氏十幾歲時,遭遇兵荒馬亂,饑荒連年,甄家卻囤積了豐厚的穀物,又用部分穀物收購金銀珠寶。甄氏對母親說,「匹夫無罪,懷璧為罪。當今亂世,到處都是饑民,我們卻囤積寶物,不如我們開倉放糧,賑濟親族鄰裡,廣施恩惠,以免招來禍事。」

甄氏十四歲時,二哥甄儼去世,甄氏尊敬寡嫂,篤愛侄子。見母親對寡嫂太過刻薄,數次規勸母親,「二哥早逝,二嫂年少守寡,還留有一子,講大義,您還是應該像兒媳一樣對待她,像女兒一樣疼愛她。」甄母聽後感動得流下了眼淚,從此甄氏和二嫂舉 止 相隨,姑嫂情深。

美貌傾城與三曹父子傳「緋聞」

明代大儒楊慎曾感慨:「甄氏何物,一女子致曹氏父子三人交爭之如此?」

建安年間,甄氏先嫁給袁紹二兒子袁熙為妻。袁熙去幽州做刺史,甄氏則留在鄴城侍奉婆婆劉氏。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曹丕父子領軍攻破鄴城,曹丕捷足先登,進入袁氏府邸。甄氏當時害怕極了,她披髮垢面,將頭伏在婆婆劉氏雙膝上,曹丕令其抬起頭來。據《魏略》記載,甄氏容貌,「顏色非凡」。《魏晉世語》載,「姿貌絕倫」。《世說新語》稱,「惠而有色」。白居易《白氏六帖》載:「甄后面白,淚雙垂如玉箸。」曹丕不禁稱嘆甄氏美貌,婆婆劉氏見此情形對甄氏說,「我們不用死了。」曹操也看穿了兒子的心思,就讓曹丕娶了甄氏。

孔融曾以此事嘲諷曹家父子:「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曹操不理解孔融何意,問出自哪部典籍。孔融回答:「以今度之,想當然耳。」其實甄氏和妲己,除了貌美外,還真不可比。妲己惑主亂政,有妖后之名,甄氏只不過是因為生得美一些,被強搶掠奪,和被搜刮的戰利品沒有本質區別。

《後漢書·孔融傳》記載甄氏嫁入曹家,實為曹丕私搶:「曹操攻屠鄴,袁氏婦子多見侵略,而操子丕私納袁熙妻甄氏。」盧弼《三國志集解》批註道:據此,則當日見侵略者不獨甄氏,謂為「私納」,非迎取可知,戰勝之後恣意虜掠,匆匆將去,何暇議婚娶之禮乎!清代抗英禁菸派人物梁章鉅曾感慨,甄氏歸曹丕,本不是明媒正娶,最後不得善終,也不足為怪。

城破搶人,好比群狼爭肉,曹丕抱得美人歸,曹操也和甄氏鬧出了緋聞。據《世說新語·惑溺篇》:曹公之屠鄴也,令疾召甄,左右白:「五官中郎將已將去。」公曰:「今年破賊,正為奴。」六年前,圍下邳城時,關羽屢次請求城破後娶秦宜祿妻杜氏,曹操由此懷疑杜氏有美貌,先遣人抓來,一看果然是美人,於是搶先納入營帳。兩相對比,曹操有心奪甄氏,也並非無根據。

據《典略》與《文士傳》記載,曹丕一次宴請當時文學名家,酒酣之時,命夫人甄氏出來行禮。座中眾人全都低頭避嫌,獨有劉楨竟然與甄氏平視。曹操得知後非常不高興,竟將劉楨下獄,治了個「大不恭」的死罪,後死罪雖免,卻被拉去「挖煤」。千載之後,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寫了一篇《甄后》,講甄氏死後登仙,念及劉楨當年因她受罰,乃下凡以身報答劉楨的後身劉仲堪,又派銅雀臺的姬妾嫁與他。

甄氏與曹植的故事,則因唐代李善註解《文選·洛神賦》而起。

李善轉引《記》稱:曹植曾向甄逸之女求婚,曹操卻將甄氏許給曹丕。甄氏被郭皇后讒言害死,曹丕悔悟,將甄氏的玉鏤金帶枕贈送給了曹植。念念不忘,必有迴響。曹植離京途中,經過洛水,恍惚間見到甄氏送枕託心,自稱「此枕是我在家時從嫁,前與五官中郎將,今與君王」。甄氏說完即消失不見,又遣人獻明珠,曹植回贈玉佩,悲喜交加,有感而發,遂作《感甄賦》。後來魏明帝見到賦文,為了掩蓋母親的「緋聞」,改名為《洛神賦》。

甄氏在史書中富有傳奇色彩、美貌傾城,而且知書達理。三國時北有甄姬,南有二喬,可見三人在三國鼎立時期人們心中的地位。甄氏著有詩歌《塘上行》一首,屬《相和歌·清調曲》:

蒲生我池中,其葉何離離。傍能行仁義,莫若妾自知。

眾口鑠黃金,使君生別離。念君去我時,獨愁常苦悲。

想見君顏色,感結傷心脾。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

莫以豪賢故,棄捐素所愛?莫以魚肉賤,棄捐蔥與薤?

莫以麻枲賤,棄捐菅與蒯?出亦復何苦,入亦復何愁。

邊地多悲風,樹木何翛翛!從君致獨樂,延年壽千秋。

此詩以決絕的筆觸抒發了因讒言而與丈夫嫌隙的沉痛,追思昔日歡好。不同於其他閨怨詩的哀愁,整部作品於陰雲密布中透露出一種難得的自尊之情。

晚唐著名學者王叡在《炙轂子》中又說此詩名《塘上辛苦行》,評結尾「從君獨樂,延年千秋」之語可稱絕妙,「於悲慟傷絕中又生沉致之姿,風採殊絕。」明代徐禎卿在《談藝錄》中感慨此詩云:「詩殊不能受瑕,工拙之間,相去無幾,頓自絕殊。」這首《塘上行》堪稱樂府詩歌的典範,最初編入南朝《玉臺新詠》、唐《藝文類聚》等詩集,承傳於後世。

故事被後世演繹甄氏並非洛神原型

甄氏真的是洛神原型嗎?她真的與曹植有感情戲嗎?

後世演繹的文藝作品很多,但他們真沒戲,羅貫中《三國演義》裡都不敢這樣編。

清代學者何焯認為,史書沒有記載曹植求娶甄逸女之事,李善所引的《記》應該是唐傳奇《感甄記》,純屬小說杜撰。《感甄記》影響甚廣,李商隱《無題》借用此典故:「賈氏窺簾韓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又在《東阿王》中嘆曹植沒能爭得儲位,「君王不得為天子,半為當時賦洛神。」

另外,建安九年破鄴城時,曹植才十三歲,如果他是向甄家求婚,應該還在甄氏嫁袁熙之前,那時曹植可能才幾歲。因此,求婚之事純屬唐小說家胡亂編造,送枕之事也前後矛盾。前已講曹丕將甄氏枕頭送給曹植,後又講在洛水上遇甄氏送枕託心,到底是曹丕贈送還是甄氏的神魂贈送?

唐傳奇中講甄氏情事的還不少,另有一篇名《蕭曠》,講述隱士蕭曠也在洛水遇到甄氏。問曰:「或聞洛神即甄皇后,謝世,陳思王遇其魄於洛濱,遂為《感甄賦》,後覺事之不正,改為《洛神賦》,託意於宓妃,有之乎?」女曰:「有之,妾即甄后也……」甄氏稱自己因傾慕曹植才華,被魏文帝賜死。甄氏離開前也如《洛神賦》的故事一樣,贈送蕭曠明珠和翠羽。

何焯、朱乾、潘德輿、丁晏、盧弼等歷代文人學者,都認為甄氏與曹植絕無可能有故事。曹植寫《洛神賦》本意和屈原、宋玉的「楚辭」類同,都是託辭宓妃以「寄心君王」,自序中也說「感宋玉對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賦」。朱乾:「《文選·洛神賦》注載子建感甄事,極為荒謬……小說家附會『感甄』,李善不知而誤採之,不獨汙前人之行,亦且汙後人之口。」潘德輿:「致使忠愛之苦心,誣為禽獸之惡行,千古奇冤,莫大於此。」

兄長贈送嫂嫂的枕頭給弟弟,何焯認為,「裡巷之人所不為,況帝又猜忌諸弟」。曹植備受曹丕父子猜疑,被困於封地,一舉一動都被朝廷監視,他一直上書懇求重用,抑鬱不得志,憂慮恐懼,哪還有膽量以「感甄」為題作賦?叔嫂私通,有違人倫,就憑「感甄」二字,曹丕或曹叡就可以「大不恭」治曹植死罪。宋人劉克莊說:「《洛神賦》,子建寓言也,好事者乃造甄后以實之。使果有之,當見誅於黃初之朝矣。」

另一種觀點認為,《洛神賦》的前名為《感鄄賦》,是魏黃初四年(曹植自序誤作黃初三年),曹植離開鄄城,由鄄城王徙封雍丘王時所作。曹植當年進京朝拜後,就要返回新的封地雍丘,感傷自己連年遷徙,備受猜疑,懷才不遇,遂作《感鄄賦》。三國之前,「鄄」與「甄」相通,都讀juàn,東吳避孫堅諱(吳人讀jiān、juàn音近),改「甄」為zhēn音。魏明帝為母親諱,或避免「感鄄」被解讀為「感甄」,才改為《洛神賦》。

還有一種解釋,認為《洛神賦》並非寓意君臣大義,但其中洛神形象原型也不是嫂子甄氏,而是曹植亡妻崔氏。崔氏因穿了華麗的錦繡,被曹操賜死,藉此打壓曹植和崔琰一族。曹植從此失去儲位,多年沒續正室。《洛神賦》「恨人神之道殊」「怨盛年之莫當」「悼良會之永絕」「哀一逝而異鄉」,都是在怨恨夫妻正當盛年,天人之隔。而「嘆匏瓜之無匹兮,詠牽牛之獨處」,更是寫明了喪偶之痛。

「殺母留子」寓言甄氏因何被賜死成謎

甄氏嫁給曹丕後,生魏明帝曹叡和東鄉公主。盧弼《集解》認為,曹叡不是曹丕之子,乃是袁熙遺腹子。正因為有此疑慮,魏明帝久久不能被立為太子。

甄氏無疑是被曹丕賜死的。《甄后傳》稱「賜死」,《明帝紀》稱明帝「以其母誅,故未建為嗣」,《晉書·閻纘傳》「魏明帝因母得罪,廢為平原侯」,《方伎傳·周宣傳》載,「宣對曰:『天下當有貴女子冤死。』是時帝已遣使賜甄后璽書,聞宣言而悔之,遣人追使人不及。」

甄氏因何被賜死,盧弼認為原因有三:一是因搶走甄氏,曹丕被曹操記恨,曹丕久久不得立為太子,遷怒於甄氏。二是曹丕初遇甄氏時,甄氏21歲,年方少艾,到黃初二年,甄氏色衰齒長,已38歲,前一年,曹丕稱帝,娶了漢獻帝二女,郭后、李貴人、陰貴人又並受寵幸,《郭后傳》稱「文帝為嗣,郭后有謀」,而「甄后之死,由郭后之寵」。三是魏明帝身世存疑,如果真是袁胤曹嗣,不排除曹丕殺母留子,藉以滅口。

《魏末傳》和《世說新語》都記載了一個「殺母留子」的寓言故事。曹丕父子打獵,見子母鹿,曹丕射殺了鹿母,讓兒子曹叡射鹿子,曹叡哭著為鹿子求情,「陛下已殺其母,臣不忍復殺其子。」曹丕有所感悟,於是決心立曹叡為嗣。

甄氏之死還有個很直接的原因,就是甄氏失寵後,對魏文帝有怨言,《甄后傳》載,「後愈失意,有怨言。帝大怒……遣使賜死」。甄氏固然並非賢良淑德的「聖母」,魏國官修《魏書》記載甄氏的言行之善,各種溢美之辭,都難以證實,被陳壽刪去不取。但正如前人感嘆,曹魏「開國之初而不能容一婦人」,事出離奇,不能不讓人想仔細推究考證一番。

封面新聞記者 文康林

【來源:尚一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曹丕登上皇位,就冤殺了妻子甄氏,原因可能就隱藏在《洛神賦》中
    曹丕和甄氏兩人已經有了十幾年的婚姻,在曹丕剛剛登基一年,就對甄氏如此恩斷義絕,是在說不過去。而且,曹丕既然知道甄氏是被冤枉而死的,可是對當事人並不進行懲罰,反而對郭貴嬪更加寵愛。曹丕死後,郭貴嬪還做了太后。而且,曹丕還用那種手段去給甄氏下葬,明擺著就是死不悔改。更為奇怪的是,曹丕殺了甄氏,卻又立他和甄氏的兒子曹睿為繼承人,這就更匪夷所思了。
  • 甄妃——傳說《洛神賦》的原型人物真的那麼完美麼
    據傳言,曹植從京城返回封地的途中經過洛水,因感念賢惠靚麗的嫂嫂甄妃,假託上古神話中的洛水之神的形象而作《洛神賦》。《洛神賦》虛構了作者與洛神相遇、愛戀,但因人神不同而不能結合,抒發了作者的感嘆、哀傷之情。此賦如此之優美,以致於它的原型人物甄妃成了後世人們無限憧憬的人物。各類史書上也多是讚美之辭。但是,細細品味甄妃的人生,她真的如賦中那般完美麼?
  • 曹植的《洛神賦》歌頌的是甄宓嗎?甄宓和曹植之間有什麼關聯?
    曹植是魏國有名的才子,他的一生雖然短暫,但也為我們留下了很多詩詞佳作,其中比較知名的就數《洛神賦》。據說是曹植有一日途經洛水的時候,聽見了當地有關於洛神的傳說,於是便做了這篇文章,他虛構了自己與洛神之間的偶遇,表達了對洛神的讚美,以及洛神消失後悵然若失的情感。
  • 《洛神賦》的創作地可能在合肥響導!
    《洛神賦》是三國時期曹魏文學家曹植創作的辭賦名篇。相傳洛神原型為甄宓——曹丕的妃子。三國時有句俗話,叫「江南大小喬,河北甄宓俏」,說的是三國時期的三位絕色佳麗。據《文昭甄皇后傳載》:甄宓乃中山無極人,上蔡令甄逸之女。建安年間,她嫁給袁紹的兒子袁熙。東漢獻帝七年,官渡之戰,袁紹兵敗病死。
  • 《洛神賦》中的神秘女子究竟是誰?
    洛神賦後來,著名的畫家顧愷之依據《洛神賦》,畫了流傳千古的名畫《洛神賦圖》,其中最感人的一段描繪是曹植與洛神相逢,但是洛神卻無奈離去的情景。在畫中,站在岸邊的曹植表情凝滯,一雙秋水望著遠方水波上的洛神,痴情嚮往。畫中的洛神梳著高高的雲髻,被風而起的衣帶,給了水波上的洛神一股飄飄欲仙的來自天界之感。她欲去還留,顧盼之間,流露出傾慕之情。
  • 五千年懸案:《洛神賦》中的神秘女子是誰?
    題記:千百年來,人們一直有一個疑問,曹植所描寫的「洛神」和顧愷之畫中的「洛神」到底是誰呢?  東晉時期的著名畫家顧愷之有一幅流傳千古的名畫:《洛神賦圖》,此圖描繪的是曹植與洛神相逢,但是洛神卻無奈離去的情景。在畫中,站在岸邊的曹植表情凝滯,一雙秋水望著遠方水波上的洛神,痴情嚮往。畫中的洛神梳著高高的雲髻,被風而起的衣帶,給了水波上的洛神一股飄飄欲仙的來自天界之感。她欲去還留,顧盼之間,流露出傾慕之情。
  • 探秘·《洛神賦》中的神秘女子究竟是誰?
    曹植自幼便聰穎過人,10歲的時候便誦能出口成詩,下筆成章,曹植的作品中,除了「七步詩」,最有名的就是《洛神賦》了,文中曹植這樣描述洛神的美貌:「翩若驚鴻,婉若遊龍,容耀秋菊,華茂春松,若輕雲之蔽月,似流頸秀項,皓質呈露,芳澤無加,鉛華弗御。雲望峨峨,修眉聯娟,丹唇外朗,皓齒內鮮,明眸善睞,面輔承權,環姿豔逸,儀靜體閒,柔情綽態,媚於語言。」
  • 神話傳說的第一美人:《洛神賦》中的洛神宓妃,為何成為了文學中的...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個在詩詞文人眼中如同理想女神一般存在的形象——洛神宓妃。 洛神宓(fú )妃是伏羲、女媧所生的女兒,因為其司職掌管洛河一帶,所以被稱為洛神。
  • 從《洛神賦》看歷史上真實的甄妃--人民網福建頻道--人民網
    曹丕的甄妃讓人記住的,更多的是因為這篇《洛神賦》。那甄妃究竟是何人?    甄氏(183-221),中山無極人,魏文帝曹丕的正室,魏明帝曹叡之母。本為袁熙之妻,曹操攻陷鄴城後成曹丕妻室。後因被郭女王(文德郭皇后)所譖而被曹丕賜死,死後諡曰文昭皇后。關於甄氏的名字,《三國志·魏書·后妃傳》注列舉了其兄弟姐妹的名字,唯獨沒有她的名字。
  • 《洛神賦》是為甄妃所寫?二橋和甄妃誰美?告訴你真實的亂世紅顏
    曹植在《洛神賦》中寫道:「黃初三年,餘朝京師,還濟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先人在點評《三國演義》時,在曹丕納甄氏一段中也提到了《洛神賦》。可見長久以來有這樣一種說法,甄氏又叫甄宓,曹植一直和甄宓互相愛戀著,《洛神賦》就是曹植寫給甄宓的。這個說法是否是真的?
  • 曹植:《洛神賦》中的未結之情和未了之願
    這樣絕妙的歌詞出自漢末天才詩人曹植的《洛神賦》,可以說是描寫美人的典範。古今對《洛神賦》的解讀,從未停歇且版本繁多:有人望文生義,說曹植所寫就是美好的女神,寫出了一段未結之情;也有人,讀出曹植背後的深意,稱曹植寄心文帝,感於壯志難酬……今天,初岸君為大家推薦的文章由青年作家李崢所作,本文從賦文本身華麗的辭藻、優美的描寫,以及曹植賦予它那撲朔迷離的情感表達,來談談《洛神賦》的魅力為何經久不衰。
  • 《洛神賦》是為甄妃所寫?二喬和甄妃誰更漂亮?告訴你真實的亂世紅顏
    曹植在《洛神賦》中寫道:「黃初三年,餘朝京師,還濟洛川。先人在點評《三國演義》時,在曹丕納甄氏一段中也提到了《洛神賦》。可見長久以來有這樣一種說法,甄氏又叫甄宓,曹植一直和甄宓互相愛戀著,《洛神賦》就是曹植寫給甄宓的。這個說法是否是真的? 按照裴松之所說:「魏武以建安九年(公元204)八月定鄴,文帝始納甄后。」這一年曹丕十七歲,甄氏二十一歲,而曹植十二歲。也就是說,曹丕娶甄氏的時候,曹植還是一個孩子,甄氏已經成年。
  • 曹操想要得到的女人,曹植曾為她寫下洛神賦,不料最後卻被毒死
    而那個被曹植稱為「洛神」的大美女,正是三國史上赫赫有名的甄宓。劉氏曰:「此次男袁熙之妻甄氏也。因熙出鎮幽州,甄氏不肯遠行,故留於此。」於是曹丕走上前去湊近一看,只見甄氏玉肌花貌,有傾國之色。這時候曹丕開始動了自己的歪腦筋。他對劉氏說:「我就是曹丞相的兒子曹丕,我一定會保證你們家的安全的。」
  • 司馬懿的左二,曹植夢中的洛神
    和《女史箴圖》一樣,《洛神賦圖》也是以手卷的形式對一篇文學作品進行圖像表現,不過這一次的《洛神賦》是一首最哀婉動人的情歌。洛神宓妃也曾經出現在屈原的《離騷》中,那是一位姿容豔麗而有些驕傲的女神,讓滿心歡喜前去求愛的屈原只落得棄而改求。顧愷之畫的洛神是曹植(192年-232年)的洛神,是這位佔天下八鬥之才的曹子建用行雲流水般的文字講述的讓人哀而不傷的愛情故事。
  • 甄宓:曹植寫就洛神賦,曹丕娶得美人歸,曹操同樣有著小心思
    導語:甄氏何物,一女子致曹氏父子三人交爭之如此?正所謂亂世出英豪,同樣也上演著美女配英雄的戲碼,至今還流傳著三國群英的故事,以及那個時代的絕色美人。曹氏三傑(曹操、曹丕、曹植)便是那個時代的翹楚,然而這父子三人卻也同樣在一個美人身上有著故事,這便是洛神賦的原型——甄宓。建安九年(204年),袁紹已然病逝兩年,而兩位兒子卻還在火併,這就給了曹操機會,這一年鄴城被曹軍攻陷。事實上,這自然是曹操成就霸業的一大步,但卻也衍生出了另外的說法來。
  • 《鐵甲雄兵》洛神甄宓2.6靈動降臨 新春祝福送大禮
    冷兵器時代軍團競技策略網遊《鐵甲雄兵》開年首位武將「洛神」甄宓即將於2月6日靈動降臨,這位三國美人兒為也為所有玩家送來了新春祝福!與此同時,項羽虞姬新春皮膚即將上線,邀請好友砍價最高可得5折優惠!
  • 《洛神賦》與甄宓:曹植的女神,卻做了曹丕的「糟糠」之妾
    有了《洛神賦》,才有了《天龍八部》裡的凌波微步。可是,世間若無甄宓,又何來高山仰止的《洛神賦》。緞發如瀑,柔身似柳。眉宇無需描摹,便足以令遠山失色。唇不點而朱,鮮嫩飽滿,勝似春日裡剛熟透的紅櫻桃。眼波流轉中,已盡得世間所有的璀璨與風流。她,是甄宓。她是摻雜於以男人為主的三國時代,無數波譎雲詭中少有的柔情和純真。江南有二喬,河北甄宓俏。甄宓究竟有多美?
  • 「洛神」背後的故事:文人心中的很美的仙女,愛而不得,只留遺憾
    不過,對民間的了解還是相當到位的,洛神是個大美人啊。她在司馬相如的筆下:「絕殊離俗,姣冶嫻都,妝飾靚麗,便嬛綽約。」(《上林賦》)在張衡的文章中,有這樣一句話:「鹹姣麗以毒攻毒,以蛾眉為食。」(思玄賦)然而,在曹植看來,洛神仍是一位不能超越的神,「思交甫之棄言兮,愁疑猶疑。
  • 《洛神賦》 中的原型其實並非甄宓!
    可以說,曹植對於稱帝後的曹丕而言就是等待未卜命運的羔羊,曹丕拼命的想找藉口殺掉曹植,曹植有苦難言,步步後退。在這種情勢下,如果曹植和甄宓之間有一絲的牽葛,曹植就不會有活路。退一萬步說,曹丕明知道曹植暗戀甄宓,還寫了文章歌頌這樣的愛情,他大度的不計較,可是他是有多腦殘,在賜死妻子之後,還把枕頭拿出來故意刺激曹植,來給自己一頂綠帽子戴?他的兒子曹叡又有多智障,竟把母親的枕頭送給叔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