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凹凸鏡DOC 凹凸鏡DOC
經過接近一個月的推薦和投票,「2010年代十佳華語紀錄片」終於出爐了:《大同》《塑料王國》《囚》《四個春天》《死靈魂》《克拉瑪依》《老唐頭》《大路朝天》《姑奶奶》《悲兮魔獸》(並列)《少年·小趙》(並列)。
從12月中旬,凹凸鏡DOC邀請了內地、港、臺的26位紀錄片創作者、影評人、策展人、媒體人推選出各自「2010年代十佳華語紀錄片」。他們推薦的148部紀錄片,減去8部不在範疇內的,有140部進入推薦名單。這140部紀錄片中,獲得2票以上推薦的有46部。我們將這46部紀錄片和凹凸鏡DOC編輯部補充推薦的6部紀錄片,匯總成52部入圍投票環節的片單。
最終,凹凸鏡DOC的561位讀者通過投票選出了10佳影片。其中周浩的《大同》獲得最多投票,趙亮的《悲兮魔獸》和杜海濱的《少年·小趙》並列入圍。這11部紀錄片,議題豐富,多數聚焦社會轉型的社會現象和人物命運,延續中國獨立紀錄片的精神氣質。這11位導演大多從2000年後開始拍片,並在國內外獲得眾多獎項,目前已經成為行業內的中流砥柱。
總結此次策劃,我們發現最大的問題是紀錄片觀影渠道有限,無法進行大範圍的對比投票,所以推薦、投票有所遺憾。140部推薦名單中,大部分是獨立紀錄片,只有《喜馬拉雅天梯》《生門》《搖搖晃晃的人間》《自行車與舊電鋼》《四個春天》《大河唱》少數幾部拿到龍標,在院線上映或點映過。其中,王兵的作品被推薦最多,有5部,包括《死靈魂》《三姊妹》《瘋愛》《方秀英》《德昂》。
這是中國獨立紀錄片的第三個十年,一些趨勢漸漸顯露:技術在發展,資本在介入,跨國製作增加、政策在緊縮,老一輩獨立電影人在隨著閱歷的增長不斷反思,年輕作者成長於更加專業化的教育體系……
除了這些,過去10年我們的華語紀錄片還呈現什麼特點?與1990年代、2000年代有什麼差異?未來10年將向哪裡發展?
前幾天,中國獨立影像展宣布無限期停辦,不少人哀嘆獨立電影的時代結束了。我們希望通過這樣一次」非官方,不正規「的票選尋找一些答案,並告訴大家,過去10年,有這樣一些紀錄片,不應該被忘記。
1
《大同》周浩 2014
獲得票數:212
推薦語
魏時煜:周浩和懷斯曼執著於「體制」的切入點是兩個極端,後者在每一個片子裡面通過群像呈現「機構」對於個體的影響,前者則跟隨個人在「機構」的江河裡看他們如何向上遊或者隨波逐流。《大同》因為這個遊泳者的個性和身份,讓我們看到許多平時見不到的景觀。
佟珊:一位中國市長,一場「古城製造」運動,無數拆遷,市民百態。觀察式風格,各種人物線索並置,複雜而曖昧。
海老鼠:導演剪輯版裡,加入了耿彥波念《心經》,以及在分離時協商「你把我念《心經》都拍進去了合不合適啊「的段落。如何與被拍攝對象協調好關係,既把片子竟可能做好,又不傷害人,是一門非常難的平衡的藝術。相較大量指控性的紀錄片,如今趨於中立的周浩更讓人敬佩了,畢竟,紀錄片也是一門妥協的藝術。
徐若風:必然帶有荒謬氣息的政府眾生像,周浩拿捏人物形象的功力極高。從事件到拍攝對象都是高難度的挑戰,周浩在各種協調、權衡間顯得遊刃有餘。
2
《塑料王國》王久良 2017
獲得票數:175
推薦語
小潛:大環境下小人物的故事,憑著要改變什麼的導演初衷,整個片子結構飽滿,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的兩組家庭,雖然各家有各家的困局,但是在整個大產業下不堪一擊。最牽動人的永遠是小孩子的生存環境,不說影響政策改變這麼大的話題,光是可以讓一個觀眾少用一點塑料都是功德一件。
晚不安:這是一個電影工作者的良心,令我久久不能平靜。每個在大城市的精英階層都應該看看這部片子,了解世界工廠到底在以什麼樣的方式運作。為了生存,農民放棄了土地和身體。這是這個時代的原罪,是中國發展的畸形產物。看到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真是萬分揪心。我們吸霧霾,我們撿垃圾,我們在沉默。我們是不是該做些什麼,而不是像《盧安達飯店》裡說的那樣:人們看到這段錄像只會說:「哦,上帝,這真是太恐怖了」,然後繼續享用他們的晚餐。
我不想也不能用文字來描述我看到的景象,紀錄片記錄與觀看的屬性被強有力地突出。這個國家真的有很多種生活,可以用「觸目驚心」來形容。長片版的創作思路與短片版不同,宏觀的上帝視角與先入為主的批判被弱化了,而更著力於理解人物:底層人民的掙扎與悲哀。
3
《囚》馬莉 2017
獲得票數:168
推薦語
中子:
肉體被困住的,住在精神病院內,精神是自由的。
精神被困住的,住在精神病院外,肉體是自由的。
生而為人的,都是中國病人。
晚不安:一個非常壓抑的題材,群像式(不同病症)的紀錄片。選取的每一場戲對人物塑造都有重要作用,人物本身的生動性也在消解攝影機與觀眾可能的精英視角。將近5個小時的片長,也將觀眾囚禁在大銀幕前。精神病患對有病與否的辯證思考,他們建立在封閉空間與人生經驗上的思想片段,以及紀錄片作者為創作選定的生活方式,都對我產生了極大的衝擊。
287分鐘不存在任何所謂的「尿點」,馬莉捕捉到了太多精彩的段落。想起了那本《天才在左,瘋子在右》。東北方言與地域性格所帶來的天然喜感,在大銀幕觀影時產生了意外的輕鬆效果(公共空間與電影空間微妙的互文)。《囚》是2017年大陸獨立紀錄片的一顆深水炸彈,對其他電影呈現出碾壓之姿。
徐若風:長達287分鐘的時長裡,馬莉帶觀眾進入位於中國東北的一座精神病院封閉療區。從旁觀者的視角,通過這群「所謂的病人」,了解「世界」的標準、「人樣」的標準。
4
《四個春天》陸慶屹 2017
獲得票數:147
推薦語
海老鼠:多好的一家人啊!家庭史紀錄,恰碰上愛秀的老媽、多才的老爸(精通各種樂器和手工的退休物理老師),以及悲喜更替的兄弟姐妹,就太有人生況味了。而且更讓人意識到,留下家庭影像有多重要,導演老爸就是從90年代就拿小攝像機紀錄春節團圓。這些素材在第四春湧來,實在太讓人動容。
晚不安:我在2018年全年力推的一部紀錄片。寫過若干篇長評,19年年初也把它帶到老家放映了一場。
美麗又哀傷的人間日常,父母身上有太蓬勃的生命力。熱愛歌唱,喜歡嘗試,昂揚的態度令人心生敬意。鏡頭語言自然、靈動,時間和生命在影像中流動,創作者不自覺地與電影的本質對話。只要真摯地凝視生活,就能發現詩意的所在。這部紀錄片讓我猛然發覺家庭私影像的意義,那些逝去的時光裡有普適的情感力量。
5
《死靈魂》王兵 2018
獲得票數:138
推薦語
徐若風:「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王兵在這部作品中再度沿此路徑,但與《夾邊溝》的搬演不同,而是通過口述個體史的形式打開一段塵封卻又並不遙遠的中國往事。我們國家有太多的苦難史被源源不斷地帶進墳墓中去;而我們也因不可言說,成為某種意義上「善於忍耐又善於沉默」的人。但慶幸有影像的存在,至少能令這段歷史被短暫地記在部分人心中。
汪金衛:觀影於臺北金馬影展。歷時12年拍攝的夾邊溝明水勞改營倖存者口述歷史訪談錄。難得的影院連看8小時體驗。像《和鳳鳴》的加長版,也如同《夾邊溝紀事》的影像版。導演用攝影機記錄下這些倖存者去世前最後的自白與回憶,彌足珍貴。盡顯政治運動的荒誕與殘酷。隻言片語背後有意滅絕生命的恐怖真相讓人毛骨悚然,遇難者妻子的堅強哭訴更是催人淚下。雖然受訪者大多數已然逝去,但歷史如同勞改營遺址處那些裸露在荒郊野嶺、風吹日曬的受難者累累白骨,不會被輕易抹殺、遺忘。
6
《克拉瑪依》徐辛 2010
獲得票數:107
推薦語
汪金衛:在多年前的一個凌晨,一口氣看完這沉重的6小時影片。除了對遇難者親屬、倖存者的面對面採訪,還有很多珍貴無比的視頻資料。不僅能夠看到這場突如其來的巨大災難,對幾百個家庭造成的終生難以磨滅的精神創傷,也能看到無數的真善美、假醜惡。如今克拉瑪依大火事件已過去25年。當年新疆石油一把手如今已下臺,但歷史不會遺忘。
7
《老唐頭》徐童 2011
獲得票數:105
推薦語
海老鼠:徐童接近拍攝對象並與之保持恰當距離的能力實在太出色,後來這好像也成了他在國際著名電影院校分享的主要經驗吧。作為「遊民三部曲」的尾聲,老唐頭首先是跟對了一個太有故事和性格的拍攝對象,並在發展成自己工作夥伴的唐小燕幫助下,進入這個家庭、這個個體的生命時間。就看過一次,卻片中幾場衝突爆發戲一直難忘,同樣難忘的,還有在冰天雪地駛過東北平原的火車上,配上的那首鄧麗君金曲《償還》。
8
《大路朝天》張贊波 2015
獲得票數:104
推薦語
沙丘:「張贊波以冷靜、細膩、流暢的敘述,以一條公路、一個村莊的微縮景觀,呈現了一個迅速發展的國家耀眼表象背後的肌理,以及普通小人物在大時代中的浮沉。」直接,硬核,充滿黑色幽默,讓人回味無窮。
9
《姑奶奶》邱炯炯 2010
獲得票數:91
推薦語
晚不安:還沒看過邱炯炯那部震古爍今的《痴》,不過這部《姑奶奶》也足以彪炳史冊了。
聽碧浪達唱歌,聽裁縫講話,流著一英寸寬、三英寸長的眼淚,在旱點和水點寂寞地踱步。廣州的電烙鐵,南池子大街的北冰洋,你沒有忘記,但其實你在情感上和蘇州婆一樣落魄。是的,「真正的嫖是操靈魂」,於是你提前吃完了生命那兩公斤的大糞。
邱炯炯是真的懂爵士,所以我像是看了一場兩小時的演出。這種演出的範兒太正了,因為他知道觀眾和聽眾在結束以後,都可以安然無恙地回到自己的生活裡去。我們活得如此平庸。我們都太幸運了。「生命裡面有什麼東西是濃烈的呢?」我不知道。面對鏡頭,他是怎麼一股腦說出那麼多金句的?把人生看透了,也就能撒手了。拍攝對象的袒露,紀錄片作者的建構,兩相成全。
10
《悲兮魔獸》趙亮 2015
獲得票數:86
推薦語
海老鼠:但丁《神曲》的現代化中國版本。嚮導維吉爾化身內蒙礦工,帶鏡頭徘徊於牧場消失後的地獄、塵肺病折磨的煉獄,最後來到鄂爾多斯康巴什空無一人的絕望天堂。趙亮以高度藝術化形式化的語言,表現山河破碎,甚至讓鏡中人完全失語,只凝練出發展的痛苦代價。這當然可被批評為藝術家利用塵肺病礦工萊搞自己的創作,但趙亮拍了那麼多年揭露式的沉重紀錄片,意識到壓根達不到理想中改造社會的可能性,還被束縛手腳,還不如乾脆徹底釋放自己的美學理念,完成一個徹底私人化的藝術作品。
小潛:開頭五分鐘就覺得是一件藝術品了,在電腦上看已足夠震撼,想像如果是在影院看該是怎樣的觀影體驗。後來覺得這部片子的存在就是豐富紀錄片形態的,講故事的方法多種多樣,做到極致就是本事一件。
徐若風:在通過《神曲》而創造出的奇異情境裡,趙亮完成了現實苦痛的歷史關聯。多層文本和影像具有突發性的爆發力,用最尖銳的方式面對我們時代的矛盾。
10
(與《悲兮魔獸》並列)
《少年·小趙》杜海濱 2015
獲得票數:86
推薦語
汪金衛:小趙的身份認同與心路歷程變遷。從身穿紅衛兵服的無腦愛國保釣崇毛唱紅歌的短髮少年,到經歷學生會,支教,強拆事件,頭戴星條旗頭巾開始獨立思考的長髮青年,只需要五年。這是導演也沒想到的,記錄下來頗為難得。小趙經歷的很多事情我都很熟悉,也是一代人的共同記憶。他的心理變化值得探討。
佟珊:在民族主義與愛國情緒不斷高漲的今天,或許我們需要再次回看這部作品。影片呈現了一個少年的成長以及戲劇化的轉變,讓我們看到這樣一個個體曾經是怎麼想的又是怎麼改變的。但不應將更多的指責拋向小趙本人(紀錄片中的小趙多大程度能等同於生活中的小趙?),去反思愛國這一議題在當今中國的複雜性,才是更有價值的事。除此之外,本片還是一部人物紀錄片的典範之作。
其他影片票數情況
影片
票數
《犴達罕》顧桃 2013
73
《赤腳醫生》徐童 2016
73
《日常對話》黃惠偵 2016
70
《搖搖晃晃的人間》範儉 2016
67
《痴》邱炯炯 2015
57
《沒有電影的電影節》王我、刁忠、耿軍等 2015
55
《三姊妹》王兵 2012
54
《京生》馬莉 2011
52
《有一種靜叫莊嚴》張贊波 2011
51
《海南之後》王男栿 2016
50
《馴馬》古濤 2017
47
《你的臉》蔡明亮 2019
45
《瘋愛》王兵 2014
41
《自行車與舊電鋼》邵攀 2013
39
《生活而已》魏曉波 2011
31
《日曜日式散步者》黃亞歷 2015
29
《上海青年》高子鵬、吳夢 2015
29
《危巢》季丹 2011年
27
《調查父親》吳文光 2016
25
《李文漫遊東湖》李珞 2015
22
《對看》葉雲 2015
22
《罪行摘要》徐星 2014
21
《螻蟻》馬佔冬 2016
21
《地層2:軟流層》叢峰 2018
21
《偷》陳東楠 2013
20
《獨自存在》沙青 2016
19
《暖冬》鄭闊 2010
18
《他們在島嶼寫作:我城》陳果 2015
18
《渡口編年·賀家》郭熙志 2019
17
《膠帶》李凝 2010
16
《偷羞子》胡濤 2018
15
《亂世備忘》陳梓桓 2016
14
《失眠》譚墨 2017
14
《傘上:遍地開花》梁思眾 2018
13
《水底行走的人》陳安琪 2018
13
《生命的河流》楊平道 2014
12
《「一打三反」在白雲》賈之坦 2012
10
《又一年》朱聲仄 2016
10
《阿希克:最後的遊吟》劉湘晨 2010
6
《湧浪之間》王博、潘律 2019
6
《還有一些樹》廖克發 2019年
5
編輯:禾、張汩
圖片來源:豆瓣
錄片出爐》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