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3·11」大地震紀錄片導演:拍攝是有暴力性的,很多記者沒意識到這一點 穀雨訪談

2021-03-02 穀雨計劃-騰訊新聞

▲紀錄片《和唱》片花

「災難之後,人應該如何活下去?」這是紀錄片《和唱》所探討的話題。它講的是一個日本東北部宮城縣南三陸町的高中合唱團女生,在因2011年「3·11」大地震海嘯失去5位親人和自己的家之後,與父母一起重建生活的故事。

「不是我想拍,而是我應該拍。它的主題不是對受害者展示憐憫,而是要展示人們在絕望中怎麼找到希望。」《和唱》的導演榛葉健說。看了它,一位想自殺的女人,獲得了活下去的勇氣。她在海嘯中失去了弟弟和母親,一度不能原諒自己沒有救出他們。近日,穀雨專訪了榛葉健,探討了這部影片的拍攝過程。

「3·11」大地震後的日本

01 10  「3·11」地震兩年後災區海邊的日出。在日本東北地區,人們會為早夭的嬰兒準備風車,作為他們在另一個世界的玩具。

02 10  海嘯發生後的南三陸町政府災害預防部大樓。

03 10  2016年,在海嘯中失去妻子的消防員對著大海祈禱。

04 10  失去妻子的消防員在妻子遇難地祭祀。妻子遇難時,他正在撲滅因大地震引發的大火,此後他一直譴責自己未能救出她。

05 10  如今,人們在海嘯遺址前建起了高高的防波堤。消防員很難再找到妻子的遇難處了。2017年3月10日拍攝。

06 10  每當「3·11」地震周年到來時,人們都會在宮城縣大川小學門口擺放鮮花。這個學校的74位小學生和10位教師在海嘯中喪生。

07 10  相片中是海嘯前的宮城縣大川小學。

08 10  海嘯後的宮城縣大川小學。


09 10  大川小學為紀念去世孩子插的風車。

10 10  災區學生在集體觀看《和唱》。

這部紀錄片讓日本「3·11」大地震災民重拾希望


作者:陳默  翻譯:土屋祐輔

 

▲《和唱》主人公走在海嘯後的廢墟中。

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發生後,一個女人想趕在地震引發的海嘯到來前救出母親。營救路上,她遇到了弟弟。弟弟說:「姐姐,我去救媽媽,你去山上避難。」她同意了。

這是他們的最後一次見面——弟弟和母親都死於海嘯。此後,這個女人一直覺得是自己害死了至親,她不應該活著。後來,因為一個偶然的機會,她看到了一部紀錄片。紀錄片叫《和唱》(註:「和」是和諧、和平之意)。它探討的是這樣一個話題:「災難之後,人應該如何活下去?」

《和唱》的主人公是一位高中合唱團女生。她住在日本東北部大地震災情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宮城縣南三陸町,大地震奪走了她5位親人的生命,摧毀了她距海邊只有30米的家。此後,她住過避難所、簡易房,繼續參加學校的合唱團、讀書、高考,日子看似平靜,卻充滿艱辛。但在地震之後的絕望中,她一直在努力尋找希望,和父母一起重建生活。

看完這部紀錄片,文章開頭那位認為自己不應該活著的女人慢慢原諒了自己,決定繼續活下去。

3月18日、19日,《和唱》在北京放映。導演榛葉健也來到了放映現場。以下為穀雨故事對榛葉健的採訪。

我不想故意讓她說喪失5位親人的悲傷 

穀雨:「3·11」大地震發生後,你是何時去到南三陸町的?你是如何發現主人公這個女孩的?

榛葉健:我生活在大阪,那裡到南三陸町坐車要一天。當時我不是為了拍紀錄片去的,而是和志願者樂隊的朋友一起去的避難所。到南三陸町時是2011年5月1日。

遇到主人公純屬偶然。在第二個避難所演出時,我看到了聽著歌哭起來的一個少女。唱歌的那個歌手不是很有名,但她為什麼流淚呢?我想,她的心裡應該有與歌有關的一些事情。避難所的工作人員告訴我,她是高中合唱部的。少女被請上臺和樂隊一起唱歌,他們唱的歌,就叫《故鄉》。

主人公的5位親人在地震中失去了生命。離開避難所時,我非常小心地問她:「願意帶我去你原來的家在的地方嗎?」我怕傷害她。意外的是,她回答:「可以啊。」第二天,她帶我們去了那個地方。

在那裡,她哭著說:「如果下次在我爸爸媽媽身上發生什麼災難,我會不惜生命地救他們。」而我在10分鐘之前剛了解到,她的爸爸是繼父,和她沒有血緣關係。我越來越感到,她和她的家人之間,有一種比血緣更重要、更深厚的東西。那時候,我就想應該能拍一部以她為主角的紀錄片。

應該說,不是我想拍,而是我應該拍。它的主題不是對受害者展示憐憫,而是要展示人們在絕望中怎麼找到希望。不僅僅因為地震,因為戰爭、貧困,在這個世界的很多角落都有絕望的人。希望他們能由此迸發生命的活力。

 

穀雨:要反映這個主題,拍攝對象還可以有很多,比如媒體報導過的尋親者。他們的妻子和孩子在地震中失蹤,他們一直在尋找。為什麼你選擇了拍攝一個普通高中女孩的後地震生活,記錄她在地震後參加高考、住在簡易房裡的故事?

榛葉健:因為我希望拍下她真實的姿態,讓同時代的人看到這部電影,就能有切身感受。

電視節目、電影都一樣,拍攝者都希望拍攝激烈的題材。激烈的作品當然很重要,觀眾會因此非常感動,感到受災群眾很可憐,但對於沒有受災的人而言,以這樣的非日常人物為題材,非常脫離災區的現實。觀眾身處很安全的地方,會感覺是在看跟自己完全不一樣的事。

主人公以前也說過,有很多人的經歷比自己更艱難。如果觀眾能通過她感受到災民的心理狀況,我會很欣慰。

 

穀雨:主人公失去了5位親人,但紀錄片中並沒有涉及這部分。為什麼?

榛葉健:這個很難回答。見她的時候,我沒感到她對失去5位親人的非常強烈的悲痛。不是她沒有感覺,而是她那時非常珍惜還活著的媽媽和爸爸,想和他們一起重建生活。對於失去親人這件事,爸爸非常傷心,而主人公要挽救爸爸(所以必須表現得很堅強)。

主人公不想刻意說喪失5位親人的悲傷,所以沒有拍到這部分。這只是真實的重現。

拍攝是有暴力性的,很多拍攝者沒意識到這一點

 

穀雨:以《和唱》為例,在拍攝災難性紀錄片時,最需要注意的是什麼?

榛葉健:這樣的拍攝很敏感,尤其是拍超過1.8萬人喪生的「3·11」大地震。對於倖存者來說,拍攝可能給他們帶來壓力,所以拍攝時,我不願讓自己像記者,不願有「我今天就是來採訪你」的態度。我希望自己沒有存在感,像是空氣,所以我經常不說話,就是一直站在那裡拍。越不對拍攝對象施加影響,他們越能表現出真實的樣子。這就是《和唱》的一種姿態。

經常有記者會問受害者:「你現在的感受如何?」這樣的問題會給後者壓力。他們那時的回答,不一定是真實的心裡話。紀錄片就是要找到他們心靈深處的回答,所以我拍攝,就好像在做心理諮詢。但這樣的回答,可能要等一段時間之後他們才會說。這段時間因人而異,可能一年,可能五年。

我剛採訪主人公時,她表現得很堅強。過了一年,在「3·11」大地震一周年的紀念警報馬上就要拉響的那一刻,她哭了起來,這才說出心裡話:自己是很軟弱的。可以聽到這樣的話,我很感謝她。對她而言,這也是很重要的一個轉折點。

 

穀雨:拍攝時,你遇到過倫理困境嗎?

榛葉:有很多。我總是覺得,「可以拍下這些嗎?」我花很多的時間考慮這件事情。

拍攝是有暴力性的,很多拍攝者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這是很大的問題。拍攝行為並不是偉大的、了不起的,相反,拍攝有可能進入被拍攝者的心裡,傷害他們。所以在拍攝時,我總是覺得我應該謙卑。拍攝受害者時,應該非常關心、體貼他們。這很重要。

 

穀雨:這個時候,最不該問的問題是什麼?

榛葉健:災區居民給我說過一件事,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有個記者去問災區的人:「有比你更悲慘的人嗎?」這個提問是完全不應該的。

 

穀雨:所以有的問題你知道回答會很精彩,但你不會問?

榛葉健:我基本上不問災民。對我來說,問災區民眾,他們的回答就成了我所想要的。最重要的不是讓災民演出自己所希望拍攝的,而是要拍攝他們真正的樣子。所以我就默默地拍攝。

 

穀雨:所以你給自己的定位是純粹的旁觀者,而不是參與者、介入者?

榛葉健:準確地說,我也提問,但非常簡短。我自己的發言越少,被採訪者的發言越多。當然,這種手段效率非常低,不適用於時間緊迫的採訪。紀錄片可以花一兩年的時間,所以我可以這樣做。這樣做,讓《和唱》看上去像是主人公自己在講自己的故事,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可以帶來真實感。

有時唯一能做的,就是傾聽

 

穀雨:通過你的介紹,我們了解到,大地震之後,因為絕望,很多人有自殺的念頭。他們後來是怎麼找到生命的意義和希望的?

榛葉健:三陸地區的海嘯六十年到八十年發生一次,一次有幾百到幾千人喪生,但還是有些人選擇在那裡生活。拍攝的時候我了解到,這是有原因的。三陸地區有非常獨特的家庭關係,它可以分為三類:家族、親人、親類。家族是至親,比如父母與子女。親人就是祖孫各代。而「親類」這個概念很關鍵——在三陸地區,人們所說的「親類」,跟日本其他地方所說的完全不一樣。在日本東北地區的村莊中,有很多人的姓是一樣的,儘管沒有血緣關係。他們會對彼此說:「我和你在一千年以前應該是家人吧。」

這種模糊的親類關係非常重要。在遇到災害時,如果一個家庭的父親去世了,一個家庭的母親去世了,這兩個家庭的其他大人就會在村裡一起養孩子。因為這樣的社會習俗,即使遇到很大的災害,人們也可以通過互相幫助活下去。

我採訪過1995年阪神大地震的災民。災後一兩年,很多老年人因為沒人照顧,孤獨地死去了。為避免這樣的情況,有學者建議讓幾個人在一個房子裡共同生活。很多人表揚這個想法非常先進,但在日本東北的三陸地區,這樣的習俗早就有了。這裡可以說是「共同生活」觀念最先進的地方。儘管發生了這樣大的地震,人們還能活下去,這就是秘訣。

說到自殺的話題,有一個趨勢:地震發生兩三年後,自殺的人就會增加。阪神大地震時也是一樣。剛發生地震時,受害者都在避難所,可以說是平等的。但越來越多的人會從避難所離開,回歸正常生活。在避難所的人越來越少,到最後,留下的都是生活能力比較差的人,比如老年人、殘疾人、失業者。在復興和重建的過程中,他們感到自己是不被需要的存在,所以選擇自殺。

對這樣的人,我們可以做什麼?惟一的辦法,就是在他們的旁邊坐著,傾聽他們的心裡話。就像做心理諮詢,一直傾聽。說出苦惱,他們的心情就會好一些。有人傾聽,對他們來說,就是一個希望。

 

穀雨:在這樣的時刻,你會拍攝嗎?

榛葉健:如果拍攝,傾聽就不是傾聽了。重要的是挽救他們,阻止他們自殺,讓他們繼續活著。而且自殺的念頭涉及個人隱私,把它作為作品播放,未必合適。

當然,如果他們允許我拍攝的話,我可以拍。這方面的節目很少,讓全世界的人了解到他們的存在,也是有意義的。阪神大地震發生的第三年,我的團隊拍攝了一直留在避難所中並試圖自殺的人。這個採訪很難。有人說我不應該播放這樣的陰暗面,但我還是對外播放了,因為不容迴避。沒人願意看試圖自殺的人,所以這個片子收視率很低,但我還是認為它很重要,我應該拍。

 

穀雨:在你看來,《和唱》中的主人公在絕望時,是什麼讓她獲得了希望?

榛葉健:有幾個原因。其中一個是她繼父的話。地震後兩天,繼父來到她的學校,對她說:「回家吧。」主人公想,家已經被海嘯摧毀了,哪裡還有家?但她過了不久就明白了,家不只是房子,還包括家人。她也明白了,繼父是真正把她當自己的孩子。所以我採訪她時,她說如果發生什麼事情,就算犧牲自己的生命也要救爸爸媽媽,這就是原因。

還有一個原因,是歌,尤其是合唱。合唱不能由一個人進行,必須與別人溝通。這是地震發生後,大家互相幫助活下去的象徵。所以主人公從大阪過來的志願者合唱團human note的歌聲中找到了共鳴。

傳遞真實的作品非常重要

 

穀雨:在《和唱》中,你是如何在細節處展現從死亡到重生的過程的?

榛葉健:比如片子中的鳥的顏色從黑色變成白色:最初出現的鳥是烏鴉,在中間出現的是鳶,最後出現的是海貓。此外,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地震遺址的獻花臺前,觀音圍著的圍巾消失了。它是在春天掉落的。在我看來,這意味著冬天過去了,人們迎來了包含一絲希望的春天,心理負擔也卸下來了。

 

穀雨:這部片子播出後,最讓你感動的反饋是什麼?

榛葉健:在地震發生後到海嘯到來前,有40分鐘的間隔。一個女人就利用這段時間趕回家去救母親。在路上,她遇到了自己的弟弟。弟弟說:「姐姐,我去救媽媽,你去山上避難。」她就去了山上。她的弟弟和母親後來都死於海嘯。

這個女人一直不能原諒自己,覺得是自己殺死了弟弟和母親,她也沒有資格活下去。看了《和唱》這部紀錄片,她才慢慢感到自己被允許活下去。

 

穀雨:你還拍過與「3·11」大地震有關的紀錄片嗎?

榛葉健:今年9月,我的新紀錄片《跟被輻射的牛一起活著》會上映。它是關於福島核洩漏事故的。主人公是幾位農夫,他們養的牛受到了輻射,這讓他們陷入困境。片子是別人用了5年時間拍的,我作為製片人,剪輯了這些視頻。

 

穀雨:據你觀察,從「3·11」大地震到現在,反映這場災難的日本紀錄片有什麼變化?

榛葉健:現在有關「3·11」大地震的紀錄片主題非常多。作品的變化很難講,但觀眾的變化很明顯——感興趣的人越來越少。我認為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因為有些片子不真實,粗製濫造。所以我認為,用心拍攝記錄片是非常重要。

《和唱》來到北京放映,我非常高興。希望看這部電影的中國觀眾把信息傳遞給別人,讓更多的人看到這部記錄片。我也相信這是通往和平之路。

 

穀雨:對你影響深的紀錄片導演有哪些?

榛葉健:有一位是橫山隆晴。他拿過日本播放大獎,在日本的紀錄片領域非常有名。他也拍過很多有關日中關係的作品,主人公包括從中國搬到日本的小學生,也包括為了幫助上海家人在東京工作的中國父親。

在這裡要說一個故事。《和唱》中,有一個高中畢業儀式的環節。一個人拍攝畢業儀式非常難,而且它是無法重拍的。在拍攝前不久,我曾告訴橫山先生這件事。畢業儀式那天,他突然從很遠的地方到了現場。他說自己是偶然來旅遊的,剛好趕上畢業典禮那一天,但卻帶著攝像機。我知道,他理解我的辛苦,是特意來幫助我拍攝的。我非常感動。

還有一個人我應該提到,那就是我已經去世的父親。(註:榛葉健的父親也是紀錄片導演)。他沒有直接教我拍攝,但是我一直看著他在家默默工作的樣子。他對我影響很大,直到現在,他一直活在我的作品和心裡。

榛葉健,電視節目製片人、紀錄片電影導演。1963年出生在東京,1987年進入阪民放局。圍繞犯罪、歷史、自然、體育等題目,製作了許多題材廣泛的紀錄片。曾獲日本電視技術協會獎、關西寫真記者協會獎、坂田紀念報界獎等多數獎項。1995年以後,製作了與阪神大地震相關的15部紀錄片。其中的《with……年輕美術女作家的生涯》於2000年在日本國內首次放映,獲得「日本獎・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獎」「亞洲電視獎」「紐約盛典優秀獎」「上海電視獎」等獎項。因為反響強烈,2001年,該片在添加新的情節後,作為日本的電視記錄片節目首次被製成電影,現在仍然在全日本廣泛上映。「3·11」日本大地震發生後,榛葉健多次自費往返於宮城縣的三陸地區,拍攝了《和唱》(UTAGOKORO)系列紀錄片。

 

投稿給「穀雨故事」,請發送文章至 guyustory@qq.com

點擊以下「關鍵詞」,查看往期內容:

羅布泊 | 遠徵軍 | 對看 | 陸元敏 | 4平米 | 小賣店

九國監獄 | 南瓜花 | 紅衛兵 | 關軍 | 沖天 | 老北京 

礦工 | 挖冬筍 | 海上火焰 | 趙涵漠 | 空巢老人| 趕海人

父母愛情 | 野味 | 同母親志 | 工人大學 | 祭祖 | 剪輯

潘莊 | 換肝 | 跨性別者 | 江陰棄女 | 太平洋大劫殺

工人大學 | 細菌戰 | 王久良 | 南香紅 | 韓磊 | 莫毅

同志 | 泰國妻子 | 越南新娘 | 人民廣場 | 草根網紅

高三 | 冷血 | 抑鬱症 | 古村 | 廠區生活 | 後海八爺

三峽 | 緬甸 | 白銀 | 豐都 | 唐山 | 汶川 | 黃土高原

礦井 | 童工 | 車諾比 | 歐洲難民潮 | 留守兒童

相關焦點

  • 紀錄片提案大會能帶來什麼?從零到無限大|穀雨計劃
    生活中充滿突發事件,默劇表演者姚11歲時,遭到陌生大伯性侵,心理諮詢師佟3歲時父親自殺,46歲又遇到車禍,丈夫去世。若干年後,這些事件仍然不斷地在他們腦海閃回。與過去相處,甚至是和解,成為他們活在當下最大的命題。 目前《孤注》還在拍攝中,預計明年下半年製作完成。「這應該是我第一部院線電影吧。「周浩透露,《孤注》的創作和以往有些不同,不僅嘗試上院線,自己可能還會出鏡。
  • 對話李博:做剪輯,最重要的是相信自己 穀雨訪談
    影片能夠將豐富的調查事實和引人入勝的敘事結合起來,離不開導演王久良歷時三年的拍攝,也離不開整個團隊的合作。穀雨專訪了《塑料王國》剪輯師李博,從剪輯的角度揭示一部優秀紀錄片的誕生過程。2016年,他參與到《塑料王國》創作團隊中,把全部的情感投入到了依姐的角色中。 2016年11月,影片獲得IDFA新晉紀錄片單元評委會獎,2017年1月,入圍聖丹斯電影節世界紀錄片單元。依姐的故事和中國的環境問題,再次走入公眾視野。
  • 這兩部關於汶川地震的紀錄片獲得了西湖國際紀錄片獎
    到地震二十年左右,這些孩子可能長到十七八歲,會有強烈的主體意識了,他們將如何理解並反思身上所背負的東西,我想那時會有第三部作品。穀雨:《活著》的側重點是震後的情感傷痛,十年後再度將目光投向再生育家庭,《十年:吾兒勿忘》最想展現的是什麼?
  • 顧錚:拍攝身體也是拍攝某種社會意識 穀雨訪談
    穀雨:後來寫多了。顧錚:後來在日本先是寫一些連載。穀雨:主要是給國內寫嗎?顧錚:在雜誌上寫一點連載,就是《城市表情》這本書,當時都是連載。穀雨:你去日本學的是文化人類學,怎麼能繞到攝影批評這方面呢?顧錚:就是因為自己喜歡拍拍,在那邊覺得材料多,一直在關注,就覺得有可能寫點兒跟大家分享。桑塔格的論述也是我在中國第一個翻譯的。到了日本以後看了日文版的桑塔格,然後跟李媚說,我可以幫你們《現代攝影》③ 翻譯,在上面大概連載了4次。
  • 看完這部紀錄片,很多人不想結婚了丨穀雨報導
    ◇ 導演沈可尚夫婦及他們的婚紗照。(圖片來源/CNEX) 穀雨故事:我之前看過臺灣的一部愛情紀錄片《尋情歷險記》,感覺你這部影片和它有很多共同點?」 穀雨故事:我看影片中有很多夫妻談心的場景,拍攝這些場景是不是相對比較困難?沈可尚:其實這些夫妻我大部分都不認識。我最初在臉書發信息說想要拍攝夫妻聊天的鏡頭時,沒想到會有很多人回應。然後我就去和他們每個人見面。之前我們會有一兩次見面,讓他們知道我並不是要訪談他們,而是和他們聊天。
  • 英國導演拍中美關係紀錄片:平民視角的「大國志」 | 穀雨計劃
    這是紀錄片《善良的天使》中的一段場景,該片由兩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導演柯文思執導,金馬獎獲獎製片人韓軼擔任製片,講述了在全球化背景下、中美兩國關係不斷發展的大時代中,為了生活奔波到異國,從而促進了中美兩國民間交流的許多普通的中國人和美國人的故事。
  • 512大地震獨立紀錄片12部
    知名紀錄片導演範儉2011年完成512大地震紀錄片《活著》,葉紅梅和祝俊生是汶川地震中倖存的一對夫妻,不幸的是,他們8歲的女兒在這場大地震中遇難。像葉紅梅夫婦一樣的家庭還有很多,2009年他們大多住在臨時板房區等待家園重建,同時也希望能再次生育一個孩子,讓死去的那個生命"輪迴"到新生命中。範儉完成的對大地震10周年特別製作的新紀錄片《十年:吾兒勿忘》,可在騰訊視頻查看。影片中也有對《活著》主人公家庭的再拍和回顧。
  • 512大地震獨立紀錄片10部
    知名紀錄片導演範儉2011年完成512大地震紀錄片《活著》,葉紅梅和祝俊生是汶川地震中倖存的一對夫妻,不幸的是,他們8歲的女兒在這場大地震中遇難。像葉紅梅夫婦一樣的家庭還有很多,2009年他們大多住在臨時板房區等待家園重建,同時也希望能再次生育一個孩子,讓死去的那個生命"輪迴"到新生命中。範儉完成的對大地震10周年特別製作的新紀錄片《十年:吾兒勿忘》,可在騰訊視頻查看。影片中也有對《活著》主人公家庭的再拍和回顧。
  • 攝影師瀨戶正人:好照片有強大的氣場影響別人 穀雨訪談
    接下來是《binran》,拍了檳榔,在這之後又開始拍福島《Cesium》,福島這個系列是另一個轉折點,因為我之前是關注人,拍了很多肖像,《Cesium》之後開始不再關注人,而是關注自然、景物,從全局變化到微觀。
  • 「3·11」大地震9周年 日本仍有超4.7萬人無家可歸
    中新網3月11日電 據日媒報導,11日,發生在2011年的「3·11」東日本大地震已過去整整9年。據日本復興廳的最新統計數據,截至目前,日本全國依舊有超過4.7萬名災區民眾無家可歸。據報導,受大地震帶來的海嘯以及福島核事故的影響,日本全國目前尚有47737人在過著避難生活。資料圖:東日本大地震發生後,日本民眾在避難所避難。中新社記者 侯宇 攝同時,日本國內目前總共有3739人因不堪長期的避難生活死亡,這一數字現在還在上升。
  • 日本資訊︱311東日本大地震過去了9年,當年福島核電洩露傷害有多大?
    日本復興廳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大地震已經過去九年,災區仍有約4.8萬人在繼續避難生活。受到新冠疫情影響,日本政府取消了11日的追悼儀式。當年的9級地震引發了海嘯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同時也引起了在東日本福島地區的第一核電站爆炸。由於核輻射等問題,對福島核電站的修復工作依舊在進行中。
  • 劫後餘生:3.11東日本大地震親歷記(上)
    JCICC編輯部註:本文是JCICC編輯部成員在2011年3.11東日本大地震的親身經歷,在大地震發生之後一周時寫成。
  • 《太陽之下》:在朝鮮拍攝「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 ︳穀雨訪談
    關注者中,就包括俄羅斯紀錄片導演維塔利·曼斯基(Vitaly Mansky)。看到電視上的太陽節慶祝畫面,他想起了自己2013年在平壤拍攝紀錄片《太陽之下》的日子。《太陽之下》講述的是8歲的朝鮮女孩珍美加入少年團,參與2月16日光明星節(註:金正日誕辰)慶祝活動的故事。朝方在拍攝過程中提供了劇本、演員和指導,還審查了每天拍攝的素材。作為外來導演,曼斯基看似什麼也做不了。
  • 拍武漢紀錄片的日本導演:想把真實武漢傳達世界 日本反響很大
    撰稿 | 記者 陳晨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開篇,日本導演竹內亮在武漢見到的第一個受訪者對他說,「我做過核酸檢測了,沒事。」竹內亮對這一場景記憶猶新,他知道武漢人經歷了什麼。在此之前,竹內亮在日本做了十幾年的紀錄片導演,後來又隨妻子定居南京。
  • 日本民眾悼念「3·11」大地震遇難者
    3月11日,在日本巖手縣,人們手持燈籠悼念「3·11」大地震遇難者。 當日,日本多地民眾悼念2011年「3·11」大地震及海嘯遇難者。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北部海域發生9.0級地震並引發特大海嘯,共造成約1.6萬人遇難,2533人失蹤。
  • 日本紀錄片導演:拍攝真實有趣的中國是我的初心
    從那時起,他開始以外國人的視角拍攝中國,帶著「你住在這裡的理由是什麼」這樣的好奇心,記錄下一個個真實的故事和動人的瞬間。今年,他因為拍攝《好久不見,武漢》等疫情紀錄片走紅。「想把真實的中國拍給全世界看」是他的初衷,也是他最想做的事情。日本紀錄片導演 竹內亮:我是竹內亮,來自日本的拍紀錄片導演。現在住在南京。
  • 紀錄片《偶像》:那些月收入低於一千的音樂人 | 穀雨計劃
    穀雨:拍攝對象有怎樣的選擇標準? 王大維:要有能量,這也是《偶像》這部紀錄片想要傳遞給觀眾的感受。 穀雨:如今獨立音樂像獨立電影一樣,界限似乎越來越模糊,你是如何看待「獨立」這個標籤的?穀雨:介紹一下你了解到的獨立音樂圈吧? 王大維:局限的困境,無限的希望。 穀雨:你覺得《偶像》這一系列獨立音樂紀錄片和之前那些關於獨立音樂的紀錄片,最大區別是什麼?
  • 日本「3·11」大地震9周年 重災區重建工作任重道遠
    新華社東京3月11日電(記者郭丹 華義)3月11日是日本遭受「3·11」特大地震災害9周年紀念日。日本警察廳日前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大地震共造成15899人死亡、2529人失蹤。日本復興廳說,目前仍有4.7萬餘人在日本各地避難。福島、巖手、宮城縣等重災區的重建工作仍任重道遠。
  • 乘風破浪的2020——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的中國又一年
    11月27日,該片導演竹內亮受邀在南京大學演講時說:「因為很多日本人不相信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漢得到控制,我才想到把真實的武漢拍下來,這就是當時拍這部片子的初衷。」 竹內亮,42歲,日本千葉縣人,紀錄片導演。
  • 巖井俊二將拍「3·11日本大地震」題材電影
    擔任此次亞洲新人獎評委主席、日本導演巖井俊二東方早報6月17日報導 採訪中,巖井俊二稱自己的青春片能讓人保持光鮮水潤的狀態,而他的新作《吸血鬼》雖有點「重口味」,但他認為這還是一部愛情電影。做《情書》之前我就看了《挪威的森林》,被他的作品吸引,這對我做青春題材的作品非常有幫助。沒拍成《挪威的森林》,我並不遺憾,如果我是製片商,也會找陳英雄導演的。日本導演巖井俊二此番領銜上海國際電影節亞洲新人獎評委,昨日,他接受了記者的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