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張淼淼
編輯 | 張淼淼
洛陽,位於天下要津,山河拱戴,形勢甲於天下,自然環境優越,是我國唯一的一座正統十三朝古都。對於這麼一座城市,無論怎麼述說、怎樣闡述都不為過,但是與此同時,在網絡上、甚至在一些書刊中,也經常出現一些嚴重違反歷史真相的觀點和論調,總結一下,可以歸納為兩點:一、洛陽是亂世之都,二、洛陽只是長安的陪都。
但是這些論調符合歷史事實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那真相到底如何呢?
可以肯定的是,洛陽是夏、商、周三代的首都,是華夏文明誕生的地方,更是東漢、西晉、北魏、隋唐的首都(這裡涉及到遷都和移都的問題)。事實上,關於洛陽是隋唐首都的說法,學術界早有定論,總結下來,也無非兩條:一、公元604年,隋煬帝遷都洛陽;二、公元657年,唐高宗移都洛陽。
洛陽是隋、唐兩代的首都,是鐵的事實。
圖:隋朝皇宮正殿—乾陽殿,採用三簷,屬於最高等級
圖:隋唐洛陽城氣勢恢宏的中軸線
只不過,洛陽作為隋唐首都的時間,並沒有貫穿兩個王朝的始終,這裡面的問題比較複雜,我們先看隋朝。
大業元年,隋煬帝楊廣即位。楊廣是一位頗具爭議的皇帝,因為具有爭議,因此也就具有了兩元對立的特性,說白了,就是毀譽參半,有好有壞。好的地方:目光長遠、文韜武略;不好的地方:急功近利、操之過急。但是,不管是好,還是壞,都可以從以下三項工程找到答案:
一、遷都洛陽;
二、三徵高麗;
三、開鑿運河。
這三項工程放在當時,都是耗時耗力的大工程,擱在今天,也是一項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國家項目。這三項工程,只有運河至今猶在,可謂恩澤後世,「三徵高麗」反倒是為韓國提供了用之不竭的電影電視素材,用來提升民族自豪感。我們現在要說的「遷都洛陽」,是隋煬帝三大工程的核心,之所以是核心,是因為它牽涉到前兩者,沒有遷都洛陽,就沒有運河的南北貫通,三徵高麗也就無法進行。
圖:以洛陽為中心樞紐的南北大運河和以洛陽為東方起點的絲綢之路
「遷都洛陽」是隋煬帝經韜緯略的集中體現。為什麼要遷都洛陽?同樣可以歸納為兩點:一、儒家法統;二、地形優越。所謂「儒家法統」可以追溯到「周公營洛」。周公測影,以洛陽為「九州之腹地、天下之最中」,從而賦予了洛陽政權合法性的基礎,直白點說就是:一個政權只有在洛陽建都,這個政權才是合法的,是受上天庇佑的。
地形更不必說,洛陽左函谷,右虎牢,北邙山,南伊闕,易守難攻,固若金湯。
圖三:節選自博士論文《古代洛陽都城空間演變研究》
關於隋煬帝遷都洛陽,在史書中這樣記載:
《隋書.宇文愷傳》:「煬帝即位,遷都洛陽,以愷為營東都副監,尋遷將作大匠」。
翻譯成白話文就是:隋煬帝即位後,遷都洛陽,任命宇文愷擔任東都副監,不久又升遷為將作大匠。
隋煬帝又在遷都洛陽的詔書中這樣寫到:
「洛邑自古之都,王畿之內,天地之所合,陰陽之所和。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陸通,貢賦等。故漢祖曰;'吾行天下多矣,唯見洛陽。'自古皇王,何嘗不留意,所不都者蓋有由焉。或以九州未一,或以困其府庫,作洛之制所以為暇也。我有隋之始,便欲創茲懷、洛,日復一日,越暨於今。念茲在茲,興言感哽!朕肅膺寶曆,纂臨萬邦,樽而不失,心奉先志。」
翻譯成逗比白話文就是:洛陽這個地方太好了,自古以來就是建都的地方,漢祖說過,我到了那麼多地方,眼中只有洛陽,如果不以洛陽為都,那麼肯定是有原因的,或者是因為中國沒有統一,或者是財政不夠用。一想到這裡,我就想哭,如今,我大隋建立,我一定要遷都洛陽,完成心願。
遷都洛陽詔書發布後,隋煬帝大規模營建宮室,極盡奢華、壯麗非凡,其規模和建制已遠超過西京長安。洛陽不管在政令上,還是法理上、事實上,已經成為隋朝唯一的首都。洛陽成後,為了炫耀洛陽的壯麗,隋煬帝於大業六年的元宵節,在洛陽端門舉行了一場聲勢浩大的的「燈火會」,是為「端門燈火」,其場面之壯闊、用度之奢靡,可謂空前絕後。
話題又轉移到剛開始,為什麼隋煬帝一定要遷都洛陽呢?我們知道,隋朝之前,中國已經分裂了近400年,400年光陰荏苒,南人和北人早就產生了巨大的心理鴻溝和認同隔閡,如何消弭這種對立情緒呢?最好的辦法就是多交往、多聯繫,這種交往不但是文化交往,也是經濟交往、貿易交往,而不管是哪種交往,居中的政治中心和便利的交通方式都是關鍵。
於是,修建貫通南北的大運河就成為必然了。因為水運不但安全,而且更快捷,而大運河的中樞,便是洛陽。大運河以洛陽為樞紐,考慮到的正是洛陽「天下之中」的儒家法統和「九州腹地」的便利地形。況且,在隋朝之前,洛陽作為夏、商、周、漢、魏、晉、等王朝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已經長達1500多年,早就在漢民族心目中形成了神聖的地位,以洛陽為運河中樞,兼顧歷史和地形,不但可以消弭南北對立,而且讓人無話可說,大家一致心服口服。
當然,隋煬帝遷都洛陽還有其他原因,比如關中糧食供應不濟,擺脫關隴集團、風水迷信等原因,亦真亦假,在此就不贅述。
隋煬帝的急功近利和好高騖遠,導致了滅頂之災,不久隋朝土崩瓦解,取而代之的是唐朝。
唐朝是一個漢鮮混血王朝,崇尚武功,包容開放,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黃金期,這個黃金期我們稱之為:盛唐。有「盛」就有「衰」,而這「衰」的轉折點就是「安史之亂」。以「安史之亂」為節骨點,洛陽也經歷了一個頗為懸殊的命運,「安史之亂」前,洛陽是和長安並立的首都,「安史之亂」後,洛陽降為陪都,直到唐末,朱溫篡唐,連帶著唐昭宗,把首都又遷到了洛陽。
圖一:節選自博士論文《古代洛陽都城空間演變研究》
圖:節選自博士論文《古代洛陽都城空間演變研究》
圖:選擇百度百科
所以,問題來了,我們在這裡用「首都」這一現代詞彙來表述古代的都城建制是否合適?因為「首都」之「首」,言在獨一無二,但事實上,盛唐時期的國都當真只有長安嗎? 答案是否定的,為了規避這種錯誤,現在我們用「國都」來取代「首都」的說法。正確的表述是,洛陽和長安一樣,並列盛唐時期的國都,並且在某些時期,其國都地位還超越了長安(武則天時期洛陽是唯一的國都,這個情況比較特殊)。
怎麼?一個國家,兩個國都?是的。
唐高宗:「(長安、洛陽)二都,我東西宅」
唐玄宗:「三秦九洛,鹹曰帝京」
唐高宗顯慶二年(657年),朝廷發布敕令,宣布將皇室遷往東都洛陽,但長安的國都建制並不廢除,主要原因也有二個,一:長安是李唐王朝的發源地,是祖塋所在地,於情於理都不適合廢除;二、關中是關隴集團的大本營,其勢力盤根錯節,無法撼動。
圖:節選自博士論文《古代洛陽都城空間演變研究》
唐高宗把政府部門遷到洛陽,在洛陽辦公,在洛陽生活,時間跨越了唐高宗、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前10年)四位皇帝,加上武則天,正好是唐朝最強盛的時期,也就是盛唐。所以,我們的表述應該改成:洛陽是盛唐的國都。如果加上唐朝末年的唐昭宗、唐哀宗,就有七位皇帝以洛陽為都,稱之為「七帝都洛」,其時間長達92年。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盛唐時期堅持東西兩京制呢?「兩京制」是否是唐朝的獨創?我的答案同樣歸納為兩點:一、關中衰敗;二、洛陽富饒。
為什麼這麼說呢?
圖:隋唐二代的宮城南門應天門,天子三出闕,屬於古代最高禮制(模擬圖)
圖:原址復建的應天門遺址博物館
關中衰敗?怎麼可能?但這種衰敗,我們是從整體著眼,也就是從當時的氣候、環境、經濟等一系列因素上著眼。
關中雖然四塞之地,地形險要,但也有一個幾乎難易克服的弊端:偏西。對於一個剛從分裂四百年中統一沒多久的帝國來說,關中太遠了,遠離富庶的江淮,遠離人心浮動的南朝故地。而且關中的自然環境在隋唐時期已經嚴重惡化,這種惡化如果憑藉強大的政權力量可以加以規避的話,那麼接下來的問題就是,一旦國家承平日久,就會出現一個幾乎無法解決的問題:糧荒。有人說,糧荒很好解決,把江淮的糧食運往關中不就行了嗎?還真不行。因為古代陸運成本非常之大,而漕運經洛陽運往關中,又會經過一個三門峽,此處水流湍急,地勢陡峭,運輸成本大不說,而且經常出現船毀人亡,所以,即使在隋文帝時期,上至天子下到百官、黎明百姓,經常出現大規模到洛陽「討飯」的群徙現象,在史書中,隋文帝甚至被冠以「逐食天子」的稱號。這也是隋煬帝一定要遷都洛陽的原因之一。
換句話說,群雄爭霸時期,關中可以提供非常安全的地理環境,用來休養生息,但一旦國家進入正常發展軌道,關中的有利地形反倒成為桎梏(這種桎梏在藩鎮割據時期更加明顯)。而洛陽不然,關中居西,洛陽居中,「中」就意味著可以輻輳四方,也意味更強的動員,更有效的統治,更為便捷的交通,更何況,洛陽還自帶帝都屬性。所以,唐高宗移都洛陽,可謂是大勢所趨。「安史之亂」後,洛陽取消首都建制,降為陪都,而此時的大唐,也早在藩鎮割據的混亂中苟延殘喘,昔日的魏巍盛唐早已成為過眼雲煙。
總結下來,就是隋朝以洛陽為都,經隋煬帝、隋恭帝二帝,時間從大業元年(605年)至皇泰二年(619年),共計15年。唐朝以洛陽為都,歷經六位皇帝一位女皇,共計92年。
所以,洛陽是隋唐的首都,是不容反駁的歷史事實。
在下一篇中,我們會重點闡述,為什麼沒有洛陽,就沒有盛唐。
參考文獻:
①《古代洛陽都城空間演變研究》,陝西師範大學
②《中國古代都城建制》
③《長安、洛陽的古代規劃》
④《兩京記》
註:本文的觀點參考了一些專著、碩博論文、期刊、知乎、頭條等。歡迎引用、轉發。
下期預告:《無洛陽,不盛唐》
關注公眾號,了解更多歷史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