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品第一
◎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講述於
美國加州舊金山佛教講堂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G3 說法
【演說正法,初善、中善、後善,其義深遠,其語巧妙,純一無雜,具足清白梵行之相。為求聲聞者,說應四諦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為求闢支佛者,說應十二因緣法。為諸菩薩,說應六波羅蜜;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種智。】
演說正法:演說,就是沒有一定的說法。演說要有一種精神,什麼精神?就是你演說出來的法,這主要的地方,就是宗旨,就是精神。為什麼說「沒有一定的」呢?你演說的時候,應該見什麼人,就說什麼法。
見高尚的人,要談「性理」。性,是自性;理,是道理;什麼道理?就是「自性的道理」。人人都有自性,可是沒能明白自性;見有知識的人,應該談性理。中等人,應該給他談「倫理」;世間一切的法,都可以說是倫理,乃至於科學、哲學,世界一切一切,都是有一種輪迴的,這可以說是「倫理」。若遇最沒有知識的人,給他講「因果」;一般沒有什麼智慧的人,聽因果是對機的。所以演說正法,是沒有一定的。
在演說的裡邊有一種藝術,有一種方法。什麼方法?你的演詞要有「開、合」;本來人不知道有這個道理,你把它開啟了,然後再把這道理合起來,有一個結論。光開不合,是有始無終;光合不開,是有終無始。光開、合還不算,還要有「轉」。本來往前講,講得一般人聽了很注目凝神的,你又轉彎了,往旁的地方轉一轉;或者人不注目凝神,因為你講得乾燥無味,令人聽得沉沉欲睡,你這個時候把話題變動一下,用一個巧妙的方法,或者講個什麼公案,或者講一個什麼令人聽得很有興趣的。然後「折」,再回到原來的主題上。這是指在講的理論,要有「開、合、轉、折」。
講演的聲音,要有抑、揚、頓、挫。抑,就是把聲音壓低了,很小的聲音,這叫你注意了!你如果不注意,根本就聽不見他說什麼。注意的時間久了,會覺得疲倦,精神也不集中了,聽不見他究竟講什麼。頭一句,你還注意挨近,但時間一久,他這麼小的聲音,就會不注意了;這時候你就「揚」,把聲音揚起來,大聲一點。聲音揚起來,有的人聽得就像是在吵架,又不願意聽了;這時你就「頓」,把聲音停止。他一聽不到聲音,又會注意了;這時候就「挫」,你再給他來回講幾遍。你看!一個聲音,若用得對了,就令一切的人想不聽你,也都不可以的。演說有這麼些個方法。
初善、中善、後善:由釋迦牟尼佛最初發菩提心,乃至於出家,這叫初善。出家之後修行,經過種種的苦行,這是中善。由成佛之後,又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乃至於到涅槃,這是後善。
這也可以說:由釋迦牟尼佛在凡夫地位的時候,發菩提心出家,修習佛法,求成佛道,這叫初善;凡夫的地位,就是你、我和現在一切眾生一樣的時候。由修習佛法之後,就行菩薩道,布施自己身、心、性命、頭、目、腦、髓、國城、妻、子,而利益一切眾生;在行菩薩道這三大阿僧祇劫期間,這叫中善。乃至於今生,釋迦牟尼佛開悟成佛,這叫後善。
又可以說:第一阿僧祇劫所修的功德,是初善;第二阿僧祇劫所修的功德,是中善;第三阿僧祇劫所修的功德,是後善。怎麼樣講,都可以的。
其義深遠:佛在初、中、後善不同時期所演說的正法,有本、有跡。本,是「本門」;就是佛最初的發心。跡,就是佛示現的種種行門──行門,是所修的法門;這期間所經過的,是非常之深、非常之遠。佛演說正法,說他過去、現在、未來,這一切的經過;其語巧妙:佛說法的時候,言語非常巧妙。怎麼叫巧?佛所說的法,正對所化的機。妙,是一種微妙不可思議的境界。所說這個法是什麼呢?
純一無雜:純一,是單單一樣,沒有參雜其他的法門。這是什麼法呢?告訴你,是個頓法,圓頓之法。這個圓頓之法,具足清白:具足,就是無欠無餘;你說多,他也不多一點;你說少,他也不少一點。清,是清淨;白,是一種光明。梵行之相:梵行就是淨行;梵行之相,就是清淨行的樣子。
為求聲聞者:聲聞是二乘人;二乘有兩種,一種是聲聞,一種是闢支佛;闢支佛又叫緣覺。聲聞是修四諦法而開悟的,是聞佛聲音而開悟的。聲聞是小乘,小乘是佛教的一個初機,是最初學佛法的人;以後學的時間久了,在佛法薰修得深了,由三藏教而經過方等、般若,才回小向大,漸漸進入大乘的法門裡邊來。
說應四諦法:四諦,就是苦、集、滅、道;是佛最先說的。佛為五比丘說四諦法,五比丘一聽見這個法門就開悟了。聞見佛的聲音而悟道了,所以叫聲聞。他修苦、集、滅、道四諦法,度生老病死:把生、老、病、死苦都度脫了,都離開生、死,了生脫死了。究竟涅槃:得到究竟無餘的涅槃。所謂「所作已辦,梵行已立,不受後有」;他所做的事情已經辦完,所修的清淨行已經成就,不再受生死。
為求闢支佛者,說應十二因緣法:十二因緣,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十二因緣,又叫十二支,「無明」和「行」,是「能引支」,就是能引起來,生以下的緣;「識、名色、六入、觸、受」,是「所引支」;「愛、取、有」,這三支是「能生支」;「生、老、死」,又是「所生支」。這十二因緣又和四諦法來分析,「能引」和「所引」七支是屬於苦諦,「能生」和「所生」是屬於集諦,「無明滅」乃至「老死滅」是屬於滅諦,你再觀這十二因緣,就有一種智慧,這就屬於道諦。這是以十二因緣來配合四諦法,有這樣的關係。
十二因緣,是緣覺和闢支佛修的;闢支佛有兩種,有一種是緣覺,有一種是獨覺。如果生在有佛出世的時候,修十二因緣而開悟證果,這叫緣覺。若生在無佛出世的時候,他修十二因緣而證果;因為是他自己了悟,所以叫獨覺。他「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他在深山穹谷之中,在巖穴裡邊,春天看見萬物生長;所謂「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羨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欣欣,是歡喜的樣子;向榮,就是開很繁榮美麗;涓涓,是流水的聲音。他春天看草木都非常歡喜,都開得很美麗的,那個水泉這麼涓涓地向前流去;這個時候,萬物都得它生長的時候,如我,我這一年過了,又少了一歲;一年過了,就少一年;如果不成道,你說有什麼意思呢?沒有意思。所以在山裡頭,他就發奮修行用功。
最初他打坐的時候,我告訴你們,這個腿也一樣痛的,不過他忍著!所以,修行是要忍人之所不能忍的。就坐著那地方也不動,一天到晚都參禪打坐,就研究無明是怎麼一回事?怎麼有這無明?他研究十二因緣,有了無明,然後就造出來這種行業;有這種業了,然後就有了識;有識,就有名色了;有名色,就有六入;有六入,就有觸;有觸,就有受;有受,就有愛;有愛,就有取;有取,就有有;有有,就有生;有生,就有死。這麼研究來、研究去,啊!豁然他開悟了!他知道原來他的鼻子孔還是從下長著的;他本來不知道鼻子孔究竟長得是衝下、是衝上?現在他知道了!
這是個疑問,你也可以問一問你自己:鼻子孔究竟朝上、朝下?那麼他開了悟了,他知道自己頭上邊長的有頭髮。很奇怪,他又知道了:這是一個「九孔常流不淨」的身體,終究是會歸於變滅的;在這個時候,他了悟萬法生生滅滅的原理,於是他證果。
為諸菩薩,說應六波羅蜜:為這一切的菩薩,就應該說六波羅蜜法;六波羅蜜,是菩薩所修的。菩薩是行菩薩道的,是自利利他的,甚至捨己為人。本來地獄是苦的,人人都知道下地獄是不好,可是菩薩看見地獄眾生受苦,他也就跑到地獄去,陪著眾生來受苦,這叫捨己為人。陪著眾生受苦,有什麼意思?又有什麼好處?對於自己,是沒有好處。他到那裡,給受苦的眾生來說法,令受苦的眾生發菩提心;眾生一發菩提心,就會離苦得樂了。所以菩薩不怕一切的苦,而去教化眾生。
你不要聽說「觀自在菩薩」,就以為菩薩都很自在;有很多菩薩都很不自在的,一天到晚忙得不得了,到東南西北、四維上下,去救度眾生。為什麼他這樣子?他要行六度、萬行,要立功、立德。菩薩也要做功德的,他救一個人,就等於救出他自性裡邊的一個眾生;他若沒有度這個人,他自性的眾生就沒有度。所以菩薩要做布施,又要持戒、又要忍辱、又要精進、又要禪定、又要修般若;六度少一度,菩薩也不圓滿,所以要六度並行。要忍辱,他或者布施給人家一些個東西,對方說:「你給我這個東西幹什麼?我不歡喜!」甚至於布施人家一點錢,人家說:「哼!你錢太多了!你給我,我不歡喜要!」這種情形是很多的,菩薩行菩薩道,是不容易的。
行六度波羅蜜──六種到彼岸的方法;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令諸菩薩得到無上正等正覺,成一切種智:得成佛果,成就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一切智,是屬於「空」的一邊;道種智,是屬於「假」的一邊;這還是兩邊。一切種智,就是中道了義,不落於空、不落於有,是屬於中道。
佛就是成一切種智,「成」就是「證」,就是證果、證得的意思。說「成了」,也就是「證了」,證果了;成佛了,也就是證佛果了。所以,成一切種智,就是空、假、中三諦,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這三種的智慧,三智圓融!現在說的「一切種智」,也就包括一切智和道種智在內了。
F2 引二萬佛同
【次復有佛,亦名日月燈明。次復有佛,亦名日月燈明。如是二萬佛皆同一字,號日月燈明,又同一姓,姓頗羅墮。彌勒當知!初佛後佛,皆同一字,名日月燈明;十號具足,所可說法,初中後善。】
前邊說「初善、中善、後善」,我用釋迦牟尼佛來作比喻;本來不單釋迦牟尼佛是這樣,十方三世一切佛,都是這樣子。
次復有佛,亦名日月燈明:在第一位日月燈明佛之後,又有一位佛,名字也叫日月燈明。次復有佛,亦名日月燈明:其後在這第二位日月燈明佛之後,又有一位佛,也叫日月燈明佛。為什麼叫日月燈明這名字?
這個名字又光明、又有智慧、又有定力,所以顧名思義,這一位佛是戒、定、慧三學圓滿。戒、定、慧,叫三無漏學;有戒就不會漏,也就無漏了,有慧也無漏了,有定更無漏了;這樣子得到無漏,這叫三無漏學圓滿。
佛都歡喜這個名字,所以第一尊佛叫日月燈明,第二尊也叫日月燈明,第三尊又叫日月燈明,不單第三尊;如是二萬佛皆同一字,號日月燈明:像上邊所說佛的名字這樣子,二萬佛統統都叫日月燈明。你看!這個名字一定是很響亮的,所以二萬尊佛都歡喜這個名字,都是這個名字,他們的名號都是日月燈明。
又同一姓:不但同一個名字,而且還都同一個姓。日月燈明佛,有兩萬這麼多,這兩萬尊日月燈明佛,都同一個名字、同一名號,又同一個姓;名字是日月燈明,號也是日月燈明。在這個時候,名字和號沒有什麼分別,名也就是號、號也就是名;姓就不同了。姓什麼呢?
姓頗羅墮:他的姓,就叫頗羅墮。頗羅墮是梵語,此雲叫捷疾,就是很快就成佛了。你姓這個姓,大概也很快就成佛了;可惜你沒有姓這個姓,所以很慢的。又譯作利根;言其非常的聰明、非常有智慧。智慧和聰明怎麼樣來的?是從修行種種的法門而來的,習學經典、讀誦大乘。又有一個翻譯,叫滿語;言其所說出來的言語,都是圓滿的道理,所說出來的,都合佛法。「頗羅墮」有這三個意思。
彌勒當知:文殊師利菩薩說,彌勒菩薩,無能勝菩薩!你應該知道,初佛、後佛,皆同一字,名日月燈明:初佛,就是第一尊日月燈明佛;後佛,就是那兩萬尊佛的最後一尊佛。都是同一個名字,叫日月燈明。
十號具足:日月燈明佛,是佛的一個別名;這十個號,是十方諸佛一個通名,就是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每一尊佛,都有這十個名號,所以叫通號。
所可說法:每一尊佛所應該說的法,初中後善:或者初善、中善、後善;他最初發菩提心修的善,中間修行發的善,乃至於成佛這最後的善;這些法,佛已經都說了。
F3 引最後佛同 分三
G1 曾見事與今已同 G2 曾見事與今現同 G3 曾見事與今當同
今G1
【其最後佛未出家時,有八王子:一名有意,二名善意,三名無量意,四名寶意,五名增意,六名除疑意,七名響意,八名法意;是八王子,威德自在,各領四天下。是諸王子,聞父出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悉舍王位,亦隨出家,發大乘意,常修梵行,皆為法師,已於千萬佛所,植諸善本。】
其最後佛未出家時,有八王子:在這二萬佛的最後一尊佛,他沒有出家的時候,有八王子。釋迦牟尼佛有一個兒子,就叫羅睺羅;這位最後日月燈明佛也有兒子,有八個;這八個兒子,各有其名。這尊佛的兒子叫什麼呢?
一名有意:第一個兒子,名字叫有意;就是有大道心的意,有發大乘道心的思想。
二名善意:第二個兒子,名字叫善意;善意是對惡意而說的,因為他沒有惡意,所以他善發菩提心、善發大道心。
三名無量意:第三個兒子,名字叫無量意;他就發無量菩提大道心的這個意。
四名寶意:第四個兒子,名字叫寶意;就是能發菩提心,能發自性最寶貴的這種意、這種思想。最寶貴的思想是什麼?也就是發心求成佛。
五名增意:第五個兒子,名字叫增意;就是增發菩提的心意。
六名除疑意:第六個兒子,名字叫除疑意。修行就怕有疑心,你若有疑心,就會走錯路。所以才說:「修道之人心莫疑,疑心若起便途迷」,修行的人,不要生一種疑惑的心;這疑惑心一生出來,前途就會迷失正路。迷失正路,就會入危險的道路去;所以要除疑意。
七名響意:第七個兒子,名字叫響意;言其修行大乘法,如谷應聲。好像山谷,你這麼一叫「張先生」,那個山裡邊回應一聲「張先生」;你說「李先生」,它也說「李先生」;這叫如谷應聲。你這兒發菩提道心,也就如谷應聲一樣,佛就知道了。
八名法意:佛的第八個兒子,名字叫法意。
是八王子:佛這八個兒子,威德自在,各領四天下:每一個都是很尊嚴的,都有威風、有德行,各領四天下。四天下,就是一個須彌山、四大部洲、一個日、一個月。
是諸王子:這八王子,聞父出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聽見他父親已經出家做了比丘,並且又成佛,得無上正等正覺。
悉舍王位,亦隨出家:這八個兒子也都要出家,也都不做皇帝了;把國家、城也舍了,把最美貌的宮娥妃嬪都不要了,也隨著最後這日月燈明佛出家了!發大乘意,常修梵行:發求大乘的志願,常常都修清淨的梵行,不休息而常精進來修行。皆為法師:佛的八個兒子,都做了法師,到處去講經說法。已於千萬佛所,植諸善本:已經在千萬佛的地方,種一切的善根,做一切善事,供養三寶、恭敬三寶。這八個王子,都是修供養、行菩薩行、修佛道的,所以說是發大菩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