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受到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保護,美國的新聞自由度相當高——美國唯一的新聞審查制度就是要避免公眾直播節目的髒話部分。歌后麥當娜的一次訪談直播中,連續爆了很多粗口,讓大家都瞠目結舌。這個事情導致了美國所有直播節目的髒話部分全部要用「嗶——」聲蓋住;另外所有的直播節目都因此延時幾秒播出,以方便消聲。
關於「嗶——」其實有個專業名詞,叫做「千周」,指的是1KHz的聲音信號。它屬於電視系統裡唯一的聲音預置信號,最主要的作用是調試音量電平,同時也表示真正的「空白」(靜音不是空白)。
「嗶——」的來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60年代的華納公司,動畫片《兔巴哥的故事》中有一角色叫BB鳥,號稱世界上跑得最快的鳥,它的叫聲就是「嗶——嗶——」,歪心狼總是想抓到它但屢試屢敗。後來的《撲殺天使小骷髏》由於咒語是「嗶嗶嚕嗶嚕嗶嚕嗶嗶嚕嗶」而被稱作「被「嗶——」次數最多的作品」或者「動漫『嗶——』王」,這些都為「嗶——」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通常使用「嗶——」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1、保護個人隱私。比如某個節目中介紹犯罪案件,提到與之相關的未成年人,在採訪時,受訪者通常會直呼其名,但是電視、廣播節目要儘自己保護未成年人的責任,在提到這個名字的時候就用「嗶——」聲蓋過。
2、避免敏感話題。節目播出機構出於審查的目的,將一些禁止談論的政治話題或文化話題消音以後大家心知肚明就可以了。
3、排除無關內容。如主持人在念觀眾來信時有一些負面評論的信件,這些信件的來信者就用消音處理,避免產生不必要的麻煩。
4、消除髒話髒字。按照規定電視臺播出的節目不允許出現髒話,但採訪時受訪者通常由於情緒激動等原因說出一些不雅的言辭,或者剪輯是隱蔽拍攝,畫面中人物語言習慣帶有髒話,這些話也一律用消音處理。
5、規避版權問題。很多談話節目中往往涉及到某些具體事物或商品,由於可能有侵犯版權或引起不必要糾紛的嫌疑,故採取消音處理。後來也被泛濫用在動漫作品的惡搞上。很多動漫裡有大量對其他作品致敬或惡搞的內容,涉及到相關版權的詞句,就以「嗶——」聲蓋過。
試想一下:如果直接靜音來蓋過髒話,那麼很容易讓人以為是電視信號出了問題引起不必要的投訴。用「嗶」聲就可以讓你明白電視並沒壞,只是把髒話蓋過了。
神奇的一點是,如果將電視信號的泛音部分通通去掉,只剩下基頻波,出來的聲音就是「嗶——」。這是機器最容易實現的聲音,在自然界中卻極少能聽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