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何曉峰
來源 | EC觀察(ID:iecguancha)
從大眾點評到大V點評,
大眾點評越來越不大眾了!
有些東西,只有失去後,才知道珍惜。
比如,那個公正客觀的大眾點評。
曾幾何時,大眾點評是周末吃喝玩樂項目的最佳參考平臺,可如今伴隨大眾點評的,卻是種種負面評論,比如,過濾差評,有償刷好評,大V控評。
有網友爆料,在大眾點評上看到了一家評價不錯的理髮店,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就去做造型了。做頭髮的過程中,她發現服務並沒有網上說的那麼好,但抱著來都來了,錢都交了的心態,就繼續做完了。結束後,網友很失望,徹底被自己的新髮型雷到了,根本不是自己想要的效果。
一氣之下,她給該店打了差評。可神奇的是,她的差評卻僅自己可見,商家端的回覆卻是「謝謝你的好評」。
從被虛假好評欺騙,再到真實差評被屏蔽,大眾點評的可信任度似乎不斷降低。同時,關於大眾點評的「商業化評論產業鏈」,已經是業內公開的秘密。
那麼,商業化評論產業鏈是如何組織起來的呢?
大眾點評的帳號分為8個等級,等級越高,權益越大,比如,評價優先展示、滿減額度更大等等。按照平臺的說明,等級評定依據過往評價的數量和質量。
簡單來說,等級越高,評價越有分量,也就容易受到商家的青睞。
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個7級的號,點評費用91元,收藏70元,而這些文案和圖片大多由店家提供。如果涉及到更精細化的評論,比如實地探店,那麼除開免費提供吃喝玩服務之外,還要給300左右的報酬。
一方面,第三方平臺會邀請大V提供該類刷單服務;另一方面,第三方平臺也會有組織地運營大V帳號,為自己所用。
除開刷好評,部分商家也會遭遇差評威脅。基於大V的絕對話語權,有時候會提出免單之外的不合理要求,一旦商家不答應,就會寫差評,直接影響商家的評分。此外,對於真實用戶的差評,第三方平臺也會提供刪除差評的服務。
總之,只要願意花錢,店家就能決定消費者看到的內容!
當一個以高質量社區內容為主導的社區,逐漸被大V、以及第三方運營裹挾的時候,它就已經不再屬於大眾。
大眾點評的「靈魂」,早就已經不再了!
借用網友的一句話,現在的大眾點評,不僅失去了口碑,也失去了靈魂!
猶記得2003年,大眾點評成立的時候,其創始人洪濤的初心在於尋找更多高質量的美食。當時還處於pc時代,大眾點評的用戶質量很高,甚至把用心點評當成炫耀的資本。小而美,是大眾點評最早的標籤。
大眾點評發展到後期,其模式本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其中最顯著的,便是社區內容真實性和商業變現之間的矛盾。
大眾點評的商業變現,主要經歷了會員卡、優惠券、競價排序、以及商家服務幾個階段。
一方面,競價排序需要商家交錢,才能排位更靠前,這是讓消費者看到的第一步。
另一方面,大眾點評也曾推出過商家套餐服務,比如一個月3000,就能增加曝光,提高好評展現,隱藏差評等。
以上兩點引發的問題在於,商家花錢影響了評價結果和展現結果,大眾點評的結果不再來源於大眾,那麼大眾的信任度也就隨之降低。
如今的大眾點評,模式還是那個模式,功能還是那個功能,但早已物是人非,首頁充斥的妝容精緻的網紅,以及流水線一樣的擺拍。
值得注意的是,關於大眾點評 「變味」,另一個解釋是,2015年大眾點評被美團收購之後,商業化導流的氛圍越來越嚴重,進而淪為美團的導流工具。
那麼2015年大眾點評跟美團合併之後,發生了什麼呢?
其一,2015年,創始人張濤在合併後的新大眾點評僅僅當了一個月的CEO,就草草離場。
其二,2019年1月,大眾點評主體上海漢濤信息諮詢有限公司發生股權變更,創始人張濤等原股東全部退出。
其三,2020年9月,美團發布公告,把原有公司全名美團點評改為美團。對此,美團的說明是對外建立公司統一的品牌形象。
以上三點都說明,在美團的構架之內,大眾點評原有的血液和靈魂越來越被稀釋。但嚴格意義上來說,被美團收購併逐漸邊緣化,並不是大眾點評變味的根本原因。早在合併之前,大眾點評的問題就已經凸顯。
最終,大眾點評不僅輸給了美團,也輸給了自己!
作為一個17年生命的網際網路老將,大眾點評的結局多多少少有些蒼涼。但是商業發展向來不講情懷,只講利益。
從合併的那一刻起,大眾點評就已經不能決定自己的命運了。就像網友評論的,它其實2015年就已經死了,只不過到2020才埋。
經濟學上有個著名的理論,叫囚徒困境。
該理論假設,有兩個囚徒同時接受審訊。警察給了他們三種選擇,一是兩個人都抵賴,各判一年;二是兩個人都坦白,各判五年;三是一個坦白一個抵賴,坦白的釋放,抵賴的判十年。
面臨三種選擇,囚徒的最優解是兩個人串通一氣抵賴,但當他們不能串通一氣的時候,選擇坦白就是最優解。
對於合併的諸多公司來說,其實就像身處囚徒困境一樣,只有互相坦白、互通信息,才能獲得最優解。
回顧中國網際網路歷史,合併項目不再少數。其中,最著名的就有滴滴與快的,餓了麼和百度外賣,58同城和趕集網,優酷和土豆,蘑菇街和美麗說,以及今天講到的美團和大眾點評。
值得注意的,這些合併發生之後有一個共同點,被合併的其中一方似乎消失在了歷史當中。像大眾點評這般還能獨立存在好幾年,已屬幸運。反觀百度外賣、快的等,都成了歷史名詞。
這些合併的公司,就像囚徒困境中的兩個囚徒,它們所做的一切,都只是為了利益最大化,與其爭個你死我活,不如抱團取暖。
所謂商業運作,左右不過一個利字,容不下那麼多情懷和感傷。萬物都逃不過衰落的結局,但大眾點評至少輝煌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