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網資深記者,2016年4月初赴俄羅斯、烏克蘭採訪車諾比核事故30周年,行跡從俄羅斯南部布良斯克地區,到烏克蘭基輔和車諾比。
約翰讓我們下車,站在路邊。蓋革計數器開始嗶嗶響成一片,顯示讀數3.05。「現在你們往前走一步,」我們往路邊的灌木走了一步,蓋革計數器上的讀數猛然跳到了5.7。「再往前一步,」讀數變成8.5。再走一步,變成11。
車諾比,已廢棄30年的房子。
「他們跟這鬼地方一樣,還活在前蘇聯」
今年僅25歲的導遊約翰,是個多話的年輕人,其風格讓人不禁想起近年港臺地區流行的「廢青」。他父親來自俄羅斯,母親來自烏克蘭,他卻在瑞典出生。從16歲開始,他就以搭便車的方式遊遍了歐洲。如今他父母在俄羅斯聖彼得堡,他卻扔掉了自己的俄羅斯護照(「我討厭俄羅斯」),獨自一人在基輔討生活。
「每次人們問我是哪裡人,我總讓他們猜,最多人猜我是美國人,」英語流利的他,說自己看了大量美劇和好萊塢電影——這也許是他總把太多「F詞」掛在嘴邊的原因。
「輻射?他媽的我一點也不在乎。車諾比現在已經清理得相當乾淨了。」他毫不在意地聳聳肩。他說自己幹這份工作已經兩個月了,每周去三次車諾比。約翰正打算結婚,但「結婚是女人最重要的事。對男人來說,最重要的事是生兒子」。
車諾比的入口,這裡輻射量是0.28。
第一個檢查站過後,道路開始變得坑坑窪窪、崎嶇不平。「這裡曾經是一條寬闊、平整、非常好走的路。」約翰說,當年這條路上,曾一車一車地將數萬軍官和平民送入車諾比,進行事故後的清理——無數生命也就這樣消隕。如今,道路的大半已被野草覆蓋。
「4月26日是車諾比事故30周年,到時總統也會來這裡。我估計他們會在4月25日來修路。」約翰哈哈大笑。
如今,在谷歌就能輕易找到承辦「車諾比遊」的基輔旅行社。一日遊的價格大概是100美元,兩日遊則要384美元(包食宿)。旅行社的網頁上稱:一日遊中每個遊客受到的輻射量,大概相當於乘坐一小時的噴氣式飛機;或一次胸透的160分之一;或一次全身CT掃描的3600分之一。
約翰說,以前沒多少外國遊客來車諾比。「世界上大多數人都以為車諾比在俄羅斯,在西伯利亞之類的鬼地方。烏克蘭危機後,突然大家都知道了這個國家。遊客開始增多,人們研究景點時突然發現,原來車諾比在這裡,」他說,幾乎是近一兩年,車諾比的外國遊客猛然增多。每天車諾比都會迎來數十名遊客。
如今車諾比被軍方看管。旅行社與軍方達成協議,開發「車諾比遊」,雙方將利潤分成。在年輕的約翰眼裡,這裡的官兵腐敗、無能而懶惰,他稱他們為「成天喝咖啡的人」,形容其無所事事。
「他們工作15天,然後休息15天,」約翰用諷刺的語氣說,「這真是世界上最好的工作。你15天內啥也不用幹,成天喝咖啡;然後接下來15天繼續啥也不用幹。」
約翰說,這裡的官兵月薪只有五、六千格裡(烏克蘭貨幣,約1500元人民幣)。收入太低,所以他們要想辦法從遊客身上多掙點錢。官兵們設立了種種規矩,兩天的行程中,約翰要填各種各樣的表格。最讓約翰惱怒的,是這些規則時常變來變去,幾乎天天都有新花樣。
「在他們眼裡,填表格大概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約翰咬牙切齒地說,「他們跟這鬼地方一樣,還活在前蘇聯。」
窗外的房子看上去沒什麼特別,卻已30年沒有人住,「寂靜嶺」的即視感。
我們住進車諾比的小旅館。窗外的房子看起來並沒有什麼特別,除了野草和樹木長得有點瘋。走近了,你會看到生鏽的屋頂,破舊的門窗,一地的沙礫和碎玻璃。四周有點太安靜了,只有啾啾的鳥鳴。如果大吼一聲,聲音能傳得很遠很遠。
雖然是世界著名的「死城」,這裡的一切看起來並不只有死亡的氣息。春日陽光中,這裡繁花盛開,地上經常能看到螞蟻和蜥蜴。有人甚至看到過野馬——人類撤退的地方,大自然接管了一切。
房前樹木瘋長。
在瘋長的樹木後,掩映著300多幢被廢棄了30年的建築。這裡有隻開放了一天的博物館,還有如今在烏克蘭境內難得一見的列寧雕像——前蘇聯解體後,烏克蘭通過法令,清除境內所有的列寧雕像;但「這裡他媽的顯然沒人在意」(約翰語)。
車諾比的列寧雕像,這在如今的烏克蘭很是罕見。
車諾比被劃分成兩個同心圓:方圓30公裡圈和方圓10公裡圈。在30公裡圈內,還居住著若干「回遷者」,他們都是70歲以上的老人,執意要搬回家鄉。但在10公裡圈內,就只有軍隊駐紮。
「回遷者」瑪莎,車諾比的「超級巨星」
我們在車諾比的第一個「景點」,是拜訪87歲的「回遷者」瑪莎。
「回遷者」都是70歲以上的老人,他們本來是車諾比的居民,如今老了,執意要搬回家鄉居住。政府把他們趕走,他們又偷偷摸摸地回來;再趕走,再回來。如是多次後,政府不再管他們,反正他們「已經離死不遠了」。
在約翰口中,如今87歲的瑪莎是「車諾比的超級巨星」。她是「回遷者」中最著名的一個。「她是個很可愛的老太太,經常會請來客喝伏特加。如果你不喝,她會不高興。如果你問她幾歲了,她會讓你猜。你要猜40歲,她就會很開心。」
開過一條崎嶇小路後,我們的車停在一片稀疏的樹林旁。約翰帶著我們,撥開樹枝,在羊腸小路中走了10分鐘,來到瑪莎的小院外。
「瑪莎!瑪莎!有客人來看你啦!」約翰大聲呼喊。
隨著門「吱呀」一聲打開,一位身高不到一米五的老太太出現在我們面前,熱情地請我們進屋。
瑪莎在門前迎接我們。
雖然身材嬌小,瑪莎看起來精神很好,說話聲音洪亮。她說自己出生在車諾比,事故發生時,她是57歲的牛奶工人。事故發生後一年,她就執意要搬回來住。被趕走,再回來。如是多次後,不再有人趕她。
「您不擔心輻射?」
「當你70、80、90歲時,輻射就顯得不那麼可怕了,」她樂呵呵地說。
她說自己就在離家不遠的一口井裡打水喝。有志願者每個月給她送來食物。她自己也在後院種些蘿蔔、洋蔥、草莓。她屋裡掛著兒子的照片——他多年前已經死去。她說自己還有個女兒,目前住在基輔。
為什麼這些「回遷者」還能住在這裡,一直活到87歲?綠色和平核汙染專家阿里穆夫(Rashid Alimov)解釋說,核輻射對人體的傷害,主要體現在正在發育的器官,因此對青少年的傷害遠甚於對老年人。正是因為如此,當局才不再管這些老人。「如今她87歲了,意味著事故當年她57歲,只要她不再生育——如果生育的話,小孩子會因父母受過核輻射而出現很多問題,核輻射對未來世代更為危險——核輻射對她的影響可能不會致命。如今車諾比地區,18歲以下的青少年以及孕婦是嚴禁進入的。另外,核輻射並不是均勻分布,會有某些『熱點』輻射量特別高,有可能某個距離較遠的點,輻射量反而比較近的點要高很多。只要不接觸那些『熱點』,就還算安全。」
可怕的紅樹林,每走近一步輻射升高一些
「紅樹林」,儘管已不再存在,至今仍然是車諾比最可怕的一個地方。
這裡本來是一片美麗的樹林。「1986年核事故後,人們發現這裡的樹林變得很奇怪,樹木有的變成紅色,有的變成黃色,像彩虹一樣美麗。人們意識到,這裡吸飽了核輻射。一旦失火,輻射粒子將隨煙塵飄出數百公裡,在人們毫無知覺的情況下,進入呼吸道,造成非常可怕的核擴散。唯一保險的辦法,就是把樹木全部砍掉。」
儘管樹木已經被全部砍光,這裡的灌木、野草和土壤仍然具有高輻射性。
約翰讓我們下車,站在路邊。蓋革計數器開始嗶嗶響成一片,顯示的讀數是3.05。「現在你們往前走一步。」我們往路邊的灌木走了一步,蓋革計數器上的讀數猛然跳到了5.7。「再往前一步。」讀數變成8.5。再走一步,變成11。
早已被砍光的紅樹林,這裡的野草仍具有高輻射性。
「這裡是個巨大的輻射熱點。」約翰說,以前這段路都不讓人下車。這天因為下雨,輻射粒子大都黏在地上,輻射讀數不會很高。如果是晴天,灰塵帶著輻射粒子浮在空中,讀數能高達16、17。
「前幾年,這段路上還有標誌,要求車輛以最快速度通過,」約翰說,「這裡是全世界輻射量最高的地方。」
冷卻塔和石棺,「世界上最適合吵架的地方」
「接下來我要帶你們去的,是世界上最適合吵架的地方。」約翰擠眉弄眼地說。
我們的車漸漸駛近,出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巨大的水泥塔。
我們還發現了一堆白骨。約翰說,這大概是一頭麋鹿。
車諾比有四個反應爐,還有一個長達10公裡的巨大冷卻湖。為了冷卻四個反應爐,即使在只有零下五到十度的冬天,冷卻湖的水溫都能在零上24度左右。人們還在建造五號反應爐,冷卻湖已經不夠用,因此與五號反應爐同步建造的,還有一個巨大的冷卻塔。1986年四號反應爐出事時,五號反應爐已經建好了80%。因為事故突然發生,五號反應爐和冷卻塔再也沒有完工。
我們鑽進塔內,才發現這是「空心塔」,裡面布滿了鏽跡斑斑的管道。「這是非常獨特的工程學精品。」約翰說,這個從未投入使用的冷卻塔,代表了前蘇聯最高精尖的工程技術。
如今塔內雜草叢生。遊客中有人大喊了一聲「哦啦」,結果「哦啦、哦啦」的回聲久久不絕。我們終於明白了為什麼約翰說這裡是「世界上最適合吵架的地方」。
冷卻塔內部,喊一聲,回聲久久不絕。
從冷卻塔出來,我們繼續前行,終於看見了四號反應爐。
1986年,前蘇聯用一個石棺將四號反應爐封閉,舊石棺號稱能至少用30年。如今當局在四號反應爐旁花五年時間建造了一個圓拱型的新石棺,據說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就能完成,完成後將沿軌道平移過去,將舊石棺一併蓋住。新石棺號稱能用100年。
出事的四號反應爐。
這座新石棺,資金來源於40個國家,由1400名工人參與建造。「一旦建好,我們會將它沿著軌道平移過去,速度大概是每小時10米,相當於一隻巨大的蝸牛,」新石棺負責人尼可拉斯•科爾(Nicolas Caille)曾在接受《60分鐘》採訪時稱。
正在建造的圓拱型新石棺。
30年前,當4號反應爐發生爆炸,高輻射性的塵埃和碎片曾隨風一直吹到義大利和瑞典。「那很可能會再次發生,如果新石棺不趕緊造好的話,」科爾說,車諾比不像其他歷史遺蹟一樣只屬於過去,它的潛在危險會跟著我們一起到未來。
「車諾比將永遠存在。」他說。
(文、圖:鳳凰網孫瑩)
(鳳凰網版權稿件,轉載請註明來源!)
往期回顧:
重返車諾比報導①:凍結在1986的「鬼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