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解電影史?先看看這三位大導演拍的紀錄片吧

2020-09-24 環球銀幕

製作一部以影史為主題的紀錄片是個無比龐雜的工作。

製作者不僅要擁有巨大的觀片量,還要具備紮實的思維框架和強大的總結能力,最後更要花大量時間和不同電影公司商議版權事宜,所以多數影人都會對此事望而卻步。


真正能夠完成這項任務的,都是徹頭徹尾的迷影人,對電影的熱情驅動著他們的工作過程,而清晰的思路、雄辯的口才與真摯的個人情結,則是他們打動觀眾的秘訣。


今天就來為大家安利出自三位大導演之手的影史紀錄片。


新浪潮並非一切


貝特朗·塔維尼埃


《我的法國電影之旅》



2016年坎城電影節的一個寂靜角落,播放著一部講述法國電影歷史的紀錄片。


影片的導演是貝特朗·塔維尼埃,他算不上第一流的電影大師,卻是第一流的影迷:他出版過幾本關於電影的專著和訪談集,也是法國最好的電影學院之一——盧米埃爾學院的校長。


他的新作不是會在大學課堂反覆播放的死板教學片,卻更像是一本夾雜著影像、對話、情緒以及時光碎片的私人回憶錄。


塔維尼埃出生在二戰時期。與很多影迷一樣,他有一個孤獨的童年:因為戰時的營養不良,六歲的他被送進了療養院,與小夥伴們隔絕開來。在療養院每周一次的電影放映中,塔維尼埃找到了庇護所,從放映機裡射出的光線,照亮了他的整個童年。


獨特的背景經歷,讓塔維尼埃與他的新浪潮同胞們對電影有著完全不同的認識。


他不否認新浪潮電影對世界影人的影響力,但在他看來,新浪潮遠非法國電影的全部。


年輕時在杜琪峯的偶像讓-皮埃爾·梅爾維爾的劇組出任導演助理的經歷,把他帶回了自己生命開始的時刻——法國抵抗運動時期。


梅爾維爾本人就是抵抗納粹的地下英雄,但他從來不向他人炫耀自己的英勇事跡。


梅爾維爾表現抵抗運動的傑作《影子部隊》


他堅忍嚴峻的氣質,讓塔維尼埃把自己的迷影目光重新投向了那些經歷過戰爭苦難的傑出導演:馬塞爾·卡內(《天堂的孩子》)、雅克·貝克(《洞》)和克勞德·蘇提(《冒一切風險的階級》)。


與新浪潮導演相比,他們的電影雖然形式不夠先鋒,表現的內容卻要厚重許多。


塔維尼埃也不希望不了解法國的海外觀眾,把他們在新浪潮電影中看到的景象當成是真實的法國。


新浪潮導演大多只關注知識分子、中產階級和無所事事的年輕人,但是在卡內與貝克的電影裡,工人階級才是真正的英雄。


勞動、責任感與社會擔當,是塔維尼埃最敬重的幾個關鍵詞,這也是為什麼在《我的法國電影之旅》中,他對讓·雷諾瓦的評價遠遠低於雅克·貝克。


雅克·貝克的黑幫片《金錢不要碰》中的主演讓·伽本與讓娜·莫羅


對他來說,雷諾瓦被上流社會視角所限,貝克卻永遠根植於社會低下層的土壤;雷諾瓦逃不開在法國電影中佔主導地位的個人主義意識形態,貝克卻是第一個將電影重心從個人轉向集體的法國導演;從這個角度來看,貝克甚至比雷諾瓦更具革命性。


「新浪潮電影的問題,是它們忽視了普通人。在侯麥與特呂弗的電影裡,你能看到香榭麗舍大街、書店與花神咖啡館,卻看不到工人與工會。但在朱裡安·杜維維爾、亨利·凡納葉和克勞德·奧當-拉哈的電影裡,你能看到工人,你能看到讓·迦本,他是我們的工人階級英雄。」


——貝特朗·塔維尼埃



敘事者、幻術師、走私犯、反叛者


馬丁·斯科塞斯


《馬丁·斯科塞斯的美國電影之旅》



馬丁·斯科塞斯關於經典好萊塢時期電影的紀錄片,並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電影歷史觀,他也沒有野心要成為一個嚴格意義上的史學家。


就像他說的那樣,他只能用一個導演的視角,向大家呈現對他最具個人意義的美國電影。


於是我們在這部紀錄片裡沒有看到《亂世佳人》和《卡薩布蘭卡》,卻看到了巴德·伯蒂徹、艾達·盧皮諾和艾倫·德萬這些被遺忘導演的冷門佳作。


斯科塞斯也用自己極具說服力的解說詞證明,他們的作品與那些在影史正典中身居高位的經典名片同樣重要。


馬丁以不同導演的創作路線作為切入點,為在好萊塢製片廠體制內工作的導演劃分了四種身份:敘事者、幻術師、走私犯與反叛者。


敘事者如約翰·福特和文森特·明尼利緊緊地依附著類型片慣例,卻通過對同類故事的細微變奏,像演奏標準曲的爵士樂大師一樣既表現了個人觸覺,也映射出社會與時代的變遷。


約翰·福特的西部片《搜索者》反映著時代矛盾的變遷


幻術師如格裡菲斯與霍華德·霍克斯,是嫻熟的技匠和高明的讀心師,他們很清楚該用怎樣的視覺語彙,讓觀眾得到特定的心理效果。


走私犯如塞繆爾·富勒和道格拉斯·瑟克的電影在表面上俗豔聳動,但他們擅長在影片潛文本中添加對現實的諷喻,將社會批判元素像運送走私貨物一樣繞過主流意識形態審查,塞到觀眾手裡。


反叛者如奧託·普雷明格與斯坦利·庫布裡克,則敢於正面對抗體制,打破社會禁忌,揭穿皇帝新衣,他們是開拓電影疆界的革命者。


有趣的是,通過馬丁對心水導演與作品的論述,我們能更好地看清他作為電影導演的特質。


人們總是強調馬丁「電影社會學家」的身份,然而通過他對茂瑙與弗蘭克·鮑才奇等默片大師的讚頌,他一直被人忽略的表現主義美學傾向漸漸顯露了出來。


我們也能看到他與他的前輩們分享著相同的困惑:導演的第一要務究竟是表達自我,還是迎合公司主管與觀眾的口味?而他得出的結論,是在遵守遊戲規則的前提下,用屬於自己的風格與視點,在創作中進行創新。


馬丁用這部紀錄片證明,迷影的熱情是可以相互傳染的,但他感染觀眾的方式並不是盲目的狂熱,而是自己的智慧與真摯態度。


可以想像,如果馬丁是一位電影學院的教授,他的課堂必定會人滿為患。因緣巧合之間,世界上少了一位對電影了如指掌的老師,卻多了一位對電影活到老,學到老的偉大導演。


「我既喜歡經典名片,也喜歡臭名昭著的電影。多年來我發掘了很多無名電影,它們給我的啟發,有時勝過那些紅極一時的電影。在向你講述這些電影時,我不可能保持完全客觀,因為它們改變了我的一生。」——馬丁·斯科塞斯



對電影無所不包的抽象思考


讓-呂克·戈達爾


《電影史》(1988-1998)



在本文介紹的三部作品裡,戈達爾的《電影史》是最晦澀難解的一部。


它甚至算不上是傳統意義上的紀錄片,如果非要定義的話,它可以被稱為散文電影(essay film)。


它缺乏明確的線索與脈絡,卻讓影像與聲音獲得了空前的自由度,在《電影史》中它們像溪流一樣,與戈達爾的跳躍思維在一起奔湧不息。


與塔維尼埃和馬丁·斯科塞斯的手法相比,戈達爾並沒有把視野局限在電影領域。


這套總長接近五小時的系列片被分為八集,繁雜的信息在其中被大開腦洞的戈達爾解構、拼貼與重組,成就了一場另類而瘋狂的實驗。


戈達爾的信息來源無所不包,文學、雕塑、繪畫、哲學、歷史資料甚至色情片片段,在他的手下都變成了可塑性極強的材料,最終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形態。


《電影史》的傑出之處不在於它的觀點是否靠譜,而在於不論結論是否正確,戈達爾的思路總能給人啟發。


他的頭腦迴路永遠不會循規蹈矩地從A過渡到B與C,卻常常直接跳轉到Z;他不在乎人類的慣常邏輯,而是執迷於挖掘事物之間的深層聯繫。


譬如在第八章《控制宇宙》當中,戈達爾便從希區柯克掌控世界的蒙太奇之手,聯想到了希特勒妄圖掌控世界的反人類之手。


戈達爾在《電影史》中將希區柯克的專制影像與希特勒的專制政權聯繫到了一起


這種聯想乍看起來離題萬裡,然而在戈達爾的層層推導下,它漸漸顯出了自己的道理。


表意過程嚴重依賴剪輯手法的電影媒介,在運作形式上具備著專制性的特質,這與希特勒的獨裁政策在本質上並非完全不同,而希區柯克正是主流電影中蒙太奇一詞的代言人。


此外,戈達爾對電影一直耿耿於懷的一點是,它在二戰期間沒有對阻止種族屠殺作出應有的貢獻。當我們把這些散點連成一個平面時,戈達爾的推論,便順理成章地走到了它的終點:固有的專制性,是電影無法擺脫的原罪。


《電影史》絕不是容易下咽的作品,海量的信息與全程過載運轉的腦洞與情感,讓觀眾哪怕看上十分鐘都會頭疼不已,但它仍然值得我們去挑戰。不說別的,僅僅是有幸能在銀幕上見證當今影壇最傑出頭腦的思維過程,對影迷來說就足夠值得。


「博爾赫斯曾講過這樣的故事:一天,一個凡人突然像上帝一樣,擁有了構建一個新世界的權力。於是他在第一天建造花園,在第二天修築城堡,在第三天創造湖泊,在第四天種出樹木……直到這個世界建造完畢時,他才發現,它正是他自己的模樣。」——讓-呂克·戈達爾


相關焦點

  • 想了解影史?先看看這三位大導演拍的紀錄片吧
    今天就來為大家安利出自三位大導演之手的影史紀錄片。新浪潮並非一切貝特朗·塔維尼埃《我的法國電影之旅》2016年坎城電影節的一個寂靜角落,播放著一部講述法國電影歷史的紀錄片。與新浪潮導演相比,他們的電影雖然形式不夠先鋒,表現的內容卻要厚重許多。塔維尼埃也不希望不了解法國的海外觀眾,把他們在新浪潮電影中看到的景象當成是真實的法國。新浪潮導演大多只關注知識分子、中產階級和無所事事的年輕人,但是在卡內與貝克的電影裡,工人階級才是真正的英雄。
  • 拍武漢紀錄片的日本導演:想把真實武漢傳達世界 日本反響很大
    武漢解封後,他想帶著鏡頭去親眼看看這座幾個月以來歷經苦難的古城。家人朋友勸他不要去,他找了個藉口搪塞過去。最後,他從百餘位報名對象中選擇了十個人,他們是日料店老闆、外賣騎手、英語老師、醫院護士……6月,他和團隊花了十天時間跟拍採訪,完成了這部60分鐘的長片。《好久不見,武漢》登陸網際網路後,立刻引起了大範圍的關注和討論。竹內亮剛開始很害怕,怕被武漢人說:「這不是真實的武漢,這個日本人理解錯了」。而事實上,很多武漢人看過後給他留言說「謝謝」。
  • 新浪潮必備:怎樣閱讀戈達爾的神書《電影史》?
    以特呂弗、戈達爾為首的新浪潮的導演憑藉不斷革新的電影語言和影像,為法國電影乃至世界電影帶來了新的紀元。正如戈達爾所言,新浪潮導演是第一批意識到電影史的導演,但倒不如說他本人是第一個意識到電影史,創造了「電影史」的導演。1989年,這位新浪潮電影大師受電視臺委託拍攝了關於電影史的系列紀錄片。在將近十年的時間裡,他完成了這四部名為《電影史》的紀錄片,其中每部被分為A、B兩個章節。
  • 日本導演拍的南京抗疫紀錄片又火了!日本網友:應該讓安倍首相看看...
    這 是 場 庫 的 第 2416 部 每 日 一 片一部由常駐南京的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拍攝的南京抗疫紀錄短片登上了日本雅虎首頁
  • 最賣座臺灣紀錄片導演逝世 從此在天上看臺灣
    凌天航空證實,當時正執行《看見臺灣2》空拍的臺灣導演齊柏林在飛機上。」噩耗一傳出,《看見臺灣》的社交媒體平臺湧入大批粉絲留言哀悼:「從來沒有像此刻這麼希望有奇蹟出現」「謝謝你跟製作團隊帶我們看見最真實最美麗的臺灣」「感謝齊柏林老師對這片土地的貢獻」「希望大家能捐助完成這部紀錄片拍攝以慰導演在天之靈」……齊柏林最後一次分享的太平山莊航拍圖,取自齊柏林的飛躍臺灣臉書。
  • 日本導演拍攝武漢紀錄片,網友:想@BBC
    今年年初,日本的紀錄片導演竹內亮疫情期間在南京和武漢拍攝的紀錄片在中日兩國引發關注
  • 乘風破浪的2020——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的中國又一年
    交匯點訊 「提到武漢,腦子裡都是灰色的畫面;看過紀錄片,才知道武漢這麼美、這麼大。」今年年初,一部《好久不見,武漢》在網絡爆紅,讓眾多日本網友感嘆「我想去武漢看看。」
  • 賈樟柯:拍紀錄片,是勇敢的工作
    這也是最近一兩年中國紀錄片的缺憾,先不談片子的節奏等指標,就是怎麼把它結構起來,很多人都感到吃力。結構是一種藝術,但它並不難,每個人都有這種能力,但是並不是每個人都有結構意識。現在的創作裡面,結構本身的含義可能更大,比內容還要大,這就是所謂的結構主義所說的內容存在於板塊和板塊的縫隙之間。電影裡,你拍到的那些東西連接在一起後才產生含義。
  • 日本導演拍的南京抗疫紀錄片又火了!
    《南京抗疫現場 第二部》紀錄片第二部短片依然迅速登上日本雅虎首頁。」竹內亮「的名字,也因這部短片在昨天登上日本推特熱搜第九位。這一次,竹內亮將鏡頭聚焦在南京一線現場奮鬥的人。隔離環境雖然簡單,但人情味,就在這一桌一椅中。竹內亮導演找到了隔離人員負責人,想對她進行採訪。原本採訪拍攝的位置在工作人員換防護服區域的旁邊。
  • 國外旅行前,先看看這6部不錯的世界歷史和紀錄片~
    我們與大家分享幾部很不錯的歷史紀錄片,涉及的國家或地區都是現在的旅行熱門目的地。有出遊計劃的話,可以先做做功課;沒有出遊計劃,正好可以幫孩子長見識、開眼界。檁子覺得,要想客觀的了解一個國家,不如試著走入他們普通人民的內心,感受他們對自己國家的認知,這也是孩子作為未來世界公民的基本態度吧。  當然,如果是希望全面了解歷史史實,這部是不夠的,檁子推薦另一部1988年開播的紀錄片《美國歷史 (The American Experience)》,目前已經播了十幾季,在美國基本作為學生的教輔資料來學習的。
  • 日本「3·11」大地震紀錄片導演:拍攝是有暴力性的,很多記者沒意識到這一點 穀雨訪談
    這是紀錄片《和唱》所探討的話題。它講的是一個日本東北部宮城縣南三陸町的高中合唱團女生,在因2011年「3·11」大地震海嘯失去5位親人和自己的家之後,與父母一起重建生活的故事。「不是我想拍,而是我應該拍。它的主題不是對受害者展示憐憫,而是要展示人們在絕望中怎麼找到希望。」《和唱》的導演榛葉健說。看了它,一位想自殺的女人,獲得了活下去的勇氣。
  • 想田和弘:紀錄片導演生存法則
    上述十誡是「觀察映畫」10個具體的方法論,收錄於想田針對紀錄片製作而寫成的紀錄片論《なぜ僕はドキュメンタリーを撮るのか》(簡體譯本名為《這世上的偶然》,上述文字來自書中內容,考量篇幅有限,略做刪節),本書可說是了解他創作觀念的最好入門。「紀錄片本來就是在很大程度上被偶然性左右的藝術形式,或者應該把它稱為『捕捉偶然事件的連續性』。」
  • 他是《金剛川》第四位導演,他說這是中國電影綜合實力的一個標誌
    劇組拍攝到中期,突遭颱風,橋體被衝垮多次,連工作橋都淹沒了,按之前的計劃已無法完成拍攝,管虎再次召喚田羽生,搶拍全片最後一個大場景——精英部隊渡殘橋。「虎哥那個時候很上火,滿鼻子是包,天天在房間裡踱步,天天在那想怎麼辦,他個子又高,我們就看見一個大高個在那到處踱來踱去的。」田羽生活生生變成了全片第四位導演。
  • 馮小剛煮酒論英雄,看看他是怎麼評價這幾位導演的吧
    說起馮小剛這位導演,我相信朋友們一定不會感到陌生。《甲方乙方》、《不見不散》、《天下無賊》等諸多優秀影片也足以說明馮導在電影工作中的高超水平。馮小剛在娛樂圈因為其敢說話素有「小鋼炮」之稱。俗話說得好同行是冤家,下面就帶大家看看馮小剛是怎麼評價幾位「冤家」的。
  • 7位持攝像機的中國紀錄片人
    我覺得關注文化、熱愛時尚的讀者未必不關心社會、不喜歡紀錄片,可能很多觀眾對於紀錄片的了解還是停留在自然動物和美食節目。請各位導演先各自談一談自己對紀錄片電影的理解。 鍾偉傑:因為我在運營網絡媒體,所以一開始考量要讓觀眾了解我們是做什麼的,用「紀錄片」會引來比較多誤解。
  • 《文學的日常》拍這個紀錄片的導演很壞
    拍這個紀錄片的導演很壞。我以為「文學」和「日常」都是波瀾不驚的事物,把它們撮合在一起,竟然騙走了我的眼淚。 什麼是「文學的日常」呢?從第一集看來,紀錄片講述的是一位文學家的生活。導演避免了流水帳的敘事,用一個個小主題,串起了文學家馬原幾個生活中的小故事。每個主題開始的時候,先引用馬原說的一句話,再圍繞這個主題講故事。
  • 想了解美國文化?先來看看這幾部美國最搞笑電影吧!
    >
  • 想了解Hip-Hop的歷史?那就看這5部紀錄片
    之前我推薦過十部中文說唱紀錄片,詳情點擊這十部中文說唱紀錄片,你看過幾部?今天推薦五部國外的Hip-Hop紀錄片,這些紀錄片有助於你釐清Hip-Hop歷史的脈絡。《Something From Nothing:The Art Of Rap》這部紀錄片的導演Ice-T本身就是匪幫說唱傳奇人物,他利用自己的人脈走訪了多位說唱巨星,Snoop
  • 紀錄片界的是枝裕和,最會拍貓的日本導演
    上述十誡是「觀察映畫」10個具體的方法論,收錄於想田針對紀錄片製作而寫成的紀錄片論《なぜ僕はドキュメンタリーを撮るのか》(簡體譯本名為《這世上的偶然》,上述文字來自書中內容,考量篇幅有限,略做刪節),本書可說是了解他創作觀念的最好入門。「紀錄片本來就是在很大程度上被偶然性左右的藝術形式,或者應該把它稱為『捕捉偶然事件的連續性』。」
  • 在南京的日本紀錄片導演 拍了拍武漢的生活日常
    疫情期間,一部《南京抗疫視頻》讓更多人認識了在南京生活的日本人、紀錄片導演竹內亮。後疫情時代,竹內亮團隊聚焦當下的武漢,一部《好久不見,武漢》一上線就獲得2800萬閱讀量。熱愛分享武漢文化的英語老師、用歌聲和舞蹈鼓勵病人的護士、唱著歌渡江的老人們,分享他們正在經歷的生活。竹內亮告訴揚子晚報記者,「我的日本朋友對武漢仍有偏見,希望讓更多人了解真實的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