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市長」耿彥波卸任,導演周浩:《大同》的許多迴響是我無法想像的

2021-01-18 D紀錄


· 介 · 末 · 按 ·


昨日下午,「中國市長」(Chinese Mayer)耿彥波正式卸任。
耿彥波是周浩的紀錄片《大同》(又名《中國市長》)裡的主人公,1958年出生,2008年至2013年在山西大同擔任市長,2013年調任太原市長。在大同當市長期間,耿彥波接受了周浩的拍攝。周浩紀錄下了這位中國「拆遷市長」的日常,完成紀錄片《大同》,該片獲得第52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和聖丹斯電影節評委會大獎。
耿彥波在任時,被媒體稱為「作風強勢、毀譽參半」。由於題材特殊,《大同》在世界各地許多影展都引起轟動,但是周浩一直很少談論有關《大同》的內容,理由是耿彥波還在任,「不希望過度消費被攝者」。
如今耿彥波正式卸任,D紀錄特別轉發2016年punchline對導演周浩的專訪,以饗讀者。


 專訪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大同》導演周浩:「真實不可能被還原,只能夠趨近」


採訪、撰文/童一寧

  

周浩曾經在一次演講中,形容紀錄片工作者猶如牆頭上的蒼蠅,又像遙遠的上帝,與被拍攝的對象保持著一定的距離,不幹預,安靜地、隱形地看待所有事情的發生。即使暫時換個位子,從攝影機後走到了攝影機之前,周浩仍然保持著這個原則。他安靜地站在角落裡,說起話來語速緩慢,音量特別低,必須要集中注意力,才能聽得見他在說什麼。

 

然而正是這樣一個低調到你幾乎看不到、聽不見的瘦小中年男人,連續以《棉花》、《大同》兩部作品,獲得第 51、52 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他也因此寫下了金馬獎史上,第一個連莊最佳紀錄片獎項的歷史紀錄。

 

《大同》是周浩在 2001 年從記者轉行之後,所拍攝的第 10  部作品,主角是作風強勢、毀譽參半的前任山西省大同市長耿彥波。全片描述耿彥波在任內,大量拆除大同市區內違章建築,雷厲風行地進行整修道路、修復及開發古城等各種大型工程。抱持著「大同只有這一次機會,衝上去就衝上去了」的悲壯心情,耿彥波把這個千年古城幾乎刨開了一大半,五十多萬市民因此被迫搬遷。隨著耿彥波在  2013 年被突然調職,《大同》至此也嘎然而止,留下一個比劇情片更加曲折震撼的結局。

 

由於題材特殊,《大同》在世界各地許多影展都引起轟動,甚至獲得聖丹斯電影節評審團特別獎,但是周浩從來不曾隨片出席,連去年的金馬獎頒獎典禮也缺席了。他的理由是「不希望過度消費被攝者」,「主要是因為他還在任,如果因為這部片子,而他受到影響,那我心裡就會有結,也許以後都不能再拍下去了」,「因為我的目標不只是這一部片子,而是我的餘生還要繼續拍下去。我也不覺得我不去就是對的,但這樣,也許我會好受一點」。

 

紀錄片是拍攝生活哉問的過程

 

這一次到臺灣,等於是周浩第一次直接面對觀眾。幾場放映下來,周浩覺得臺灣觀眾的反應,並不會過度政治化,「這樣挺好的。」他說,過去曾有人看完《棉花》後,問他對於紡織工業鏈未來十年的發展有何看法,「我回答得出嗎?我答不出」。

 

周浩說,《棉花》就是用棉花為主題,串起這些普通人的故事,《大同》也一樣。「城市需要發展,需要什麼樣的政府官員?這是一個一直在探討的問題。最後未必要有結論,但是探討的過程中,會留下一些東西。」而《大同》既是那個探討的過程,也是過程中所留下的「東西」。有些臺灣觀眾看完《大同》之後,直接聯想到臺北市長柯文哲,「有人建議說,應該請柯P來看,然後再決定要不要拆巨蛋。」周浩說,這個過程,就是他所樂見的,「當你看完片子,你會聯想到你自己的城市,你自己的生活體驗,這樣就很好」。

 

用直白與留白的紀實體帶出真實

 

周浩說,《大同》在世界各地影展放映,許多迴響是他無法想像的,觀眾會在影像的疊加中讀出一些味道,覺得「這裡是不是別有用心呢?」比如片子裡出現很多狗,很多人就會有聯想。事實上,只是因為城市不斷施工,所以街上很多流浪狗,到處都能看見,「我下意識就會去拍一拍,拍了之後覺得拿來做鏡頭過渡也不錯,但是就會被過度解讀」。但從另一方面來說,「你說我放這些鏡頭的時候,有沒有『潛意識』?也許有,那是各種機緣湊在一起出現的結果」。

 

從 2001  年的《厚街》開始,一直到現在的《大同》,不論拍攝的主題是什麼,周浩的作品總是保持著相同的特徵:沒有旁白,配樂少之又少,情節與情節之間大量留白,在平鋪直敘中又帶有某種無法言說的朦朧詩意。例如在《大同》的尾聲,耿彥波坐車正式卸下市長職務後,在車上默默流淚的片段讓人印象深刻。車子輕輕搖晃,揮手歡送的人群在後窗裡漸漸變小,安靜的車內只有耿彥波與他的眼淚。不過周浩說,他並不懂詩,他也覺得《大同》不像詩,而是一種直白的紀實體。


《厚街》,將鏡頭對準東莞厚街一位出租屋裡的外來打工者,在那個地方,「上演」著砍人、討債、失業、愛情等,乃至非法接生等等的事件。

 

最初剪接師看到耿彥波在車上流淚的這段素材,很直覺地就墊了一段抒情的音樂上去,卻遭到周浩直接反對,他認為音樂有一定的導向,會誘導觀眾思考,「某些段落本來沒感覺,但是音樂一配上去,立刻你就譁譁哭了。我說這種哭不真實,我反而會建議把音樂去掉,因為你被帶偏了,你做了一個局,讓別人掉進這個局裡去,有點蠱惑人的感覺。我覺得這種東西在紀錄片裡是忌諱的」。


 

以「度」為核心 保持人與人之間的分寸

 

從攝影記者到紀錄片導演,周浩從事報導相關工作,已經超過二十年。或許正因如此,周浩在許多方面,都讓自己刻意保持距離,始終謹守著一個「度」字。在《大同》拍攝過程中,他緊跟耿彥波拍攝長達一年多,但是兩人之間始終保持一段不遠不近的距離,當耿彥波說「你別拍了」的時候,周浩也從未拒絕過他的要求。

 

「我跟市長之間的距離,一直都是比平時看到的,稍微近一點而已。他有時說你別拍了,那就是他的私隱。因為你的最終目的是要一直跟下去,你並不希望在短時間之內關係破裂,而無法繼續。這也是人與人之間互相尊重的基本」,「人與人之間需要分寸,如果(靠得太近)我會不舒服,那表示被拍攝者與觀眾都會不舒服。觀察人時,有一定的距離,有個『度』反而會增進了解,不至於被表面蠱惑,忘記初心,反而忘記事情本真的基礎。所以我會提醒自己,得有『度』。」

 

問題是,「度」這個東西,多寬多窄,多遠多近,「沒有標準答案,沒有老師,沒有裁判,完全只能靠自己內心的感受決定」。經過多年曆練,周浩已經得出自己的心得,「跟做人做事一樣,就是別讓自己難受。人最大的敵人不是觀眾,不是政敵,不是狐朋狗友,而是自己。你怎麼過自己心裏面那個坎兒,如何把手上的事情做下去」。


 

不在天平中間 而是呈現兩端為平衡


「有人問我拍片時哭不哭,我說現在不哭了。你如果要問我上一次哭是什麼時候,我都想不起來了。」周浩說,二十多歲的時候,很容易受各種因素影響,容易投入感情或感動,可是像現在,看電影如果覺得眼眶溼了,他會馬上反問自己「這是生理反應上的感動?還是發自內心的感動?」,「它真的讓我這麼感動嗎?這值得哭嗎?我是不是被什麼力量左右了?」他認為,這種時候,反而是反省自己最好的時機,「可以告訴自己,不要從眾,不要別人說什麼,你就感受什麼」。

 

周浩說,比如美國的觀眾在看完片子之後,都希望影片能有個結果,而且他們一定每次都會問同樣一個問題:「導演,解決方法是什麼?」他們(觀眾)會希望,「你要告訴我一個解決方法。他們習慣了被給予,我不覺得這樣好。我不會走那條路」。

 

在《大同》裡,周浩並沒有下任何判斷,也未引導觀眾往何處思考。他同時並陳了耿彥波與大同市民的生活片段,一邊雷厲風行視察工地,一邊可憐兮兮控訴政府;一邊被請願民眾團團圍住,一邊又大罵政府擾民。總是在觀眾即將同情某一方的時候,天平又立刻傾斜向另一邊,整部影片不斷呈現出的,是一種沉默而隱形的拉扯。

 

「影片構成是需要不同力量的,沒有對手戲不會好看」,周浩說,所有片中的輔助角色,都是來讓主角更加立體的力量。影片中的所有片段都來自真實,然而最後呈現出的結果,卻又是一種經過精細的計算,「真實是不可能被還原的,如果你夠真誠,只能夠趨近」,「紀錄片只是相對的真實,我從來不認為它會是毫無瑕疵的真實。那是自欺欺人」。



採訪、撰文/童一寧

原文轉載自:punchline(網址https://punchline.asia/archives/28432)


 D_Doc × Directors 

陸慶屹 | 王久良 | Ruby | 趙珣 | 周浩

沈可尚 | 蔣能傑 | 李博 | 宋軼 | 古濤



相關焦點

  • 耿彥波《大同》金馬獎最佳紀錄片
    他就是周浩最新的紀錄片《大同》(又名《中國市長》)的主角,古城新建的規劃和主持者,前大同市市長耿彥波。以煤礦產業為經濟支柱的大同如今是中國汙染最嚴重的城市之一,且面臨著經濟轉型的重大挑戰。市長耿彥波認為大同的優勢和獨特之處在於其1600年的文明史,因此他想以文化產業為切入點,重塑大同面貌,帶動城市經濟。如此龐大的社會工程必然有其代價,其中一個重大問題就是50萬人(大同人口三分之一)的搬遷。
  • 耿彥波「主演」紀錄片《大同》獲臺灣電影金馬獎(附視頻)!
    他就是周浩最新的紀錄片《大同》(又名《中國市長》)的主角,古城新建的規劃和主持者,前大同市市長耿彥波。以煤礦產業為經濟支柱的大同如今是中國汙染最嚴重的城市之一,且面臨著經濟轉型的重大挑戰。市長耿彥波認為大同的優勢和獨特之處在於其1600年的文明史,因此他想以文化產業為切入點,重塑大同面貌,帶動城市經濟。如此龐大的社會工程必然有其代價,其中一個重大問題就是50萬人(大同人口三分之一)的搬遷。
  • 紀錄片《大同》:中國好市長的文藝復興之路
    大同/中國市長/The Chinese Mayor製片國家:中國大陸語言:山西大同方言上映日期:2015.01聖丹斯影展入圍:第52屆臺北金馬影展金馬獎 最佳紀錄片(提名) 曾經引領風騷的中國都市大同 實現大同世界的代價是什麼?鏡頭聚焦大同市新任市長耿彥波,隨著耿彥波五年造城計劃展開,非凡工程要用霹靂手段,拆除十萬戶住宅、五十萬人口大遷移、三十億美元債務,面對請願居民來訪與各方團體的訴求,這究竟是建設性破壞,還是破壞性建設?當市長突然被調職,城市工程未停,大同市民的命運是否又埋入斷垣殘壁? 這是一部充滿矛盾的片子。
  • 再見,中國市長!
    2015年,一部名為《大同》的紀錄片上映。導演周浩用鏡頭記錄了曾被譽為「拆遷市長」的耿彥波,在山西大同擔任市長的最後歲月。在這位市長的任期內,這座擁有千年歷史的古城煥然一新,同時也留下了30億美元的債務和大量未完工程。
  • 山西太原明星市長耿彥波卸任,曾被稱現實版李達康
    已年滿60歲的耿彥波2019年1月15日正式卸任山西省太原市市長,此前因在任職期間工作形象突出,耿彥波曾被稱為現實版「李達康」。據山西日報報導,1月15日,太原市委常委會召開擴大會議,宣布省委關於對太原市政府主要領導職務調整的決定。
  • 大同紀錄片全集
    曾經璀璨輝煌,如今陳舊的山西大同市,市長耿彥波決心以五年造城計劃,恢復舊城風華 [。鏡頭聚焦大同市新任市長耿彥波,隨著耿彥波五年造城計劃展開,非凡工程要用霹靂手段,拆除十萬戶住宅、五十萬人口大遷移、三十億美元債務,面對請願居民來訪與各方團體請願與訴求。
  • 耿彥波,一個市長的雙城記
    太原和大同,一個人,把兩座城連在了一起。曾經的大同市長,如今的太原市長,耿彥波還是那個耿彥波,太原成了大同。同樣,都靠大興土木興起、繁榮,宏觀調控收緊之下,又都出現了項目停工,投資撤離。需要反思的是,大規模舉債造城能否持續?
  • 大同紀錄片
    《大同》獲得最佳紀錄片獎。影片又名《中國市長》,周浩導演,耿彥波主演,採用山西大同方言拍攝,紀錄了山西省大同市市長耿彥波改造大同城區的過程。
  • 中國市長和美國議員——電影《韋納》(Weiner)
    《大同》是一部講述中國大同市長耿彥波故事的紀錄片,有人說它是真人秀,有人說它是中國良心紀錄片,但毋庸置疑的是,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以藝術作品的形式直擊黨幹部乃至一座城市的一把手。第一次聽到耿彥波的名字,恰好是我去山西大同旅遊時。開著小桑塔納,坐在後座有考據癖的朋友,有一搭沒一搭地跟我說著耿彥波的故事。
  • 導演周浩談紀錄片:披著真實的外衣用影像說故事
    「我寫文字稿不是太強,攝影也不算強,而用影像講述故事是我的長項,我想講述我所經歷的故事,用真實的人說他們的故事。」所以,周浩決定轉行,一頭扎進紀錄片領域,至今耕耘14載。這些年來,他抱著極大的熱情,用影像觀察世界,記錄和凝視中國社會。  2002年,周浩的紀錄片處女作《厚街》問世。
  • 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導演周浩:混沌的真實
    因為與真實最近,紀錄片擁有其他鏡頭語言無法企及的力量,足以跨越文化的溝壑,給予我們長久的心靈震撼和對社會問題的拷問。周浩目前為職業紀錄片導演,曾做過10餘年記者。2001年開始製作紀錄片,其作品百餘次在世界各地電影節入選、獲獎。2014年,《棉花》獲第51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
  • 紀錄片《中國市長》和《大路朝天》被封殺了
    昨天看了兩部在臺灣獲獎的兩部紀錄片,聽說以前網站能看豆瓣也有,評分還都有9分以上,但是現在已經不見蹤影了,聽說被封殺了,《中國市長》裡的耿彥波現在退休在家,他曾經主持的文物保護工作採取的措施民眾有褒有貶,褒獎的明顯多太多,影片千人挽留場面感人至深
  • 周浩:紀錄片就是和生活談戀愛
    去年讓他拿下金馬獎的,是講述「中國製造」產業鏈上那些個體命運的《棉花》,而在此之前,他拍攝過毒販、東莞的外地打工者、急診室裡的人們、高三教室裡的學生們……這些人的故事是他的作品,但同時也是他的生活。獨立紀錄片導演周浩周浩是一個講究生活的人。在他上一部作品完成剪輯的那天,工作室的同事們決定出去慶功。
  • 混沌:一部被禁的中國紀錄片
    ——周浩周浩是貴州人,當「記者型」導演之前,在新華社和南方周末都上過班,34歲開始「找自己」,有了之前的「社會」沉澱,所以他拍的紀錄片,個人風格鮮明。今天要說的片子,就是他導的《大同:中國市長》,拿了2015年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在豆瓣的評分是……哦,豆瓣沒有評分,或者說,它曾經有過:9分,還不錯。
  • 趙雲孝:弘揚大同精神,講大同故事
    我是雲中孝子,土生土長的大同人,從小就生活在棚戶區,沒有多少文化,更談不上有多少才藝,但是我有一腔熱血和一顆感恩的心。2021年7月1日是中國共產黨建黨一百周年紀念日,吃水不忘挖井人,我們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好日子,就該感恩感謝共產黨,感恩感謝那些優秀共產黨人。 我今天演講的叫弘揚大同精神,講耿彥波故事。
  • 起底大同市委書記豐立祥落馬:文人氣 不得罪人
    2006年2月24日,在大同賓館西會議廳的見面會上,時任山西省委副書記、紀委書記金銀煥宣布大同市黨政正職幹部的最新調整:原市長郭良孝升任大同市委書記,豐立祥接任大同市委副書記,他同時還是擬任市長人選。  《21世紀經濟報導》報導稱,對豐立祥的履新,大同人寄予厚望。  當時,大同這個著名的煤都正面臨著嚴重的發展瓶頸。
  • 歌曲|中國古都 我的家鄉/ 張枚同作詞 楊為民作曲 王相周演唱
    大同,北魏都城,遼金陪都,建城史可上溯至2300年前,如此一座城,上榜中國十大古都自然當之無愧。只是,當我1972年從省會太原調過來與之初見時,這座名頭響噹噹的古城卻一副灰頭土臉的模樣。就這樣,我與它攜手相隨直至二十世紀末退休,期間雖然也曾有過一些修修補補,但終是未能改變它那破敗的容顏。
  • 周浩、王兵、徐童領銜,2010年代10佳華語紀錄片出爐
    其中周浩的《大同》獲得最多投票,趙亮的《悲兮魔獸》和杜海濱的《少年·小趙》並列入圍。這11部紀錄片,議題豐富,多數聚焦社會轉型的社會現象和人物命運,延續中國獨立紀錄片的精神氣質。這11位導演大多從2000年後開始拍片,並在國內外獲得眾多獎項,目前已經成為行業內的中流砥柱。
  • 周浩:紀錄片不是一個名利場
    周浩導演以其敏銳的視角捕捉人性的複雜和當代中國的跌宕起伏。十多年來,他拍攝了《厚街》《高三》《龍哥》《棉花》《中國市長》等多部獲獎作品。GZDOC 2020知名導演訪談錄特邀請《時尚先生》視頻記者陳瑋曦,與周浩共同挖掘創作中的思考與頓悟。QA陳瑋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