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淺釋》65.佛說法的時候,言語非常巧妙!(宣化上人)

2021-02-17 今日法華

序品第一

◎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講述於
美國加州舊金山佛教講堂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G3 說法

【演說正法,初善、中善、後善,其義深遠,其語巧妙,純一無雜,具足清白梵行之相。為求聲聞者,說應四諦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為求闢支佛者,說應十二因緣法。為諸菩薩,說應六波羅蜜;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種智。

演說正法:演說,就是沒有一定的說法。演說要有一種精神,什麼精神?就是你演說出來的法,這主要的地方,就是宗旨,就是精神。為什麼說「沒有一定的」呢?你演說的時候,應該見什麼人,就說什麼法。

見高尚的人,要談「性理」。性,是自性;理,是道理;什麼道理?就是「自性的道理」。人人都有自性,可是沒能明白自性;見有知識的人,應該談性理。中等人,應該給他談「倫理」;世間一切的法,都可以說是倫理,乃至於科學、哲學,世界一切一切,都是有一種輪迴的,這可以說是「倫理」。若遇最沒有知識的人,給他講「因果」;一般沒有什麼智慧的人,聽因果是對機的。所以演說正法,是沒有一定的。

在演說的裡邊有一種藝術,有一種方法。什麼方法?你的演詞要有「開、合」;本來人不知道有這個道理,你把它開啟了,然後再把這道理合起來,有一個結論。光開不合,是有始無終;光合不開,是有終無始。光開、合還不算,還要有「轉」。本來往前講,講得一般人聽了很注目凝神的,你又轉彎了,往旁的地方轉一轉;或者人不注目凝神,因為你講得乾燥無味,令人聽得沉沉欲睡,你這個時候把話題變動一下,用一個巧妙的方法,或者講個什麼公案,或者講一個什麼令人聽得很有興趣的。然後「折」,再回到原來的主題上。這是指在講的理論,要有「開、合、轉、折」。

講演的聲音,要有抑、揚、頓、挫。抑,就是把聲音壓低了,很小的聲音,這叫你注意了!你如果不注意,根本就聽不見他說什麼。注意的時間久了,會覺得疲倦,精神也不集中了,聽不見他究竟講什麼。頭一句,你還注意挨近,但時間一久,他這麼小的聲音,就會不注意了;這時候你就「揚」,把聲音揚起來,大聲一點。聲音揚起來,有的人聽得就像是在吵架,又不願意聽了;這時你就「頓」,把聲音停止。他一聽不到聲音,又會注意了;這時候就「挫」,你再給他來回講幾遍。你看!一個聲音,若用得對了,就令一切的人想不聽你,也都不可以的。演說有這麼些個方法。

初善、中善、後善:由釋迦牟尼佛最初發菩提心,乃至於出家,這叫初善。出家之後修行,經過種種的苦行,這是中善。由成佛之後,又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乃至於到涅槃,這是後善。

這也可以說:由釋迦牟尼佛在凡夫地位的時候,發菩提心出家,修習佛法,求成佛道,這叫初善;凡夫的地位,就是你、我和現在一切眾生一樣的時候。由修習佛法之後,就行菩薩道,布施自己身、心、性命、頭、目、腦、髓、國城、妻、子,而利益一切眾生;在行菩薩道這三大阿僧祇劫期間,這叫中善。乃至於今生,釋迦牟尼佛開悟成佛,這叫後善。

又可以說:第一阿僧祇劫所修的功德,是初善;第二阿僧祇劫所修的功德,是中善;第三阿僧祇劫所修的功德,是後善。怎麼樣講,都可以的。

其義深遠:佛在初、中、後善不同時期所演說的正法,有本、有跡。本,是「本門」;就是佛最初的發心。跡,就是佛示現的種種行門──行門,是所修的法門;這期間所經過的,是非常之深、非常之遠。佛演說正法,說他過去、現在、未來,這一切的經過;其語巧妙:佛說法的時候,言語非常巧妙。怎麼叫巧?佛所說的法,正對所化的機。妙,是一種微妙不可思議的境界。所說這個法是什麼呢?

純一無雜:純一,是單單一樣,沒有參雜其他的法門。這是什麼法呢?告訴你,是個頓法,圓頓之法。這個圓頓之法,具足清白:具足,就是無欠無餘;你說多,他也不多一點;你說少,他也不少一點。清,是清淨;白,是一種光明。梵行之相:梵行就是淨行;梵行之相,就是清淨行的樣子。

為求聲聞者:聲聞是二乘人;二乘有兩種,一種是聲聞,一種是闢支佛;闢支佛又叫緣覺。聲聞是修四諦法而開悟的,是聞佛聲音而開悟的。聲聞是小乘,小乘是佛教的一個初機,是最初學佛法的人;以後學的時間久了,在佛法薰修得深了,由三藏教而經過方等、般若,才回小向大,漸漸進入大乘的法門裡邊來。

說應四諦法:四諦,就是苦、集、滅、道;是佛最先說的。佛為五比丘說四諦法,五比丘一聽見這個法門就開悟了。聞見佛的聲音而悟道了,所以叫聲聞。他修苦、集、滅、道四諦法,度生老病死:把生、老、病、死苦都度脫了,都離開生、死,了生脫死了。究竟涅槃:得到究竟無餘的涅槃。所謂「所作已辦,梵行已立,不受後有」;他所做的事情已經辦完,所修的清淨行已經成就,不再受生死。

為求闢支佛者,說應十二因緣法:十二因緣,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十二因緣,又叫十二支,「無明」和「行」,是「能引支」,就是能引起來,生以下的緣;「識、名色、六入、觸、受」,是「所引支」;「愛、取、有」,這三支是「能生支」;「生、老、死」,又是「所生支」。這十二因緣又和四諦法來分析,「能引」和「所引」七支是屬於苦諦,「能生」和「所生」是屬於集諦,「無明滅」乃至「老死滅」是屬於滅諦,你再觀這十二因緣,就有一種智慧,這就屬於道諦。這是以十二因緣來配合四諦法,有這樣的關係。

十二因緣,是緣覺和闢支佛修的;闢支佛有兩種,有一種是緣覺,有一種是獨覺。如果生在有佛出世的時候,修十二因緣而開悟證果,這叫緣覺。若生在無佛出世的時候,他修十二因緣而證果;因為是他自己了悟,所以叫獨覺。他「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他在深山穹谷之中,在巖穴裡邊,春天看見萬物生長;所謂「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羨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欣欣,是歡喜的樣子;向榮,就是開很繁榮美麗;涓涓,是流水的聲音。他春天看草木都非常歡喜,都開得很美麗的,那個水泉這麼涓涓地向前流去;這個時候,萬物都得它生長的時候,如我,我這一年過了,又少了一歲;一年過了,就少一年;如果不成道,你說有什麼意思呢?沒有意思。所以在山裡頭,他就發奮修行用功。

最初他打坐的時候,我告訴你們,這個腿也一樣痛的,不過他忍著!所以,修行是要忍人之所不能忍的。就坐著那地方也不動,一天到晚都參禪打坐,就研究無明是怎麼一回事?怎麼有這無明?他研究十二因緣,有了無明,然後就造出來這種行業;有這種業了,然後就有了識;有識,就有名色了;有名色,就有六入;有六入,就有觸;有觸,就有受;有受,就有愛;有愛,就有取;有取,就有有;有有,就有生;有生,就有死。這麼研究來、研究去,啊!豁然他開悟了!他知道原來他的鼻子孔還是從下長著的;他本來不知道鼻子孔究竟長得是衝下、是衝上?現在他知道了!

這是個疑問,你也可以問一問你自己:鼻子孔究竟朝上、朝下?那麼他開了悟了,他知道自己頭上邊長的有頭髮。很奇怪,他又知道了:這是一個「九孔常流不淨」的身體,終究是會歸於變滅的;在這個時候,他了悟萬法生生滅滅的原理,於是他證果。

為諸菩薩,說應六波羅蜜:為這一切的菩薩,就應該說六波羅蜜法;六波羅蜜,是菩薩所修的。菩薩是行菩薩道的,是自利利他的,甚至捨己為人。本來地獄是苦的,人人都知道下地獄是不好,可是菩薩看見地獄眾生受苦,他也就跑到地獄去,陪著眾生來受苦,這叫捨己為人。陪著眾生受苦,有什麼意思?又有什麼好處?對於自己,是沒有好處。他到那裡,給受苦的眾生來說法,令受苦的眾生發菩提心;眾生一發菩提心,就會離苦得樂了。所以菩薩不怕一切的苦,而去教化眾生。

你不要聽說「觀自在菩薩」,就以為菩薩都很自在;有很多菩薩都很不自在的,一天到晚忙得不得了,到東南西北、四維上下,去救度眾生。為什麼他這樣子?他要行六度、萬行,要立功、立德。菩薩也要做功德的,他救一個人,就等於救出他自性裡邊的一個眾生;他若沒有度這個人,他自性的眾生就沒有度。所以菩薩要做布施,又要持戒、又要忍辱、又要精進、又要禪定、又要修般若;六度少一度,菩薩也不圓滿,所以要六度並行。要忍辱,他或者布施給人家一些個東西,對方說:「你給我這個東西幹什麼?我不歡喜!」甚至於布施人家一點錢,人家說:「哼!你錢太多了!你給我,我不歡喜要!」這種情形是很多的,菩薩行菩薩道,是不容易的。

行六度波羅蜜──六種到彼岸的方法;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令諸菩薩得到無上正等正覺,成一切種智:得成佛果,成就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一切智,是屬於「空」的一邊;道種智,是屬於「假」的一邊;這還是兩邊。一切種智,就是中道了義,不落於空、不落於有,是屬於中道。

佛就是成一切種智,「成」就是「證」,就是證果、證得的意思。說「成了」,也就是「證了」,證果了;成佛了,也就是證佛果了。所以,成一切種智,就是空、假、中三諦,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這三種的智慧,三智圓融!現在說的「一切種智」,也就包括一切智和道種智在內了。

F2 引二萬佛同

【次復有佛,亦名日月燈明。次復有佛,亦名日月燈明。如是二萬佛皆同一字,號日月燈明,又同一姓,姓頗羅墮。彌勒當知!初佛後佛,皆同一字,名日月燈明;十號具足,所可說法,初中後善。

前邊說「初善、中善、後善」,我用釋迦牟尼佛來作比喻;本來不單釋迦牟尼佛是這樣,十方三世一切佛,都是這樣子。

次復有佛,亦名日月燈明:在第一位日月燈明佛之後,又有一位佛,名字也叫日月燈明。次復有佛,亦名日月燈明:其後在這第二位日月燈明佛之後,又有一位佛,也叫日月燈明佛。為什麼叫日月燈明這名字?

這個名字又光明、又有智慧、又有定力,所以顧名思義,這一位佛是戒、定、慧三學圓滿。戒、定、慧,叫三無漏學;有戒就不會漏,也就無漏了,有慧也無漏了,有定更無漏了;這樣子得到無漏,這叫三無漏學圓滿。

佛都歡喜這個名字,所以第一尊佛叫日月燈明,第二尊也叫日月燈明,第三尊又叫日月燈明,不單第三尊;如是二萬佛皆同一字,號日月燈明:像上邊所說佛的名字這樣子,二萬佛統統都叫日月燈明。你看!這個名字一定是很響亮的,所以二萬尊佛都歡喜這個名字,都是這個名字,他們的名號都是日月燈明。

又同一姓:不但同一個名字,而且還都同一個姓。日月燈明佛,有兩萬這麼多,這兩萬尊日月燈明佛,都同一個名字、同一名號,又同一個姓;名字是日月燈明,號也是日月燈明。在這個時候,名字和號沒有什麼分別,名也就是號、號也就是名;姓就不同了。姓什麼呢?

姓頗羅墮:他的姓,就叫頗羅墮。頗羅墮是梵語,此雲叫捷疾,就是很快就成佛了。你姓這個姓,大概也很快就成佛了;可惜你沒有姓這個姓,所以很慢的。又譯作利根;言其非常的聰明、非常有智慧。智慧和聰明怎麼樣來的?是從修行種種的法門而來的,習學經典、讀誦大乘。又有一個翻譯,叫滿語;言其所說出來的言語,都是圓滿的道理,所說出來的,都合佛法。「頗羅墮」有這三個意思。

彌勒當知:文殊師利菩薩說,彌勒菩薩,無能勝菩薩!你應該知道,初佛、後佛,皆同一字,名日月燈明:初佛,就是第一尊日月燈明佛;後佛,就是那兩萬尊佛的最後一尊佛。都是同一個名字,叫日月燈明。

十號具足:日月燈明佛,是佛的一個別名;這十個號,是十方諸佛一個通名,就是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每一尊佛,都有這十個名號,所以叫通號。

所可說法:每一尊佛所應該說的法,初中後善:或者初善、中善、後善;他最初發菩提心修的善,中間修行發的善,乃至於成佛這最後的善;這些法,佛已經都說了。

F3 引最後佛同 分三

G1 曾見事與今已同 G2 曾見事與今現同 G3 曾見事與今當同
今G1

【其最後佛未出家時,有八王子:一名有意,二名善意,三名無量意,四名寶意,五名增意,六名除疑意,七名響意,八名法意;是八王子,威德自在,各領四天下。是諸王子,聞父出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悉舍王位,亦隨出家,發大乘意,常修梵行,皆為法師,已於千萬佛所,植諸善本。

其最後佛未出家時,有八王子:在這二萬佛的最後一尊佛,他沒有出家的時候,有八王子。釋迦牟尼佛有一個兒子,就叫羅睺羅;這位最後日月燈明佛也有兒子,有八個;這八個兒子,各有其名。這尊佛的兒子叫什麼呢?

一名有意:第一個兒子,名字叫有意;就是有大道心的意,有發大乘道心的思想。

二名善意:第二個兒子,名字叫善意;善意是對惡意而說的,因為他沒有惡意,所以他善發菩提心、善發大道心。

三名無量意:第三個兒子,名字叫無量意;他就發無量菩提大道心的這個意。

四名寶意:第四個兒子,名字叫寶意;就是能發菩提心,能發自性最寶貴的這種意、這種思想。最寶貴的思想是什麼?也就是發心求成佛。

五名增意:第五個兒子,名字叫增意;就是增發菩提的心意。

六名除疑意:第六個兒子,名字叫除疑意。修行就怕有疑心,你若有疑心,就會走錯路。所以才說:「修道之人心莫疑,疑心若起便途迷」,修行的人,不要生一種疑惑的心;這疑惑心一生出來,前途就會迷失正路。迷失正路,就會入危險的道路去;所以要除疑意。

七名響意:第七個兒子,名字叫響意;言其修行大乘法,如谷應聲。好像山谷,你這麼一叫「張先生」,那個山裡邊回應一聲「張先生」;你說「李先生」,它也說「李先生」;這叫如谷應聲。你這兒發菩提道心,也就如谷應聲一樣,佛就知道了。

八名法意:佛的第八個兒子,名字叫法意。

是八王子:佛這八個兒子,威德自在,各領四天下:每一個都是很尊嚴的,都有威風、有德行,各領四天下。四天下,就是一個須彌山、四大部洲、一個日、一個月。

是諸王子:這八王子,聞父出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聽見他父親已經出家做了比丘,並且又成佛,得無上正等正覺。

悉舍王位,亦隨出家:這八個兒子也都要出家,也都不做皇帝了;把國家、城也舍了,把最美貌的宮娥妃嬪都不要了,也隨著最後這日月燈明佛出家了!發大乘意,常修梵行:發求大乘的志願,常常都修清淨的梵行,不休息而常精進來修行。皆為法師:佛的八個兒子,都做了法師,到處去講經說法。已於千萬佛所,植諸善本:已經在千萬佛的地方,種一切的善根,做一切善事,供養三寶、恭敬三寶。這八個王子,都是修供養、行菩薩行、修佛道的,所以說是發大菩提心。

相關焦點

  • 《法華經淺釋》01.【五時八教】佛究竟的極談,最究竟的一種法門(宣化上人)
    經前懸談◎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講述於美國加州舊金山佛教講堂壹.經前懸談 (分三)A1.五時八教 A2.七種立題 「如日初出,先照高山」,好像那個太陽剛要出來的時候,先照高山,這高山因為它高,所以太陽就先照到這高山。這就比方什麼呢?比方佛所說的這個法就好像太陽一樣,那麼先給菩薩說法,菩薩就比方一切的高山,菩薩因為在一切眾生裡邊是最高的了,所以就比方是高山,這就是第一個時候所說的是華嚴。這第一個時期所說的「華嚴」,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
  • 宣化上人:執金剛神,就是佛教的護法|每天一段《法華經》
    法華經共有二十八品,前十四品是說一乘之因,後十四品是說一乘之果;也可說前十四品是開權顯實,後十四品是開近顯遠,都是說最上乘法。這部《妙法蓮華經淺釋》,是由宣化上人在美國萬佛聖城講演,以最淺顯的方式,解釋經中的每一字句,非常適合初中學人藉由此經淺釋,一窺法華經成佛之殿堂。
  • 妙法蓮花經淺釋:以惡言毀謗讀誦法華經之人,其罪甚重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講述 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有的真正寫經的,就是有人來,他也寫,沒人來,他也寫;每一個字、每一筆,他恭恭敬敬地那麼寫。我常講那個如蓮法師,他就寫《法華經》,怎麼樣呢?他結上跏趺坐,這麼端然正坐寫《法華經》,就好像對著佛似的;他也寫得非常好,這是書寫的法師。 現在這個惡人,以惡言來毀謗不論是出家、是在家,讀誦這《法華經》的人,其罪甚重:這個人的罪,可就比罵佛那個人的罪還重。
  • 貪女色的下場丨十位夜叉王得到的解脫門和頌言【華嚴經淺釋】40(宣化上人)
    如得生為人,便遭人誹謗或所誑。⑤綺語:就是骯髒話,談男女不正當之事,引人起非非之想,種三惡道之罪。如得生為人,便會言語不清或做啞巴。⑥惡口:就是罵人,或者用巧妙的方法來罵人,令人不能回罵,這樣便種三惡道之罪。如得生為人,一生會多遭諍訟之事。⑦兩舌:就是搬弄是非。蜚短流長,這樣種三惡道之罪。如得生為人,便會眷屬乖離而招是非。
  • 宣化上人:他那個眼睛如果是三角的,你不要和他做朋友|每天一段《法華經》
    這部《妙法蓮華經淺釋》,是由宣化上人在美國萬佛聖城講演,以最淺顯的方式,解釋經中的每一字句,非常適合初中學人藉由此經淺釋,一窺法華經成佛之殿堂。宣化上人《妙法蓮華經淺釋》· 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若人有輕毀之言:汝狂人耳,空作是行,終無所獲。如是罪報,當世世無眼。若有供養讚嘆之者,當於今世得現果報。
  • 193.佛具有這十種力量丨三乘都是佛神力所化的城【法華經淺釋】(宣化上人)
    化城喻品第七◎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講述於美國加州舊金山佛教講堂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既知到涅槃,皆得阿羅漢:既然知道到涅槃了,每一個人都證得阿羅漢果。爾乃集大眾,為說真實法:佛在這時候又召集大眾,為大眾說真實的佛法,開權顯實。真實的佛法,就是《法華經》;我們現在聽見這《法華經》的法,應該發勇猛心,不要再在這個化城休息了!
  • 【法華經淺釋】(宣化上人)
    法師品第十◎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講述於美國加州舊金山佛教講堂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G2.總明【藥王!有的真正寫經的,就是有人來,他也寫,沒人來,他也寫;每一個字、每一筆,他恭恭敬敬地那麼寫。我常講那個如蓮法師,他就寫《法華經》,怎麼樣呢?他結上跏趺坐,這麼端然正坐寫《法華經》,就好像對著佛似的;他也寫得非常好,這是書寫的法師。
  • 『「五時八教」』 宣化上人開示
    因為剛從牛身上取出牛乳,它這個能量很大的,補養性很足的,所以比方華嚴時期。 在「五時、五照」來講,這又好像什麼呢?「如日初出,先照高山」,好像那個太陽剛要出來的時候,先照高山,這高山因為它高,所以太陽就先照到這高山。這就比方什麼呢?
  • 《法華經淺釋》10.不錯,「人人是佛」,但你明白其中六個層次嗎?(宣化上人)
    經前懸談◎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講述於美國加州舊金山佛教講堂壹.經前懸談 (分三)C1.所謂「妙法」,在佛的份上沒有增加一點點,在眾生的份上也沒有減少一點點;在諸佛的份上也不淨,在眾生的份上也不垢;在諸佛的份上也不滅,在眾生的份上也不生。這「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都是妙法的本體;這種妙法,人人本具、個個不無,可是我們卻不知道。這也叫「佛」,叫什麼佛呢?
  • 24.今生所遭遇的、所接受的,就是前世所種的因【華嚴經淺釋】(宣化上人)
    》卷第二|世主妙嚴品第一之二◎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美國萬佛聖城宣化老和尚講述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普雲音梵王,得入諸佛一切音聲海解脫門。」這位普雲音梵王,他能入十方諸佛一切音聲海中,也就是所有諸佛的言語他也聽得懂。我們凡夫,無論如何的聰明,也不能把全世界所有的語言都學會。可是佛能具足一切語言海。他說法時,不管那一類的眾生,都能聽得懂,都能明白其意。各有所得,各有所悟,所謂「一音演說法,隨類各得解」。
  • 「魚籃觀音」在中國有這麼一個故事(宣化上人)
    觀機逗教,因人說法,應病予藥有時知道眾生貪於色慾,故偶然亦現身說法宣化上人慈悲開示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天,外出乞食,經過一口水井,遠遠望見一個小孩子,向井邊爬行(孩子不會走路),快要爬到井邊,眼看就要掉到井裡去了。正在千鈞一髮的時候,佛想跑到井邊去救小孩子的命,可是時間已經來不及。於是佛便大聲對小孩子說:「小兒!小兒!我手中有糖。」小孩子聽到有糖吃,就向佛這邊爬來。其實佛的手中並沒有糖,這是騙小孩子的,為了救他的生命,所以只能用方便法。
  • 何為出佛身血?(宣化上人)
    破壞佛教的行為就是出佛身血宣化上人慈悲開示:>出佛身血,有的人說我們現在生在佛後,大約不會出佛身血了。你不恭敬三寶、破壞三寶,這都叫出佛身血。所以不一定是在佛住世的時候才能出佛身血,就是佛入涅槃了,你若是不擁護佛教、破壞佛教,甚至於破壞某一個出家人,這都叫出佛身血,都在五逆罪之中,都可以說是極惡,再沒有比這種惡更大的了。造極惡罪所受的果報就是墮阿鼻地獄。阿鼻兩個字是梵語,翻譯成中文就叫無間。
  • 263.遠豪勢、邪人邪法、兇險戲、旃陀羅、二乘眾【法華經淺釋】(宣化上人)
    安樂行品第十四◎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講述於美國加州舊金山佛教講堂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J2.釋親近處(分三)說不和做官的人來往,也可以和這些個人來往;就是他來接近你,而不是你這個菩薩去接近他。譬如你在廟上,一點攀緣心也沒有,那個國王來親近你、拜你,這沒有關係,這你可以隨機給他說法;所以這法無定法,也就這樣子。你不要執著說:「哦!《法華經》那經文講的,說菩薩摩訶薩修行,不應該接近國王、王子、大臣、長官!」那麼他來了,你也不見他,這也是一種錯誤的。
  • 《法華經淺釋》263.遠豪勢、邪人邪法、兇險戲、旃陀羅、二乘眾!(宣化上人)
    安樂行品第十四◎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講述於美國加州舊金山佛教講堂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說不和做官的人來往,也可以和這些個人來往;就是他來接近你,而不是你這個菩薩去接近他。譬如你在廟上,一點攀緣心也沒有,那個國王來親近你、拜你,這沒有關係,這你可以隨機給他說法;所以這法無定法,也就這樣子。你不要執著說:「哦!《法華經》那經文講的,說菩薩摩訶薩修行,不應該接近國王、王子、大臣、長官!」
  • 眾高僧 高度評價宣化上人
    ,在其所講《妙法蓮花經淺釋》中,多處提及宣化上人,以下是其講經摘錄:1.他度的是禪宗弟子,是當代禪宗的楷模,他講的法我拜讀過,我非常讚嘆宣化法師,他講的法非常好。學佛的菩薩行人在弘傳佛法,在精進修道上一時一刻都不懈怠,以此為大。5.什麼是如來坐?諸法空相,我看過宣化法師講的《妙法蓮華經》,宣化法師慈悲、柔軟忍辱,諸法空相這三條完全具足。
  • 什麼是「二佛、三佛」?【法華經淺釋】(宣化上人)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講述於美國加州舊金山佛教講堂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現在講到〈如來壽量品〉。「如來」是佛的十號之一,有的不明白佛法的人,就說:「喔!那是如來佛祖啊!」他以為這「如來佛祖」,是單單一位佛的名字;其實這「如來」,是所有佛的名字,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無論哪一位佛,都叫如來,都叫應供,都叫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都有這十個名號。什麼叫「如來」?
  • 每個人信教的因緣不同,你不能勉強(宣化上人)
    每個人信教的因緣不同,你不能勉強宣化上人節錄自:《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宣化上人講述>如諸眾生解不同欲樂諸行各差別隨其所應為說法佛以智力能如是這四句偈頌是說佛的第四力,叫種種解的智力。隨其所應為說法:他應該以什麼法得度,佛就給他說什麼法。每一個人信教的因緣也各有不同,思想、見解也都各不相同。臺灣有一位姓妙的人,現在大約七十多歲了,住在廟上。他的兒子,原來是信基督教的。
  • 楞嚴經五十陰魔淺釋(五十一)----宣化上人講述
    楞嚴經五十陰魔淺釋(51)◎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講於美國加州舊金山佛教講堂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一向說欲」:對著人專門講欲。好像現在美國,我聽說有這麼一個宗教是多妻主義,說太太越多越好。這就等於這一種的魔一樣的,專門投人所好,一般人好喜這個,他就講這個欲,說多幾個太太不要緊的,沒有關係。「為菩提道」:你太太越多,那就是菩提道嘛!
  • 法華經:問這個問題的人,於未來世必能作佛(56)
    關於法華經,有讀者留言說:「末學覺得還是要看自己是上根、中根還是下根,對於上根人直接起修沒問題,對於中根和下根人,還是應該從方便法開始起修,然後再慢慢的過渡到實相。」佛陀按受法程度而方便將眾生分為上、中、下根,並非意味著《法華經》等大乘經典只能上根人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