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影院裡看完《銀翼殺手2049》出來,蠻難過的,又找回了第一次看老版——雷德利·斯科特導演的《銀翼殺手》(1982)的感覺。
更讓人難過的是,如此高品質的電影,在國內相對代表大眾聲音的貓眼上,評分只有6.6,還不如《純潔心靈·逐夢演藝圈》評分7.5(貓眼需要購票後才能評分,豆瓣評分8.5,相對代表影迷的心聲)。
《銀翼殺手2049》在國內的票房也不高。上映第3天,剛過4000萬。
與此冰火兩重天的是,這部電影在北美的票房和口碑都相當高。
目前,《銀翼殺手2049》在全球票房已過2億美元。爛番茄新鮮度88%,iMDb評分高達8.5,要知道,這可是超過了老版《銀翼殺手》在IMDb的評分。
新舊兩版在IMDb上的評分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也有提到過,國內的觀眾跟北美的觀眾肯定是觀影水平不在一個層次上。並且,充斥著持續的漫改、製作續集的超級英雄片的北美院線,太渴望有創新內容的續作。
導演丹尼斯·維倫紐瓦做到了。說真的,可能也就他有野心和實力去挑戰了。
2010年的《焦土之城》,2013年的《囚徒》,2015年的《邊境殺手》(提名金棕櫚),2016年的《降臨》(入圍金獅獎和奧斯卡最佳導演),都是很巧妙地融合了藝術與商業,作出創新,又保持著作者風格的典範。
《邊境殺手》的攝影,貢獻了年度「激賞時刻」。
《邊境殺手》
回到《銀翼殺手2049》,這的確是一部對普通觀眾有一定門檻的電影,我在影院裡,不時聽到身後的一排觀眾中不斷地發出「what?」之類的鄙夷聲。可我心裡想的是,就這,已經敘事多麼簡化了啊……(攤手)
在《銀翼殺手2049》之前,渡邊信一郎執導了短片《銀翼殺手:2022黑暗浩劫》,雷德利·斯科特的兒子盧克·斯科特也拍了兩部前傳,即《銀翼殺手:2036複製人黎明》《銀翼殺手:2048無處可逃》。
《銀翼殺手2049》的故事發生在《銀翼殺手》的30年後。上面三部短片主要目的,是為了講述三十年中發生了什麼。
在2022年,由於人類屠殺複製人,複製人發起反抗在洛杉磯投了核彈,引發了「大停電」事件,所有有關複製人的數據信息都沒了。
《銀翼殺手2049》的故事就建立在這個核彈爆炸的背景上,新一代銀翼殺手、洛杉磯警察K,在追殺一款舊型號複製人的時候,發現了一個秘密。後來他追尋下去,找到了前代銀翼殺手 ——瑞克·戴克(哈裡森·福特飾)。
說實話,我看完《銀翼殺手2049》的第一感覺是蠻驚豔的:居然拍出了安哲羅普洛斯的感覺!
開場追殺老型號複製人的地方,大白,孤零零的一顆死樹。以及,2022年大停電時造就的核廢墟場景。龐大的倒地的雕像廢墟,漫天沙漠般深黃色的色調(枯樹、白霧、廢雕像,可是電影大師安哲羅普洛斯最喜歡用的元素)。
枯樹
上 《銀翼殺手2049》中的雕像,下《銀翼殺手》中的雕像
深黃色調
多種幾何元素的構圖,金黃水波蕩漾在牆壁上的場景,整部影片都擅長利用迷霧、剪影、燈光、色塊造型……總之,鍾愛遠景的導演,加上提名奧斯卡13次的羅傑·迪金斯掌鏡,影像呈現非常簡約、風格化。
末日氛圍充滿髒感、幹朽、生態系統崩潰了的洛杉磯市,與複製人華萊士公司的多金奢侈壯麗,灰白和高亮,形成鮮明對比。相同的,都是冰冷感。
華萊士公司場景
因此,有英國報紙評論說,這部電影把主流商業片做到了藝術電影的高度。
從故事上說,《銀翼殺手2049》延續了老版《銀翼殺手》的主題思想,那就是對生命的追問。探討生命的本質是什麼?是肉體、血液還是靈魂?有生命又能產生共情、移情之心的複製人能算人類嗎?還是簡單的造物主的「物」?
複製人相對人類而言的合法性、對生命本質的哲學追問,是兩部《銀翼殺手》要探討的關鍵。
《銀翼殺手2049》讓人讚嘆的是,還探討了複製人與AI的關係。虛擬的AI與複製人之間互相依靠的感情,之前《她》《機械姬》中都有探討。但《銀翼殺手2049》中K的女友,在最後一刻脫口而出的「I love you」,實在讓人心塞又動容。
讓人感動的是,所謂超越人類之外的生命所迸發的人性。
儘管如此,從更嚴格的角度來說,《銀翼殺手2049》還能做到更好。它不完美。
我至今仍懷念老版《銀翼殺手》的深刻性。那個結尾,只有4年生命的複製人羅伊,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完成了人性的升華。他在雨中的經典獨白,可以影史留名。
《銀翼殺手》中羅伊的死亡時刻
「我曾目睹你們人類難以置信的奇觀異象,我曾見證戰艦在獵戶座的端沿起火燃燒,我曾仰望C射線在唐懷瑟之門閃耀星空,然而,這些璀璨的瞬間終將是滄海一粟,一如雨中的淚消失無痕……」
從人物塑造來說,高司令飾演的複製人K的成長性沒有很突出。我們從一開始就知道、就相信他可能迸發出人性的東西。他從頭到尾都是一幅可以有悲憫之情的複製人。包括他家門上寫的侮辱性的「fuck off」「假貨」的侮辱性字眼。
K孤獨的內心矛盾應該作為最主要的落腳點,而不是成為某種意義上的犧牲自我的「英雄」。
這與老版中一開始以反面形象出現、為了延長生命不擇手段找到製作總部的羅伊,成長性上,相差甚遠。
《銀翼殺手》中 哈裡森福特一開場的冷血
老版哈裡森福特飾演的男主角,從一開始覺得複製人有害就殺,一路追殺。到後面他卻愛上了複製人瑞秋並攜她而逃。結尾還被一個複製人羅伊,如此人性化地放生。K相對老版中男主人公的塑造也是差點火候的。
瑞秋
而K營救老複製人哈裡森福特的海邊+雨中的搏鬥高潮戲,更是廢的。這種明顯的老氣橫秋的典型好萊塢最後一分鐘營救的戲碼,降低了導演的創新技巧,真的不能夠激起更多的情感衝擊力。
至於華萊士的複製人女保鏢,太太太扁平了,就是個聽從命令的冷血殺手,與老版中的瑞秋完全不能相提並論。
《銀翼殺手2049》女保鏢
再說一下,整部影片的情節。最突出的,還是導演丹尼斯·維倫紐瓦所最拿手的——反轉。
從《焦土之城》的結尾,母親在遊泳池裡一抬頭,發現了那個腳後跟的痣,《囚徒》中那個迴蕩的口哨聲,複製人K的身份懸念的反轉,又給定的結尾,都匠氣過重了。
從影像風格上,是獨樹一幟,蠻有歐洲大師級的氣質,但損失了前作開創性的「賽博朋克」風,它基本剔除了B級元素,日景和夜景也不能融合。
日景就是末日的「霧霾廢墟」美學,夜景是努力「賽博朋克」,往回撈。
《銀翼殺手2049》 vs 《銀翼殺手》的夜景,明顯後者更有豐富的細節
不得不說回老版,1982年雷德利·斯科特導演的《銀翼殺手》。
《銀翼殺手》在1982年6月公映時,坦白說應該是惡評如潮,直到1992年的導演剪輯版回歸大眾視野,才讓這部作品的價值得以平反。
這就要說到1980年代,那時候流行的還是《星球大戰》風,華麗的視覺效果、震撼的視聽風格、男主人公的肌肉美學,說白了還都是追求娛樂性。1982年同期上映的《外星人ET》《星際旅行2》這些主流科幻大作,妥妥地更受歡迎。
因為《銀翼殺手》太超前了。
《銀翼殺手》用「賽博朋克」風+黑色電影的路數,呈現了一種太過冰冷的文藝科幻氣質。
在老版中,所有只有4年壽命的複製人追求的,不是報復人類,而是延長生命。沒有複製人是壞的惡的。比如,影片中表現,哈裡森福特追殺第一個複製人,透明衣服女段落,視聽展現上,實際有「惡」的屠殺之感。
《銀翼殺手》中出現的鋼琴
複製人羅伊的形象,相當悲涼。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出於對生命的渴求,對人類世界的留念。而當結尾,他發現,這最終不可得時,他選擇寬恕銀翼殺手,人造生命的人性情感達到了如此的高度,是對所有生命的尊重。
如下面這段話。
「也許在自己的最後時刻,他前所未有地熱愛著生命——不僅是他的生命,也包括所有人的生命,我的生命。他想要的答案其實和我們困惑的問題毫無兩樣: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裡來?我們要往何處去?我的生命還剩下多少時間?」
這太牛了。
這也是《銀翼殺手》的思想性和開創性能比肩《2001太空漫遊》的原因。
【文/洛神】
微信號:dusheme
有觀點、有態度、有溫度的行業交流平臺
【影視獨舌】
由媒體人李星文主編的影視業垂直媒體。我們對行業感興趣,對新聞有動力,對思想光芒趨之若鶩,對審美高地心嚮往之。覆蓋微信公號,微博,新浪看點,今日頭條,百度百家,網易自媒體,搜狐自媒體等十大平臺。
點擊「閱讀原文」獲得更多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