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門酒肉臭,「臭」的意思是香氣?讀懂背後真意才明白杜甫的深刻

2021-01-16 文者心語

一個朝代有一個朝代的文學,楚國的騷,漢朝的賦,唐代的詩,宋代的詞,每一種文體,都代表著當時最高的文學成就,後世難以繼承,更難以超越。

美麗的唐詩宋詞,具有穿越歷史長河的無窮魅力,一千多年後的今天,依然擁有無數的讀者,那些膾炙人口的名句,更是人人倒背如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一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寫出了窮人與富人的巨大懸殊,寫出了苦與樂的兩極分化,飽含血淚的筆觸足以穿透人心。

但對「朱門酒肉臭」一句的理解,歷來卻有著諸多的爭議,「臭」的意思究竟是「臭味」還是「香味」,兩種解釋都有何淵源,哪種解釋才更符合杜甫的本意呢?

「朱門酒肉臭」的出處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一句出自杜甫的名篇《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詩言志,歌詠言」,杜甫的一生非常坎坷,從他的詩歌中便可以感受到他人生所受的諸多苦難。天寶十四年,在長安漂泊了十年的杜甫,終於被授予了一個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八品小官,主要負責看管兵甲器仗,這一年,杜甫已經44歲。

這一年的十月份,杜甫向朝廷請假離開長安,去探望遠在奉先(陝西蒲城)的妻子和孩子。詩人一路上看到了百姓的疾苦,社會的動蕩,而最高統治者唐玄宗還帶著自己的寵妃楊貴妃在驪山華清宮宴飲玩樂。

為了生活,杜甫獨自在長安奮鬥,將妻子兒女都拋在了奉先縣,老妻幼子,無依無靠,一想到妻兒每天都過著挨餓受凍的生活,杜甫就非常憂心。在交通不便、通訊落後的古代,杜甫要回一趟家非常困難,他爬山涉水,過江渡河,終於回到了家裡。

「入門聞號啕,幼子飢已卒。」一進家門,杜甫就聽到了陣陣的撕心裂肺的哭聲,原來杜甫的小兒子已經因為沒有吃的,被活活餓死了。如此慘狀,連鄰居們都跟著嗚咽淚流,杜甫心裡更是無比慚愧,一個做父親的人,竟然沒有能力養活自己的孩子,沒有能力給自己的孩子弄到飯吃。

杜甫好歹還是一個小官,可以享有不服兵役、不交租納稅的特權,然而杜甫家的情況已經如此糟糕,那平民百姓的日子只有更加難過,失去土地的農民背井離鄉,守衛邊疆的士兵缺衣少食,在國家多災多難的動蕩時刻,沒有一個人的日子是好過的。

百姓們過著食不果腹的貧困悽慘生活,統治階級卻一如既往的浮華奢侈,皇宮中用的是金盤寶器,穿的是貂鼠皮襖,吃的是駝蹄羹湯、美味珍饈,朱弦玉管一起演奏,如仙子般的美人翩翩起舞。

君臣的耽於享樂,百姓的生活艱難,一個在酒池肉林的天堂,一個在餓殍遍野的地獄,兩種世界,一樂一苦,這種社會的鮮明對比,階層的巨大懸殊,終於讓杜甫悲憤地大聲疾呼:「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富人家的酒肉多的吃不完,都放的腐敗發臭了,緊隔著幾步之外的大路上,卻到處是那些凍死餓死還沒有人埋葬的窮人屍骨。

「朱門酒肉臭」的兩種解釋

對「朱門酒肉臭」一句的爭議,主要是在「臭」字上,第一種解釋認為,「臭」字應該讀xiù,意思是香味、氣味。第二種解釋認為,「臭」字讀chòu,就是現在大多人所理解的臭味之意。

兩種讀法,兩種解釋,究竟哪種才是對的,哪種理解更符合杜甫的本意呢?

「臭」字讀xiù,理解成香氣,全句的意思就是:「貴族人家裡的酒肉散發著香味,窮人們卻在街頭凍餓而死」。這種讀法和解釋也是有依據的,《周易》中說:「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同心協力的兩個人,他們的力量可以斬斷堅硬的金屬,同心同德的兩個人說出的話,就像嗅到芬芳的蘭花香味。「其臭如蘭」中的「臭」字就是「香氣」的意思。初唐駱賓王《詠懷》中也有此用法:「一言芬若桂,四海臭如蘭。」

「臭」字讀chòu,意思是臭味,全句的意思就是:「貴族人家裡的酒肉吃不完都放臭了,窮人們卻在街頭因凍餓而死。」這個解釋也有出處和典故,《孟子·梁惠王》中寫道:「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莩」。孟子在這裡用肥肉、肥馬和饑民、餓殍相對比,已經有了杜甫「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雛形。

《孫子新書》:「楚莊攻宋,廚有臭肉,尊有敗酒,而三軍有飢色。」這裡已經明確地提出了臭肉一詞,杜甫是詩歌的集大成者,胸中讀了百卷書,最善於引經據典、活學活用,面對小兒子被餓死的人間慘劇,懷著對貧富差距的滿腔悲憤,化用典故寫出「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千古名句自然是水到渠成。

杜甫晚年寫的《驅豎子摘蒼耳》中也有:「富家廚肉臭,戰地骸骨白。」富人家的廚房裡堆滿了肉,放的臭了不能食用,「臭」字的意思是「穢惡之氣」,與「朱門酒肉臭」的意思一致。

結合全篇來看,「朱門酒肉臭」理解成「臭味」確實比理解成「香味」更妥當,「富貴人家的酒肉散發出香氣」,只是非常平淡普通的一句對富貴人家生活情形的描寫,遠遠沒有「富貴人家的酒肉放得臭了」來得深刻,酒肉多得都放臭了,看起來是誇張的說法,實際上卻是富貴人家奢侈生活的真實揭露。

殷紂王以酒為池、以肉為林,長夜飲宴,杜甫的「朱門酒肉臭」,揭露的正是統治階級這種生活的極其荒淫、極端奢侈,令人觸目驚心。「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正因為有著如此深刻的批判性,才會讓「朱門酒肉臭」成為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杜甫的詩歌被譽為「詩史」,是時代最真實的見證,他寫下這首詩歌的同一年,便爆發了安史之亂,唐王朝從此由盛轉衰。

相關焦點

  • 從杜甫描寫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談起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是描寫寒冷的,杜甫的另外一部作品《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則是描寫唐中後期社會饑寒交迫所見所聞的,那首膾炙人口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則反映了嚴重的社會現象。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杜甫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轉拙。許身一何愚!竊比稷與契。居然成瓠落,白首甘契闊。蓋棺事則已,此志常覬豁。
  • 朱門酒肉臭不是指肉臭了,真正含義鮮為人知,被誤解了千年的古詩
    朱門酒肉臭不是指肉臭了,真正含義鮮為人知,被誤解了千年的古詩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杜甫這兩句詩膾炙人口,特別是前一句,相信很多人都聽過,用來諷刺那些豪門權貴,小時候的我們 是這樣理解的:紅門大戶人家的酒肉多得喝不完,吃不了,都放發臭( chou)了,大路上卻常見有凍餓而死的人的骨頭
  •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是唐代著名詩人杜甫的名詩中的名句,寫的是古代北方冬天裡的情景。據查,「臭」字有兩種讀音,所以這句詩句也有兩種解釋。第一種,「臭」字讀「chòu」時,詩句解釋為:貴族人家的美味佳餚食用不完,只好讓它腐爛發臭;黎民百姓饑寒交迫,悲慘地死在路邊。
  • 【時評】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作者:劍客(原載於《商報》)春節期間,多個微信群和朋友圈在轉發一張在王彬街某餐館外面拍攝的照片。  從王彬街那張「朱門酒肉臭」的照片和有關pagpag的視頻來看,證明國家草根階層的生活在1986年乙沙人民力量革命成功後,絲毫沒有改善。雖然這幾年國家GDP大幅增長,甚至超過中國,但窮人真的收益了嗎?真的有更多人脫貧了嗎?我們看到的是富人更富,窮人更窮的現象。  杜特地總統多次重申要改變我們的國家,但在他上臺兩年後,情況真的有改善嗎?
  • 字言字語:"朱門酒肉臭"之"朱"字意義從何而來?「朱」為何有木?
    (劉禹錫《春詞》)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以上詩句中的"朱"皆為紅色之意。"朱"字多用來表示顏色之後,便又造了"株"來表示本義樹幹、樹樁,因一棵樹只有一個樹幹或樹樁,因此樹木的量詞也用「株」。  "朱"字由紅色之意由引申指稱硃砂,如:  《周禮·冬官考工記·鍾氏》:"鍾氏染羽,以朱湛丹秫,三月而熾之。"
  • 日本現實版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現實版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啊您認為呢?
  • 話說詩聖杜甫是詩仙李白的「迷弟」嗎?
    可是杜甫怎麼會明白呢?他崇拜李白,卻又不理解李白。在文學上,李白才高八鬥,名聲頗高,詩才令杜甫欽佩。但是他不明白,這樣有才的一個人,為什麼不去考取功名為國效力,而是千金散盡,整日飲酒,他更不知道,為什麼飲酒歡心,愁又愁在哪裡呢?
  • BBC拍杜甫紀錄片火了,但古詩翻譯令人尷尬
    來源:澎湃新聞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海報近日,BBC推出58分鐘的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歷史學家麥可·伍德到訪中國,重走杜甫生前足跡,從鞏義、西安到成都、長沙,用幾首著名的杜詩,串聯起了杜甫波瀾壯闊而又顛沛流離的一生
  • 偉大詩人杜甫是唐朝的公知嗎?看看郭沫若是怎麼說的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一千多年來,沒有比這句詩歌更深刻更形象表達出貧富差距的,入骨三分驚心動魄。偉大詩人杜甫因為記錄了唐朝百姓的生死離別痛不欲生,而被後人稱他的詩為「詩史「,解放以後被公認為是」人民詩人「。
  • 跟著BBC的鏡頭 看「詩聖」杜甫如何「圈粉」西方觀眾
    如何將晦澀複雜的中國詩詞,讓西方觀眾讀懂?對於BBC而言,這應該是在製作這部紀錄片時,始終繞不開的問題。於是,BBC最受歡迎的主持人之一、歷史學家麥可·伍德成為了最合適的「引路人」。在他的帶領之下,鏡頭穿越了大半個中國,重走了一回杜甫生前的足跡。 作為歷史學家,麥可·伍德製作並主持了超過120部電視紀錄片,在英美等地深受歡迎。
  • 古建之美丨 風回小院,翠掩朱門
    朱門,古時漆成紅色的王侯貴族的府邸大門。 在封建社會裡,大戶人家都愛用朱紅色大門,在宮廷建築上多用紅色、黃色,因為紅、黃色有富麗華美之感,而民間的建築多用青磚、灰瓦、白牆,以顯樸素、清麗之美。
  • 白居易和杜甫對它的感懷截然不同,你站誰?
    驪宮歷史意義重要,不僅因為它是唐玄宗和楊貴妃奢華的離宮,還有唐代兩大詩人白居易和杜甫為它寫就千古名篇。是《長恨歌》裡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打動你,還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比對讓你恨得咬牙切齒呢?
  • 朱門酒肉臭,京東有面鑼! 京東二婚20萬人民幣定製一面鑼窮奢極侈
    男人再偉大,都比女人晚熟,所以一般30左右的男生才剛剛懂得人生,劉強東也是如此,現在,經歷了這麼人女人風波,劉強東的內心已經從一個少男真正成熟成為一個男人,經歷了一切之後,劉強東已經足夠面對人生的悲歡、魚水的真諦。劉強東不去,是正確的選擇。
  • 臭妹妹是什麼梗 臭妹妹是什麼意思出處哪裡
    臭妹妹是什麼梗?這是什麼意思呢?本篇文章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下臭妹妹梗介紹及出處,對此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可以來看看。臭妹妹什麼意思  臭妹妹其實是網絡上一種撩妹的稱呼,還有一些撒嬌的既視感,但是你想啊,一個油膩膩的男生對你撒嬌喊臭妹妹是不是有點額,有點不想直視了!男孩子嘛,還是陽剛一些的好,哈哈哈哈!
  • 一生潦倒不得志的杜甫,遍嘗人間苦難,寫實之風成就詩聖之名
    說到唐朝的現實主義詩歌,那就必須要說杜甫。在安史之亂爆發之後,杜甫開始流落江湖,充分體會到了百姓生活的艱難,終於成為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人們尊稱他為詩聖,與詩仙李白齊名。而他之後的白居易、元稹、韓愈,也都是中國文學史上現實主義的主要倡導者,他們主張用詩歌來「補察時政」,也就是讓詩歌起到反映時事政治的作用。
  • 從散沙,到銅牆:《八佰》背後的現實意義
    豪放灑脫的「詩仙」李白,實際上一生都為功名所累;關注百姓疾苦的「詩聖」杜甫也曾是一紈絝子弟,歷經挫折磨難以後才有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感慨;號稱「詩佛」的謙謙君子王維,也曾寫過歌功頌德給皇帝拍馬屁的詩;山水田園派詩人孟浩然,實際上也熱衷於功名,只是由於自己情商不夠一直碰壁,所以乾脆回歸田園;寫下「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知君」的高適,實際上帶兵打仗、
  • 重讀唐詩:杜甫這首七律第7句7個字,寫出了人到中年逃不脫的命運
    杜甫的這首七律《登高》被譽為唐詩七律之冠,歷來也都是高中語文課本必不可少的詩詞作品。雖然年少的時候我們就學了這首古詩,但是恐怕直到人到中年之後,才能懂得杜甫在這首唐詩當中所表達出來的那份情感。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