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對於電影行業來說,真的太難了。遙記網友們紛紛喊話:「等電影院開了,我就住那了!」
而今天,電影院已經復工整整一個月,但是,不能吃爆米花、不能摘口罩、不能牽小手,最關鍵的是,沒有你期待已久的新片!
鴨老師誠心誠意地問一句,你會去電影院嗎?根據第三方數據顯示,電影院復工首周票房達到1.09億元,各地累計有5000餘家電影院復工,復工率接近50%。
這些數字是什麼概念呢?2019年暑期檔三個月總票房約為176.44億元,也就是日均 1.92億元。
而復工首周的電影院日均入帳1500多萬元,不足去年的十分之一。
與之相對的是,上周五電影《八佰》開啟全國部分影城超前點映,當日票房破千萬。本周《八佰》開始二輪點映,光是周一就斬獲5000多萬的票房。
同樣為戰爭題材的《1917》上映12天也不過才6000多萬。而且,《八佰》的出品方華誼兄弟還拿出了新的發行方式。
簡單來說就是,對於電影院實行了分級,年票房200萬元是個坎。200萬以上的電影院,可以實行正常分帳方式放映電影。不到200萬的,需要按照上年票房的3.5%核定保底金額,上交給發行方。
也就是說,如果你想放電影,先得給我發行方交一筆錢,比如年票房是200萬的話,影片還沒放映,你就要先上交7萬塊錢。而在國內,年票房不到200萬的影院大概有4200家。
有人說,這會不會成為一種新的電影發行模式?鴨老師想說的是,這也算不上什麼創新,也許只是華誼兄弟連續幾年數億元虧損後,對於現金流的渴望。
不過,國內敢有底氣這樣做的發行方,就很少。而底氣源於電影的高品質,作品能打,發行方才有底氣同電影院角力。換個角度來說,觀眾一定是為了享受好的觀影體驗,才會買單,而不只是為排解長時間沒有機會看電影的苦悶。
其實對於電影院來說,不能只寄希望於觀眾的電影票錢,你看迪士尼都破天荒的把《花木蘭》搬到美國線上了。那也不能寄希望於高毛利的飲料、爆米花銷售。所以,如果能從其他方面來吸引觀眾,實現多樣化的盈利模式,可能才是線下影院的新出路。
今年國慶檔還有諸多大片上映,比如《姜子牙》、《奪冠》等等,也許到那時,真正的報復性觀影熱潮才會出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