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院院士李德仁:北鬥時空體系精準助力疫情防控

2020-12-28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12月14日電 (記者 餘湛奕)圍繞新基建、5G/6G、北鬥+與+北鬥、從數位化到智能化四個部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李德仁13日在2020年大數據科技傳播與應用高峰論壇上,發表了主題為「論產業數位化與數字產業化」的主旨演講。

在演講中,李德仁認為,北鬥時空體系能精準助力疫情防控。據他介紹,醫院建設、物資運送、巡防管控……面對疫情暴發,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快速響應,融入多項疫情防控工作之中。北鬥高精度定位設備,確保火神山和雷神山醫院的測量標繪工作迅速完成;基於北鬥的無人設備,既能運送醫用物資又能實現防疫作業。北鬥馳援,讓防控工作更加高效精準。使得人們戰勝疫情的底氣和信心更足。

此外,李德仁還提出「疫情蹤」APP的設想——能在手機上自動生成健康卡,輔助疫情精準防控,引導個人安全出行,助力有序恢復生產。他同時介紹了這款APP的主要思路和技術路線:構建病例時空軌跡與地理環境資料庫、用戶個人活動點時空信息採集、病例與用戶活動時空信息的匹配度與潛在環境風險分析風險提示及預警防控。例如,這款APP可以應用在老年人生活助理方面。智慧型手機大數據的上下文思維引擎,能自動理解老年人每日的獨立活動,進行心理學、生理學和行為學分析。(完)

相關焦點

  • 李德仁院士:北鬥系統可助力疫情防控
    來源:中國科技新聞網中國科技新聞網12月13日訊(趙芙瑤)在2020年大數據科技傳播與應用高峰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仁發表了主題為「產業數位化 數字產業化」的演講。演講共圍繞新基建、5G/6G、北鬥+/+北鬥、從數位化到智能化四大板塊展開。演講中李德仁表示,此次演講的幾大板塊對於疫情防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常態化疫情防控服務體系可以讓城市更智慧。未來,可實現精準定位的北鬥系統可以代替物理空間的封城,在網絡空間建設基於時空大數據的國家級疫情防控服務體系。
  • 兩院院士李德仁:北鬥系統可助力疫情防控服務體系建設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李德仁在「產業數位化 數字產業化」演講中表示,5G在智慧城市、自動駕駛、遠程醫療、智能電網等領域可以有非常廣泛的運用。他提到,我們可以有很多行業,如果要聚攏起來,可以利用視頻、VR、AR、工業網際網路、物聯網等創造新的商業模式。
  • 專訪兩院院士李德仁:沒有想像邊界的北鬥
    來源:中國科技新聞網中國科技新聞網12月16日訊(趙芙瑤)他是攝影測量與遙感學家;他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同時他還是武漢市科學技術協會主席、武漢·中國光谷首席科學家。他長期從事遙感、全球衛星定位和地理信息系統為代表的地球空間信息學的教學研究,提出了處理測量誤差的可靠性和可區分理論和空間數據挖掘理論。
  • 12位院士聚漢參加首個中國北鬥應用大會 力推「北鬥重鎮」武漢成...
    與會院士祝賀大會召開。長江日報訊(記者李佳 通訊員張珊妮)9月23日,中國北鬥應用大會暨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第九屆年會在東湖高新區開幕。作為「北鬥重鎮」,此次大會吸引了12位院士來漢。據介紹,該大會以「推進北鬥應用,壯大新興產業」為主題,參會人員達500人左右,旨在推進北鬥在各行業廣泛應用,助力武漢市成為北鬥應用示範城市。「我們與武漢市反覆磋商決定,在漢召開此次盛會。」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會長於賢成介紹,雙方期望加快武漢恢復經濟發展,而衛星導航尤其是北鬥應用作為高新應用產業,是武漢發展經濟的新動能。
  • 「大師風範」李德仁:秀出遙感技術的力量
    王之卓稱讚李德仁:「獲得了前人所沒有解決的創造性成果。」李德仁把粗差發現的理論上升到粗差和系統誤差區分的理論上,榮獲了聯邦德國的「漢莎航空測量獎」。今天,在時空大數據時代,人們還要用李德仁的理論來校正自己的空天大數據智能處理系統。他以智慧和勤奮叩開了權威之門,實現了超越前賢的夢想。
  • 羅公利會見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仁
    11月30日,校黨委書記羅公利會見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仁。羅公利對李德仁院士的到來表示歡迎,介紹了學校近期發展情況,希望李德仁院士為學校測繪學科提供支持與幫助,幫助相關學科發展和提高。李德仁院士對學校相關學科的發展成就表示讚賞,表示願意與山東科技大學加強交流與合作,為學校的發展作出貢獻。測繪學院黨委書記秦昌盛、院長陽凡林參加會見。會見後,李德仁院士應邀為學校師生作了題為「新基建時代地理信息產業的機遇與挑戰」的報告。
  • 姜家營村:「圖卡表+信息化」助力疫情精準防控
    姜家營村:「圖卡表+信息化」助力疫情精準防控 2020-02-29 11: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科技戰疫:「北鬥」亮晶晶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中,一系列創新技術派上了大用場,這其中也包括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新華社發精準定位,提高醫院建設、防疫作業效率疫情分布在哪個時空點,防控工作就必須定位、進入、控制這個點。「北鬥」作為我國自主建設的衛星導航系統,為此提供著高精度、點對點的時空服務。建設武漢市的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分秒必爭。
  • 中國測繪學會:【PPT分享】李德仁院士|測繪遙感與智能駕駛
    中國測繪學會:【PPT分享】李德仁院士|測繪遙感與智能駕駛 2020-07-06 21: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用地圖大數據助力精準防控,專家詳解如何製作「圖說疫情」
    疫情期間,一些平臺都推出了專門製作的疫情地圖。在杜明義看來,疫情地圖不僅僅是患者人數和所在地理位置信息的簡單疊加。藉助空間信息技術製作專業的疫情防控地圖,用地圖大數據為精準防控提供支撐,是他和團隊的初衷。 「這是我們利用截至到2月23日的數據製作的京津冀感染風險指數圖。
  • 助力疫情防控,浙裡「高校力量」在行動!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關鍵時刻 浙江高校師生積極行動起來 發揮專長優勢 助力疫情防控 一起感受 在抗擊疫情中的「高校力量
  • 樊嘉院士:「一弦一箭一願」——後疫情時代的「中山諾言」
    疫情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尤為迫切。防控疫情,守護生命,這是每個醫務工作者的職責。無論是援鄂一線,還是醫院防控,「中山人」都全力以赴,不負使命,不畏前行。目前,疫情防控進入新階段,如何進一步精準施策、科學防控,為復工復產復市與社會平穩有序發展提供有力保障?我們將以「一弦、一箭、一願」,書寫後疫情時代的「中山諾言」。
  • 北鬥三號「收官衛星」成功發射 李蘭娟院士攜抗疫英雄現場見證
    中國6月23日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北鬥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 胡煦劼 攝中新網西昌6月23日電 (王玉磊 李宜衡 劉宇英)中國23日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北鬥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四川省抗疫英雄、脫貧攻堅和青少年學生代表,以及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參加過百次以上航天發射代表們在現場見證了此次重大發射。中國6月23日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北鬥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攜抗疫英雄在現場見證這一重大發射。
  • 北鬥產業化提速,千尋位置發布城市級時空智能作業系統
    在本周成都舉行的第十一屆中國衛星導航年會期間,千尋位置發布代號「崑崙鏡」的時空智能作業系統,這是首個支持城市級大規模時空感知、計算和協同的作業系統,能在廣域、統一的時空基準之上,提供高精準的實時定位、高清晰的動態地圖和高準確的時間同步能力,是城市數位化和智能化的新基礎設施。
  • 河南星創天地精準助力疫情防控和春耕生產:當好農民的「科技大管家」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尹江勇「這次疫情期間,我種的200多畝小麥多虧了星創天地,從打藥除草到網上代購物資,跟『大管家』一樣跑前跑後,今年春耕才沒掉鏈子!」3月17日,周口市項城市王明口鎮孔莊的種植戶孔鵬告訴記者。
  • 李德仁:實現無處不在的高速通信我們需要為6G努力
    12月13日,「百年變局數勝未來」2020年大數據科技傳播與應用高峰論壇在湖南衡陽開幕,眾多院士專家齊聚雁城,助力衡陽尋求解鎖高質量發展的「創新密碼」。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李德仁在《論產業數位化和數字產業化》主旨演講中表示,5G在智慧城市、自動駕駛、遠程醫療、智能電網等領域可以有非常廣泛的運用。李德仁提到,地球70%是海洋,30%是陸地。
  • 醫渡雲數據智能化技術助力疫情防控實現"三早"
    在疫情期間,醫渡雲始終站在抗擊疫情的第一線,協助國內十多個城市,迅速建立起新冠肺炎疫情監控平臺,通過AI技術輔助多地政府開展有效的動態監測和疫情研判,實現對當地疫情的早發現、早預警、早阻斷,有效助力政府精準施政,為制定復工復產政策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 千尋位置推「崑崙鏡」時空智能作業系統 加速北鬥產業化進程
    據介紹,千尋位置「崑崙鏡」時空智能作業系統,是首個支持城市級大規模時空感知、計算和協同的作業系統,能在廣域、統一的時空基準之上,提供高精準的實時定位、高清晰的動態地圖和高準確的時間同步能力,是城市數位化和智能化的新基礎設施。
  • 2021兩院院士增選,一共161個名額,顏寧卻仍大概率落選!為何?
    「兩院院士」是我國科學領域的最高學術稱號,代表了某一個領域的權威。截至2019年「兩院院士」增選,我國共有科學院院士833人,工程院院士924人(註:均不算外籍院士),咋一看每個省份平均可以分到56.7名院士,數量似乎相當可觀,但如果與全國近3000所高校、1700萬教師隊伍相比較,又實在有點「少得可憐」!所以每一位院士的當選都殊為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