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淺釋》01.【五時八教】佛究竟的極談,最究竟的一種法門(宣化上人)

2021-02-19 楞嚴頻道

經前懸談

◎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講述於
美國加州舊金山佛教講堂

壹.經前懸談 (分三)

A1.五時八教 A2.七種立題 

A3.五重玄義 

A1(分二)
B1.五時 B2.八教

今B1

講經有的依照天台教來解釋,有的依照賢首教來解釋。在天台智者大師創立的天台教裡邊,將如來的一代時教判為「五時八教」;以「五時」來判定如來說法的次第,以「八教」來分別所說的法門和說法的儀式。

五時,第一是華嚴時,第二是阿含時,第三是方等時,第四是般若時,第五是法華涅槃時。在這五時裡邊又判出八教來,這八教就是「藏教、通教、別教、圓教」,是「化法四教」;還有「頓教、漸教、秘密教、不定教」,是「化儀四教」;總合起來叫「八教」,這八教,是佛在五個不同的時期分別宣說的。

在這五個時期,又有「五時、五味」的譬喻,來分別說明佛所教的法和所化的機。日出「先照高山」,「次照幽谷」,「後照平地」;而照平地之日光,又分出來「食時」、「禺中時」、「正中」三個時候,這叫「五時」。五時,就是「日出時、明照時、正照時、斜照時、返照時」。五味,就是「牛乳、酪、生酥、熟酥、醍醐」。這「五時五味」,是比方佛在這五個時期的教法是次第而生,所教化的機也次第淳熟;所以我們講這「五時八教」,也要知道這「五時、五味」。

第一,華嚴時

在佛成佛了之後,首先說了《華嚴經》,這《華嚴經》有上、中、下三本,在我們人世間僅僅只有一個下本,上本、中本都在龍宮裡保存著。龍樹菩薩把人間所有的文字都學盡了,他就到龍宮裡去讀誦藏經;這個下本,就是他在龍宮背誦出來的。因為龍樹菩薩有過目不忘的這種才能,所以他到龍宮裡看《華嚴經》,看了一遍,就把這下本傳出來人世間了。

那麼佛說《華嚴經》說了二十一天,在這二十一天演大華嚴的時候,只有菩薩看得見、聽得到;這個小乘的人呢、這個羅漢呢,和比丘都看不見的,也聽不見的。所謂「有眼不見盧舍那」,雖然有眼睛,可是看不見釋迦牟尼佛現的千丈盧舍那身,現這一千丈的盧舍那這麼高的法身。千丈盧舍那身,我們以為是很大的,其實也不是很大;為什麼?和阿彌陀佛比較起來,那相差太遠了!所謂「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你看阿彌陀佛那個白毫——就在眉間有一個白毫相,宛轉就有五個須彌山那麼大。阿彌陀佛的眼睛就有四大海那麼大;那真是個大眼睛!一個大海我們人就不知道有多大了,這有四個大海那麼大。那麼這種偈頌是誰作出來的?這都是那些過去開悟的祖師,他們見到阿彌陀佛這個相好莊嚴,寫出來的這個偈頌。

若比較起阿彌陀佛的白毫相和紺目,那還小之又小呢!所以這千丈盧舍那身,並不是很大的。可是二乘人看不見。看不見這個盧舍那身,有眼睛是有眼睛,但是看不見盧舍那佛的身。又,「有耳不聞圓頓教」,二乘的聲聞、緣覺也有耳朵,可是聽不見佛所說的這個華嚴大法。所以在這時期,釋迦牟尼佛說《華嚴經》,只是教化這個大菩薩的、十方諸大菩薩摩訶薩,教化菩薩。所以華嚴時,於化法中,正說圓教,兼說別教;於化儀中,《華嚴經》是屬於頓教,但是又兼漸教。

講華嚴的時期,在「五味」來講,比喻成什麼呢?比喻「從牛出乳」,從牛的身上出牛乳一樣。因為剛從牛身上取出牛乳,它這個能量很大的,補養性很足的,所以比方華嚴時期。

在「五時、五照」來講,這又好像什麼呢?「如日初出,先照高山」,好像那個太陽剛要出來的時候,先照高山,這高山因為它高,所以太陽就先照到這高山。這就比方什麼呢?比方佛所說的這個法就好像太陽一樣,那麼先給菩薩說法,菩薩就比方一切的高山,菩薩因為在一切眾生裡邊是最高的了,所以就比方是高山,這就是第一個時候所說的是華嚴。這第一個時期所說的「華嚴」,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阿含時

第二的時候就說的「阿含」。「阿含」是印度話,翻譯成中文就叫「無比法」,沒有再可以比這個法的;就是所有外道的法,都不能和這種法來比了,它高出一切的外道法。在阿含時,佛所宣說的,都是有關「經、律、論」三藏的教理,說有生滅的「因緣、四諦」法;所以阿含時是屬於「三藏教」,又叫「藏教」。

在「五味」來講,阿含時期,這就像什麼呢?就像「從乳出酪」,從牛乳裡面又變出這個酪了。這個「酪」就是在牛奶裡邊提煉出來的一種東西,給小孩吃是很相當的。在「五時」來講,好像太陽出來有十幾丈高了;「日出先照高山,次照幽谷」,現在是把山谷所有的最黑暗的地方也都照到了。山谷裡邊這個太陽剛出來照不到的地方,那麼太陽出來幾十丈高,就可以把這個幽谷也都照得見了。言其小乘人也都可以懂佛法了;最愚痴的人,也可以明白這個佛法了。

第三,方等時

第三就是「方等時」,「方」是四方,「等」是平等;方等時所說的經典,都是屬於方等部的。於化法中,方等時就屬於通教。怎麼叫通教呢?因為它「通前通後、通大通小」,既通前邊小乘的藏教,也通後邊大乘的別教;也就是既通到前邊的「阿含」,又通到後邊的「般若」。通教是大乘的初門,剛剛要到大乘的裡邊;這「方等」就屬於通教,通三乘來共學。

方等時,從五味來講,就相當於從酪裡邊又提煉出的生酥;這種生酥,就是小孩子和大人都可以吃的,都沒有什麼害處。在「五時」來講,又比方「食時」,就是太陽大約在早上九點到十點鐘的時候;高山也照到了,平地也照到了,這就是比喻小乘人可以學,大乘人也可以學,小乘和大乘的人都可以研究這種經典。

第四,般若時

第四個時期,說的是「般若」;這般若是屬於什麼教呢?於化法中,般若屬於別教。別教,這是大乘的初門,剛剛要到大乘的裡邊。怎麼叫「別教」?因為它「別前別後」,與前面的「阿含」、「方等」有分別,與後面的「法華、涅槃」也有分別;它又是「別小別大」,也就是與前面「藏教」、「通教」有分別,與後面「圓教」也有分別,所以叫「別」。所以別教是大乘之終,也就是要「轉教付財」的時候;轉教,是轉三乘的權教;付財,是準備說法華的圓滿一佛乘。

「般若時」這個別教,從「五味」來講,就相當於從生酥裡又提煉出來一種熟酥;這種熟酥,給大人吃是很相當的,所以別教是屬於大乘的初門。這就是比喻只有具大乘根性的權教菩薩,才可以學這種頓教的般若法門。又比方「禺中時」時,就好像是太陽在早上十點到十一點的時候;這是太陽普照大地,可是還沒有到中午,將要到中午的時候。

究竟怎麼叫「般若」呢?般若,是梵語,因為它有三種的意思,所以「多含不翻」;又「尊重不翻」,因為般若尊貴,所以就不翻。

般若具足三義,這三義是什麼呢?就有:(一)文字般若、(二)觀照般若、(三)實相般若。

(一)文字般若。這文字般若就所有的,包括一切經論——經、律、論,這都屬於文字般若。不要誤會說這文字是世間的文字,這是出世間的文字,並不是世間的文字;世間的文字,談不到般若,只可以說是世間的智慧,世智辯聰。

(二)觀照般若。「觀」就是觀想,「照」是明照。觀想並以智慧來觀照、來照了一切的諸法。好像《心經》上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般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就是這個「照」——觀照;觀照實相之理的智慧,你以你的智慧來觀照這種的般若。

(三)實相般若。什麼叫「實相」?「實相者,無相也」,本來也沒有相,但是又具足一切諸相、包含一切諸相;一切諸相,都是從這個「無相」流露出來的,那麼這就是「實相」般若。所以用文字的般若,來生起觀照的般若;以觀照的般若,而達到自己本有自性裡邊的實相般若,這叫「般若」。

第五,法華涅槃時

第五個時期就是「法華涅槃時」,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講這部《法華經》。佛說這部《法華經》,說了八年,《涅槃經》說了一日一夜,所以說:「法華涅槃共八年」。所以你不要把《法華》這一部經看輕了;這一部經是佛究竟的極談,是最究竟的一種法門。

佛以前所說的華嚴、阿含、方等、般若,都是為著這個《法華經》來鋪路,都是為著要說《法華經》,才先說其他那四時的經典;所以在說其他那四時的經時,都是準備將來說《法華經》的,所以這部《法華經》叫「開權顯實」。前邊的華嚴、阿含、方等,以及般若,那都叫「為實施權」;佛是為什麼說那個法?就是為著這《法華經》。那麼現在到這個法華會上,這叫「開權顯實,廢權立實」;把以前那個方便權巧的法門都不要了、都取消了,就是留這個《法華經》。

這《法華經》是佛的真心,這《法華經》是佛的真身,這《法華經》是佛的法身,這《法華經》也是佛的應身,這《法華經》也是佛的報身;所以研究佛法的人,如果不把《法華經》研究通了,那還沒有得到佛法裡真正的這個滋味。真正佛法的妙義,就是在這部《法華經》裡邊;所以這個法,才叫「妙法」,這一部經,才比方是「蓮華」。

這蓮華是花中之王,花中最名貴的一種花。蓮華是出淤泥而不染,雖然它的根從泥裡出來的,可是又隔著水;所謂「在塵出塵」,在這塵裡邊,而超出這個塵。蓮華是一種妙花、妙蓮華,這「妙蓮華」是花中最名貴的一種花;那麼這一部經,也是經中最究竟的一部經。所以在佛教裡有這麼兩句的諺語,這諺語就說:「開慧的楞嚴,成佛的法華。」開智慧的,就是《楞嚴經》;想要成佛,一定要學《法華經》。所以《法華經》和《楞嚴經》這兩部經,在佛教裡佔的地位是最重要的。尤其這一部《法華經》,所有一切經典都是為了《法華經》而說的;所以《法華經》是經中之王,我們現在能研究這《法華經》,可以說是妙不可言,也是最微妙的。

法華時,就是「日正中天,遍照大地」。太陽正到中天的時候,無論高山也好,幽谷也好,平地也好,任何的地方都照到了,人就甚至連這個影都沒有了;比方在經過教化小乘、二乘及大乘初階的人之後,還歸攝受大乘根基的菩薩。所以這部《法華經》,不要說聽講過,就聽見《法華經》的名字,已經就種諸善根了!《妙法蓮華經》這個名字,都不容易聽見的。那麼這叫「開權顯實」的法門。

佛出世的「一大事因緣」為的是什麼?就是為的要說《法華經》。我們現在能聽到這部《法華經》,能聞到這部《法華經》,將來能了解《法華經》內容的妙義,這真是在無量劫以前種諸善根,才能遇著這種微妙不思議的經典、這種法會;所以這是一種最奇妙的一個法會。佛一生,就為的說《法華經》,我們現在能聽佛所說的《法華經》,這是每一個人應該生大歡喜、生稀有想。

你想一想,在美國開國這麼多年,哪一個人正正式式地聽過這部《法華經》?聽過《楞嚴經》?沒有的。只有看一看這個翻譯,也好像螞蟻啃西瓜似的,在外面啃來啃去,也得不著味道;自己看經典,就和那螞蟻啃西瓜是一樣的。西瓜裡邊是甜的,但是它嘗不著味道,只在外邊轉來轉去,圍著那個西瓜轉;轉多久的時間,也沒有法子知道其中的味道。那麼我們現在是把這個西瓜剖開,就可以嘗到裡邊的滋味了!

《法華經》在「五味」裡頭,就是「醍醐」,這叫「無上醍醐妙味」;以「醍醐」作教相,比喻這部《法華經》的滋味。這醍醐,據說是世間最稀有的、最妙的一種味道,所以《法華經》也就是像這個最好吃的東西,再沒有那麼好吃了!現在我們把《法華經》打開了,這個味道,就等著每一個人自己去咀嚼、去嘗一嘗!

《法華經》叫「妙法」,佛一生的目的,也就是說這部《法華經》。《法華經》是「純圓獨妙」,純圓,就是純粹的圓教,在《法華經》,沒有夾雜藏教、通教、別教,就是單單的圓教。所以在佛教裡,《法華經》是最重要的一部經典;學佛法的人,若沒有讀誦過《法華經》,沒有聽過《法華經》,那根本就談不到明白佛法。為什麼?因為佛最終的目的就是《法華》,這是最重要、最重要的;你是個佛教徒,對這部經不認識,那豈不是就不認識佛法?為什麼不認識佛法?就因為沒有明了這個「妙法」,所以就不認識。

《法華經》好像日照中天,所有山河大地、森羅萬象,無論是幽谷、是喬木、是任何的地方,都得到這種的光明遍照;所以在法華會上,人人都要成佛的。在本經上提到「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這是釋迦牟尼佛給我們一切的人授記,說這個人他若不專一其心,以散亂心到塔廟裡,或者到佛塔裡邊,或者到廟裡邊,就這麼念一聲「南無佛」,一定會成佛的。

以前講《楞嚴經》的時候,我不是說過:「或有人禮拜,或復單合掌,乃至舉一手,或復小低頭;以此供養像,漸見無量佛,自成無上道,廣度無數眾。」或者這麼單合掌──舉起來一隻手;不過,單合掌對著佛,是不恭敬的。雖然這麼最不恭敬地禮,或者這麼稍稍地低一低頭,也都一定成佛的;所以我們現在到這兒來,又拜佛、又念佛,這將來一定成佛的。

說是:「單合掌、小低頭、散亂心都可以成佛,我現在這麼樣誠心、這麼樣禮拜,那我這個功德可大了!」你不要生這種驕傲心,也不要生這種自滿的心;可是我們現在明白佛法,就要在這個誠心上再加誠心,這恭敬裡邊更加的恭敬,這才是對佛教勇猛精進。所以不能自滿,說是:「他單合掌、小低頭、散亂心都可以成佛,我現在也不要修行了,將來我也成佛的!」不要有這種自滿的心!

法華會上說的這部《法華經》,以天台的觀點,就是「圓、頓」之教。這個圓教,就是最圓融的了;最圓融,如果再加上一個「頓」,就是立刻成佛,不需要等著,即刻成佛。這頓根的眾生──頓,是「即刻、頓然」;頓然開悟,就是很快地開悟。六祖惠能大師就講「頓」,神秀大師就講「漸」。

相關焦點

  • 宣化上人:五時八教都在 「阿彌陀佛」這四字裡包藏著
    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每一部經典,都是有人請法,唯獨《阿彌陀經》是沒有人請法,佛不問自說。為何沒人請法?因為沒有人明白這種法。淨土法門表面上看來好像很簡單;實際上「阿彌陀佛」四個字,包括三藏十二部經典。「五時」是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八教」是藏、通、別、圓、頓、漸、秘密、不定教。這五時八教都在 「阿彌陀佛」這四字裡包藏著,所以修行的人只要能專心誦持阿彌陀佛名號,一定能到常寂光淨土的不動道場裡。一般人誤認為「念佛是老太婆所作的工夫,不是有智慧的人該修行的」,這是錯誤的思想。
  • 『「五時八教」』 宣化上人開示
    日出「先照高山」,「次照幽谷」,「後照平地」;而照平地之日光,又分出來「食時」、「禺中時」、「正中」三個時候,這叫「五時」。五時,就是「日出時、明照時、正照時、斜照時、返照時」。五味,就是「牛乳、酪、生酥、熟酥、醍醐」。這「五時五味」,是比方佛在這五個時期的教法是次第而生,所教化的機也次第淳熟;所以我們講這「五時八教」,也要知道這「五時、五味」。
  • 《法華經淺釋》65.佛說法的時候,言語非常巧妙!(宣化上人)
    序品第一◎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講述於美國加州舊金山佛教講堂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人人都有自性,可是沒能明白自性;見有知識的人,應該談性理。中等人,應該給他談「倫理」;世間一切的法,都可以說是倫理,乃至於科學、哲學,世界一切一切,都是有一種輪迴的,這可以說是「倫理」。若遇最沒有知識的人,給他講「因果」;一般沒有什麼智慧的人,聽因果是對機的。所以演說正法,是沒有一定的。在演說的裡邊有一種藝術,有一種方法。
  • 193.佛具有這十種力量丨三乘都是佛神力所化的城【法華經淺釋】(宣化上人)
    化城喻品第七◎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講述於美國加州舊金山佛教講堂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既知到涅槃,皆得阿羅漢:既然知道到涅槃了,每一個人都證得阿羅漢果。爾乃集大眾,為說真實法:佛在這時候又召集大眾,為大眾說真實的佛法,開權顯實。真實的佛法,就是《法華經》;我們現在聽見這《法華經》的法,應該發勇猛心,不要再在這個化城休息了!
  • 妙法蓮花經淺釋:以惡言毀謗讀誦法華經之人,其罪甚重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講述 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有的真正寫經的,就是有人來,他也寫,沒人來,他也寫;每一個字、每一筆,他恭恭敬敬地那麼寫。我常講那個如蓮法師,他就寫《法華經》,怎麼樣呢?他結上跏趺坐,這麼端然正坐寫《法華經》,就好像對著佛似的;他也寫得非常好,這是書寫的法師。 現在這個惡人,以惡言來毀謗不論是出家、是在家,讀誦這《法華經》的人,其罪甚重:這個人的罪,可就比罵佛那個人的罪還重。
  • 《法華經淺釋》10.不錯,「人人是佛」,但你明白其中六個層次嗎?(宣化上人)
    經前懸談◎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講述於美國加州舊金山佛教講堂壹.經前懸談 (分三)C1.六即佛,就是(一)理即佛、(二)名字即佛、(三)觀行即佛、(四)相似即佛、(五)分證即佛、(六)究竟即佛。什麼叫「妙法」?「妙法」就是你沒有法子以你的心來思量它,沒有法子可以說完了它;說也說不完、想也想不盡,這所謂「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議」,不可以用言論來議論它。
  • 貪女色的下場丨十位夜叉王得到的解脫門和頌言【華嚴經淺釋】40(宣化上人)
    「法身廣大不思議」:佛的法身是廣大無邊,是不可思議,和虛空一樣。是無法可測量,虛空究竟有多大。「是故十方皆出現」:因為佛身廣大無邊,所以在十方世界都有佛的法身出現。佛的法身是無在無不在。「燄目於此能觀察」:這位燄目夜叉王,對於這種道理,能深深的觀察。「一切趣中演妙音」:佛在六道中演說微妙的法音。一切眾生聞到這種演說的妙音,就能得到利益。「說法利益諸群生」:佛是隨機說法,令所有的眾生,都得到利益。
  • 宣化上人:執金剛神,就是佛教的護法|每天一段《法華經》
    法華經共有二十八品,前十四品是說一乘之因,後十四品是說一乘之果;也可說前十四品是開權顯實,後十四品是開近顯遠,都是說最上乘法。這部《妙法蓮華經淺釋》,是由宣化上人在美國萬佛聖城講演,以最淺顯的方式,解釋經中的每一字句,非常適合初中學人藉由此經淺釋,一窺法華經成佛之殿堂。
  • 《法華經》七種立題
    (第二段) 《法華經》是天台宗據以開宗的主要典籍,天台宗智顗祖師以五時八教總括並分別釋迦佛一生不同時期的所有說教及其特點,以七種立題、五重玄義作為經典詮釋的提示性綱要,所以這次介紹《法華經》也謹遵此法,對七種立題及五重玄義作個簡單的闡述,這對學法是有益的。
  • 宣化上人:他那個眼睛如果是三角的,你不要和他做朋友|每天一段《法華經》
    法華經共有二十八品,前十四品是說一乘之因,後十四品是說一乘之果;也可說前十四品是開權顯實,後十四品是開近顯遠,都是說最上乘法。這部《妙法蓮華經淺釋》,是由宣化上人在美國萬佛聖城講演,以最淺顯的方式,解釋經中的每一字句,非常適合初中學人藉由此經淺釋,一窺法華經成佛之殿堂。
  • 168.菩薩用種種的方便法門,使令眾生把淫慾心看破【楞嚴經淺釋】(宣化上人)
    四種清淨明誨 · 楞嚴神咒◎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講述於美國加州舊金山佛教講堂  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云何令其安立道場,遠諸魔事:得怎麼樣子,才能使得這一般眾生在道場上安立,遠遠離開這個魔事啊?好像有一些個邪魔外道,專門說一種騙人的法門;又說男女怎麼樣,講「淫慾越重,越可以成佛成得快」,這麼樣子。
  • 【法華經淺釋】(宣化上人)
    法師品第十◎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講述於美國加州舊金山佛教講堂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G2.總明【藥王!有的真正寫經的,就是有人來,他也寫,沒人來,他也寫;每一個字、每一筆,他恭恭敬敬地那麼寫。我常講那個如蓮法師,他就寫《法華經》,怎麼樣呢?他結上跏趺坐,這麼端然正坐寫《法華經》,就好像對著佛似的;他也寫得非常好,這是書寫的法師。
  • 「魚籃觀音」在中國有這麼一個故事(宣化上人)
    觀機逗教,因人說法,應病予藥有時知道眾生貪於色慾,故偶然亦現身說法宣化上人慈悲開示然後慢慢對他說法,這就是權巧方便的法門。觀音菩薩如何巧度眾生看破淫慾宣化上人慈悲開示:這個邪師說法,他專門講淫慾的,他講的是很不合乎道理的。那麼這一點,又要分別清楚──在菩薩的境界,有的時候也用一種慈悲愛護眾生的心。
  • 地獄裡的人聽到這 七個字 就升天了!
    宣化上人開示:開慧的楞嚴,成佛的法華佛說這部《法華經》,說了八年,《涅槃經》說了一日一夜,所以說:「法華涅槃共八年」。所以你不要把《法華》這一部經看輕了;這一部經是佛究竟的極談,是最究竟的一種法門。佛以前所說的華嚴、阿含、方等、般若,都是為著這個《法華經》來鋪路,都是為著要說《法華經》,才先說其他那四時的經典;所以在說其他那四時的經時,都是準備將來說《法華經》的,所以這部《法華經》叫「開權顯實」。前邊的華嚴、阿含、方等,以及般若,那都叫「為實施權」;佛是為什麼說那個法?
  • 向佛敬禮,有七種禮法(宣化上人)
    宣化上人慈悲開示向佛敬禮,有七種禮法:(一)我慢禮。什麼叫我慢禮呢?就是看見人家拜我也拜,但是我相還不除,拜佛總是不自然,總覺得我拜佛做什麼?這種正觀修行的一拜,你拜一佛勝過你拜百千萬佛,也就勝過其他那些打妄想的人拜百千萬拜那麼多。所以修行是要得其門而入,你要知道法門。你若不知道法門,雖然是一樣的拜佛,人家那兒拜佛就是拜佛,你這兒拜佛就打妄想:「等一下拜完佛,就去喝杯咖啡,或者飲點酒。」你這樣就不是正觀修行至誠禮,這是邪觀。拜佛的時候不好好拜,盡打妄想,這太沒有功德了。(七)實相平等禮。實相禮是禮而不禮,不禮而禮。
  • 宣化上人: 金剛跏趺坐(雙盤),是修道最要緊的一種坐法!
    宣化上人   【宣化上人】禪宗溈仰宗第九代祖師。在美國創立了萬佛聖城,他是將佛教傳入西方世界的先驅者之。上人往生前,恆實法師曾問上人:師父,有很多人說你是阿彌陀佛再來、觀音菩薩再來、達摩祖師再來,到底師父是誰?上人就說,是古觀音。註:古觀音,就是正法明如來,亦即觀世音菩薩。    「佛說此經已。結跏趺坐。入於無量義處三昧。
  • 24.今生所遭遇的、所接受的,就是前世所種的因【華嚴經淺釋】(宣化上人)
    >美國萬佛聖城宣化老和尚講述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複次,屍棄梵王,得普住十方道場中說法,而所行清淨無染著解脫門這三種智慧放出一種光明,普照一切眾生,令眾生也得這三種智慧的利益。他得到普徧入妙不可言的解脫法門。這種妙法,說也說不出來,想也想不出來,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種境界,要修行人自己去體會,去了悟,才能生出無生法忍。「普雲音梵王,得入諸佛一切音聲海解脫門。」
  • 善現光明(華嚴經淺釋)
    」                                                  ——宣化上人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503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是故得成此光明:因為這種種的因緣,示現佛、法、僧三寶,所以這個光明就更加光明,光明照耀盡虛空遍法界。或者閱讀後點個「在看」,這樣才不會錯過每天的推送噢!一切布施中,法布施為最。轉發一篇智慧和正見的文章就是在踐行法布施,它可能觸動一個人,改變他的人生,從此朝著光明前行。感恩您的隨手點讚和轉發朋友圈,讓更多人受益!
  • 宣化上人:在寺廟上做工的人,來生都會做大官的
    這一段經文是莊嚴自性三寶──莊嚴自性的佛,莊嚴自性的法,莊嚴自性的僧。所以你看《法華經》、念誦《法華經》、書寫《法華經》,這都是莊嚴自性的三寶;你自性的三寶莊嚴圓滿了,常住的三寶也就現前。「其德最勝,無量無邊」:在前邊說若人能受持《法華經》,這個功德是無量的,所以才說他這種功德是最殊勝的功德。怎麼是殊勝的功德?就不是一般功德所能比的,這種功德是很大的。大到什麼程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