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解影史?先看看這三位大導演拍的紀錄片吧

2021-02-08 環球銀幕

製作一部以影史為主題的紀錄片是個無比龐雜的工作。

製作者不僅要擁有巨大的觀片量,還要具備紮實的思維框架和強大的總結能力,最後更要花大量時間和不同電影公司商議版權事宜,所以多數影人都會對此事望而卻步。

真正能夠完成這項任務的,都是徹頭徹尾的迷影人,對電影的熱情驅動著他們的工作過程,而清晰的思路、雄辯的口才與真摯的個人情結,則是他們打動觀眾的秘訣。

今天就來為大家安利出自三位大導演之手的影史紀錄片。

新浪潮並非一切

貝特朗·塔維尼埃

《我的法國電影之旅》

2016年坎城電影節的一個寂靜角落,播放著一部講述法國電影歷史的紀錄片。

影片的導演是貝特朗·塔維尼埃,他算不上第一流的電影大師,卻是第一流的影迷:他出版過幾本關於電影的專著和訪談集,也是法國最好的電影學院之一——盧米埃爾學院的校長。

他的新作不是會在大學課堂反覆播放的死板教學片,卻更像是一本夾雜著影像、對話、情緒以及時光碎片的私人回憶錄。

塔維尼埃出生在二戰時期。與很多影迷一樣,他有一個孤獨的童年:因為戰時的營養不良,六歲的他被送進了療養院,與小夥伴們隔絕開來。在療養院每周一次的電影放映中,塔維尼埃找到了庇護所,從放映機裡射出的光線,照亮了他的整個童年。

獨特的背景經歷,讓塔維尼埃與他的新浪潮同胞們對電影有著完全不同的認識。

他不否認新浪潮電影對世界影人的影響力,但在他看來,新浪潮遠非法國電影的全部。

年輕時在杜琪峯的偶像讓-皮埃爾·梅爾維爾的劇組出任導演助理的經歷,把他帶回了自己生命開始的時刻——法國抵抗運動時期。

梅爾維爾本人就是抵抗納粹的地下英雄,但他從來不向他人炫耀自己的英勇事跡。

梅爾維爾表現抵抗運動的傑作《影子部隊》

他堅忍嚴峻的氣質,讓塔維尼埃把自己的迷影目光重新投向了那些經歷過戰爭苦難的傑出導演:馬塞爾·卡內(《天堂的孩子》)、雅克·貝克(《洞》)和克勞德·蘇提(《冒一切風險的階級》)。

與新浪潮導演相比,他們的電影雖然形式不夠先鋒,表現的內容卻要厚重許多。

塔維尼埃也不希望不了解法國的海外觀眾,把他們在新浪潮電影中看到的景象當成是真實的法國。

新浪潮導演大多只關注知識分子、中產階級和無所事事的年輕人,但是在卡內與貝克的電影裡,工人階級才是真正的英雄。

勞動、責任感與社會擔當,是塔維尼埃最敬重的幾個關鍵詞,這也是為什麼在《我的法國電影之旅》中,他對讓·雷諾瓦的評價遠遠低於雅克·貝克。

雅克·貝克的黑幫片《金錢不要碰》中的主演讓·伽本與讓娜·莫羅

對他來說,雷諾瓦被上流社會視角所限,貝克卻永遠根植於社會低下層的土壤;雷諾瓦逃不開在法國電影中佔主導地位的個人主義意識形態,貝克卻是第一個將電影重心從個人轉向集體的法國導演;從這個角度來看,貝克甚至比雷諾瓦更具革命性。

「新浪潮電影的問題,是它們忽視了普通人。在侯麥與特呂弗的電影裡,你能看到香榭麗舍大街、書店與花神咖啡館,卻看不到工人與工會。但在朱裡安·杜維維爾、亨利·凡納葉和克勞德·奧當-拉哈的電影裡,你能看到工人,你能看到讓·迦本,他是我們的工人階級英雄。」

——貝特朗·塔維尼埃

敘事者、幻術師、走私犯、反叛者

馬丁·斯科塞斯 

《馬丁·斯科塞斯的美國電影之旅》

馬丁·斯科塞斯關於經典好萊塢時期電影的紀錄片,並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電影歷史觀,他也沒有野心要成為一個嚴格意義上的史學家。

就像他說的那樣,他只能用一個導演的視角,向大家呈現對他最具個人意義的美國電影。

於是我們在這部紀錄片裡沒有看到《亂世佳人》和《卡薩布蘭卡》,卻看到了巴德·伯蒂徹、艾達·盧皮諾和艾倫·德萬這些被遺忘導演的冷門佳作。

斯科塞斯也用自己極具說服力的解說詞證明,他們的作品與那些在影史正典中身居高位的經典名片同樣重要。

馬丁以不同導演的創作路線作為切入點,為在好萊塢製片廠體制內工作的導演劃分了四種身份:敘事者、幻術師、走私犯與反叛者。

敘事者如約翰·福特和文森特·明尼利緊緊地依附著類型片慣例,卻通過對同類故事的細微變奏,像演奏標準曲的爵士樂大師一樣既表現了個人觸覺,也映射出社會與時代的變遷。

約翰·福特的西部片《搜索者》反映著時代矛盾的變遷

幻術師如格裡菲斯與霍華德·霍克斯,是嫻熟的技匠和高明的讀心師,他們很清楚該用怎樣的視覺語彙,讓觀眾得到特定的心理效果。

走私犯如塞繆爾·富勒和道格拉斯·瑟克的電影在表面上俗豔聳動,但他們擅長在影片潛文本中添加對現實的諷喻,將社會批判元素像運送走私貨物一樣繞過主流意識形態審查,塞到觀眾手裡。

反叛者如奧託·普雷明格與斯坦利·庫布裡克,則敢於正面對抗體制,打破社會禁忌,揭穿皇帝新衣,他們是開拓電影疆界的革命者。

有趣的是,通過馬丁對心水導演與作品的論述,我們能更好地看清他作為電影導演的特質。

人們總是強調馬丁「電影社會學家」的身份,然而通過他對茂瑙與弗蘭克·鮑才奇等默片大師的讚頌,他一直被人忽略的表現主義美學傾向漸漸顯露了出來。

我們也能看到他與他的前輩們分享著相同的困惑:導演的第一要務究竟是表達自我,還是迎合公司主管與觀眾的口味?而他得出的結論,是在遵守遊戲規則的前提下,用屬於自己的風格與視點,在創作中進行創新。

馬丁用這部紀錄片證明,迷影的熱情是可以相互傳染的,但他感染觀眾的方式並不是盲目的狂熱,而是自己的智慧與真摯態度。

可以想像,如果馬丁是一位電影學院的教授,他的課堂必定會人滿為患。因緣巧合之間,世界上少了一位對電影了如指掌的老師,卻多了一位對電影活到老,學到老的偉大導演。

「我既喜歡經典名片,也喜歡臭名昭著的電影。多年來我發掘了很多無名電影,它們給我的啟發,有時勝過那些紅極一時的電影。在向你講述這些電影時,我不可能保持完全客觀,因為它們改變了我的一生。」——馬丁·斯科塞斯

對電影無所不包的抽象思考

讓-呂克·戈達爾 

《電影史》(1988-1998)


在本文介紹的三部作品裡,戈達爾的《電影史》是最晦澀難解的一部。

它甚至算不上是傳統意義上的紀錄片,如果非要定義的話,它可以被稱為散文電影(essay film)。

它缺乏明確的線索與脈絡,卻讓影像與聲音獲得了空前的自由度,在《電影史》中它們像溪流一樣,與戈達爾的跳躍思維在一起奔湧不息。

與塔維尼埃和馬丁·斯科塞斯的手法相比,戈達爾並沒有把視野局限在電影領域。

這套總長接近五小時的系列片被分為八集,繁雜的信息在其中被大開腦洞的戈達爾解構、拼貼與重組,成就了一場另類而瘋狂的實驗。

戈達爾的信息來源無所不包,文學、雕塑、繪畫、哲學、歷史資料甚至色情片片段,在他的手下都變成了可塑性極強的材料,最終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形態。

《電影史》的傑出之處不在於它的觀點是否靠譜,而在於不論結論是否正確,戈達爾的思路總能給人啟發。

他的頭腦迴路永遠不會循規蹈矩地從A過渡到B與C,卻常常直接跳轉到Z;他不在乎人類的慣常邏輯,而是執迷於挖掘事物之間的深層聯繫。

譬如在第八章《控制宇宙》當中,戈達爾便從希區柯克掌控世界的蒙太奇之手,聯想到了希特勒妄圖掌控世界的反人類之手。

戈達爾在《電影史》中

將希區柯克的專制影像與希特勒的專制政權聯繫到了一起

這種聯想乍看起來離題萬裡,然而在戈達爾的層層推導下,它漸漸顯出了自己的道理。

表意過程嚴重依賴剪輯手法的電影媒介,在運作形式上具備著專制性的特質,這與希特勒的獨裁政策在本質上並非完全不同,而希區柯克正是主流電影中蒙太奇一詞的代言人。

此外,戈達爾對電影一直耿耿於懷的一點是,它在二戰期間沒有對阻止種族屠殺作出應有的貢獻。當我們把這些散點連成一個平面時,戈達爾的推論,便順理成章地走到了它的終點:固有的專制性,是電影無法擺脫的原罪。

《電影史》絕不是容易下咽的作品,海量的信息與全程過載運轉的腦洞與情感,讓觀眾哪怕看上十分鐘都會頭疼不已,但它仍然值得我們去挑戰。不說別的,僅僅是有幸能在銀幕上見證當今影壇最傑出頭腦的思維過程,對影迷來說就足夠值得。

「博爾赫斯曾講過這樣的故事:一天,一個凡人突然像上帝一樣,擁有了構建一個新世界的權力。於是他在第一天建造花園,在第二天修築城堡,在第三天創造湖泊,在第四天種出樹木……直到這個世界建造完畢時,他才發現,它正是他自己的模樣。」——讓-呂克·戈達爾

及時發布熱點影事

有態度的原創影評

貼心的觀影指南

與微信用戶實時有獎互動

2020年第9期《環球銀幕》

快速購買長按或掃描下方二維碼

相關焦點

  • 想了解電影史?先看看這三位大導演拍的紀錄片吧
    製作一部以影史為主題的紀錄片是個無比龐雜的工作。製作者不僅要擁有巨大的觀片量,還要具備紮實的思維框架和強大的總結能力,最後更要花大量時間和不同電影公司商議版權事宜,所以多數影人都會對此事望而卻步。今天就來為大家安利出自三位大導演之手的影史紀錄片。
  • 《迷魂記》首次榮登《影與聲》影史十佳
    《影與聲》的影史十佳每十年一次;《東京物語》是導演們心中的偉大影片【編者註:下文的《影與聲》雜誌又譯《視與聽》】  在《影與聲》影史十大電影榜單上,《公民凱恩》佔據首位達半個世紀之久。自 1952 年開始,由英國電影學院主辦的《影與聲》( Sight &Sound )雜誌每隔十年就會邀請世界各地的知名影評人,推選心目中的影史十大電影,通過計分後得出一份榜單。 1992 年開始,諸多知名導演也應邀打造一份導演心目中的影史十大榜單。相比影迷網站 imdb 的百大影片,《影與聲》的這兩份榜單因其專業性而更受到重視,用影評人羅傑?
  • 拍武漢紀錄片的日本導演:想把真實武漢傳達世界 日本反響很大
    武漢解封後,他想帶著鏡頭去親眼看看這座幾個月以來歷經苦難的古城。家人朋友勸他不要去,他找了個藉口搪塞過去。最後,他從百餘位報名對象中選擇了十個人,他們是日料店老闆、外賣騎手、英語老師、醫院護士……6月,他和團隊花了十天時間跟拍採訪,完成了這部60分鐘的長片。《好久不見,武漢》登陸網際網路後,立刻引起了大範圍的關注和討論。竹內亮剛開始很害怕,怕被武漢人說:「這不是真實的武漢,這個日本人理解錯了」。而事實上,很多武漢人看過後給他留言說「謝謝」。
  • 影史十大教育電影!
    盤點世界影史,以師和教育為主題的電影有很多,其中不乏享譽影壇的名片佳作,本期電影分享會精選十大教育電影,與您共享。>IMDb 8.1影史最著名的「老師」電影,羅賓·威廉士塑造了影史最偉大的教師形象。導演莎米拉是伊朗著名的「馬克馬巴夫之家」的長女,莎米拉從父親那裡不僅學到了電影技術,更學會了批判現實的力量。父女倆做為伊朗影壇的重要力量,奉獻了多部影史傑作!
  • 《唐探3》票房首日破10億打破7項影史紀錄,衝著這些日劇大咖還是買票支持吧
    今天是大年初一,先給大家拜個年,話說今天有七部大片同天首映,我想不少小夥伴們已經去過電影院回來了,去年受疫情影響撤檔的《唐街3》在時隔一年終於上映了,
  • 為什麼國內影史票房前三名的導演都不是科班出身?
    請點擊了解↓↓↓拉片子2019年8月,《哪吒之魔童降世》橫空出世,強勢席捲票房。中國的影史總票房排行榜也發生了變化,前三名分別是《戰狼2》,《哪吒之魔童降世》和《流浪地球》。仔細一看,這三部電影的導演都不是科班出身(科班定義為影視類、藝術類專業)。《戰狼2》的導演吳京畢業於北京體育大學,作為武戲演員在影視圈混了多年,才轉行做導演;《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導演餃子學醫,轉行動畫片製作;
  • 張震新電影陣容夢幻,2億美金作後盾這部巨作或改變影史
    這幾年的電影層出不窮,像小說改編的也是不在少數,並且大有成為現象的趨勢,而國內不少影業都盯上了劉慈欣的三體。不過今天小編要說是,另一部科幻巨作:沙丘。同樣是小說改編,而這部沙丘的是要快於三體上映的。而這部電影的故事那可就太多了,小編先來說說大家比較關注的演員吧。首先張震,大家肯定是認識的,這也是從影這麼久以後,張震的第一部國外電影。第一男主甜茶,熟悉他的朋友相信不少女粉絲已經開始痴笑了,國外小鮮肉一枚。顏值演技統統都是業內非常高的。
  • 為什麼國內影史票房前三名的導演,都不是科班出身?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人神共奮(ID:tongyipaocha),封面:視覺中國「轉行成功」的四個原因2019年8月,中國影史票房前三的電影重新排座次
  • 改編自影史第一大爛片的《災難藝術家》,僅僅只是還原?
    你可能不會相信,上面這句是觀眾對於電影《房間》的評價,真實而又發自內心。千萬不要把這部《房間》和同名的奧斯卡電影混為一談,兩者的區別可能在加沒加「the」。這部堪稱影史最爛的影片,至今還在美國少部分電影院上映播放,每年幾乎是場場爆滿。
  • 讓我們先看看片名吧
    讓我們先看看片名吧 時間:2020.07.07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作者:中國銀幕 分享到:
  • 賈樟柯:拍紀錄片,是勇敢的工作
    這也是最近一兩年中國紀錄片的缺憾,先不談片子的節奏等指標,就是怎麼把它結構起來,很多人都感到吃力。結構是一種藝術,但它並不難,每個人都有這種能力,但是並不是每個人都有結構意識。現在的創作裡面,結構本身的含義可能更大,比內容還要大,這就是所謂的結構主義所說的內容存在於板塊和板塊的縫隙之間。電影裡,你拍到的那些東西連接在一起後才產生含義。
  • 導演創作如何找創意?推薦你聽聽這8位大咖導演怎麼說
    為了幫助導演更好的理解解決問題,大峰學院推出導演實戰案例創作課,以PPT+語音課程的形式,讓你一次了解多位影視製作行業的佼佼者是如何處理影視製作過程的困難與難題,涉及創意、腳本、攝影、配樂、剪輯等多個方面,乾貨滿滿,讓你也能掌握一套適合自己的影視製作方法論,踏上優秀導演的行列。
  • 日本導演拍的南京抗疫紀錄片又火了!日本網友:應該讓安倍首相看看...
    這 是 場 庫 的 第 2416 部 每 日 一 片一部由常駐南京的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拍攝的南京抗疫紀錄短片登上了日本雅虎首頁
  • 《你好,李煥英》:中國影史票房最高女導演的誕生
    截止到今天發布前,上映8天的《你好,李煥英》總票房達35億,成為中國電影市場影史票房第7名。誰也沒有想到,經過了一個春節,賈玲成為中國影史票房最高的女導演。人生的際遇,真的不到最後一刻,誰也無法預料。▲ 截止2021年2月20日00:00的票房紀錄。
  • 百年中國紀錄片史|《熱愛紀錄片的人們》- 穿破硝煙的黎明
    而在列強瓜分中國,知識分子力求圖新的那個年代,中國最早的電影人,其目的都離不開民族解放的大主題,這也使這一時期中國紀錄電影發展與西方電影必然地走上不一樣的道路。本期我們將介紹幾位從清末到二戰時期對中國紀錄片事業貢獻卓越的電影人,他們的開拓與奠基作用,他們的精神和歷史影響,我們不能忘記。
  • 【百年中國紀錄片史】《熱愛紀錄片的人們》——穿破硝煙的黎明
    而在列強瓜分中國、知識分子力求圖新的那個年代,中國最早的電影人,其目的都離不開民族解放的大主題,這也使這一時期中國紀錄電影發展與西方電影必然地走上不一樣的道路。從清末到二戰時期,幾位對中國紀錄片事業有貢獻卓越的電影人,他們的開拓與奠基作用,他們的精神和歷史影響,我們不能忘記。
  • Steven Spielberg稱得上是一位影史偉大的導演嗎?(中)
    (由於分為上中下篇,若有小夥伴沒看第一篇的可以先去觀看第一篇的文章哦~)從那時起,他也成為了一名電影製片人,並開始嘗試更多類型的電影。但10年後,當他重返商業大片的老路時,《侏羅紀公園》誕生了。這是他繼著名作品《大白鯊》之後,第二次將機械模擬道具製作得栩栩如生。但這一次,他想帶給觀眾的是,只有出現在紀錄片中的恐龍已經滅絕了數千萬年。
  • 小丑成IMDb影史十佳電影 IMDb是什麼意思?
    《小丑》本月初開始在全球多地上映,近幾天已進入IMDb影史電影得分榜前十,常駐第10位,到過第九。一起來看看這到底是什麼情況吧!  小丑成IMDb影史十佳電影  隨著電影小丑熱映,本片網友口碑也陸續揭曉,目前本片在IMDb有22.3萬人打分,均分高達8.8!躋身IMDb影史第10高分!將原本第10名的《搏擊俱樂部》擠出Top 10!
  • 再見真實,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漫談
    深焦:另外想請你談一談兩岸三地的紀錄片製作趨勢和觀察。林木材:我覺得現在臺灣是很穩定的,每年都有七八十部獨立紀錄片的產出,關注的議題很多樣,有很多新的導演試著用新的方式來製作電影,反而是中國變化比較大,我的觀察是40歲以上的導演他們轉往劇情片的可能性更高,但是相對來講20幾歲也出現蠻多精彩的作品,這屆的導演也非常年輕,這是蠻大的變化,因為40歲這一輩的人他們過去也有很多優秀的作品,可能因為這樣子他們受到更多的壓力和關注
  • 日本導演拍攝武漢紀錄片,網友:想@BBC
    今年年初,日本的紀錄片導演竹內亮疫情期間在南京和武漢拍攝的紀錄片在中日兩國引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