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浩:紀錄片不是一個名利場

2020-12-24 澎湃新聞

周浩:紀錄片不是一個名利場

2020-12-23 13: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周浩導演以其敏銳的視角捕捉人性的複雜和當代中國的跌宕起伏。十多年來,他拍攝了《厚街》《高三》《龍哥》《棉花》《中國市長》等多部獲獎作品。GZDOC 2020知名導演訪談錄特邀請《時尚先生》視頻記者陳瑋曦,與周浩共同挖掘創作中的思考與頓悟。

Q

A

陳瑋曦

周浩

周浩談首次上大銀幕,該來的都來了

陳瑋曦:很多導演都有大銀幕的執念,你之前的片子十幾部都沒有上過大銀幕,《孤注》終於上大銀幕了,對你來說意味著什麼?

周浩:沒有想那麼多,我本身不是學電影出身的,我沒有特別強烈的電影院的情結。大銀幕是一種媒介,只是多了一個空間,畢竟在中國生活還是需要跟大眾見面。做紀錄片也是一個媒介,有這個機會挺好的,但是談不上欣喜若狂,該來的都來了。

陳瑋曦:去電影院播放《孤注》是一開始想好的?

周浩:這個片子做的時候是一開始就想好的,本來是一家電影公司找我們的,甚至創意是他們的,他們找了很多導演,我們最後達成了某種默契。

陳瑋曦:電影公司要求你做,影響你的創作嗎?

周浩:沒有,因為找我做片子的人肯定是看過我以前的片子,他對我觀察世界的方法是認可的,他們來找我就是因為喜歡我以前的東西,喜歡我的方法。出發點是別人的要求,但是很快轉化為自己的要求,紀錄片導演必須隨遇而安,在現有的狀態下完成自己要做的事情,而且它一定是自己的事情和別人的事情結合起來才可以變成現實。

做紀錄片最大的快樂是跟採訪對象打交道

陳瑋曦:你做紀錄片最大的快樂是什麼?

周浩:我們一直在尋找影片、生活裡面的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是我做片子最大的快樂吧。對我來說更快樂的事情就是在跟採訪對象打交道過程中,得到的那種滿足感,對我來說是最有誘惑的東西。

陳瑋曦:《大同》以後不再擔任攝影,開始由攝影師掌控現場調度,你在創作上有了什麼樣的轉變?

周浩:早期拍攝、導演、到後面的剪輯都是一個人完成的,後來對技術的要求也會高,所以有一個團隊配合你一起工作,我很享受這個過程,因為電影本身就是大家合作的一個產品。我願意找一些人跟我合作,而且我也可以從他們身上學到東西。而且,還有一個致命的問題,我已經老花了,我聚焦有很大的問題。

陳瑋曦:不端機器會有一種思維被解放的感覺嗎?

周浩:開始肯定覺得攝影師跟你的要求有距離的,它還是跟自己導演自己拍不太一樣,但是它在一方面失去了,在另面一方面會有收益。我覺得以後還是會用攝影師,但是我想有一天技術不是障礙的時候,設備越來越小的時候我還是用自己的方法拍,團隊我也會用,兩種方法我都不會特別拒絕,看機緣和題材。

陳瑋曦:紀錄片行業普遍存在的融資問題對你來說還是一個問題嗎?

周浩:融資當然對我來說也是一個問題,但是我開玩笑說,如果我做20年,我在中國拍片子找錢依然很困難的話,這個行業就不需要發展了。我覺得其實做到這個時候,很多頭部的資源就會向我傾斜。比如說像電影節的獎項,你說我以後還會得更大的獎嗎?我不會為這個事情去特別擔心,我擔心我有沒有好的片子,如果我有好片子一定會獲獎的,該來就來了。

給新人的建議:找到做片子帶來的快樂

陳瑋曦:這幾年你做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新導演論壇的主持人,你能談談紀錄片新導演在創作上有什麼趨勢嗎?

周浩:紀錄片行業還是跟別的行業不一樣,因為還是想看到成熟導演的作品,因為他們可以給我驚喜,年輕導演給我驚喜的真的不多。我們這幫人都是在思考問題,而且有這麼多前期的積累,所以我會更喜歡看年長導演的作品,其實有的片子談不上整個片子都特別棒,但是也會給我小小的驚喜,比如說這次顧雪的《家庭會議》,雖然說有很多的遺憾,但是它畢竟是一種嘗試,一種呈現方式,我很渴望看到別人拍的跟我不一樣的東西,我覺得這個對我來說它會是刺激我的。

陳瑋曦:能否給年輕導演一些少走彎路的建議?

周浩:其實我覺得紀錄片它不是一個名利場,它也掙不了什麼大錢,但是我們這幫人為什麼還可以做下來,我覺得我們還是找到了做片子帶來的快樂,跟人打交道探索其中微妙的樂趣,這是最重要的,我會從中間得到很多的滿足,這是為什麼要做下來的原因。做的過程中我的職業和我的愛好是高度吻合的,你能夠以你的愛好為你的職業是很幸福的事情,就看你是否真的愛它,如果真的愛它的話這些都不是負擔,不愛它的話所有都是負擔。

原標題:《周浩:紀錄片不是一個名利場》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對談,影評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周浩:紀錄片不是一個名利場 也掙不了什麼大錢
    周浩早年先後在新華社、《南方周末》等媒體擔任攝影記者。2014年,執導紀錄片《棉花》,該片獲得第51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2015年,執導紀錄片《大同》,該片獲得第52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作為記者出身的周浩也許是最為接地氣的導演了。接觸過周浩的人都會有一種觀感,周老師特別直,特別真誠。
  • 周浩:紀錄片就是和生活談戀愛
    獨立紀錄片導演周浩周浩是一個講究生活的人。在他上一部作品完成剪輯的那天,工作室的同事們決定出去慶功。當其他人還在為來幾瓶啤酒猶豫的時候,他毫不猶豫地點了一碗粥,而且是白粥。儘管這是一個需要慶祝的日子,但還是喝粥比較養生,他說。從任何意義上說,周浩都是一個有些特別的導演。在他的工作室裡,他是唯一一個不熬夜的人。
  • 周浩:紀錄片是研究人,不是你去招搖這個世界的手段
    Q:您當評委怎麼從選題階段評判一個故事是否有發展成片的潛力和前景呢?周浩:個人有個人的說法,我的標準不是唯一的。如果你在做片子之前就給自己定規矩,考慮幾分幾秒片子裡要出現一個人,或者出現一個衝突,這就和紀錄片的本質相背離了。如果一個片子和市場接合了,只能說片子符合了雙方的需求,而不是我去迎合了市場。而且我們創作者和觀眾間不存在衝突。我們談的總是關於人的故事,關於人性的東西,片子總會和某些人契合。不可能天下所有人都喜歡看紀錄片。
  • 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導演周浩:混沌的真實
    因為與真實最近,紀錄片擁有其他鏡頭語言無法企及的力量,足以跨越文化的溝壑,給予我們長久的心靈震撼和對社會問題的拷問。周浩目前為職業紀錄片導演,曾做過10餘年記者。2001年開始製作紀錄片,其作品百餘次在世界各地電影節入選、獲獎。2014年,《棉花》獲第51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
  • 專訪周浩 | 他的紀錄片,讓你讀懂中國
    這份職業對我來說,它是生活和工作,實際上它的界限並不是那麼清晰。我覺得這就是我的一種生活方式。"來源:書本放映8月11日下午,周浩導演如約在絲博館「映實」導演大師班講座開講。前一日,運河映像已組織觀看了周浩導演《高三》《棉花》《差館》三部影片,周浩導演曾憑藉《棉花》和《大同》兩部作品蟬聯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在兩個多小時的映後交流中,導演與現場觀眾分享了自己多年來紀錄片創作、拍攝的思考和感悟。
  • 周浩導演作品展映
    開始,他並沒有一個明確的計劃要製作一部紀錄片,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開始有目的和他們交「朋友」。「朋友」們奇蹟般地允許導演進入他們的生活,他們吸毒也販毒……紀錄片的製作者和被拍者之間到底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這部影片給出了它的解釋。
  • 周浩與他的攝影師們
    ——周浩著名紀錄片導演作品《棉花》《大同》獲臺灣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王璕 紀錄片攝影師作品曾獲四川金熊貓最佳攝影獎,中國紀錄片學院獎,廣州金紅棉最佳系列片獎;入圍上海白玉蘭最佳長紀錄片獎。袁哲 紀錄片攝影師2002年踏入影視製作行業,2005年開始從事紀錄片拍攝。作為導演周浩的主要攝影師之一拍攝多部紀錄片,其中《棉花》獲得51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第4屆中國紀錄片學院獎最佳攝影獎。
  • 金馬獎得主周浩:中國社會充滿著奇遇 單讀
    周浩是記者轉型導演的一個成功例子,有人曾評價他為「記者型導演」。多年攝影記者的歷練培養了周浩對社會的敏感度和觀察力,他很清楚如何發現並且抓住好題材,知道何時何地能找到他想要的故事,「我拍紀錄片會努力找一些『節點』,這很重要。每個人都有很多面,什麼時候能把所有側面都看到呢?這是最體現紀錄片導演功力的地方。
  • 周浩、王兵、徐童領銜,2010年代10佳華語紀錄片出爐
    其中周浩的《大同》獲得最多投票,趙亮的《悲兮魔獸》和杜海濱的《少年·小趙》並列入圍。這11部紀錄片,議題豐富,多數聚焦社會轉型的社會現象和人物命運,延續中國獨立紀錄片的精神氣質。這11位導演大多從2000年後開始拍片,並在國內外獲得眾多獎項,目前已經成為行業內的中流砥柱。
  • 周浩、張釗維、李博|又有3名華人紀錄片從業者入選奧斯卡評審
    其中中國紀錄片導演周浩(《大同》導演)、張釗維(《沖天》導演,CNEX聯合創始人)、李博(《時光機》剪輯師)也在名單之中,之後他們可就奧斯卡獎項行使投票權。,2013年入選)王兵(《鐵西區》,2016年入選)陳玲珍(CNEX聯合創始人,2017年入選)蔣顯斌(CNEX聯合創始人,2017年入選)江松長(《驕傲大選戰》,2017年入選)杜海濱(《少年小趙》,2018年入選)範儉(《搖搖晃晃的人間》,2018年入選)王男袱(《我是另一個你》,2018年入選)
  • 「中國市長」耿彥波卸任,導演周浩:《大同》的許多迴響是我無法想像的
    耿彥波是周浩的紀錄片《大同》(又名《中國市長》)裡的主人公,1958年出生,2008年至2013年在山西大同擔任市長,2013年調任太原市長。在大同當市長期間,耿彥波接受了周浩的拍攝。周浩紀錄下了這位中國「拆遷市長」的日常,完成紀錄片《大同》,該片獲得第52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和聖丹斯電影節評委會大獎。耿彥波在任時,被媒體稱為「作風強勢、毀譽參半」。
  • 周浩
    周浩,男,1959年8月出生,中共黨員,江蘇省啟東市人,生前是啟東市中醫院副主任醫師。   周浩生前是啟東市中醫院腦外科副主任醫師,32年醫者仁心,他捨己為人奮戰救護一線。  身患膀胱結石,一直沒抽出時間做手術   周浩從醫已有32年。他早先是一名軍醫,之後便被調派到啟東中醫院工作。周浩手上治癒的病人數不勝數,「來醫院腦外科找『浩哥』」已然成為眾多患者心裡的共識。由於忙著加班醫治患者,周浩三年前就被查出患有膀胱結石,而多年工作壓力也使他出現了高血壓、心臟病等症狀。
  • 周浩、李博、張釗維三位紀錄片創作者成為奧斯卡新評委
    其中,新入選的華人評審,不僅有演員吳京、趙濤、黃覺,還有被紀錄片部門邀請的周 浩(《大同》《棉花》),張釗維(《沖天》《成名之路》),李博(《時光機》《塑料王國》)。 張釗維(左)、周浩(中)、李博(右)在一起 據悉
  • 導演周浩談紀錄片:披著真實的外衣用影像說故事
    這些看似離經叛道的話語,出自一位兩獲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的紀錄片人——周浩之口。不是譁眾取寵,不是故作高深而顯得與眾不同,相反,他低調而內斂,善於回答而不長於講述,慣於反思而不長篇大論,用「大辯若訥,大巧若拙」來形容似乎更為貼切,否則難以理解他的幾乎每一部紀錄片,從《高三》《厚街》《龍哥》到《書記》,再到《棉花》《大同》,差不多每次出手都能獲得來自業內外的普遍尊重。
  • 紀實周報 | 周浩入選奧斯卡新成員,範儉《被遺忘的春天》
    與此同時,線上將成為「藝術節的核心」,「觀眾將有機會通過一個全新的平臺觀看策劃節目,參與討論和特別的現場活動。」此外,電影節組織者正在考慮將開幕日期推遲到1月28日,以便將總統就職典禮考慮在內,在聖丹斯電影節開幕和總統就職典禮之間留出足夠的時間。
  • 關於紀錄片「龍哥」
    以前我不太喜歡看紀錄片,最近幾年我卻瘋狂的喜歡上了紀錄片。這種形勢的片子少了些導演的浮躁,但很真實,很有社會意義的片子。龍哥這部片子可以稱之神作,因為很真實,片裡的人就像同你在講話一樣。故事的主人公是阿龍,一個吸毒的人,一個販毒的人,也是一個講義氣的人。
  • 周浩入選奧斯卡新成員,範儉《被遺忘的春天》今日上線
    與此同時,線上將成為「藝術節的核心」,「觀眾將有機會通過一個全新的平臺觀看策劃節目,參與討論和特別的現場活動 來源:oscars 小編有話說:周浩、張釗維、李博三人實至名歸! 3.
  • 大同紀錄片全集
    隨導演周浩鏡頭穿出進入大同長巷短街中,是對城市未來願景的總體檢,更看見盤據大同上空勢力複雜的中國政治角力戰。未來還未來,大同已大不同 ! 大同紀錄片全集 視頻號 經朋友介紹,導演周浩認識了耿彥波。
  • 周浩:你不可能把別人的生活都打撈進來
    周浩:有些在談或者有些在拍,就是一些很簡單的、普通人的故事,沒有太多的政治色彩,以展現平常人的故事為主旨。(如果要考慮觀眾的需求)那你要考慮什麼?比如拍一部片子經過兩年、三年,你怎麼預測兩年以後觀眾的口味。當然會考慮觀眾,但是一直跟著別人走會很痛苦,還是跟著自己的感覺走吧。我會在意觀眾,但是我不能夠以觀眾的要求為我唯一的要求。
  • 混沌:一部被禁的中國紀錄片
    ——周浩周浩是貴州人,當「記者型」導演之前,在新華社和南方周末都上過班,34歲開始「找自己」,有了之前的「社會」沉澱,所以他拍的紀錄片,個人風格鮮明。今天要說的片子,就是他導的《大同:中國市長》,拿了2015年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在豆瓣的評分是……哦,豆瓣沒有評分,或者說,它曾經有過:9分,還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