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城鄉一體化,加快推進城鎮化、城市化進程,離不開城建工作,其中當然包括城建項目的規劃、實施和推進,這本來是利國利民的好事。但是,一些地方不惜巨資搞城建,甚至舉債建新城,有的城建項目不分晝夜地施工,「路堵心更堵」。有的城市每年城建投資更是動輒百億、千億,堪稱「豪可敵國」。而人們在滿目「水泥森林」的所謂「現代城市」中,找不到過去曾經充滿生活氣息的影子。這種城建「豪可敵國」的現象,很是發人深思。
城建「豪可敵國」是形象工程的翻版。城市建設,城建項目,絕不是大拆大建,必須量力而行、量財而出,必須注重內涵建設和品味打造,絕不能一味貪大求洋,耗費巨資,甚至靠政府借貸、民間集資等搞城市建設、景觀打造,更不能「豪可敵國」,搞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政績工程。但是,為何一些地方總喜歡在城建項目上不惜巨資,說白了,還是源於地方領導對形象工程比較熱衷,必須喜歡給自己臉上貼金,這其實也是「四風」問題的一種表現,是好大喜功、急功近利、追求形象工程的翻版。因此,必須下大力氣祛除地方黨政領導頭腦中的「四風」問題,樹立正確的政績觀。
城建「豪可敵國」是以人為本的缺失。人民群眾是城市的真正主人。城市建設必須突出以人為本,以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必須堅持統籌規劃、長遠發展,切忌一個領導一個思路,要注重保護舊有的歷史遺存和文化元素,不能強推強拆,甚至建「空城」、造「鬼城」。城市建設上貪大求洋,搞「豪可敵國」不但會浪費有限的財政資金,還會使民生工程、民生事業被荒廢,是對黨的宗旨意識的背離,也不可能真正將「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以人為本,以民為先」落到實處。如果再打著民生的幌子,幹出傷民心的事情,則更會讓老百姓在背後戳脊梁骨,失去人民群眾的支持。城市化,離不開人的現代化。要著力提升群眾的文化素養和公共道德品質,同時要想方設法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群眾幸福指數,離開群眾幸福搞城市化,是典型的本末倒置。
城建「豪可敵國」是科學發展的偏離。以科學發展觀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礎。在城市建設工作中,也必須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要有長遠眼光,不能朝令夕改,更不能急功近利。然而,現在很多地方領導恨不得在任上把所有工程都搞完,有些領導為了政績和GDP拼命建設,不管離開之後還能否可持續發展。甚至為了搞所謂的建設,欠下了一屁股的政府債務。而各地還債基本靠賣地。也許一些地方現在的債務與城市總體經濟發展水平、償債能力是匹配的,但要制定合理的舉債規模,優化債務結構,適應未來城市發展規律,把資金管好、用好,用出效率、用在該用的地方,絕不能偏離科學發展的軌道。要始終做到重長遠亦重當下,重當下亦是重長遠!
城建「豪可敵國」是群眾路線的違背。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是我黨的重要法寶,也是做好各項工作的總遵循。在城建中,無論是規劃的制定,還是項目的推進,都必須充分尊重群眾的意願,廣泛徵求群眾意見,始終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為人民」,只要大多數群眾不同意、不滿意、不支持、不認可的規劃和項目,就不能盲目地上。這是堅持和實踐黨的群眾路線的要求。然而,一些地方在城建上,不是走群眾路線,而是靠拍腦袋決策,搞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等的一套,所謂的「豪可敵國」更是黨的群眾路線的極大違背,是必須堅決糾正的。
公道自在人心。一些地方政府在不惜巨資搞城建,甚至舉債建城「豪可敵國」,不是看當下政府如何解讀、如何自圓其說,是要交給人民去評判、讓後人去評說。而說一千道一萬,不切實際、不合民意,甚至綁架民意、焦灼民心,就是「捨本逐末」,如果再在「某拆拆」、「某挖挖」中暗藏不可告人的貓膩、勾當,則是必須嚴厲問責、堅決叫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