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巴的溼婆寺是南半球最大的印度寺廟,位於斐濟第三大城市楠迪,因為在國內不是熱門景點,記錄資料很少,甚至沒有統一的名稱,有人會稱之為薩布拉馬尼亞溼婆神廟和溼婆斯瓦米寺,也有人會直接稱之為楠迪印度度神廟,但是,有一個名字無論如何都不會錯,那就是同一個英文名Sri Siva Subramaniya Swami Temple,為了修辭方便,這個廟統一叫溼婆斯瓦米廟。
這是一座非常特別的寺廟,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是一個非常傳統的印度教寺廟,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它是特殊的,它與其他印度教寺廟非常不同,它小巧精緻,如果去楠迪旅遊,花一點時間去逛逛就好了。
有人說,這不是在斐濟嗎?怎麼會有這樣的印度寺廟?我們應該從斐濟的歷史開始,1874年,斐濟成為英國殖民地,帝國主義要發展,廉價勞動力不可或缺,為了發展種植園經濟,自1879年以來的38年間,第一任總督招募了大量印度勞工和貧窮的印度農民在斐濟工作,在此期間,斐濟的印第安人數量急劇上升,到1946年,印度人的總人口甚至超過了斐濟本地人。
眾所周知,印度人有非常強烈的宗教信仰,當時印度教隨人口傳入斐濟,截至目前,斐濟有38%的人信仰印度教,僅次於基督教,隨著印度教在斐濟的日益發展,寺廟也隨之建立,溼婆斯瓦米神廟是在1986年原址的基礎上建造的,在過去的兩年裡,這個寺廟舉行了許多大型活動。
從遠處看,溼婆斯瓦米寺非常宏偉,在晴朗的日子裡白雲飛揚的斐濟,寺廟就像天空中的寺廟,遙不可及,高不可攀,這是一個「達羅毗荼式」的希卡羅式風格的建築,在南印度非常流行,上面的建築就像圓錐體,稜角分明的層層疊起,直到折成尖角,如果你往裡走,你會發現頂部的建築和最外面的不同,而是一個接一個地彎曲,這種風格是兩種不同山核桃建築的結合,稱為「Vesara」希卡羅,我們可以看到這座印度寺廟的獨特之處。
但整個寺廟最獨特的地方在於它大膽的色彩,整座寺廟都塗上了明亮的顏色,如火,黃如金,綠如草,它以前從未見過如此別致的印度寺廟,寺廟上方的神靈在色彩的對比下更加生動,看溼婆跳舞,看象神,仿佛她還活著,如果你仔細在建築中尋找佛像,你還可以發現寺廟裡供奉著許多神,所以中國溼婆斯瓦米神廟的介紹會告訴你,這個神廟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印度教神像,第二部分是加尼什寺,第三部分是溼婆神廟。
除了這些外在的東西,溼婆斯瓦米廟裡還有很多五彩繽紛的壁畫,但是因為禁止在廟裡拍照,所以無法用鏡頭記錄下來,只是在廟裡拍了一點照片,如果你感興趣,你可以屆時參觀。
所謂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如果印度教或者印度教有寺廟的話,可能值得花更多的時間去看看寺廟裡雕像和寺廟結構的構成,如果你對這些東西一無所知,就拍照打卡紀念一下,畢竟這個地方在楠迪市中心,過來很方便,寺廟不大,短暫參觀後5分鐘左右就可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