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時代的彭湃(翻拍)。 本文圖片澎湃新聞記者 陳緒厚在很多年裡,彭伊娜對爺爺的認知是模糊的,僅知道爺爺是烈士,是農民運動領導者。直到上世紀80年代,彭伊娜開始閱讀相關文獻資料,才逐步靠近爺爺,她「越讀越感動」。隨著了解的深入,在她的腦海裡,爺爺的形象越來越鮮活:出生於大地主家庭,是受寵的「大少爺」;生活曾講究、精緻,是日本名校的留學生,不愁出路;一生忠於救國的理想,走上革命道路,領導創立了中國第一個農會、第一個蘇維埃政權......
彭伊娜的爺爺彭湃是廣東汕尾市海豐縣人,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之一、著名的農民運動領袖、中國第一個蘇維埃政權創始人,曾被毛澤東稱為「農民運動大王」。1929年8月30日,因被叛徒出賣,彭湃在上海英勇就義,年僅33歲。在彭湃的影響、感召下,他的家人從最開始的不理解、不支持,到最後投身革命。整個彭家,有6人被追授為烈士。
2020年12月18日上午,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採訪時,彭伊娜直言,在了解爺爺的過程中,她也曾有過困惑:像爺爺這樣的富家子弟,本可衣食無憂地過一生,為何最後放棄一切,走上了截然相反的人生?了解爺爺短暫的一生後,彭伊娜找到了答案。
在日本留學時期的彭湃(翻拍)。燒田契,變為「無產者」有著海豐母親河之稱的龍津河,穿過海豐縣海城鎮。龍津河河畔,一棟總建築面積260餘平方米的白色仿西式洋樓矗立。這是彭湃故居,他在這裡度過了少年時代。
如今的房子由上世紀80年代復建,基本保留了當年的風貌。故居對面,是一塊平地,名為龍舌埔。90多年前,許多重要的集會都在此舉行,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彭湃在這裡燒了自己的田契。
海豐縣紅色文化教育培訓中心主任餘俊冰研究海豐紅色文化多年,是當地的黨史專家。2020年12月19日,餘俊冰向澎湃新聞講述,1922年11月,彭家兄弟分家,彭湃本人獲得豐厚家產。隨後,他把自己所分得的田契送給佃戶,佃戶不敢相信,擔心被秋後算帳,紛紛把田契退回。於是,彭湃心生一計,邀請戲班在龍舌埔演戲,吸引了成千上萬的農民來看戲。演出結束後,彭湃拿著一大捆田契登上戲臺,一張張宣讀田契所寫的內容、地點、畝數和佃戶姓名,然後當眾燒毀。第二天,彭湃燒田契的革命行為傳遍了海豐、陸豐大地。
這一年,彭湃26歲,留學回國一年。這把火,燒掉了至少70石租的田產,相當於如今400多萬元的資產。一瞬間,彭湃從富家子弟變成了「無產者」。
「還地於民,曠古未聞。」彭湃燒田契的行為,深深震撼了青年時代的彭伊娜,她也在思考:究竟是什麼,讓爺爺放棄一切、奮不顧身。
彭湃出生於海豐縣一個大地主家庭,他的爺爺分家獲得600石租家產,並通過經商逐步擁有400多間商鋪,後又買下了大量田地,成為當地數一數二的富裕家庭。當年,坊間用「鴉飛不過的田產」來形容彭家的豐厚家產。
在老家附近的大榕樹旁,彭湃先用留聲機放音樂吸引農民,再藉機宣傳社會主義和革命思想。在七兄弟中,彭湃是老四,自小深受爺爺的寵愛。他的爺爺曾說,「此兒是我家的千裡駒,須善教養,但我家以後的興旺,完全和天泉(彭湃的乳名)一人大有關係」。餘俊冰說,彭湃投身革命、搞農民運動的人生選擇,在他的少年時代就可看出端倪。
彭湃的母親周鳳在《湃的小史》寫道:「湃少聰穎,超群兒,7歲能背誦古文,一無遺字,善楷工書,9歲時,我家的春聯,則免多勞於別人。」周鳳出生於小山村的勞苦家庭,因家裡揭不開鍋,年幼時就被母親賣給地主當婢女,17歲時被彭湃的父親納為妾室。
受母親的影響,彭湃從小對窮人就富有同情心。年幼時,彭湃跟長工去村民家收租,見村民沒有吃的,甚至連穿的衣服都沒,當場說「不收租了」。
彭湃曾任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第一屆和第五屆主任,併兼任歷屆農講所教員。孫女彭伊娜參觀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時,向講習所內的彭湃銅像鞠躬。小學時,具有民主主義思想的同盟會成員林晉亭在學校任教,常常學生講述文天祥、林則徐等人的故事,這給彭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學時期,彭湃曾多次參與學生集會、示威遊行等愛國行動。據周鳳回憶,1916年10月,海豐縣大地主陳月波等人為吹捧海豐駐軍統領林乾材,準備為林乾材豎立石像,並與文天祥石像並列供祀。彭湃聯合進步學生張貼牆報歷數林乾材的罪行,反對為其立像,並趁天黑敲掉石像的鼻子。之後,陳月波等人指使地痞流氓報復學生,學生聯名具文呈廣州控告陳月波,最後獲得勝利。
1917年6月,彭湃東渡日本,考入東京成城學校預科補習。翌年,彭湃考入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科。他曾對友人說,「我選定此類專業,為的是將來研究我國政治經濟,秉志改革」。
「爺爺留學,是為了尋找救國之路。」彭伊娜說,在日本留學時,彭湃接觸過基督教、無政府主義、社會主義等。當時,正是社會主義思潮被引進日本的時期,彭湃研讀了大量馬克思主義、俄國十月革命的有關文章,還曾深入日本農村調研實踐。
1921年5月,彭湃從早稻田大學畢業。回國前夕,他同在日本的中國共產主義小組負責人施復亮交流時表示,「中國是農民佔多數,中國的革命要依靠農民」。
回到海豐搞農民運動時,彭湃脫下學生裝,穿上了粗布衣(翻拍)。穿粗布衣,搞農民運動畢業返回海豐後,在同鄉陳炯明的支持下,彭湃出任海豐縣勸學所所長(勸學所後改稱教育局,彭湃任教育局局長)。一上臺,彭湃就以教育為陣地,傳播馬克思主義學說,並聘請思想進步、熱心教育的人士為校長、教員等。
很快,彭湃的「教育改革」遭到舊勢力的反撲。上任僅半年,他就被免職了。於是,他把工作重心放在搞農運上。
彭湃家附近有一處老廟,名叫龍山天后宮。據餘俊冰介紹,1922年6月開始,彭湃在廟前的大榕樹下,用從日本帶回的留聲機放音樂吸引農民,當農民聚攏過來後,他便宣傳革命思想。
彭湃五弟曾憶述,早年,彭湃身上有富家少爺的習性,西裝穿得筆挺,飲食也很講究。但自從在日本信仰馬克思主義後,便改掉公子哥兒生活習性,「過得越來越不講究了」,「到餐廳吃飯我們覺得不好吃遺下的,他統統吃了,說是勞動人民勞動成果,不能浪費」。
在深入農村時,彭湃最開始穿學生裝,戴白通帽,講「斯文話」,農民以為是來收租逼債的,或躲避,或不予理睬。經過思索,他取掉白通帽戴上尖頂笠,赤著腳,與農民談家常、交朋友。
彭湃出生於海豐縣一個大地主家庭,早年過著「大少年」的生活,但對窮苦人民富有同情心。彭湃曾用海豐方言編了《田仔罵田公》的童謠,「咚咚咚!田仔罵田公,田公在厝吃白米,田仔耕田耕到死。田是公家個伊無份,你無份,有好做,有好食,你有做,反無食,唔是命唔好,是你無去想清楚……」徐向前曾回憶說,「他(彭湃)只有20多歲,身材不高,臉長而白,完全像一個百分之百的文弱書生。他身穿普通的農民衣服,腳著一雙草鞋,「在農民家裡吃飯,飯碗上沾著雞屎,他毫不在乎,端起碗來就吃」。
在彭湃的宣傳發動下,1922年7月29日晚,在自家的「得趣書室」,彭湃和其他5人成立了「六人農會」。餘俊冰說,其他5人都是普通農民,農會一成立就領導農民開展「同盟罷耕」,反對「加租」「易佃」「糞船捐」「碼頭捐」等,還幫助農民調解糾紛。
僅兩個月,農會會員發展至500多戶、2000多人,分布在赤山約(「約」是清代南方農村的行政建制,相當於後來「鄉」一級建制)的28個鄉村。1922年10月21日,赤山約農會成立。該農會在縣城辦了一所農民醫藥房,農民憑會員證看病,不收診費,藥費折半。
彭湃領導的農會曾為佃農算過帳,發現其辛苦勞作一年,最後還虧本了。1923年1月1日,海豐總農會成立,彭湃當選總農會會長。此時,農會會員已達兩萬餘戶,管轄人口有10多人,約佔全縣人口的四分之一。由彭湃起草的農會章程提出,「圖農民生活之改造,圖農業之發展,圖農民之自治,圖農民教育之普及。」在這一時期,農會的發展迅速。同年秋,農會擴展至周邊十縣。餘俊冰表示,這是建黨初期範圍最廣、影響最大的一次農民運動。之後,彭湃又相繼組建了惠州農會和廣東省農會,有力地推動了廣東和全國農民運動的興起。
就在海陸豐農民運動蓬勃發展之際,1923年7月,海豐地區遭遇強颱風受災,海豐總農會通過「至多三成交租」的決議,並為此鬥爭,遭到當地武力撲滅,多名農會幹部被捕。這就是海豐農運史上的「七五農潮」,雖讓農會組織一度轉入地下活動,但未能阻擋農會的發展,到了1926年,海豐縣農會會員達25萬,約佔全縣人口65%。
1924年7月至1926年底,彭湃在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擔任第一屆和第五屆主任,併兼任歷屆農講所教員,為中國革命培養了一大批農民運動骨幹。彭湃把領導農運的經驗寫成了《海豐農民運動報告》,作為農講所的歷屆教材,後多次印發單行本改名為《海豐農民運動》,周恩來為其題書名。毛澤東在《農民問題叢刊》的序言中表示,彭湃的這篇著作及其他關於廣東農民運動的材料,「給了我們做農民運動的方法」,「又使得我們懂得中國農民運動的性質」。
餘俊冰說,這是中國革命史上最早關於農民運動的重要論著,從此海陸豐農民運動的經驗傳播全國。
矗立在紅場的彭湃銅像。1927年12月1日,有五萬多人參加慶祝海豐縣蘇維埃政權成立大會,彭湃在會場大門題寫「紅場」二字。建政權,實現「耕者有其田」彭湃故居西側一公裡外,是海豐紅宮紅場舊址。紅宮原是始建於明代的孔廟,一旁的紅場原是藏官廩的倉庫。93年前,一場盛會在此舉行。
據海豐紅宮紅場舊址紀念館工作人員張曉彤介紹,1927年10月,彭湃領導了海陸豐第三次武裝起義。同年11月18日-21日,海豐工農兵代表大會在此召開,宣布海豐蘇維埃政府成立。當時,會場外牆刷以紅色,場內用紅布蓋壁裹柱,從此孔廟改稱「紅宮」。
同年12月1日,5萬餘人聚集於紅場,共同慶祝海豐縣蘇維埃政府成立大會。張曉彤說,一位香港記者用六張照片合成了一個長照片,記錄下了當年的盛況:在人頭攢動的會場內,設有多個傳聲臺,傳聲筒用鐵皮做成,以確保大家都能聽到主會場的聲音,整個會場洋溢著喜慶、熱鬧的氛圍。
海豐縣蘇維埃政權成立後,推行了土地革命,按照彭湃擬定的「四條分配土地標準」,燒毀地主的所有田契、租約,取消舊債、舊租等一切債務,按照人數、勞動力、家庭經濟和土地貧瘠分配田地,實現了「耕者有其田」的理想。據統計,海豐縣蘇維埃政權共收繳印契四十七萬多張,租簿五萬八千多本。
這是中國第一個蘇維埃政權,揭開了中國蘇維埃革命運動的新篇章。在餘俊冰看來,它的誕生有多方面因素,當時,國共合作破裂,軍閥之間有矛盾,給武裝起義奪取政權留下了契機。另一方面,彭湃在海陸豐地區搞農民運動,打下了很好的基礎。至1927年初,海陸豐有黨員4000餘人,佔當時廣東省黨員總數的44%、全國黨員的7%,「從城鎮到農村,很多地方都建立了基層黨組織」。
在此之前,彭湃指導了海豐第一次、第二次武裝起義,可惜均未成功,他也作為前敵委員會委員,參與領導了南昌起義,富有武裝鬥爭經驗。
餘俊冰告訴澎湃新聞,彭湃很早就看到武裝鬥爭的重要性,1923年1月,在成立海豐縣總農會時,他就提出,「經濟鬥爭與政治鬥爭並進,使農民有經濟鬥爭訓練及奪取政權的準備」。1924年7月,彭湃在主辦第一屆農講所時,特意安排學員到黃埔軍校接受軍事訓練10天。
由於舊勢力反撲、圍剿,海豐縣蘇維埃政權沒能堅持太長的時間。1928年後,彭湃指揮紅二師、紅四師轉戰東江。同年11月,彭湃離開大南山,到上海工作。
在彭湃的領導下,海陸豐農民運動誕生了七個「第一」:第一個農會,第一個蘇維埃政權,第一個婦女解放協會、第一個農民自衛軍、第一個實行兵役法、第一個進行土地改革和第一個童子軍。
據不完全統計,從土地革命到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期間,海陸豐參軍達2萬多人,支援前線人數近30萬,先後犧牲3萬多人,其中有姓名查考的烈士多達4349人,未留下姓名的烈士難以計數;被焚毀的紅色村莊80個,受迫害群眾5萬多人。
餘俊冰表示,大革命時期,海陸豐農民運動的經驗向全國各地推廣,為井岡山建立革命根據地和「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戰略起到了啟發和借鑑作用。
彭湃的二兒子彭士祿吃"百家飯"吃大,後留學蘇聯,成為我國著名的核動力專家(翻拍)。帶動家人,家族多人為革命獻身直到去年,彭伊娜才了解到,在生命的最後幾天,身陷囹圄的彭湃還在做監獄士兵的思想工作,並在戒備森嚴的上海龍華監獄建立了一條地下交通線,成功傳遞出兩封信給黨中央。
1929年8月24日下午,由於叛徒白鑫告密,彭湃被捕。6天後,彭湃被秘密殺害在龍華淞滬警備區內,年僅33歲。在獄中,彭湃給黨中央寫了兩封信。在最後一封信中,他用較為潦草的字跡寫道,「我等此次被白害,已是無法挽救......兄弟們不要因為弟等犧牲而傷心......」
彭伊娜說,被捕後,爺爺已知時日無多,但他仍沒放棄為黨工作。當時軍委一項重要工作是兵運工作,他發現監獄內的一名獄警曾參加過海豐農會,想法做通了這名士兵的思想工作,建立了一條交通線,不僅成功傳遞出兩信給黨中央,「爺爺犧牲後,這條交通線還發揮了作用」。
了解彭湃短暫一生後,彭伊娜認為,是救國的理想主義、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初心,支撐彭湃放棄衣食無憂的富家子弟生活,走上了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無產階級革命者道路。彭湃的海豐同鄉、著名民俗學家鍾敬文曾撰文回憶彭湃,「他是一個生死於理想的人。他靠著理想活著、工作著,最後也為他而欣然死去。」
從日本回海豐傳播社會主義,搞農民運動時,地主豪紳曾乘機造謠中傷,說彭湃得了「精神病」。彭湃聽後說,「我希望在不久時間內,有許多像我這樣的『精神病』出現」。
在早期,家人也不理解彭湃。彭湃當眾燒田契時,他的一位兄弟曾出面反對,認為這是敗家行為。而在彭湃的影響、感召下,彭家人紛紛投身革命,多人因革命犧牲。彭伊娜說,彭家有6人被追授為烈士,除了彭湃,他的兩任妻子蔡素屏和許玉磐、三哥彭漢垣、七弟彭述、侄子彭陸均為革命獻身。
彭湃的妻子蔡素屏是舊社會女子,在彭湃的影響下,她改變了高髻的髮型,扔掉纏足的崩布和小鞋,提書包上學。為解決農會經費困難,她變賣了隨嫁的金銀首飾。1926年2月,蔡素屏加入中國共產黨,後當選海豐縣婦女解放協會主任。1928年9月,因叛徒告密,蔡素屏被反動民團圍捕,並被殘忍殺害。
在孫輩彭伊娜看來,彭湃的一生,無私奉獻,有著堅定的理想信念,恪守初心,這種精神深深影響和改變了整個彭氏家族及後人,「使這個著眼於小我的地主家庭實現了大我的轉變,有了對國家和人民的責任意識」。大革命失敗後,彭家7人為信仰犧牲。抗日戰爭時期,彭湃的後輩近10人又前赴後繼投身革命,參加東江縱隊,保家衛國。新中囯建設時期,海豐縣一共誕生4位院士,其中2位就出自彭家。
彭湃的二兒子彭士祿,3歲時失去母親,4歲時失去父親,「姓過百家姓,穿過百家衣,吃過百家飯」,在黨的哺育下成長為我國第一代核潛艇第一任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核動力專家。彭士祿曾在自述中說:「父母親把家產無私分配給了農民,直至不惜生命,給了我要為人民、為祖國奉獻一切的熱血。」
彭湃三哥彭漢垣的外孫彭實戈,出生不久父親便犧牲在山東解放戰爭的戰場上。經過堅韌不拔的努力,彭實戈成為著名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被譽為「中國金融數學第一人」。
彭士祿的女兒彭潔表示,彭湃短暫的一生,留下了「敢為人先、無私奉獻」的精神,這種精神激勵著父親彭士祿,也激勵著自己,「我們不如爺爺、父親那麼偉大,有那麼大的貢獻,但可以在平凡的崗位上,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