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這世界上是有天才的,他們散布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有的人抱有數學天賦傲視群雄,有的人天生敏感用色彩編織出奇妙的世界,還有的人被上帝賦予了理解世界的竅門,年紀輕輕就能演技通神,比如天才少女——麥肯娜·格瑞斯。
上次看她的作品還是去年和美隊一起出演的《天才少女》,當時就詫異,怎麼會有如此美麗靈巧的小姑娘,沒想到轉眼又來了一部《壞種》,再次大放異彩。
《壞種》是羅伯·勞自導自演的驚悚恐怖片,妻子誕下女兒後去世,單身父親大衛(羅伯·勞 飾)與女兒艾瑪(麥肯娜·格瑞絲 飾)相依為命,因為不錯的商業頭腦,家庭殷實、生活富足。
雖然自己的妹妹常常勸大衛再娶一個老婆,但他知道早熟的女兒很難接受這樣的結果,於是一直僱傭保姆來照顧艾瑪,從不提再婚的事情。
對於一貫優秀的艾瑪來說,每年學校裡的「優秀獎章」都必須是囊中之物,這一次卻落在了她認為默默無聞的同學手中。
大衛一邊擔心艾瑪心理失衡,一邊又被女兒的淡定說服,直到那個同學墜海身亡的案件成為全城最大的新聞。
接下來,女兒的班主任老師車禍身亡、家裡新來的保姆死於火災,這些拼圖無不指向他最心愛的女兒,這位不斷走向真相的父親也開始面對生與死的選擇。
事實上,《壞種》改編自1956年同名經典,一個有禮貌的小女孩,無論她要什麼總是不顧一切,甚至置別人的生死而不顧的去得到,最終帶來了終極驚悚的bad seed。
當然,這部片子的亮點其實與導演本人沒什麼關係,因為他在電影中塑造了一個無腦短路的女兒奴,順便在女兒bug叢生的案件中丟失了邏輯鏈條,可小姑娘麥肯娜·格瑞絲的演繹仍舊可圈可點,帶著幾分兒童成人化的意味,承擔了全片所有的驚悚爆點。
其間,大衛將女兒送去看心理醫生,而這位心理醫生恰恰是1956年版小女兒的扮演者,聽到她笑著對艾瑪說「你和我小時候一模一樣」時,不由得心底發涼。
前兩天剛好在生活裡遇見一個「活的」天才,十二歲來讀本科生的高數,我問他「你會和同齡人玩嗎」,他回答:「我對小孩子過敏。」
聽到這個回答,我心裡完全沒有對天才的認同與羨慕,反而是一種說不上來的恐懼,一如尼爾·波茲曼闡述的《童年的消逝》,當成人化的兒童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我們的生活裡、父母們對「懂事」「聰明」引以為傲時,誰又來幫孩子們找到無憂無慮的快樂童年呢?揠苗助長固然不是好事,可那些超速生長的好苗子,就必須丟棄享受純粹童趣的資格嗎?
我也想勸勸天才兒童們,成年人的世界沒那麼好玩,而這個道理卻只有邁進門後才能領悟,可惜這時候,你後悔也來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