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之路|彭湃:燒田契換布衣,地主子弟成「農民運動大王」

2021-01-07 澎湃新聞

青年時代的彭湃(翻拍)。 本文圖片澎湃新聞記者 陳緒厚在很多年裡,彭伊娜對爺爺的認知是模糊的,僅知道爺爺是烈士,是農民運動領導者。直到上世紀80年代,彭伊娜開始閱讀相關文獻資料,才逐步靠近爺爺,她「越讀越感動」。隨著了解的深入,在她的腦海裡,爺爺的形象越來越鮮活:出生於大地主家庭,是受寵的「大少爺」;生活曾講究、精緻,是日本名校的留學生,不愁出路;一生忠於救國的理想,走上革命道路,領導創立了中國第一個農會、第一個蘇維埃政權......

彭伊娜的爺爺彭湃是廣東汕尾市海豐縣人,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之一、著名的農民運動領袖、中國第一個蘇維埃政權創始人,曾被毛澤東稱為「農民運動大王」。1929年8月30日,因被叛徒出賣,彭湃在上海英勇就義,年僅33歲。在彭湃的影響、感召下,他的家人從最開始的不理解、不支持,到最後投身革命。整個彭家,有6人被追授為烈士。

2020年12月18日上午,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採訪時,彭伊娜直言,在了解爺爺的過程中,她也曾有過困惑:像爺爺這樣的富家子弟,本可衣食無憂地過一生,為何最後放棄一切,走上了截然相反的人生?了解爺爺短暫的一生後,彭伊娜找到了答案。

在日本留學時期的彭湃(翻拍)。燒田契,變為「無產者」有著海豐母親河之稱的龍津河,穿過海豐縣海城鎮。龍津河河畔,一棟總建築面積260餘平方米的白色仿西式洋樓矗立。這是彭湃故居,他在這裡度過了少年時代。

如今的房子由上世紀80年代復建,基本保留了當年的風貌。故居對面,是一塊平地,名為龍舌埔。90多年前,許多重要的集會都在此舉行,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彭湃在這裡燒了自己的田契。

海豐縣紅色文化教育培訓中心主任餘俊冰研究海豐紅色文化多年,是當地的黨史專家。2020年12月19日,餘俊冰向澎湃新聞講述,1922年11月,彭家兄弟分家,彭湃本人獲得豐厚家產。隨後,他把自己所分得的田契送給佃戶,佃戶不敢相信,擔心被秋後算帳,紛紛把田契退回。於是,彭湃心生一計,邀請戲班在龍舌埔演戲,吸引了成千上萬的農民來看戲。演出結束後,彭湃拿著一大捆田契登上戲臺,一張張宣讀田契所寫的內容、地點、畝數和佃戶姓名,然後當眾燒毀。第二天,彭湃燒田契的革命行為傳遍了海豐、陸豐大地。

這一年,彭湃26歲,留學回國一年。這把火,燒掉了至少70石租的田產,相當於如今400多萬元的資產。一瞬間,彭湃從富家子弟變成了「無產者」。

「還地於民,曠古未聞。」彭湃燒田契的行為,深深震撼了青年時代的彭伊娜,她也在思考:究竟是什麼,讓爺爺放棄一切、奮不顧身。

彭湃出生於海豐縣一個大地主家庭,他的爺爺分家獲得600石租家產,並通過經商逐步擁有400多間商鋪,後又買下了大量田地,成為當地數一數二的富裕家庭。當年,坊間用「鴉飛不過的田產」來形容彭家的豐厚家產。

在老家附近的大榕樹旁,彭湃先用留聲機放音樂吸引農民,再藉機宣傳社會主義和革命思想。在七兄弟中,彭湃是老四,自小深受爺爺的寵愛。他的爺爺曾說,「此兒是我家的千裡駒,須善教養,但我家以後的興旺,完全和天泉(彭湃的乳名)一人大有關係」。餘俊冰說,彭湃投身革命、搞農民運動的人生選擇,在他的少年時代就可看出端倪。

彭湃的母親周鳳在《湃的小史》寫道:「湃少聰穎,超群兒,7歲能背誦古文,一無遺字,善楷工書,9歲時,我家的春聯,則免多勞於別人。」周鳳出生於小山村的勞苦家庭,因家裡揭不開鍋,年幼時就被母親賣給地主當婢女,17歲時被彭湃的父親納為妾室。

受母親的影響,彭湃從小對窮人就富有同情心。年幼時,彭湃跟長工去村民家收租,見村民沒有吃的,甚至連穿的衣服都沒,當場說「不收租了」。

彭湃曾任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第一屆和第五屆主任,併兼任歷屆農講所教員。孫女彭伊娜參觀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時,向講習所內的彭湃銅像鞠躬。小學時,具有民主主義思想的同盟會成員林晉亭在學校任教,常常學生講述文天祥、林則徐等人的故事,這給彭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學時期,彭湃曾多次參與學生集會、示威遊行等愛國行動。據周鳳回憶,1916年10月,海豐縣大地主陳月波等人為吹捧海豐駐軍統領林乾材,準備為林乾材豎立石像,並與文天祥石像並列供祀。彭湃聯合進步學生張貼牆報歷數林乾材的罪行,反對為其立像,並趁天黑敲掉石像的鼻子。之後,陳月波等人指使地痞流氓報復學生,學生聯名具文呈廣州控告陳月波,最後獲得勝利。

1917年6月,彭湃東渡日本,考入東京成城學校預科補習。翌年,彭湃考入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科。他曾對友人說,「我選定此類專業,為的是將來研究我國政治經濟,秉志改革」。

「爺爺留學,是為了尋找救國之路。」彭伊娜說,在日本留學時,彭湃接觸過基督教、無政府主義、社會主義等。當時,正是社會主義思潮被引進日本的時期,彭湃研讀了大量馬克思主義、俄國十月革命的有關文章,還曾深入日本農村調研實踐。

1921年5月,彭湃從早稻田大學畢業。回國前夕,他同在日本的中國共產主義小組負責人施復亮交流時表示,「中國是農民佔多數,中國的革命要依靠農民」。

回到海豐搞農民運動時,彭湃脫下學生裝,穿上了粗布衣(翻拍)。穿粗布衣,搞農民運動畢業返回海豐後,在同鄉陳炯明的支持下,彭湃出任海豐縣勸學所所長(勸學所後改稱教育局,彭湃任教育局局長)。一上臺,彭湃就以教育為陣地,傳播馬克思主義學說,並聘請思想進步、熱心教育的人士為校長、教員等。

很快,彭湃的「教育改革」遭到舊勢力的反撲。上任僅半年,他就被免職了。於是,他把工作重心放在搞農運上。

彭湃家附近有一處老廟,名叫龍山天后宮。據餘俊冰介紹,1922年6月開始,彭湃在廟前的大榕樹下,用從日本帶回的留聲機放音樂吸引農民,當農民聚攏過來後,他便宣傳革命思想。

彭湃五弟曾憶述,早年,彭湃身上有富家少爺的習性,西裝穿得筆挺,飲食也很講究。但自從在日本信仰馬克思主義後,便改掉公子哥兒生活習性,「過得越來越不講究了」,「到餐廳吃飯我們覺得不好吃遺下的,他統統吃了,說是勞動人民勞動成果,不能浪費」。

在深入農村時,彭湃最開始穿學生裝,戴白通帽,講「斯文話」,農民以為是來收租逼債的,或躲避,或不予理睬。經過思索,他取掉白通帽戴上尖頂笠,赤著腳,與農民談家常、交朋友。

彭湃出生於海豐縣一個大地主家庭,早年過著「大少年」的生活,但對窮苦人民富有同情心。彭湃曾用海豐方言編了《田仔罵田公》的童謠,「咚咚咚!田仔罵田公,田公在厝吃白米,田仔耕田耕到死。田是公家個伊無份,你無份,有好做,有好食,你有做,反無食,唔是命唔好,是你無去想清楚……」徐向前曾回憶說,「他(彭湃)只有20多歲,身材不高,臉長而白,完全像一個百分之百的文弱書生。他身穿普通的農民衣服,腳著一雙草鞋,「在農民家裡吃飯,飯碗上沾著雞屎,他毫不在乎,端起碗來就吃」。

在彭湃的宣傳發動下,1922年7月29日晚,在自家的「得趣書室」,彭湃和其他5人成立了「六人農會」。餘俊冰說,其他5人都是普通農民,農會一成立就領導農民開展「同盟罷耕」,反對「加租」「易佃」「糞船捐」「碼頭捐」等,還幫助農民調解糾紛。

僅兩個月,農會會員發展至500多戶、2000多人,分布在赤山約(「約」是清代南方農村的行政建制,相當於後來「鄉」一級建制)的28個鄉村。1922年10月21日,赤山約農會成立。該農會在縣城辦了一所農民醫藥房,農民憑會員證看病,不收診費,藥費折半。

彭湃領導的農會曾為佃農算過帳,發現其辛苦勞作一年,最後還虧本了。1923年1月1日,海豐總農會成立,彭湃當選總農會會長。此時,農會會員已達兩萬餘戶,管轄人口有10多人,約佔全縣人口的四分之一。由彭湃起草的農會章程提出,「圖農民生活之改造,圖農業之發展,圖農民之自治,圖農民教育之普及。」在這一時期,農會的發展迅速。同年秋,農會擴展至周邊十縣。餘俊冰表示,這是建黨初期範圍最廣、影響最大的一次農民運動。之後,彭湃又相繼組建了惠州農會和廣東省農會,有力地推動了廣東和全國農民運動的興起。

就在海陸豐農民運動蓬勃發展之際,1923年7月,海豐地區遭遇強颱風受災,海豐總農會通過「至多三成交租」的決議,並為此鬥爭,遭到當地武力撲滅,多名農會幹部被捕。這就是海豐農運史上的「七五農潮」,雖讓農會組織一度轉入地下活動,但未能阻擋農會的發展,到了1926年,海豐縣農會會員達25萬,約佔全縣人口65%。

1924年7月至1926年底,彭湃在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擔任第一屆和第五屆主任,併兼任歷屆農講所教員,為中國革命培養了一大批農民運動骨幹。彭湃把領導農運的經驗寫成了《海豐農民運動報告》,作為農講所的歷屆教材,後多次印發單行本改名為《海豐農民運動》,周恩來為其題書名。毛澤東在《農民問題叢刊》的序言中表示,彭湃的這篇著作及其他關於廣東農民運動的材料,「給了我們做農民運動的方法」,「又使得我們懂得中國農民運動的性質」。

餘俊冰說,這是中國革命史上最早關於農民運動的重要論著,從此海陸豐農民運動的經驗傳播全國。

矗立在紅場的彭湃銅像。1927年12月1日,有五萬多人參加慶祝海豐縣蘇維埃政權成立大會,彭湃在會場大門題寫「紅場」二字。建政權,實現「耕者有其田」彭湃故居西側一公裡外,是海豐紅宮紅場舊址。紅宮原是始建於明代的孔廟,一旁的紅場原是藏官廩的倉庫。93年前,一場盛會在此舉行。

據海豐紅宮紅場舊址紀念館工作人員張曉彤介紹,1927年10月,彭湃領導了海陸豐第三次武裝起義。同年11月18日-21日,海豐工農兵代表大會在此召開,宣布海豐蘇維埃政府成立。當時,會場外牆刷以紅色,場內用紅布蓋壁裹柱,從此孔廟改稱「紅宮」。

同年12月1日,5萬餘人聚集於紅場,共同慶祝海豐縣蘇維埃政府成立大會。張曉彤說,一位香港記者用六張照片合成了一個長照片,記錄下了當年的盛況:在人頭攢動的會場內,設有多個傳聲臺,傳聲筒用鐵皮做成,以確保大家都能聽到主會場的聲音,整個會場洋溢著喜慶、熱鬧的氛圍。

海豐縣蘇維埃政權成立後,推行了土地革命,按照彭湃擬定的「四條分配土地標準」,燒毀地主的所有田契、租約,取消舊債、舊租等一切債務,按照人數、勞動力、家庭經濟和土地貧瘠分配田地,實現了「耕者有其田」的理想。據統計,海豐縣蘇維埃政權共收繳印契四十七萬多張,租簿五萬八千多本。

這是中國第一個蘇維埃政權,揭開了中國蘇維埃革命運動的新篇章。在餘俊冰看來,它的誕生有多方面因素,當時,國共合作破裂,軍閥之間有矛盾,給武裝起義奪取政權留下了契機。另一方面,彭湃在海陸豐地區搞農民運動,打下了很好的基礎。至1927年初,海陸豐有黨員4000餘人,佔當時廣東省黨員總數的44%、全國黨員的7%,「從城鎮到農村,很多地方都建立了基層黨組織」。

在此之前,彭湃指導了海豐第一次、第二次武裝起義,可惜均未成功,他也作為前敵委員會委員,參與領導了南昌起義,富有武裝鬥爭經驗。

餘俊冰告訴澎湃新聞,彭湃很早就看到武裝鬥爭的重要性,1923年1月,在成立海豐縣總農會時,他就提出,「經濟鬥爭與政治鬥爭並進,使農民有經濟鬥爭訓練及奪取政權的準備」。1924年7月,彭湃在主辦第一屆農講所時,特意安排學員到黃埔軍校接受軍事訓練10天。

由於舊勢力反撲、圍剿,海豐縣蘇維埃政權沒能堅持太長的時間。1928年後,彭湃指揮紅二師、紅四師轉戰東江。同年11月,彭湃離開大南山,到上海工作。

在彭湃的領導下,海陸豐農民運動誕生了七個「第一」:第一個農會,第一個蘇維埃政權,第一個婦女解放協會、第一個農民自衛軍、第一個實行兵役法、第一個進行土地改革和第一個童子軍。

據不完全統計,從土地革命到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期間,海陸豐參軍達2萬多人,支援前線人數近30萬,先後犧牲3萬多人,其中有姓名查考的烈士多達4349人,未留下姓名的烈士難以計數;被焚毀的紅色村莊80個,受迫害群眾5萬多人。

餘俊冰表示,大革命時期,海陸豐農民運動的經驗向全國各地推廣,為井岡山建立革命根據地和「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戰略起到了啟發和借鑑作用。

彭湃的二兒子彭士祿吃"百家飯"吃大,後留學蘇聯,成為我國著名的核動力專家(翻拍)。帶動家人,家族多人為革命獻身直到去年,彭伊娜才了解到,在生命的最後幾天,身陷囹圄的彭湃還在做監獄士兵的思想工作,並在戒備森嚴的上海龍華監獄建立了一條地下交通線,成功傳遞出兩封信給黨中央。

1929年8月24日下午,由於叛徒白鑫告密,彭湃被捕。6天後,彭湃被秘密殺害在龍華淞滬警備區內,年僅33歲。在獄中,彭湃給黨中央寫了兩封信。在最後一封信中,他用較為潦草的字跡寫道,「我等此次被白害,已是無法挽救......兄弟們不要因為弟等犧牲而傷心......」

彭伊娜說,被捕後,爺爺已知時日無多,但他仍沒放棄為黨工作。當時軍委一項重要工作是兵運工作,他發現監獄內的一名獄警曾參加過海豐農會,想法做通了這名士兵的思想工作,建立了一條交通線,不僅成功傳遞出兩信給黨中央,「爺爺犧牲後,這條交通線還發揮了作用」。

了解彭湃短暫一生後,彭伊娜認為,是救國的理想主義、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初心,支撐彭湃放棄衣食無憂的富家子弟生活,走上了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無產階級革命者道路。彭湃的海豐同鄉、著名民俗學家鍾敬文曾撰文回憶彭湃,「他是一個生死於理想的人。他靠著理想活著、工作著,最後也為他而欣然死去。」

從日本回海豐傳播社會主義,搞農民運動時,地主豪紳曾乘機造謠中傷,說彭湃得了「精神病」。彭湃聽後說,「我希望在不久時間內,有許多像我這樣的『精神病』出現」。

在早期,家人也不理解彭湃。彭湃當眾燒田契時,他的一位兄弟曾出面反對,認為這是敗家行為。而在彭湃的影響、感召下,彭家人紛紛投身革命,多人因革命犧牲。彭伊娜說,彭家有6人被追授為烈士,除了彭湃,他的兩任妻子蔡素屏和許玉磐、三哥彭漢垣、七弟彭述、侄子彭陸均為革命獻身。

彭湃的妻子蔡素屏是舊社會女子,在彭湃的影響下,她改變了高髻的髮型,扔掉纏足的崩布和小鞋,提書包上學。為解決農會經費困難,她變賣了隨嫁的金銀首飾。1926年2月,蔡素屏加入中國共產黨,後當選海豐縣婦女解放協會主任。1928年9月,因叛徒告密,蔡素屏被反動民團圍捕,並被殘忍殺害。

在孫輩彭伊娜看來,彭湃的一生,無私奉獻,有著堅定的理想信念,恪守初心,這種精神深深影響和改變了整個彭氏家族及後人,「使這個著眼於小我的地主家庭實現了大我的轉變,有了對國家和人民的責任意識」。大革命失敗後,彭家7人為信仰犧牲。抗日戰爭時期,彭湃的後輩近10人又前赴後繼投身革命,參加東江縱隊,保家衛國。新中囯建設時期,海豐縣一共誕生4位院士,其中2位就出自彭家。

彭湃的二兒子彭士祿,3歲時失去母親,4歲時失去父親,「姓過百家姓,穿過百家衣,吃過百家飯」,在黨的哺育下成長為我國第一代核潛艇第一任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核動力專家。彭士祿曾在自述中說:「父母親把家產無私分配給了農民,直至不惜生命,給了我要為人民、為祖國奉獻一切的熱血。」

彭湃三哥彭漢垣的外孫彭實戈,出生不久父親便犧牲在山東解放戰爭的戰場上。經過堅韌不拔的努力,彭實戈成為著名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被譽為「中國金融數學第一人」。

彭士祿的女兒彭潔表示,彭湃短暫的一生,留下了「敢為人先、無私奉獻」的精神,這種精神激勵著父親彭士祿,也激勵著自己,「我們不如爺爺、父親那麼偉大,有那麼大的貢獻,但可以在平凡的崗位上,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彭湃故裡廣東海豐:傳承紅色基因 激發文化自信
    當天,恰逢重陽節,彭湃故裡廣東汕尾海豐縣飄著細雨,但不少民眾自發聚集到海豐紅宮紅場,通過大屏幕觀看《彭湃》,並向彭湃形象鞠躬致敬。《彭湃》播出後,單集最高收視率1.56%,彭湃孫女彭伊娜動情地告訴記者,祖父甘願放棄豐厚家產,燒掉全部地契,將土地分給農民,將自己變為無產者,為中國廣大農民謀利益,人民沒有忘記他。彭湃,被毛澤東稱之為中國「農民運動大王」。
  • 明星、導演、彭湃親屬亮相《彭湃》拍攝發布會
    大家認為,彭湃是一個生死於理想的人,他領導的海陸豐農民運動舉世矚目,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120年前,彭湃同志誕生在海豐縣城橋東社。歷任海豐總農會會長,中共海陸豐支部書記,中共東江特別委員會書記,廣東省農會執行委員會委員長,中共廣東區執委會委員、廣東農委負責人,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第一屆、第五屆主任,中共中央農民運動委員會委員、軍委委員,中共第五屆、第六屆中央委員,中央臨時政治局委員,中央第六屆政治局候補委員、委員兼中央農委書記,中共江蘇省委常委、軍委書記。
  • 方志敏:農民運動領袖,36歲壯烈犧牲,革命的一生、光輝的一生
    方志敏,原名遠鎮,號慧生,江西上饒人,他是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傑出的農民運動領袖,是閩浙贛革命根據地和紅十軍團的締造者,曾任閩浙贛蘇維埃政府主席。 圖為方志敏像。在革命時期,著名的農民運動大王領袖有彭湃、毛澤東,當然方志敏也是其中一個。
  • 彭湃孫女彭伊娜獨家專訪丨浪漫詩意的他為何投身血雨腥風的革命
    彭氏家族幾十人從各地趕來,共同觀看了在廣州首演的汕尾地方戲白字戲——《彭湃之母》。「共產黨人的初心也是一顆珍貴的菩薩心呀!為了勞苦大眾付出自己的一切!」彭湃烈士的孫女彭伊娜看完演出,眼中晶亮,激動地說道。在廣州簡樸的家中,彭伊娜向《南方》雜誌記者講述了她心中的爺爺——彭湃的故事。
  • 花都區九湖村:花縣農民運動發源地
    黨員在花縣農民運動陳列館展廳參觀。2018年,九湖村通過美麗鄉村驗收。7月1日,花都區舉行花縣農民運動陳列館揭牌儀式。九湖村是花都17個革命老區村之一,是花縣農民運動發源地,陳列館集中展示花縣農民運動的萌芽與發展歷程。早在2018年九湖村已通過美麗鄉村驗收,是花都重要的紅色文化傳承地。
  • 彭湃犧牲後,悲憤的周恩來發出「絕殺令」鋤奸
    彭湃等人萬萬沒有想到,會議還在進行中,大批國民黨特務已經偷偷包圍了會場,不久便衝進屋內,按他們手中拿的名單抓人。「伍豪(周恩來化名)?誰是伍豪?」特務們咆哮著。彭湃他們站在一旁,對特務們怒目而視。「彭湃?誰是彭湃……他就是……」特務們衝過去,一把拉過彭湃,用手拷扣住了他的雙手。奇怪,特務們為什麼拿著名單?
  • 「萬裡紅道」彭湃故裡崛起「東方紅城」
    彭湃的孫女、廣東省政協委員彭伊娜表示。彭伊娜未曾見過祖父。彭湃遇害時,彭伊娜的父親、彭湃的三兒子彭洪還不到兩歲。所以她更多的是通過長輩的回憶和文獻資料來了解祖父的故事。彭伊娜說,當年祖父在目睹了國家的貧窮落後、農民被剝削壓迫的困苦境地後,立志變革中國社會。「他脫西裝換草鞋,燒掉田契還地於農民,深入農村向農民宣傳革命。」
  • 電視劇《彭湃》攝製劇組於吳家大院密鑼緊鼓置景中...
    (廣告合作:86501118)廣告合作聯繫小編微信:508077782在往下看內容前,請花點時間先聽小編講講《彭湃》電視連續劇的簡介和背景吧:彭湃是我黨早期重要領導人之一,傑出的農民運動領袖。大革命時期,在廣州創辦了農民運動講習所,領導武裝起義,建立了海豐、陸豐蘇維埃政府,這是中國第一個農村蘇維埃政權。
  • 為什麼宋代科舉取士錄取的考生中布衣子弟多?
    大家認為「一埸定終身」不妥,便改成四埸之後計總分,相對來說就比較合理了。其三、實行鎖院、糊名和謄寫辦法「鎖院」就是考試前將考官和工作人員集中到貢院裡,貢院大門加鎖,對裡面的人員實行隔離,放榜時才能出來。
  • ​一個文弱書生搖身一變成「農民」
    縱然收成好,送給地主餐……」這首膾炙人口的曲子《農夫一生最辛苦》由雨花英烈顧衡所創作。那麼,問題來了,出生江蘇無錫,父親顧倬是著名的教育家和有重要社會地位的文化人士,這樣一個不愁吃喝的富家子弟怎麼會對農民境遇了如指掌,創作出這樣一首接地氣的革命歌曲呢?
  • 大安故事|《大安梁祝》第二集第四十五回《海陸彭湃》
    大家高興的聊起了海陸豐的往事:「天下雷公,地上海陸豐」這個名詞的傳說,並不是謠傳,其涵義是海陸豐人民民風彪悍、敢為天下先,正如彭湃成立全國第一個中國蘇維埃政府就在海陸豐。海陸豐建立了革命根據地,是中國第一個農村蘇維埃政權所在地。成立了農民自衛軍。還有一些傳說,說到彭湃被囯民黨捉了幾次,每次關進監獄,到了下半夜就跑掉了。
  • 《白毛女》中, 明明楊白勞違約, 為啥我們不同情地主黃世仁?
    在除夕之夜楊白勞因為無力償還債務喜兒被迫籤下了賣身契,楊白勞沒有辦法救出女兒回家後便自殺了,喜兒被黃世仁搶去還懷了孕,在孩子夭折後躲進大山靠著吃祭品艱難存活白了一頭頭髮。大春數次救喜兒無果最後加入紅軍,多年後意外遇到喜兒將她救出,全村人審判了黃世仁,喜兒和大春得以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 《白毛女》中,最後明明楊白勞違約,為啥我們不同情地主黃世仁?
    黃世仁和楊白勞的契約實則是地主壓迫農民的手段在舊社會土地租佃的關係中,土地的擁有者也就是地主往往對自己的佃農都有一定的人身約束。農民每日耕地辛苦操作,但是地主家呢就享受著現成的糧食,這也使得地主和農民貧富差距十分懸殊,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地主也會運用自己的勢力對農民進行壓迫,而農民苦於對很多事都沒有話語權,這也是導致了很多佃農悲劇的一個主要原因。
  • 訪紅色印跡 謀綠色發展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路
    這裡是周恩來、彭湃、楊殷等革命領袖和人民英雄曾經戰鬥過的地方。展覽以「風雨經遠裡,軍史豐碑地」為主題,以史料彰顯紅色遺址遺蹟的意義,展現了早期中共中央軍委在上海這一段艱辛曲折、鮮為人知的戰鬥歷程。這個區域有豐富的紅色資源,在實地探訪、網上查詢、線路設計的過程中,我們走進了我黨領導上海郊縣工作的機構中共淞浦特委機關舊址陳列館,了解了彭湃烈士在滬活動地點和革命經歷,找到了1928至1931年中共中央組織部遺址,從學習中厚植了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加深了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解,堅定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增強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
  • 鬥地主技巧分析大全
    14、暗示(停頓)的運用:如果不是地主,兩家配合的時候,自己摸到了炸彈,在自己夥伴上手的時候可以比平時多停頓一些時間,特別是自己是地主下一家的時候,地主上家上手後,自己要停頓5--10秒(一般高手都會明白,不會把牌打完了);另外,如果不是地主,當地主打2你的同夥打小王,而大王又在你手上時,這時也要停頓幾秒代表大王在你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