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翼殺手 2049》:這屆觀眾不行?

2021-02-07 ELLEMEN睿士

從 2019 到 2049,洛杉磯在汙濁的雨水裡浸泡了三十年。無論在菲利普·K·迪克,雷德利·斯科特,還是丹尼斯·維倫紐瓦的幻想裡,人類世界的未來景象都是冰冷、潮溼且骯髒的;霓虹燈閃爍其間,構成了銀翼殺手獨有的視覺奇觀。

大約正是視覺上的突出使得《銀翼殺手2049》上映以來,圍繞它的討論大多離不開「2D/3D」的觀看選擇。

「特供版 3D」有多招人煩,去年《諜影重重5》上映時便已經有過一輪交鋒,此次不再贅述。

我們重點想關注的問題與過去每次有續作電影問世時一樣:神作的續集還是神作嗎?

這是一部讓你回想起來

電影之所以為電影的電影

既然是討論續作,我們便從 35 年前那部《銀翼殺手》的結尾開始談起。

雷德利·斯科特版本的《銀翼殺手》依循了一個工整的敘事結構。故事背景設定在 2019 年的洛杉磯,「複製人」作為人造的勞動力產生了意志覺醒,遭到了人類的鎮壓和追捕,並以四年生命期作為限制,而負責追捕的警探被稱為「銀翼殺手」。這一部故事的主線便是一次追捕行動。

聽起來有點老套。在視覺語言之外,讓這個老套的故事得以封神的是它的結尾。

故事的結尾依然發生在大雨中。一場實力懸殊的肉搏之後,反派複製人 Roy 將警探 Deckard 逼至生死一線,卻在最後關頭放棄了廝殺。

扮演 Roy 的演員長著一張古羅馬式的臉和古典的身型,他以高貴的姿態坐在雨裡,伸出手體會水流與肢體的真實觸感,喃喃自語,感慨時間和宇宙的廣袤,然後安靜地迎接生命期限的終點。

在關於這部電影的討論和解構中,Roy 常常被解讀為墮天使的化身。作為一個沒有靈魂的複製人,他在臨死前關於自身存在的思考震懾了銀幕前的人類觀眾,也震懾了癱倒在他面前的主角 Deckard。

關於《銀翼殺手》的另一個老梗便是主角 Deckard 的身份——他到底是人類還是複製人?電影中有多個細節暗示 Deckard 有可能是複製人,如果情況屬實,那麼,他在不知自身身份的情況下,作為銀翼殺手捕殺同類的命運便頗有古希臘悲劇韻味了。

但時至今日,哪怕是續作上映後,這個疑問也依然沒有被正面解開。而這個宿命式的身份悲劇則被轉嫁到了《銀翼殺手2049》的主角,由你們的高司令扮演的銀翼殺手 K 身上。作為一個連像樣的名字都沒有的新型複製人,他被生產出來的目的就是用於捕殺舊版複製人。

在觀看電影前,我所猜想的主題和主線大致便是 K 的身份覺醒,以及對人類的反抗。畢竟,電影雲遮霧繞的前期宣傳很容易讓人誤以為它是一部主流的商業動作片。嗯,有點無聊。

但事實上,《銀翼殺手2049》遠不止於此。它所牽引觀眾的問題根本就不是類似「K 是不是複製人」、「K 有沒有負罪感」、「K 會不會反抗人類」,而是一個更本原的問題——我們的身份,或者說我們的靈魂是由什麼來定義的?記憶、行為、世間萬物在真實與虛幻之間的邊界又是什麼?

這些其實也是很多涉及人工智慧的科幻作品樂於探討的問題,比如《攻殼機動隊》《機械姬》《普羅米修斯》等等。

而《銀翼殺手2049》做得最出色的地方並不是哲學命題的說教。它沒有用詰屈聱牙的臺詞,繁複的劇本結構,或者舞臺劇式的表演來高呼「to be or not to be」,而是用極端講究、極端綿密、極端風格化的視聽語言,將觀眾的感官浸泡在詩意和吶喊之中。

借用一位朋友的話來說,這是一部讓你回想起來電影之所以為電影的電影。

最令人虎口發麻的一幕發生在影片中段。K 為了追查 Deckard 三十年前與一位女複製人生下的孩子,來到一家孤兒院中尋找線索。在這個埋藏著他人記憶的空間裡,他發現了自己童年回憶中出現過的一個木馬玩具。

複製人不存在記憶,他們頭腦中儲存的「記憶片段」都是由人工製造並植入的,用以穩定複製人的心智。而 K 的這一發現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它腦海中的這段記憶並非植入的結果,而是真實發生過的——也就是說,他有可能不是被製造出來的複製人,而是自然生育的、有靈魂的人類。

在 K 找到木馬的那一刻,電影的特寫鏡頭凝固了數十秒,帶有噪音感的電子音樂在背景裡轟隆作響,像是命運的巨錘當頭重擊。

這一幕的力量足以與《銀翼殺手》的「Roy 之死」並列,被放在觀影人腦海的收藏架內,在三十多年後掏出來向後輩炫耀。

聽說電影裡的末日靈感來自北京

早前,在電影預告片公布時,最亮眼的畫面就是高司令走在漫天黃沙裡的樣子。刺眼的黃沙與其他橋段背景裡的深藍色雨夜一起,構成了整部電影最具烙印的色彩記憶。

這個片段出現在影片後半段,黃沙所籠罩的是一片遭遇嚴重核輻射的區域。《銀翼殺手》系列的故事設定就是一個遭遇核戰汙染,氣候環境全面崩盤的末日背景。電影中,除人類以外的動植物大批量滅絕,人類用昂貴的技術將自己保護在狹小的室內空間裡,在毫無生氣的灰牆之下苟活。

據導演說,電影中的部分場景是以北京為靈感的

大量的科幻作品在構想未來時,都逃不開這種末日感。它的由來除了對當下環境危機的警醒之外,更多的是對技術本身的反思——技術的進步無法從根本上解決人類社會進化過程中的危機和矛盾。

與很多賽博朋克風格的作品類似,《銀翼殺手2049》也將這個矛盾納入了故事的結構中。2049 年的人類社會被技術爆炸全然摧毀,而在那個末日扮演救世主的則是又一位技術狂人——開發出新版複製人的 Niander Wallace。

Niander Wallace 並不是一位新鮮的反派,技術狂+商業巨鱷,基本可以被看作是反烏託邦故事的反派標配。但幸好,這個反派在故事中僅僅是一個功能角色;甚至不單單是這個反派,整個人類群體在故事中,都被最大限度地弱化了。

相比 35 年前的前作,《銀翼殺手2049》更進一步地放棄了人類視角。它展現的是複製人在日常與沉思中的自我進化,人類在其中扮演的僅僅是一個作為背景的社會既定秩序。

一段標誌性的對話發生在 K 接到人類上司「殺死那個複製人生育的孩子」的指令後。對人類而言,當複製人獲得了生育能力,他們的自我意識便會覺醒,不再甘於充當人類的奴隸,社會固有的秩序會為之打破。

K 猶豫了一下,說,「我從來沒殺過自然生育出來的人。」

上司:「有什麼區別嗎?」

K:「有靈魂吧,我猜。」

上司:「你沒有靈魂,活得也挺好的。」

兩部《銀翼殺手》的第一個鏡頭

所以,「靈魂」是哪裡來的?它是自然生育出的人類所獨有的,還是自由意志的產物?這是 K 在這次行動中不斷追尋的問題,而在技術發展到模糊顯示邊界的時代,這個問題連人類也想不通了。

票房不行,還是這屆觀眾不行?

為經典拍續作從來都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似乎無論拍成何等模樣,原版的光環都是難以逾越的屏障。

《銀翼殺手》是一部不太一樣的經典。三十五年前上映時,它不僅票房失利,還遭到了影評人的口誅筆伐。是導演剪輯版的傳閱使它的偉大得以被平反,而這也導致它成為了一部僅在特定圈子內被膜拜的小眾經典

這其實給續作帶來了更複雜的問題。一方面,小眾精英影迷的眼光比大眾更為挑剔,續作的門檻顯然更高;另一方面,哪怕續作與原版達到了相同的高度,也不一定能被大眾所接受。

《銀翼殺手2049》克服了第一個問題,卻不出意外地栽在了第二個上。

從丹尼斯·維倫紐瓦接手續作的那一天起,他的存在便令原版的影迷放下了一大半心。在近些年涉足主流科幻電影的導演中,這個加拿大人剛一出手便展現出了深邃的大師氣質,去年在《降臨》中更是完成了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將一部完全由思辨構成的小說拍成了具有實驗氣息的視覺佳作。

在他的手中,《銀翼殺手2049》成功地延伸了雷德利·斯科特 35 年前的所有企圖和野心。他在致敬原作,賺足了小眾影迷的情懷分的同時,拋開原作來看,也完成了獨立的藝術表達。

但很遺憾,無論是北美、歐洲還是中國的票房都證明,情懷這種東西是不值錢的。電影在國內上映兩周下來,影迷圈內的呼號已經從「抵制3D」「抵制刪減畫幅」變成了「這屆觀眾不行」。

小眾圈層的呼號值不值錢,尚不能下定論。但怎麼說呢,三十五年前,那一屆的觀眾似乎也沒有行到哪裡去。

編輯:梁珂

相關焦點

  • 《銀翼殺手2049》
    喜歡科幻電影的朋友,要以一顆對待《大話西遊》的心,去看《銀》,自然也會一顆無比挑剔的心去看《銀》的續篇,而對《銀翼殺手2049》的高要求,票房口碑雙慘敗,也是順理成章。 作為第一代的開始追求顯卡內存的電腦用戶,我的第一個3D遊戲就是在新華書店花49元買的《銀翼殺手》遊戲,遊戲突出的視覺感受,優質的聲效和開放的結局,當我把這個遊戲反覆把玩,所以無論是《銀翼殺手》還是《銀翼殺手2049》,對我來說,都是非常願意接受的好電影,我也很肯定的說,《銀翼殺手2049》是2017年,一部最好的科幻片,沒有之一。
  • 從《銀翼殺手2019》到《銀翼殺手2049》
    從《銀翼殺手2019》到《銀翼殺手2049》《銀翼殺手》冷硬而頹美的後現代科幻對於當時的觀眾來說的確太超前了。而如果說看完全片給差評的觀眾是無法從《銀翼殺手》中獲得類型片的觀影快感,那麼,看了5分鐘就棄片的觀眾絕對是對影片的黑色美學有什麼誤會。然而,《銀翼殺手》作為一部不具備商業娛樂性的黑色電影,它的工業級別卻是向A級商業大片看齊的,可謂是一個吸金巨坑。
  • 《銀翼殺手2049》——末世下的人性悲歌
    其實這樣的現象並不全怪當時的觀眾,因為畢竟這部於2017年上映的正統續作距離上一部《銀翼殺手》已經距離35年。許多觀眾認為《2049》敘事節奏太過於緩慢、拖沓,「讓人提不起精神」。可能這跟導演丹尼斯維倫紐瓦的個人風格有關。生於1967年的加拿大導演丹尼斯•維倫紐瓦,現在已經是與諾蘭齊名的作者導演。
  • 周二影訊 |《銀翼殺手2049》2019·4·2
    複製人K是新一代的銀翼殺手,在如今的世界裡,人類和複製人之間的界限劃分的更加明確,複製人從剛製造出來就被灌輸了服務於人類的思想,絕對不被允許產生人類的感情。   某日,一具女性複製人的遺骨被挖掘了出來,令陸軍中尉喬伊感到震驚的是,這名女性複製人生前不僅懷過孕,還將孩子生了下來,這個孩子的存在將會徹底破壞政府苦心經營的規則和秩序。喬伊命令K找出這個孩子,並將他殺死。
  • 【酷評】《銀翼殺手2049》:與《銀翼殺手》相比終究還是差了
    《銀翼殺手2049》在國內的票房也不高。上映第3天,剛過4000萬。與此冰火兩重天的是,這部電影在北美的票房和口碑都相當高。目前,《銀翼殺手2049》在全球票房已過2億美元。爛番茄新鮮度88%,iMDb評分高達8.5,要知道,這可是超過了老版《銀翼殺手》在IMDb的評分。
  • 《銀翼殺手2049》:眼見為實?
    《銀翼殺手》劇照(1982)朋友總是老的好,於是神壇電影總是閃著後輩難以企及的光。按說這種電影的續集很難超越前作,由於珠玉在前,光環之下,續集能夠讓觀眾理智地品評已屬不易,能夠與前作比肩就更是難上加難。然而,《銀翼殺手2049》做到了。《銀翼殺手2049》不完美,卻是一部地道的傑作。影片劇本紮實,前後連貫。情節隨著懸疑推進,動作戲恰到好處不油膩。
  • 影評人熱捧,觀眾昏睡,《銀翼殺手2049》還是年度神作嗎?
    無論是作為一名(不合格的)科幻粉絲,還是因為國外媒體的好口碑,甚至單純因為掛著《銀翼殺手》續集的名字,它都註定會是一部非常有討論價值的電影。只是讓我有點沒想到的是,這兩天關於《銀翼殺手2049》最多的聲音,居然是它的評分「比《純潔心靈》還低」。
  • 《銀翼殺手2049》:高級朋克風再現
    比如正在上演的《銀翼殺手2049》,口碑爆棚,然而票房疲軟!安利《銀翼殺手2049》,其實要從邵氏影業參與投資的那部好萊塢科幻經典《銀翼殺手》開始。那是在遙遠的35年前——1982年——《銀翼殺手》橫空出世。經過時間的沉澱,電影現在的豆瓣評分仍然穩居8.1。
  • 不知道這100條,你永遠看不懂《銀翼殺手2049》
    看完這些,您覺得「這屆觀眾」到底行不行呢?這引出了《2049》的主線故事。 006 在人類與複製人共生的2049年,兩個種族之間的矛盾升級,新一代銀翼殺手K發現了一個足以顛覆社會的驚天秘密,這讓他開始尋找已銷聲匿跡30年的前銀翼殺手瑞克·戴克,並聯手揭露危及人類生存的黑暗秘密,再次制止人類與複製人的命運之戰。
  • 《銀翼殺手2049》:科幻的唯美
    你不需要了解1982年雷德利·斯科特執導的原作《銀翼殺手》,也不必是一個科幻迷,作為續集的《銀翼殺手2049》(下文簡稱《2049》)自成體系,展現出特殊的美學。一部科幻電影的科幻成功無非是來自對想像世界的締造和詮釋,這需要史詩般的精準和龐大體系支撐;第二則來源於概念的突破,涵蓋倫理、科技、人機關係以及哲學上的探索。從這個意義上,《銀翼殺手2049》當然是一部佳作,但是並未在科幻體系和概念上有任何實質性發展。
  • 電影 | 銀翼殺手2049
    《銀翼殺手2049》,顧名思義,就是發生在2049年的故事。它的前作《銀翼殺手》則是發生在2019年的洛杉磯。《銀翼殺手》就像幾乎所有我看過的科幻片一樣,世界觀的架構非常龐大,各類設定也使人非常有代入感,而兩部電影之間由於時間跨度比較大,在電影上映之前,官方也給出了三部短片用於補充2019到2049年這30年間的一些事件。
  • 《銀翼殺手2049》——時間的回答.
    今年AlphaGo Zero經過3天的自我學習,不使用人類知識掌握圍棋,今年銀翼殺手2049上映。銀翼殺手並非一開始就被奉為殿堂級神作,上映時票房慘敗、口碑不佳,十年後,許多知名影評人才改口收回惡評。九十年代,年少無知的我租賃錄像帶第一次看了被追認為賽博朋克祖師爺和科幻電影裡程碑的銀翼殺手,老實講,沒看懂。再後來就到了今年,重溫銀翼殺手和觀看銀翼殺手2049,陷入了巨大的傷感和虛無。何以為人?
  • 完美的電影《銀翼殺手2049》大陸正式定檔!
    在爛番茄上《銀翼殺手2049》的觀眾滿意度達到了89%,在滿分為5分的評分制下觀眾的評分更是打到了4.4,屬於非常高的評價了。在各大社交網站上,看過《銀翼殺手2049》的觀眾們也火速地發出了新鮮的短評——
  • 《銀翼殺手2049》:有所保留的肯定
    相比新型人工智慧的光芒萬丈,另一個文化事件則顯得不那麼耀眼了,那就是在同一年上映的《銀翼殺手2049》。作為1982年版《銀翼殺手》的續作,它自開拍起就飽受爭議,一方面,作為早期賽博朋克電影「聖經」的續作,不少影迷期待萬分,但另一方面,脫離原著的再創作以及電影本身世界觀的續寫能否成功很多人報以悲觀態度,直到影片上映,這兩股聲音也沒有終止。
  • 完美的電影《銀翼殺手2049》提檔10.27
    在爛番茄上《銀翼殺手2049》的觀眾滿意度達到了89%,在滿分為5分的評分制下觀眾的評分更是打到了4.4,屬於非常高的評價了。而在IMDb上,《銀翼殺手2049》已有一萬七千多人標記,評分高達8.7。在各大社交網站上,看過《銀翼殺手2049》的觀眾們也火速地發出了新鮮的短評——
  • 關於《銀翼殺手2049》你只需要知道一件事
    有這樣一部經典在前,再加上「續集必爛」這一電影玄學 ,以及此前近十年的超長籌備和無數變動,不少人(和本腦)都曾為《銀翼殺手2049》這部續集感到擔心。但是!但是!從超前放映和首周反饋來說,我們完全不用替這部由高司令(瑞恩·高斯林)和回歸的哈裡森·福特新老兩代「銀翼殺手」共同演出的續集(品質)擔心。無論是影評人還是普通觀眾,反響都出人意料的好。
  • 看不懂《銀翼殺手2049》? 你需要這份指南!
    這部由前作《銀翼殺手》導演雷德利·斯科特擔任監製,《降臨》導演丹尼斯·維綸紐瓦執導的影片,在北美上映以來口碑爆棚,但來到中國,在不同平臺的評分出現兩極分化——在影迷較為集中的豆瓣網,該片的評分高達8.5分,但在購票平臺如貓眼、淘票票,評分則低於同期大部分影片,「節奏太慢、故弄玄虛,看不懂」這類評價居多。
  • 《銀翼殺手2049》:科幻電影史上的最好續集
    2017年10月6日,電影《銀翼殺手2049》在英國正式公映。真是機緣巧合,首映日當天,我就有幸在倫敦觀看了3D IMAX版本。雖然已是午夜時分,但能容納三、四百人的觀影大廳,還是坐滿了對電影滿懷期待的觀眾。
  • 《銀翼殺手2049》為何叫好不叫座?
    《銀翼殺手2049》由《降臨》、《囚徒》的導演丹尼斯·維倫紐瓦執導,攝影師是好萊塢的「無冕之王」羅傑·迪金斯,配樂之一請到了漢斯·季默,這樣的陣容雖不能說超越本就完美和偉大的前作,但在時隔35年後,還能將其續作完整且非常驚喜地打磨出來,也實屬難得。
  • 《銀翼殺手2049》被惡評,不就是因為它挑釁了普通觀眾嗎?
    這一切,都讓《銀翼殺手2049》不僅與好萊塢主流科幻大片遠遠拉開了距離,也與前作《銀翼殺手》區分開來。1982年的《銀翼殺手》,早已成為科幻類型殿堂級的作品,也是黑色科幻電影(Tech-Noir film)的代表作和起點。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科幻電影的題材、故事與黑色電影的視覺風格糅雜,形成了這一黑暗、陰鬱、迷人的科幻亞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