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周銳
2020年的暑期檔是華語影史上最特殊的暑期檔。這個暑期檔只有43天,而43天內電影市場總票房達到36.09億,觀影總人次超過1億,連續11天票房大盤過億,共有9686家影院恢復營業。
這份成績與近三年動輒總票房過百億的暑期檔相比不值一提,但是卻象徵著電影行業已經度過「至暗時刻」,進入高速恢復狀態。
根據貓眼聯合微博電影發布的《2020年暑期檔數據洞察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暑期檔(7月20日-8月31日)六周內,周票房從首周1.13億上升至第六周17.36億,這其中第六周周票房在國產大片《八佰》與七夕檔(檔期大盤達到5.25億)的帶動下甚至超過了2019年同期票房。
這意味著,雖然「後疫情時代」電影院放映場次與上座率受限,但是票房市場正在快速向正常水平靠近。觀眾擁有強烈的觀影需求,電影依舊是消費群體最主流的文娛消費習慣之一。
暑期檔共有110部電影上映,市場上出現了國產片、進口片、新片、重映片「中外新老」等影片共同發力的局面。
上映新片無疑是電影市場快速復甦的核心動力,以《八佰》《多力特的奇幻冒險》(以下簡稱《多力特》)等為主的中外新片,貢獻了暑期檔83%的票房,而以《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以下簡稱《哈利·波特》)《誤殺》為主的中外重映片,雖然沒有出現爆發式的票房增長,但是在影院復工初期,成為電影市場寒冬中「救市者」。
顯然,2020年的暑期檔是電影行業疫情復工後的一個過渡階段,而暑期檔之後,起跑的哨聲真正吹響,即將來臨的國慶檔、春節檔將是電影行業發力、票房市場大規模爆發的重要時刻。行業上遊各大電影公司、中端宣發營銷平臺乃至下遊發行院線,產業各環都已經嗅到了市場復甦的熱烈氛圍。
今年的暑期檔,或許是可以看作是一個重映片與IP新片熱度與票房交接的過程。
貓眼專業版數據顯示,影院復工前兩周(7月20日-8月2日)一共有59部電影進入市場,其中全國範圍內重映片達到28部,包括《戰狼2》《哪吒之魔童降世》《誤殺》《大話西遊之大聖娶親》《瘋狂動物城》《星際穿越》等中外近幾年優質口碑電影,新片《第一次離別》《多力特》《妙先生》等也陸續入場。
而這個時期,影院剛剛開始營業,上座率限定在30%,大體量新片尚未完全做好進入電影市場的準備,重映片成為復工初期的主要動力,以經典重映內容滿足部分觀眾觀影需求,新片則作為輔助為市場輸入新鮮血液,儘可能調動觀眾觀影積極性。
重映片+少量新片的組合拳掀起了票房市場第一波熱潮。《報告》數據顯示,7月底市場被重映片《誤殺》與好萊塢新片《多力特》帶動,二者合力貢獻了大盤五成以上的票房,扛起了復工初期的票房市場。而《多力特》暑期檔內累計票房1.35億,成為影院復工後首部票房破億的電影,《誤殺》則1.23億票房成為國產重映片票房冠軍。
如果說復工初期重映片與新片還是相互輔助的關係,那麼到了影院復工中期(8月2日-8月16日),重映片基本成為了票房市場的絕對主力。
8月2日諾蘭的科幻口碑大片《星際穿越》重映,帶動電影大盤復工後首次突破5000萬大關,並連續兩周將工作日大盤維持在2000萬水準。
8月14日,華納經典魔幻IP電影《哈利·波特》重映,國內HP迷掀起觀影熱潮,帶動著普通觀眾也進入影院重溫童年裡的魔法世界,重映首日《哈利·波特》以3173萬票房領跑市場,完全碾壓同日新片《絕地戰警:疾速追擊》,並將電影大盤連續三天拉升至6000萬水準。
這期間《1917》《極速車王》等進口新片也陸續上映,調動了一部分票房增量,但是重映片對暑期檔票房的帶動作用毋庸置疑。
票房市場權重的轉移發生在暑期檔後期(8月17-8月31)。8月17日國產大片《八佰》擴大規模進行二輪點映。《報告》顯示,重映片票房大盤佔比迅速下降,新片獲得了觀眾市場的青睞。
而在《八佰》點映期間,電影大盤攀升至8000萬水準,點映5天創下了2.23億票房紀錄,8月21日《八佰》正式上映後,大盤復工後首次破億,並連續兩天破2億。這意味著《八佰》讓電影市場正式進入極速恢復期。
8月25日七夕檔到來,電影市場真正的高潮出現了,票房市場快速逼近正常水平線,重映片退出江湖中心,新片展現強勢的票房爆發力。
《報告》顯示,七夕當天《八佰》與愛情片《我在時間盡頭等你》合力促使單日票房飆升至5.25億,達七夕檔歷史最高票房的92%,隨後《八佰》以平均每日70%左右的票房佔比帶動大盤連續11天破億。重映片與國產新片真正完成票房權重交接。
這個暑期檔註定會被載入華語影史,重映片與新片從互補扶持到票房交棒,推動著電影市場快速衝向正軌,而它們也無形中讓行業一直期待的「報復性觀影」成為真實。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暑期檔的「報復性觀影」和公眾預想的並不相同。
《報告》顯示,2019年暑期檔,排片佔比超過1%的電影達到15部,排片佔比超過0.1%的電影達到39部,觀眾人均觀影數量為3部,而今年暑期檔,排片佔比超過1%和超過0.1%的電影分別為19部和49部,電影數量超過了去年,但是今年觀眾人均觀影數量只有2.5部。
這意味著,在今年暑期檔電影市場供片量更加充足、電影上映節奏更加密集的情況下,觀眾市場並沒有出現「上映越多觀看越多」的情況。但這也並不意味著觀眾觀影頻次在下降,相反,觀眾是進一步被頭部大片吸引,向著頭部影片集中。
以《八佰》為例,作為影院復工後首部國產大片,《八佰》為暑期檔貢獻了一半以上的票房熱度。《報告》顯示,《八佰》從電影點映到如今票房破20億,女性觀眾佔比從35.4%上升至46.9%,20歲-29歲的年輕觀眾佔比52.6%,而三四線及以下城市觀眾佔比達到48.3%,與暑期檔前四周的大盤數據非常接近。
從用戶畫像上不難看出,《八佰》撬動了主流觀影市場,男女受眾逐步均衡,並完成了三四線城市用戶下沉,成功破圈走向了全民爆款。
而在首周觀看《八佰》的觀眾中,低頻觀影用戶達到33.2%,《八佰》首周過後,暑期檔前五周低頻用戶觀影比例從前四周的29.7%提升至32.3%。這說明很多此前進行低頻電影消費的觀眾因為《八佰》進入電影院,《八佰》在疫情後挖掘出了第一波增量用戶。
《八佰》是暑期檔特殊「報復性觀影」的具像化體現。這場「報復觀影潮」不是指觀眾在短時間內進行高頻觀影,增加觀影數量,而是通過電影的上映反覆調動更多增量用戶完成觀影。暑期檔的長線發酵能力和觀影自身的社交屬性,促使更多人2020年首次走進電影院。
數據顯示,43天的暑期檔觀影總人次超過1億,87%的觀眾在這個暑期檔完成了2020年的首次觀影,其中《八佰》調動了51%的觀眾,《我在時間盡頭等你》調動了19%的觀眾,而七夕節當天,超過1400萬人次觀影。
疫情讓電影行業停擺半年,但是並沒有減輕電影在觀眾生活中的重量,電影院看電影依舊是觀眾進行社交娛樂與內容消費的重要場景。
現在需要思考的問題是,暑期檔之後,中國電影行業真正進入高速復甦狀態,行業上下遊各環節該如何為持續市場復甦提供動力?
作為整合了出品宣發、口碑擴散、線上票務、大數據支撐等文娛全產業服務的重要平臺,貓眼的一舉一動值得關注。在復工前行業幾乎停擺的時刻,堅持修煉內功的貓眼快速行動,試圖為電影行業加速回歸正軌帶來更多助力。
數據升級,是貓眼行動起來的第一步——在上半年影院尚未復工之時,網絡電影市場備受關注,貓眼專業版針對網絡電影觀影積極擴充自身資料庫,上線了集合「愛騰優」三家平臺數據的網絡電影分帳票房排行榜單,為行業提供網絡電影排名、分帳票房、觀影人次等詳細數據,成為網絡電影市場首個公開透明的數據資料庫。
同時,貓眼專業版還上線了數據服務新功能「抖音熱度榜」,該榜單包含抖音劇集榜、抖音綜藝榜、抖音電影榜,各個影視項目在抖音平臺的熱度值排名直觀可查。隨著短視頻對消費者的影響力越來越強,這一內容形式在影視宣發工作中的分量也越來越重。貓眼抖音熱度榜的推出可以為今後各內容方宣傳發行提供了另一個有效的數據參考,有效提高影視綜的短視頻宣發效率與精準度。
數據之外,貓眼在票務平臺上也迅速進行了服務功能產品更新。電影院復工的消息剛剛公布,貓眼立刻上線了「安心影院」系列功能產品,推出了隔行隔座售票功能,加強用戶進行實名認證功能,確認觀影人、座位、觀看場次等信息統一,為影院有序復工提供便利。
復工後,數據升級仍在繼續。7月29日,貓眼與騰訊音樂娛樂集團合作上線「由你音樂榜」,通過貓眼專業版可查看電影原聲OST與MV榜單情況,有意為影院復工、影片宣發提供更多維度的數據服務,讓行業有了迅速跟進音樂營銷熱度與效果的途徑。
本篇文章進行解讀的《2020暑期檔數據洞察報告》就是貓眼專業版在暑期檔剛剛結束的9月1日發布。報告對暑期檔進行的盤點與分析,一方面為電影行業下一步發展提供數據參考,同時也讓行業各方擁有了洞察市場的窗口。
電影是藝術也是生意,疫情黑天鵝讓此時的電影行業比任何時刻都更需要大數據的支撐。
一方面,越來越多的嶄新娛樂方式在爭取觀眾的注意力和消費時間,觀眾獲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電影票務、社交媒體、視頻網站、短視頻等平臺都成為了主要影片信息傳播渠道,內容的評測維度空前多樣。另一方面,信息數據來源的多樣化,也讓行業上下遊各環迫切需要更全面的數據作為決策支撐,以有效化和權威性的數據為行業指明方向,避免不必要的成本浪費。
貓眼正在建立的全文娛產業數據服務體系,讓其不僅僅為國內電影行業上下遊提供數據參考,也成為了海內外輿論市場觀察電影行業發展趨勢的具象化指標。讀懂數據是了解行業的必要基礎,因此新華、環球等國內官方媒體多次引文貓眼數據對外介紹中國電影市場,後疫情時代,Variety等海外媒體也紛紛基於貓眼數據對中國電影市場進行觀察與分析。
通過優秀的數據能力和智能服務體系,貓眼正走在以多方數據共融,為行業乃至全球電影市場提供更為透明、權威數據參考的路上。貓眼不僅僅是幫助電影、劇集等項目乃至各類品牌主精準定位受眾人群和場景,實現內容和場景的融合,進行有效的觸達,更重要的是,它正在成為中國電影市場的一個指標,它切身影響著電影行業的發展與方向,也讓海外市場有了進一步了解中國電影行業的渠道與窗口,讓國內電影市場與全球電影市場進一步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