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元刷好評、大V要挾商家:合併後的大眾點評,不再屬於大眾!

2021-02-25 EC觀察

作者 | 何曉峰

來源 | EC觀察(ID:iecguancha)

從大眾點評到大V點評,

大眾點評越來越不大眾了!

有些東西,只有失去後,才知道珍惜。

 

比如,那個公正客觀的大眾點評。

 

曾幾何時,大眾點評是周末吃喝玩樂項目的最佳參考平臺,可如今伴隨大眾點評的,卻是種種負面評論,比如,過濾差評,有償刷好評,大V控評。

 

有網友爆料,在大眾點評上看到了一家評價不錯的理髮店,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就去做造型了。做頭髮的過程中,她發現服務並沒有網上說的那麼好,但抱著來都來了,錢都交了的心態,就繼續做完了。結束後,網友很失望,徹底被自己的新髮型雷到了,根本不是自己想要的效果。

 

     

一氣之下,她給該店打了差評。可神奇的是,她的差評卻僅自己可見,商家端的回覆卻是「謝謝你的好評」。

 

從被虛假好評欺騙,再到真實差評被屏蔽,大眾點評的可信任度似乎不斷降低。同時,關於大眾點評的「商業化評論產業鏈」,已經是業內公開的秘密。

 

那麼,商業化評論產業鏈是如何組織起來的呢?

 

大眾點評的帳號分為8個等級,等級越高,權益越大,比如,評價優先展示、滿減額度更大等等。按照平臺的說明,等級評定依據過往評價的數量和質量。

 

簡單來說,等級越高,評價越有分量,也就容易受到商家的青睞。

 

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個7級的號,點評費用91元,收藏70元,而這些文案和圖片大多由店家提供。如果涉及到更精細化的評論,比如實地探店,那麼除開免費提供吃喝玩服務之外,還要給300左右的報酬。

 

一方面,第三方平臺會邀請大V提供該類刷單服務;另一方面,第三方平臺也會有組織地運營大V帳號,為自己所用。

 

 

除開刷好評,部分商家也會遭遇差評威脅。基於大V的絕對話語權,有時候會提出免單之外的不合理要求,一旦商家不答應,就會寫差評,直接影響商家的評分。此外,對於真實用戶的差評,第三方平臺也會提供刪除差評的服務。

 

總之,只要願意花錢,店家就能決定消費者看到的內容!

 

當一個以高質量社區內容為主導的社區,逐漸被大V、以及第三方運營裹挾的時候,它就已經不再屬於大眾。

大眾點評的「靈魂」,早就已經不再了!

 

借用網友的一句話,現在的大眾點評,不僅失去了口碑,也失去了靈魂!

 

猶記得2003年,大眾點評成立的時候,其創始人洪濤的初心在於尋找更多高質量的美食。當時還處於pc時代,大眾點評的用戶質量很高,甚至把用心點評當成炫耀的資本。小而美,是大眾點評最早的標籤。

 

大眾點評發展到後期,其模式本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其中最顯著的,便是社區內容真實性和商業變現之間的矛盾。

 

 

大眾點評的商業變現,主要經歷了會員卡、優惠券、競價排序、以及商家服務幾個階段。

 

一方面,競價排序需要商家交錢,才能排位更靠前,這是讓消費者看到的第一步。

 

另一方面,大眾點評也曾推出過商家套餐服務,比如一個月3000,就能增加曝光,提高好評展現,隱藏差評等。

 

以上兩點引發的問題在於,商家花錢影響了評價結果和展現結果,大眾點評的結果不再來源於大眾,那麼大眾的信任度也就隨之降低。

 

如今的大眾點評,模式還是那個模式,功能還是那個功能,但早已物是人非,首頁充斥的妝容精緻的網紅,以及流水線一樣的擺拍。

 

值得注意的是,關於大眾點評 「變味」,另一個解釋是,2015年大眾點評被美團收購之後,商業化導流的氛圍越來越嚴重,進而淪為美團的導流工具。

 

 

那麼2015年大眾點評跟美團合併之後,發生了什麼呢?

 

其一,2015年,創始人張濤在合併後的新大眾點評僅僅當了一個月的CEO,就草草離場。

 

其二,2019年1月,大眾點評主體上海漢濤信息諮詢有限公司發生股權變更,創始人張濤等原股東全部退出。

 

其三,2020年9月,美團發布公告,把原有公司全名美團點評改為美團。對此,美團的說明是對外建立公司統一的品牌形象。

 

以上三點都說明,在美團的構架之內,大眾點評原有的血液和靈魂越來越被稀釋。但嚴格意義上來說,被美團收購併逐漸邊緣化,並不是大眾點評變味的根本原因。早在合併之前,大眾點評的問題就已經凸顯。

 

最終,大眾點評不僅輸給了美團,也輸給了自己!

 

作為一個17年生命的網際網路老將,大眾點評的結局多多少少有些蒼涼。但是商業發展向來不講情懷,只講利益。

 

從合併的那一刻起,大眾點評就已經不能決定自己的命運了。就像網友評論的,它其實2015年就已經死了,只不過到2020才埋。

 

經濟學上有個著名的理論,叫囚徒困境。

 

該理論假設,有兩個囚徒同時接受審訊。警察給了他們三種選擇,一是兩個人都抵賴,各判一年;二是兩個人都坦白,各判五年;三是一個坦白一個抵賴,坦白的釋放,抵賴的判十年。

 

面臨三種選擇,囚徒的最優解是兩個人串通一氣抵賴,但當他們不能串通一氣的時候,選擇坦白就是最優解。

 

對於合併的諸多公司來說,其實就像身處囚徒困境一樣,只有互相坦白、互通信息,才能獲得最優解。

 

 

回顧中國網際網路歷史,合併項目不再少數。其中,最著名的就有滴滴與快的,餓了麼和百度外賣,58同城和趕集網,優酷和土豆,蘑菇街和美麗說,以及今天講到的美團和大眾點評。

 

值得注意的,這些合併發生之後有一個共同點,被合併的其中一方似乎消失在了歷史當中。像大眾點評這般還能獨立存在好幾年,已屬幸運。反觀百度外賣、快的等,都成了歷史名詞。

 

這些合併的公司,就像囚徒困境中的兩個囚徒,它們所做的一切,都只是為了利益最大化,與其爭個你死我活,不如抱團取暖。

 

所謂商業運作,左右不過一個利字,容不下那麼多情懷和感傷。萬物都逃不過衰落的結局,但大眾點評至少輝煌過!

相關焦點

  • 刷好評、刪差評、大V要挾商家,大眾點評變味了?
    曾經小而美的大眾點評,在被美團合併後,商業化導流的氛圍越來越重,內容越來越雜,當一個以高質量UGC內容為生的社區,失去了它的口碑,大眾點評的靈魂還在嗎?能刷好評,也能刪差評好評如潮的店鋪到店之後發現「踩坑」,答案顯而易見,這些好評是刷的。
  • 大眾點評變味了?
    曾經小而美的大眾點評,在被美團合併後,商業化導流的氛圍越來越重,內容越來越雜,當一個以高質量UGC內容為生的社區,失去了它的口碑,大眾點評的靈魂還在嗎?能刷好評,也能刪差評好評如潮的店鋪到店之後發現「踩坑」,答案顯而易見,這些好評是刷的。
  • 大眾點評變味了?|| 深度
    ▲網友吐槽大眾點評必吃榜。大眾點評上的「職業大V」不是秘密。平臺跟大V的大部分合作以免費試吃試用的方式實現,少部分有償點評的費用在百元上下,根據帳號等級浮動。由此牽出的是一整條刷點評產業鏈:第三方公司聯絡商家、組織大V、派單體驗、「交作業」,整套流程一氣呵成。
  • 控評的大眾點評,正在失去年輕人
    刷單控評的大眾點評,糊弄不了年輕人了。/《武林外傳》在沒有利益驅使的情況下,大眾點評用戶們已經對於撰寫點評不再有熱情。畢竟,若批評不自由,則讚美無意義。「周末去的網紅店又踩雷了,這是探店還是玩掃雷?」每個城市,大概都有那麼幾家讓當地年輕人深惡痛絕的熱門餐廳。
  • 揭秘大眾點評「黑產」:每條好評6元,大V打卡評論輕鬆月入過萬
    但是,隨著近些年商業化的不斷深入,如今的大眾點評,似乎逐漸變味了。它不再是可靠、公正性的代名詞,相反,在它的背後,已經延伸出了一條異常龐大的黑色產業鏈。是什麼呢?就是「刷評」。早在2016年央視315晚會上,就曾曝出大眾點評刷單的黑幕。調查顯示,在網絡上,存在著一批專門在大眾點評上為商家刷單提高好評的團體,這些專業刷手能在短短幾分鐘內刷出一個三星好評。
  • 控評的大眾點評 正在失去年輕人
    /大眾點評宣傳片近日,財經媒體「深燃」的一篇報導,讓知名點評平臺「大眾點評」上備受詬病的刷單現象,再次被放到聚光燈下審視。據悉,從專業公司聯絡商家、組織大V,到派單體驗、發布評價,整個流程走下來,有著一條完整的灰色產業鏈。而另一方面,普通商家也常常陷入「惡意差評」的要挾,一條來自大V的差評,往往會導致店鋪的評分驟減。
  • 大眾點評容不下點評
    要知道,網友們之所以這麼懷疑,是因為大眾點評「有前科」。早在2013年,時代周報就曾報導過大眾點評刪評事件。有位商家「被差評」後,去諮詢了大眾點評的客服,客服告訴過他,可以與平臺進行合作。每月支付3000元合作費用,就能幫他的店鋪刪除差評、增加好評。2015年,類似事件再次發生。
  • 大眾點評點評後不顯示,大眾點評過濾評價的原因
    大眾點評點評後不顯示,大眾點評過濾評價的原因。商家們應該都知道,優質的好評是引流客戶到店鋪消費的關鍵,所以不少商家們都花費很多時間、金錢、精力在點評版塊上,叫親戚朋友、僱傭寫手們寫好評。但是後面商家可能會發現,那些五星好評不顯示/被刪除,這是什麼原因?
  • 已邊緣化的第三方點評平臺,為什麼美團不願意合併大眾點評?
    近日,關於美團將合併大眾點評app的消息被傳出,美團緊急闢謠表示:大眾點評會一直是獨立app,不存在合併進美團app的可能。時至今日,已經有15年歷史的大眾點評的主要功能和盈利業務,已經和美團進行了合併,剩下的大眾點評,已經被邊緣化了。
  • 大眾點評怎麼管理自己的店鋪,大眾點評商家怎麼管理
    大眾點評怎麼管理自己的店鋪,大眾點評商家怎麼管理?「大眾點評怎麼管理自己的店鋪」,這個話題在網上經常有商家會問到,有些商家反映,自己找了朋友寫了幾條評價,就被大眾平臺加入黑名單進行實時監控,還把評論給屏蔽了,導致現在店鋪沒有曝光量,也沒有訂單量,到底要怎麼管理店鋪,才能讓店鋪運轉起來呢?
  • 「除名」後,大眾點評過得怎樣?
    當年,美團與大眾點評已經納於騰訊系麾下,並宣布合併。在向大眾徵集過合併名稱後,雙方最終用了「美團點評」,是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名字。但僅僅5年時間,「點評」就被徹底從名字中去除了。「除名」後不久,還沒穩下來的大眾點評又被媒體「點名」。2021年1月11日,財經媒體深燃發布一篇《大眾點評變味了?》
  • 大眾需要點評模式,但恐怕不再需要「大眾點評」了
    儘管召開了盛典,公布了光鮮的數據,還有「回歸初心」的意味,可從實際情況來看,大眾點評的存在感依然呈下降趨勢。最近可作為證明的事件就是今年10月,美團正式發布公告,將「美團點評」更名為「美團」(美團與大眾點評在2015年合併成為「美團點評」)。
  • 大眾點評商家怎麼維護好點評版塊?
    大眾點評商家怎麼維護好點評板塊?大部分一、二線城市的人群喜歡使用大眾點評,一到空閒時間就會拿出手機看一下周圍有沒有消遣的地方可以玩,如果有口碑好、被眾多人安利的食物/景點,那麼也會抽空去打卡的,所以店鋪的點評版塊決定著交易額。
  • 大眾點評變味了:沒了「大眾」,容不下「點評」
    ,現在覺得真的好坑,因為在好評裡找到兩三條真實差評太難了",消費者越來越不敢相信大眾點評了。完成了初期的跑馬圈地,平臺的規則制定便成了一家之言,於是,各種「綁架」在所難免——差評不處理,就等著涼涼吧;不花推廣費,再好吃也很難被推薦;普通食客的評價再精彩也敵不過美食大V的推薦;好評可以刷,差評可以刪,似乎已經成了不公開的秘密……據人民網報導,《人民投訴直通車》欄目近日接到大眾點評商家劉女士的投訴,稱她的線上商店出現一些莫名其妙的差評
  • 大眾點評商家需要知道的刷單技巧
    怎麼刷好評才安全有效呢?很多店鋪的好評過濾或者是店鋪被警告封店,這就是不規範刷單或者一些小工作室隨便刷的,不安全也不穩定,那麼要想怎麼安全有效呢?下面我們也給大家分析一下刷單的原則。1.現在美團、大眾點評平臺打擊虛假交易力度愈發俞強,刷單不能作為店鋪的主要手段,還有結合訪客量,曝光量,銷量等綜合提升才安全。現在刷單我們應該有更強目的性,無非就是提升店鋪的人氣或者星級,所以單單靠好評是不夠的。2. 刷單可以作為店鋪破零的一種輔助手段,根據店鋪的訪客量,每天少量刷,提高轉化率,可以很好地提升店鋪人氣,提高店鋪權重。
  • 紫金新評:大眾點評變味兒,小心用戶用腳投票
    例如許多用戶有「選擇困難症」,在面臨對同類服務的選擇時會猶豫良久,而有了大眾點評就可以根據其他用戶的經驗迅速篩選。然而無可奈何花落去,如今早已不是靠評價產生巨大吸引力的年代了,評價可能是刷出來的,用戶可能是花錢僱來的。這幾年的網際網路裡,「刷單」、「水軍」已是群魔亂舞,「點評」不像早期那樣嚴謹和真誠。
  • 大眾解析:大眾點評商家運營小技巧
    大眾解析:大眾點評商家運營小技巧大眾點評的商家有上千萬家,開店的商家有上了年紀的中老年人,不太懂的操作手機,也有的商家比較年輕,但是不懂得運營線上店鋪,只會線下開實體店那一套,對線上運營一竅不通,店鋪很艱難的存活著。
  • 大眾點評,前路在哪裡?
    我一直為大眾點評被美團合併而感到可惜,發自內心地希望它能早日脫離美團,因為美團是一家極不尊重餐飲商家的公司,它的商業模式裡沒有做到皆大歡喜,一直以來都打著「消費者第一」的幌子,幹著無節制傷害餐飲商家的事情。但商業的殘酷就在於此,弱肉強食下不相信眼淚。
  • 大眾點評搞了個事關商家的新動作,這是要幹啥?
    八姐看了看,其實,規則的改變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精選評價達到10條後計算星級;二是,更加注重用戶發布評價的真實性和對其它用戶的幫助。不得不說,對於很多依靠大眾點評導流和建立商戶口碑的商家而言,這都有挺大的影響,甚至,估計有些商家會質疑大眾點評的這一做法是不是有私心。不過,八姐仔細研究了大眾點評的這一算法調整,感覺吧,其實好多商戶都是想太多了。
  • 大眾點評「亡」於2020
    美團與大眾點評驚天大合併的五年之後,美團終於撕下了點評這張臉皮。 很多人說點評沒有熬過「七年之癢」。事實上,對比近些年網際網路領域的大合併,滴滴快的、58趕集、百度外賣餓了麼等等,幾乎都意味著其中一方的快速消亡,大眾點評與美團合併之後能夠並行達五年之久,也算是獨樹一幟了,畢竟張濤們早已與點評脫離了瓜葛。 「亡」於2020,其實已經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