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姬這一名稱因《三國殺》和《王者榮耀》廣為流傳,但歷史上的甄姬並不叫「甄姬」。甄姬這個名字,來自日本遊戲《真·三國無雙》中的「甄姫」,姫(zhěn)、姬(jī)字形字義都相近,遊戲中還有蔡文姫、王元姫,姫在日本有千金閨秀等意思。受此類遊戲影響,很多人也開始誤稱甄氏為甄姬了。
在一些遊戲和電視劇中,她又叫甄宓(fú),源自《洛神賦》中曹植所遇神女宓妃。李善注《文選·洛神賦》:「宓妃,宓羲氏之女,溺死洛水,為神。」
但是事實上對甄姬不能稱「姬」,她是魏文帝曹丕夫人,魏明帝曹叡生母,曹丕後宮皇后之下,有夫人、貴人、淑媛、昭儀、姬等妃嬪,姬的品級相對較低,史載「夫人甄氏卒」,甄氏是死後追諡文昭皇后,所以正確的稱呼是「甄氏」「甄夫人」「文昭皇后」或「文昭甄皇后」,其中甄應讀為juàn(音絹)。
文昭甄皇后(183年—221年),中山郡無極縣(今河北無極)人,上蔡令甄逸之女。她三歲喪父。東漢建安中期,袁紹為次子袁熙納之為妻。建安四年(199年)袁熙出任幽州刺史,甄氏留在冀州侍奉袁紹的妻子劉氏。建安九年(204年),曹操率軍攻下鄴城,甄氏因為姿貌絕倫,被曹丕所納,甚得寵愛,生下兒子曹叡和女兒曹氏(即東鄉公主)。
延康元年(220年),曹丕繼位魏王,六月率軍南徵,甄氏被留在鄴城。魏黃初元年(220年),曹丕稱帝,山陽公劉協進獻二女為曹丕妃嬪,後宮中文德郭皇后、李貴人和陰貴人都得到寵幸,甄氏愈發失意,流露出一些怨恨的話語,曹丕大怒,黃初二年(221年)六月,遣使賜死甄氏,葬於鄴城。黃初七年(226年)五月,曹丕病重,立甄氏的兒子平原王曹叡為太子。
聰慧好學勸導母親廣施恩惠
東漢光和五年(183年),甄氏出生於中山郡無極縣(今河北石家莊市無極縣),祖上甄邯曾做過漢朝太保,甄家是當地豪族,世代承襲二千石俸祿的官職,父親甄逸為上蔡縣令,母親常山張氏生三男五女,甄氏是么妹。
甄氏早慧,三歲就懂喪父之痛,號哭哀思,異於同齡孩童,鄰裡親屬都十分驚奇。甄氏幼時,每晚睡覺,家人都仿佛看見有人拿著玉衣蓋在她身上,算命先生劉良曾指著她說,「此女貴乃不可言。」
甄氏九歲時喜歡讀書寫字,常借用兄長的筆硯,兄長就逗她,「你應該學習女工,卻喜歡讀書寫字,將來要做女博士嗎?」甄氏答道,「聽說古代賢女,沒有不鑑誡前世成敗的,不讀書怎麼能長見識?」
甄氏十幾歲時,遭遇兵荒馬亂,饑荒連年,甄家卻囤積了豐厚的穀物,又用部分穀物收購金銀珠寶。甄氏對母親說,「匹夫無罪,懷璧為罪。當今亂世,到處都是饑民,我們卻囤積寶物,不如我們開倉放糧,賑濟親族鄰裡,廣施恩惠,以免招來禍事。」
甄氏十四歲時,二哥甄儼去世,甄氏尊敬寡嫂,篤愛侄子。見母親對寡嫂太過刻薄,數次規勸母親,「二哥早逝,二嫂年少守寡,還留有一子,講大義,您還是應該像兒媳一樣對待她,像女兒一樣疼愛她。」甄母聽後感動得流下了眼淚,從此甄氏和二嫂舉 止 相隨,姑嫂情深。
美貌傾城與三曹父子傳「緋聞」
明代大儒楊慎曾感慨:「甄氏何物,一女子致曹氏父子三人交爭之如此?」
建安年間,甄氏先嫁給袁紹二兒子袁熙為妻。袁熙去幽州做刺史,甄氏則留在鄴城侍奉婆婆劉氏。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曹丕父子領軍攻破鄴城,曹丕捷足先登,進入袁氏府邸。甄氏當時害怕極了,她披髮垢面,將頭伏在婆婆劉氏雙膝上,曹丕令其抬起頭來。據《魏略》記載,甄氏容貌,「顏色非凡」。《魏晉世語》載,「姿貌絕倫」。《世說新語》稱,「惠而有色」。白居易《白氏六帖》載:「甄后面白,淚雙垂如玉箸。」曹丕不禁稱嘆甄氏美貌,婆婆劉氏見此情形對甄氏說,「我們不用死了。」曹操也看穿了兒子的心思,就讓曹丕娶了甄氏。
孔融曾以此事嘲諷曹家父子:「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曹操不理解孔融何意,問出自哪部典籍。孔融回答:「以今度之,想當然耳。」其實甄氏和妲己,除了貌美外,還真不可比。妲己惑主亂政,有妖后之名,甄氏只不過是因為生得美一些,被強搶掠奪,和被搜刮的戰利品沒有本質區別。
《後漢書·孔融傳》記載甄氏嫁入曹家,實為曹丕私搶:「曹操攻屠鄴,袁氏婦子多見侵略,而操子丕私納袁熙妻甄氏。」盧弼《三國志集解》批註道:據此,則當日見侵略者不獨甄氏,謂為「私納」,非迎取可知,戰勝之後恣意虜掠,匆匆將去,何暇議婚娶之禮乎!清代抗英禁菸派人物梁章鉅曾感慨,甄氏歸曹丕,本不是明媒正娶,最後不得善終,也不足為怪。
城破搶人,好比群狼爭肉,曹丕抱得美人歸,曹操也和甄氏鬧出了緋聞。據《世說新語·惑溺篇》:曹公之屠鄴也,令疾召甄,左右白:「五官中郎將已將去。」公曰:「今年破賊,正為奴。」六年前,圍下邳城時,關羽屢次請求城破後娶秦宜祿妻杜氏,曹操由此懷疑杜氏有美貌,先遣人抓來,一看果然是美人,於是搶先納入營帳。兩相對比,曹操有心奪甄氏,也並非無根據。
據《典略》與《文士傳》記載,曹丕一次宴請當時文學名家,酒酣之時,命夫人甄氏出來行禮。座中眾人全都低頭避嫌,獨有劉楨竟然與甄氏平視。曹操得知後非常不高興,竟將劉楨下獄,治了個「大不恭」的死罪,後死罪雖免,卻被拉去「挖煤」。千載之後,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寫了一篇《甄后》,講甄氏死後登仙,念及劉楨當年因她受罰,乃下凡以身報答劉楨的後身劉仲堪,又派銅雀臺的姬妾嫁與他。
甄氏與曹植的故事,則因唐代李善註解《文選·洛神賦》而起。
李善轉引《記》稱:曹植曾向甄逸之女求婚,曹操卻將甄氏許給曹丕。甄氏被郭皇后讒言害死,曹丕悔悟,將甄氏的玉鏤金帶枕贈送給了曹植。念念不忘,必有迴響。曹植離京途中,經過洛水,恍惚間見到甄氏送枕託心,自稱「此枕是我在家時從嫁,前與五官中郎將,今與君王」。甄氏說完即消失不見,又遣人獻明珠,曹植回贈玉佩,悲喜交加,有感而發,遂作《感甄賦》。後來魏明帝見到賦文,為了掩蓋母親的「緋聞」,改名為《洛神賦》。
甄氏在史書中富有傳奇色彩、美貌傾城,而且知書達理。三國時北有甄姬,南有二喬,可見三人在三國鼎立時期人們心中的地位。甄氏著有詩歌《塘上行》一首,屬《相和歌·清調曲》:
蒲生我池中,其葉何離離。傍能行仁義,莫若妾自知。
眾口鑠黃金,使君生別離。念君去我時,獨愁常苦悲。
想見君顏色,感結傷心脾。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
莫以豪賢故,棄捐素所愛?莫以魚肉賤,棄捐蔥與薤?
莫以麻枲賤,棄捐菅與蒯?出亦復何苦,入亦復何愁。
邊地多悲風,樹木何翛翛!從君致獨樂,延年壽千秋。
此詩以決絕的筆觸抒發了因讒言而與丈夫嫌隙的沉痛,追思昔日歡好。不同於其他閨怨詩的哀愁,整部作品於陰雲密布中透露出一種難得的自尊之情。
晚唐著名學者王叡在《炙轂子》中又說此詩名《塘上辛苦行》,評結尾「從君獨樂,延年千秋」之語可稱絕妙,「於悲慟傷絕中又生沉致之姿,風採殊絕。」明代徐禎卿在《談藝錄》中感慨此詩云:「詩殊不能受瑕,工拙之間,相去無幾,頓自絕殊。」這首《塘上行》堪稱樂府詩歌的典範,最初編入南朝《玉臺新詠》、唐《藝文類聚》等詩集,承傳於後世。
故事被後世演繹甄氏並非洛神原型
甄氏真的是洛神原型嗎?她真的與曹植有感情戲嗎?
後世演繹的文藝作品很多,但他們真沒戲,羅貫中《三國演義》裡都不敢這樣編。
清代學者何焯認為,史書沒有記載曹植求娶甄逸女之事,李善所引的《記》應該是唐傳奇《感甄記》,純屬小說杜撰。《感甄記》影響甚廣,李商隱《無題》借用此典故:「賈氏窺簾韓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又在《東阿王》中嘆曹植沒能爭得儲位,「君王不得為天子,半為當時賦洛神。」
另外,建安九年破鄴城時,曹植才十三歲,如果他是向甄家求婚,應該還在甄氏嫁袁熙之前,那時曹植可能才幾歲。因此,求婚之事純屬唐小說家胡亂編造,送枕之事也前後矛盾。前已講曹丕將甄氏枕頭送給曹植,後又講在洛水上遇甄氏送枕託心,到底是曹丕贈送還是甄氏的神魂贈送?
唐傳奇中講甄氏情事的還不少,另有一篇名《蕭曠》,講述隱士蕭曠也在洛水遇到甄氏。問曰:「或聞洛神即甄皇后,謝世,陳思王遇其魄於洛濱,遂為《感甄賦》,後覺事之不正,改為《洛神賦》,託意於宓妃,有之乎?」女曰:「有之,妾即甄后也……」甄氏稱自己因傾慕曹植才華,被魏文帝賜死。甄氏離開前也如《洛神賦》的故事一樣,贈送蕭曠明珠和翠羽。
何焯、朱乾、潘德輿、丁晏、盧弼等歷代文人學者,都認為甄氏與曹植絕無可能有故事。曹植寫《洛神賦》本意和屈原、宋玉的「楚辭」類同,都是託辭宓妃以「寄心君王」,自序中也說「感宋玉對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賦」。朱乾:「《文選·洛神賦》注載子建感甄事,極為荒謬……小說家附會『感甄』,李善不知而誤採之,不獨汙前人之行,亦且汙後人之口。」潘德輿:「致使忠愛之苦心,誣為禽獸之惡行,千古奇冤,莫大於此。」
兄長贈送嫂嫂的枕頭給弟弟,何焯認為,「裡巷之人所不為,況帝又猜忌諸弟」。曹植備受曹丕父子猜疑,被困於封地,一舉一動都被朝廷監視,他一直上書懇求重用,抑鬱不得志,憂慮恐懼,哪還有膽量以「感甄」為題作賦?叔嫂私通,有違人倫,就憑「感甄」二字,曹丕或曹叡就可以「大不恭」治曹植死罪。宋人劉克莊說:「《洛神賦》,子建寓言也,好事者乃造甄后以實之。使果有之,當見誅於黃初之朝矣。」
另一種觀點認為,《洛神賦》的前名為《感鄄賦》,是魏黃初四年(曹植自序誤作黃初三年),曹植離開鄄城,由鄄城王徙封雍丘王時所作。曹植當年進京朝拜後,就要返回新的封地雍丘,感傷自己連年遷徙,備受猜疑,懷才不遇,遂作《感鄄賦》。三國之前,「鄄」與「甄」相通,都讀juàn,東吳避孫堅諱(吳人讀jiān、juàn音近),改「甄」為zhēn音。魏明帝為母親諱,或避免「感鄄」被解讀為「感甄」,才改為《洛神賦》。
還有一種解釋,認為《洛神賦》並非寓意君臣大義,但其中洛神形象原型也不是嫂子甄氏,而是曹植亡妻崔氏。崔氏因穿了華麗的錦繡,被曹操賜死,藉此打壓曹植和崔琰一族。曹植從此失去儲位,多年沒續正室。《洛神賦》「恨人神之道殊」「怨盛年之莫當」「悼良會之永絕」「哀一逝而異鄉」,都是在怨恨夫妻正當盛年,天人之隔。而「嘆匏瓜之無匹兮,詠牽牛之獨處」,更是寫明了喪偶之痛。
「殺母留子」寓言甄氏因何被賜死成謎
甄氏嫁給曹丕後,生魏明帝曹叡和東鄉公主。盧弼《集解》認為,曹叡不是曹丕之子,乃是袁熙遺腹子。正因為有此疑慮,魏明帝久久不能被立為太子。
甄氏無疑是被曹丕賜死的。《甄后傳》稱「賜死」,《明帝紀》稱明帝「以其母誅,故未建為嗣」,《晉書·閻纘傳》「魏明帝因母得罪,廢為平原侯」,《方伎傳·周宣傳》載,「宣對曰:『天下當有貴女子冤死。』是時帝已遣使賜甄后璽書,聞宣言而悔之,遣人追使人不及。」
甄氏因何被賜死,盧弼認為原因有三:一是因搶走甄氏,曹丕被曹操記恨,曹丕久久不得立為太子,遷怒於甄氏。二是曹丕初遇甄氏時,甄氏21歲,年方少艾,到黃初二年,甄氏色衰齒長,已38歲,前一年,曹丕稱帝,娶了漢獻帝二女,郭后、李貴人、陰貴人又並受寵幸,《郭后傳》稱「文帝為嗣,郭后有謀」,而「甄后之死,由郭后之寵」。三是魏明帝身世存疑,如果真是袁胤曹嗣,不排除曹丕殺母留子,藉以滅口。
《魏末傳》和《世說新語》都記載了一個「殺母留子」的寓言故事。曹丕父子打獵,見子母鹿,曹丕射殺了鹿母,讓兒子曹叡射鹿子,曹叡哭著為鹿子求情,「陛下已殺其母,臣不忍復殺其子。」曹丕有所感悟,於是決心立曹叡為嗣。
甄氏之死還有個很直接的原因,就是甄氏失寵後,對魏文帝有怨言,《甄后傳》載,「後愈失意,有怨言。帝大怒……遣使賜死」。甄氏固然並非賢良淑德的「聖母」,魏國官修《魏書》記載甄氏的言行之善,各種溢美之辭,都難以證實,被陳壽刪去不取。但正如前人感嘆,曹魏「開國之初而不能容一婦人」,事出離奇,不能不讓人想仔細推究考證一番。
封面新聞記者 文康林
【來源:尚一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