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連科:對女性過度讚美就是傷害

2020-12-27 瀟湘晨報

△閻連科。

「完成了愛之後,再去完成自我價值,你就再也丟不掉什麼東西。可是如果你先完成自我價值,那很慘,因為你的事業已經到頂。」近日,伊能靜在《乘風破浪的姐姐》相關的採訪中這麼說。

如果她就此打止,或許不會陷入爭議,但她在稍停頓之後,繼續說了下去:「那就會像梅豔芳,因為她一輩子都在尋找愛,連她最後已經瘦成那樣,她在臺上都要穿著白紗,人生不能倒過來。」

伊能靜說的,是2003年春天,梅豔芳的最後一場演唱會。那場演唱會上,早就檢查出患了癌症,知道自己時日無多的梅豔芳穿著白色婚紗。

「我穿婚紗好看嗎?(臺下:好看!)但是,錯過了時間了,十分可惜。我也曾經有數次穿婚紗的機會,但是自己錯過了。每一個女性的夢想,都是擁有自己的婚紗,有一個自己的婚禮,我相信自己已經沒機會了……」梅豔芳吐露的這段心聲,讓她的粉絲們至今一回想就唏噓不已。

類似的唏噓,我在看閻連科的新書《她們》時也有,不過,讓我唏噓的,不是書中的她們錯過了穿婚紗的機會,而是她們中的大多數在「穿婚紗」這件事上,並沒有多少自由;穿上婚紗之後的自由,也沒有多少。

撰文/瀟湘晨報記者劉建勇

相親促成的婚姻,幸與不幸,靠老天爺恩賜

在《她們》這部主要是書寫家族中的女性的散文集中,閻連科首先帶到大家視野中的,是和他相親的那些女性。

就像他說的,「一個孩子從不吃飯而長大是樁奇怪的事,一個人不經男女而成熟,也是一樁奇怪的事。」這些原本和他的生活不相干的女性,正是因為相親這種古老的活動,讓她們和他有了關聯。

在《她們》的第一章裡,閻連科寫了某次帶著兒子回老家,偶遇當年相親對象的事。鄉間路上,眼看就要狹路相逢,情急之下,他一頭躲進了男廁所。他之所以寧願躲進這「人類的一處汙地」,也不願意與曾經的相親對象打照面,是因為這位與他相親的女性,是眾多相親對象中,接觸最深的一位,也是他頗為內疚的一位。

但這最深的接觸,究竟有多深呢?媒人帶著姑娘去了閻連科家裡,姑娘給閻連科家裡打掃了一下衛生、一起吃了個飯,閻連科母親給女方家人100元訂婚彩禮,念過小學二年級的姑娘給閻連科寫了幾封夾雜著拼音的信,並寄了一張照片,在部隊成為作家的閻連科給姑娘也寫了幾封無關風月的信。僅此而已。然後,頗為猶豫的閻連科在聽說了如果以後女方要因為婚姻問題來部隊鬧,對提幹影響很大之後,正處於提幹關頭的閻連科終於鼓起勇氣寫了封分手信。

幸虧這位姑娘心善,沒有把閻連科當成陳世美,沒去部隊去鬧,只是感嘆了一句「我只怪我沒有好好讀過書,只怪我命不好。只怪我們都是農民誰都想過上好日子!」

如果閻連科沒有給她寫退婚信,她的這個沒有愛情的婚姻會讓她過上好日子?

因為農村出身,且前途並不明朗,閻連科的相親大多數是屢相屢敗。失敗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原因,是那個時代的相親對象,沒有相互了解這一過程,成或不成,都是一面之後就要給出答案。至於之後,婚姻的幸福或者不幸,完全靠老天爺的命運恩賜。

在那個年輕人對自己的終身大事都沒有多大選擇權的時代,閻連科在相親時因為懦弱而沒有說不願意,好在他最終勇敢地終止了他並不樂意的似是而非的婚戀關係,既拯救了自己,也拯救了對方。

如果閻連科當初沒有說不呢?

《她們》中的第七章,一個叫王萍萍的女人,相親時因為男方帥氣就同意了婚事,後來才發現男方不僅好賭還經常偷盜,某次被家暴之後,她把丈夫給毒死了,埋在廚房。

如果王萍萍婚前有足夠的時間去了解對象,如果她在了解了對象是什麼樣的人之後,在結婚之前像閻連科那樣勇敢地說不,或許,悲劇就不會發生。

世上沒有一個「如果」會變成現實。如閻連科所說,在婚姻主要靠相親促成的年代,兩個陌生男女被約到一起,以準結婚對象單獨面對的那刻,「戀愛」便開始了,只是,若干年後,他回憶起來,這戀愛「如盛開在那個季節中的泡桐花,美得宛若一場尷尬而壯觀的笑」。

用「謹慎道德論斷」的寫作來寫女性

與閻連科以前充滿張力的作品不同,《她們》寫得有點溫柔敦厚。

即便是和他母親長期不和的四嬸,也被閻連科視為一種鄉村女性的標高而加以肯定:其一,這位被妯娌們評判為「小心眼」「記仇」並「小氣」的女性,嫁過來之後很快成為四叔的總管、主任和帳房先生,實現了女性當家做主;其二,四叔退休之際,全世界的人都覺得應該讓兒子去接班,可四嬸舌戰群雄,說應該讓女兒去接班,並且最終是讓女兒接班進城了;其三,四嬸在與閻連科母親鬧彆扭的時候,死活不肯和解的理由是因為覺得閻連科家是「人上人」,需要有尊嚴地和解,需要「強者」先低頭。

正是四嬸的這種尊嚴的自覺性,打動了閻連科,在他的運作下,「強者」先主動示好,兩家又和好如初。

除了家族中的女性,在《她們》的第七章中,閻連科寫到的女性,大多不是世人眼中「正面」女性形象,在世俗眼中,她們甚至是被背後非議的——有為了追求「夫妻生活和諧」而勇敢離婚私奔的;有因為男友一輩子都買不起手錶,她設立目標攢夠100個手錶作為定情信物給對方,為完成目標而不惜去做性工作者;還有為了同性戀人約會,受到丈夫阻攔而把丈夫當成情敵乃至激情殺人……這些女性,因為她們呈現出的真實的個性、勇敢的表達,而獲得了閻連科的同情、惋惜,乃至部分的肯定。就像他對追求個人性福而離家出走的那個女人所評議的那樣——「然無論如何說,她身上還充滿著一個女人面對世界的靈視和尖銳,是我家鄉土地上獨一無二,與眾不同的女性的超然和光。」

就像面對一片原野,閻連科看重的是每種植物在陽光下的生長姿態、而非判斷它是否有毒無毒那樣,他看重的是女性本身「自我意識」的生長,而非簡單粗暴地掄著道德大棒論斷。

正是因為這種「謹慎道德論斷」的寫作,讓讀者能夠進入到《她們》中的女性們所在的命運場景中去感受和思考。

「我們從沒思考過母親作為女人有什麼權利」

在《她們》的自序中,閻連科坦陳,10年前他出版《我與父輩》時,即有做出版的朋友再三攛掇他寫一本關於家族女性的書。他之所以沒有硬著頭皮去寫,是因為他覺得關於母輩和姐姐、妻子、嫂子及表姐、表妹們,還有這之外的「她們」,「似乎熟悉卻又陌生著」,「無從知也就無從寫」。

閻連科等待了10年。這10年,閻連科說不是自己釐清曉然了一切,而是忽然有一天,「看見母親、姐姐們在哭啼、微笑時,也有女人在千裡、萬裡之外同一時間和她們一樣哭啼和微笑」。他決定「寫下她們的哭,她們的笑,她們的沉默與瘋狂,她們的隱忍與醒悟。寫下她們在這一端哭哭笑笑時,另一端的哪兒會有哭笑、顫抖和舞蹈」。

閻連科在和張悅然等人聊及他的這部作品時提到,像他這樣出生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男作家,很難有誰能寫好女性的。

「這是中國男作家的一個集體的短板。不能更豐富、更尊重地去認識文學中的女性,這不僅是能力,也是生活本身和我們作家自身的不自覺性決定了只能如此。」

接著,閻連科解釋,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一方面,從生活本身來說,在中國,女性的處境是非常微妙的,反映到文學好像是只能或必然是那樣;另一方面,作家大約也很少去主動、自覺地思考這個問題」。

為此,在寫作這本書之前,閻連科翻看和精讀了不少關於女性主義的書,這些書讓他面對女性時,「有很多不同的思考」。

他的這些不同思考,除了上述的「謹慎道德論斷」外,還包括他的「拒絕讚美」的反思姿態。

在《她們》的第六章《母親》,第七章《第三性——女性之他性》裡,閻連科對這種模式提出了非常尖銳的反思,尤其是在《勞作與女性生命學》一節中。閻連科對勞作之於鄉村女性的損害,他不是讚美,而是控訴:「在鄉村的田野和院落,忙忙碌碌,不知不覺間,人就未老先衰了。」因為過度的勞作,他母親身上長滿了各種各樣的脂肪瘤。

母親只是眾多無名無姓的「她們」中的一個,母親提到了當年大集體去修水庫的時候,每每說到婦女都被「解放」到壩上勞動時,總是一臉嚴肅地說:「那時候把婦女也不當婦女看。」在當時的輿論中,就是這種殘酷的勞作,被包裝成「婦女也能頂上半邊天」,被樹立成典型。

這樣的「鐵姑娘」「花木蘭」的故事,曾長時間地在我們的主流敘事中得到讚美和頌揚。但閻連科有了他的不同的思考:「對女性過度讚美已經是對女性過度的傷害。我們對女性、對母親,就是給她勳章,但從來沒有思考過母親作為女人有什麼權利?」

正是有了這樣的思考之後,閻連科才開始動筆,《她們》才和以往文學作品中的她們不大一樣。

對話

為家族犧牲過的女性,我們能為她們做些什麼呢?

瀟湘晨報:您身為男性作家書寫「她們」,在創作時會遇到哪些挑戰?

閻連科:沒有什麼挑戰。我知道我是寫散文,而不是寫「女性主義」,此前,我幾乎沒有讀過什么女性主義的著作,這主要就從劉劍梅那兒借到了七八本關於女性主義的各種書籍,有的細讀,有的了解。這種閱讀和了解,除了彌補自己對女性主義的一無所知,就是如何在寫作中磨去、割除「男性主義」或「男權意識」,讓自己對女性有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尊重就是一切,有了這份尊重,這本書就寫起來沒有難度了。

瀟湘晨報:《她們》的寫作對象跨越三代。面對幾代中國女性的人生境遇,您最大的感觸是什麼?

閻連科:《她們》是寫了幾代的女性,但一定要記住,它是寫了那塊土地上的幾代女性,是那種文化上的幾代女性的命運和很簡單的思考。那塊土地上的女性,當然也是中國女性的參照和縮影,但中國太大了,南北文化的差別、城鄉文化的差異,沿海地區和南北方文化的差別,內陸地區和邊境地區的文化差別,還有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別。這些文化的差別,也決定著女性的差別。我所幸運的我是河南人,中原地區,這兒的文化在中國有一定代表性,所有那塊土地上的城市的女性也一定有代表性。

瀟湘晨報:認為家鄉那片土地上的女性經受了更多的苦難,但「她們」最終卻沒有淪為祥林嫂那樣的抱怨。那個年代的女性樂觀的原因是什麼?

閻連科:她們中間有很多祥林嫂那樣的人,比如《她們》中我的大姐、表姐。比如《她們》第七章中的「方榆花」。我其實沒有迴避這些,只不過在這本書中,我的視角不讓我把過多的筆墨放在這一點,而是更多地關注了她們樂觀、堅韌和面對男人和命運的獨立和微笑。

瀟湘晨報:我們感觸於《她們》中家族女性的犧牲和偉大,但同時又想問,我們能為這些為家族犧牲過而不自知的女性做些什麼呢?

閻連科:我們不能為中國的女性做什麼,但是有一點,如果我們能對現實生活中的女性——無論她是都市人還是鄉村人,她們是八十歲還是幾歲十幾歲,我們做什麼都不如對她們有幾分理解和尊重好。

尊重是最應該做的和改變的,如果大家讀了《她們》,在對女性的尊重這一點上有一點改變和變化,那麼這本書就有些價值了。

【來源:瀟湘晨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閻連科談新作《她們》:無意女性主義,只想理解為人的她們
    書中,作者回憶了母親、姑姑等母輩的生活故事,也書寫了同輩的姐姐、嫂子們的生活,一直寫到與孫女輩的相處,寫到了女性人生的不易和女人個性中的光輝……我們從中可見生命的延續與歲月的變遷,以及新時代以來女性變化的生存條件與不變的生活困境。 早在10年之前就萌發了書寫《她們》的念頭,可閻連科卻遲遲無法動筆,因為隔著性別的差異,「她們」讓閻連科覺得熟悉而又陌生。
  • 永恆之女性引導我們上升 閻連科新作書寫「她們」的平凡與偉大
    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十年前寫完《我與父輩》後,做出版的朋友再三攛掇、鼓勵閻連科,希望他趁機再寫一本關於自己家族女性的書。但閻連科覺得時機還不到,「因為我不想把我家族中的女性寫成父輩一樣的人。閻連科十年之後,他終於提起筆,將文字投向世代更迭中女人的命運。2020年5月,閻連科出版了長篇散文《她們》,寫了家族中幾乎所有的女性:大姐、二姐和嫂子、姑姑們、娘嬸們、母親、孫女,甚至還包括他年輕時談過的對象。
  • 閻連科《日熄》獲第六屆「紅樓夢獎」首獎
    與此種辯思和詰問相似的是閻連科最新的長篇小說《日熄》。小說《日熄》罕見的以夢遊進入、展開和鋪陳。小說的全部,就是描寫伏牛山脈中的皋田小鎮,在酷熱辛勞的夏,夜,幾乎全鎮和鎮外的人們,都開始了夢遊。以此,使各色的人在日光中從不展現的靈魂,在夢遊中都盡情的展覽。最後,夢遊中有幾百人都由於各種原因而死去。小說的敘述者,是一個叫李念念的十四歲男孩。
  • 閻連科:終有一日,我們會如父輩般老去
    但父輩們似乎毫無選擇,他們的一生就是奉獻給了那片土地,那座村子,還有他們的兒女。年少時,閻連科一直想離開村子,他對城市有種強烈的渴望。二十歲,他因為當兵如願離開家鄉時,有一種難言的激動和興奮。 後來,閻連科開始了真正意義的閱讀和寫作,還成功地發表了不少作品。當一切開始好轉的時候,他的父親就撒手人寰了,都來不及享受什麼。
  • 對明星的過度保護無異於傷害
    他的及時道歉當即被網友接受,一方面是因為他勇於認錯,態度誠懇,另一方面也道出了事件的主因,主辦方對明星的保護明顯過度。無獨有偶。日前葛優在參加新片宣傳時遭遇同樣尷尬。護送他進場的工作人員頻頻作出「伸手護主」的誇張動作,葛優看不下去:「不用這麼攔著,沒有人。」
  • 女性醫護人員剃光頭出徵:被讚美的逆行者,被忽略的女性
    對於這個問題大家也有不同看法,有人認為這是特殊時期的特殊安排,可以理解;也有人覺得可以請理髮師給姑娘們剪個漂亮的短髮,沒有必要剃光頭;也有人質疑,剃光頭可能留下細小傷口,反而帶來風險......而相對於這樣的爭議,大家更反感的,是對於這一行為過度的讚頌與煽情。這種觀念,甚至也從醫護群體延伸到了抗疫後方。比如,在濟南就向各單位提議,延遲開學期間雙職工家庭以女方為主在家看孩子。
  • 閻連科 | 通過寫作進城之後,又想成名成家
    閻連科,1958年8月出生於河南洛陽嵩縣田湖瑤溝,中國當代作家 。1985年,在河南大學政教系畢業。1991年,在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畢業。199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97年,發表中篇小說《年月日》 。
  • 不能讓過度投餵傷害野生動物
    因為遊客過度投喂,導致遊弋在杭州西湖上的鴛鴦被撐死了很多隻。消息傳出後,引發了關於如何投餵野生動物的討論。與此同時,北京野生動物救護中心通過冬季調查發現,北京各大公園也存在遊客過度投餵鴛鴦的現象。該禁止還是該疏導?對此專家表示,人類與野生鳥類應和諧相處,即便有良性互動也需要科學引導。
  • 讚美女性最好的5個話術技巧,男人必讀!(建議收藏)
    另一方面,女性的內心本就柔軟,如果聽到一些讚美的話很容易對說話者產生好感。如果你對女性的讚美說到人家心裡去,那麼就很容易贏得女性的好感。但是,不要以為多說奉承、讚美的話女人就會對你產生好感,不恰當的讚美也而會讓對方對你產生反感。
  • 試管嬰兒對女性身體有什麼傷害?盤點網傳試管嬰兒對女性的危害
    做試管嬰兒是否會對女性的身體造成危害?這個問題一直以來都有兩種不同的聲音:有的人認為試管嬰兒對女性沒有任何傷害,有的人認為它會影響女性身體狀況。今天齊康喜孕多小編就來盤點一下網傳的試管嬰兒對女性身體危害的爭論。 1、試管嬰兒促排卵會加速卵巢衰老?
  • 夫妻生活「過度」,可能給身體帶來3個「傷害」,男女儘量少衝動
    什麼是性生活,就是要有健康的,有規律的,這樣不僅可以使我們的身體健康,還可以增進彼此之間的感情,甚至我們可以預防一些疾病,起到一些效果。夫妻之間要適當的進行性生活,對我們雙方之間也有好處,比如身體愉悅,心情舒暢,身體健康。但是性生活頻率太高,太頻繁,就會使我們的身體出現一些問題。夫妻生活過於頻繁,會給帶來以下幾個傷害,所以我們儘量的避免衝動。
  • 人民網評:女性逆行,尊重比讚美更重要
    且不論具體是非,這確實提醒了人們——在呈現女性逆行的時候,尊重比讚美更重要。 據上海市婦聯2月12日統計,出徵武漢的醫生,超過50%是女性,護士更超過90%;山東省婦聯11日統計該省援鄂醫療隊的1385人中,近六成是女性。國有疾,民有痛,此時此刻,中國女性身為國之棟梁,扛起的何止是半邊天?
  • 《她們》:「瑤溝系列」的女性,生命延宕與變遷耀出的生活真諦
    生長於河南鄉村的農民之子閻連科,極為熟知鄉土世界,對底層農民的生存狀況和精神狀態有著切實感受和體驗。寫作伊始,他的視野裡就是鄉土大地上那些默默承受著各種天災人禍的「勞苦人」,他懷著巨大的同情,用悲憫的筆調描繪出被歷史所遮蔽的中原農民殘酷的生存本相。
  • 【科急送】得到讚美較少的女性體重平均增加了4.5磅
    說到秘密,不得不提海底針般的女人心了~那男人呢?比如給他寫張思念的小卡片。4.一起吃大餐。5.陪他見朋友,參加聚會。  比起男人一堆的「夢想」,女人顯然要簡單得多,女人每天都在糾結「該穿什麼」,英國一家服裝公司調查了女性每天在穿衣上所花費的時間,發現女性每個工作日早晨花費12分鐘挑選衣服,周末早晨耗時10分鐘,外出約會耗時27.5
  • 過度保護也是一種傷害(親子教育)
    在教育問題上,父母有很多的誤區,然而最讓人防不勝防的就是對兒女過度的保護。首先,從情感和理智兩方面來說,保護孩子是為人父母者的天然本性,也是他們的應盡之責;再者,作為孩子信仰的監護人,父母也覺得有義務保護孩子脫離一切罪惡的環境,以保守他們的信仰純潔。然而,問題的根本總讓人不那麼容易察覺。越是看起來正確無比的事情,就越不容易發現其中潛藏的危機。
  • 一問到底:過度照射紫外線會對人體產生哪些傷害?
    一問到底:過度照射紫外線會對人體產生哪些傷害?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過度的照射紫外線會對人體造成哪些傷害呢
  • 過度投餵,關愛會變傷害
    本報特約評論員 陳 年近日,「遊客過度投餵撐死西湖鴛鴦」的話題引起網絡熱議。據媒體報導,杭州西湖投餵點近幾年逐漸成為網紅地,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遊客前來投喂,並因此出現鴛鴦被撐死的情況。統計顯示,截至2020年底,西湖有鴛鴦260隻,較前一年減少76隻,其中不少都是因為過度投餵致死。投餵動物是很多景區和動物園的必備項目,能讓遊客在與動物的友好互動中展現愛心、收穫愉悅,因此深受歡迎。然而,凡事過猶不及。近年來,因遊客亂投亂餵及過度投餵造成動物傷亡的事件屢有發生。
  • 「素媛」案原型罪犯出獄:過度關注,對受害的她也是一種傷害
    為消除市民不安情緒,政府決定在他住所附近加裝3700個攝像頭,並在他家附近1公裡內設置女性安心區域,由機動巡邏隊執勤。01《素媛》這部電影是由真實故事改編而來,在看這部電影時,為這個懂事的八歲女孩感到心痛。
  • 讚美女性美德的十個成語
    值此三八婦女節來臨之際,末學也想寫一篇相關的文章,讚美我們的女性朋友們。自古以來,我們中國的文化就重視品德修養,而不重視美貌。可最近一百年來,西學東漸,大家盲目跟風,忘了老祖宗的教導,只注意外表之美,而忽略了內在德行修養的培養。今天末學挑選了十個古代形容女性美德的成語,分享給大家。一,冰清玉潔。
  • 真正傷害我們皮膚不是化妝,而是過度卸妝
    越是皮膚不好,則越想化妝遮蓋臉部的瑕疵,而結果就是臉部皮膚越來越糟糕,尤其是對於我自己這種油皮痘痘肌,總有遮不完的痘痘和痘印,還好覺悟得早,爛臉不算特別嚴重!那麼化妝對於我們皮膚的傷害真的很大嗎?我給出的結論是:不正規的化妝品對皮膚的傷害肯定是巨大的,而正規的化妝品對於皮膚的傷害是微乎其微的,但同時的確不利於皮膚的修復,例如皮膚屏障受損、炎症痘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