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個被「黑」了幾百年的清官,1輩子只寫了1首詩
現在提倡「反腐倡廉」,說到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反腐倡廉的清官,非瀘州包拯不可。
包拯在正史上和坊間傳說中,一直是鐵面無私的代表,千百年來,被譽為清官的代表,「鐵面無私」是他的標籤,而包拯的形象,也一直都是「面如黑炭」,還有著一隻月亮在額頭。
說到包拯的清廉和無私,是無可厚非的。自上任開始,就在短短的三年時間裡,不斷上升,成為知府,相當於市委書記級別,再3年後,進京到開封府。
與不斷上升的職位想對應的是,一直追求自己的正直仕途抱負。在廣東為官時,曾寫下一生中唯一的一首詩:
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 秀幹終成棟,精鋼不作鉤。 倉充鼠雀喜,草盡兔狐愁。 史冊有遺訓,勿貽來者羞。
包拯一生中,彈劾辦下的高官,不少於30位,包括國仗張堯佐和寵臣王逵等。
不過有點比較有趣,在民間傳說中, 包拯因這些事跡,被描繪為「黑臉包公」的形象。
在歷史中,其實包拯是出生自書香門第,而且並不是黑色的臉。在傳說中,包拯家境貧寒,從小放牛,臉色黝黑,是不符合歷史的描述。
之所以被「黑」,描述為黑臉,無疑與中國戲劇裡的臉譜相關。在京劇中,黑臉一直象徵著正直勇敢,楚霸王就是典型的例子,而與黑色相對性的白色,就成為奸邪的象徵。
民間對於包拯的黑臉描繪,其實也是對於清官的高度崇拜,也是對這位千古清官的懷念。
同時還有一點就是包拯額頭上的那顆月亮,在各種傳說和影視劇中,這個月亮成為包拯的標配,其實在歷史上,真實的包拯頭上也是沒有種東西的。
《中國傳說故事大辭典》中說,包拯頭上的月亮,是出生時因臉黑而被父親扔掉時,被蓮葉割傷的,另一說法是被馬蹄踩上的。其實這也是喜劇化的表現。
在安徽合肥(瀘州)的包公祠裡,包拯的人物像上,就不是黑臉,也沒有月亮標記。
包拯形象的虛構,臉譜化,是普羅大眾對這位清廉大臣的尊崇,也是一種願望的寄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