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臨夏新華小學的真面目!

2021-02-18 我是旦公子

1917年,北洋政府的江山,還沒坐穩。

那真是貓踏梁襯,一腳一個窟窿。

奪權,造反,混戰,熱鬧得跟武打劇似的。

西北高原的河州城,飢餓和戰爭的黑雲並未散去。

鼓樓巷(今永安路)四合院裡,傳出「呱、呱」的哭聲。

亂世中,一個尕娃帶著驚奇恐懼,來到這個小康家庭。

他是家裡的二兒子,排行老四,是「尕奶哥」。

家裡人給他取了個好名字——梁成玉。

家裡「掌柜的」梁老爺子,是個骨灰級戲曲好家。

梁家大院裡,常常坐著「自樂班」的藝人們。

大家攢在一搭兒,嗑瓜子,吃麻花,刮三炮臺碗子。

吼秦腔、唱眉戶,彈平弦、說賢孝,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兵荒馬亂的年代,偷得浮生半日閒,也是小確幸。

經常灌耳音,小小的梁成玉,渾身惹滿了藝術細菌。

時光跟著大夏河的水,離我遠去不可追。

頂著茶壺蓋,在私塾裡搖頭晃腦;

懷揣課本,急匆匆去導河縣立初級中學。

打了個蒙眼,小小少年長大了。

他要做乘風破浪的哥哥,去跳一跳龍門。

1934年,17歲的梁成玉背起行囊。

來到了省城,在蘭州中學上高中。

他住進木塔巷,臨夏籍秀才張質生家裡。

有了這個大神開小灶,梁成玉像餵了精料的羖鹿娃,茁壯成長。

他的學習成績,黑夜裡的螢火蟲一樣閃閃發亮。

1937年,隆隆的炮聲,驚醒了寧靜的夜。

山河破碎,四面楚歌是鬼子的槍。

這個熱血青年,上街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

黑雲罩住了中國的天空,烏鴉哇哇地亂叫。

蘭州深居內陸,也把心提到了嗓子眼。

20歲的梁成玉,和9名臨夏老鄉畢業回家。

他們的名字是:

曹福壽、尹效賢、祁永昶、程憲宜、汪迪民、陳琮、李俊、石天鳳、石鍅。

在臨夏街道上,30多名年輕學生忙成二十三的尕陰陽哩。

他們舉著甘肅青年抗戰團臨夏支團的旗子,四處宣傳、化緣。

一群尕青年,熱血憋得要從牙齒縫裡灒出來了。

回到臨夏,他們找不到正式工作來拉家務。

只有曹福壽,分配到第二小學(今建國小學)當校長。

當時的臨夏城,經過戰火洗劫,下剩了5所小學。

城西南這一片沒小學,娃們上學不方便。

而且,除了家底厚夯的,平頭百姓的娃沒錢念書。

農村的娃,從小戳羊屁股、擰鐵鍁把,鼻漬落成二尺五的蔥秧哩。

城裡的,端盤子、拉鋸子、背袋子,鋪子作坊裡當學徒。

當時的教育,是個陰陽臉:

一半是四書五經,一半是新式科學。

新舊雙方,羖鹿放屁羊不服,各有各的理。

梁成玉和一群小夥伴們想:

不如我們自主創業,辦一所真正的新式學校。

這是我們曲線救國的看家戲啊。

這個創意,被學者張質生、商人汪百川等大佬瘋狂點讚。

學校取個什麼名字呢?大家腦袋中的小馬達轉了起來。

「抗日吃緊,興我中華,就叫興華小學吧。」

話音一落,現場「譁」地響起九九八十一秒的掌聲。

這個名字,美當,亮豁,就它了。

一所夢中的學堂,像驚蟄後的蛐蟮,開始在地下呼嘟呼嘟地動了。

30多人組成董事會,張質生當董事長,梁成玉被聘為首任校長。

有了創意,接下來就需要銀子、場地、老師。

大家磨破嘴、跑斷腿,四處化緣,終於湊齊了建築款。

各位商界大佬募集公款,投資項目,所得利息用於辦學經費。

顯慶寺街(今新華街)的當商會館,脫胎換骨變成學校。

既促成了美事,也免去了被軍隊徵用的麻煩。

1938年6月,60名小學生,齊擺擺坐在了課堂。

清亮的讀書聲,飄過大夏河,飛向太子山,消失在雲彩的尖尖……

甘肅省臨夏私立興華學校的牌子,在臨夏城立了起來。

學校裡不僅有毛頭尕娃,還有扎馬尾的姑娘,大家看了個稀罕。

6月28日,興華學校舉行成立大會。

蕭景何、張樂山、喇世峻、拜景星、徐讓……

臨夏文化教育界的大咖們,一齊來喝彩。

學校聘請了強大的教師陣容:

尹效賢、祁永昶、程憲宜、汪迪民、陳琮、楊松軒、李俊……

校長梁成玉月工資25塊,教師祁永昶20塊。

其他人,都是學雷鋒,免費教學。

1939年,學校升格為高級小學,學生快100人了。

5個年級,4個教學班,4間教室。

為了充實力量,政府派2名老師來興華任教。

人們口口相傳:

興華學校不收學費,老師教得也攢勁。

慢慢地,興華打響了自己的品牌。

學校還抱了兩個蛋:

西武廟、城隍廟私墊,改編為附屬第一、第二小學。

這一年,興華學校制定了三字校訓:

「智、仁、勇」。

根據黃埔軍校校歌的譜子,填了很燃的校歌:

「積石巍峨,夏河洶湧,這是吾校的化身。

國事正蜩螗、民族在風塵,青年須推動時代車輪。

百折不回,齊向那革命大道邁步走,作新民,己欲達,兼達人。

智仁勇,繼續永守、發揚吾校精神,發揚吾校精神。」

師資力量不足,學校從淪陷區挖來安化天、薛嵩山等知識青年。

圖書樓裡坐著一萬多冊書籍,打開了學生的眼界。

其中3000多冊,是寧夏省建設廳長李翰園郵寄來的。

1940年,興華學校又在北塬侯段家抱了一個蛋。

這一年,學校成長為一所六年制完全小學。

全校有6個教學班,150多名學生。

學校的課程,也是豐富多彩的:

國語、算術,體育、音樂、美術、勞作;

常識,歷史、地理、自然、公民。

背課文,描大楷,老師每天都要檢查的喲。

興華學校,是一個大熔爐,她不只是養書蟲的地方。

她的理想,是要造就一代又一代的「新民」。

學校實行「童子軍」管理,想把學生們培養成這樣:

獅子樣的體魄,駱駝樣的精神;

戰馬樣的勇敢,林鹿樣的和平;

春筍樣的向上,秋雁樣的合群;

流水樣的活潑,高山樣的鎮靜;

…………

《義勇軍進行曲》、《保衛黃河》,日日迴響在校園。

演講、歌詠、話劇、歌劇……

大夏河邊的古河州,吹來了清新的風。

每天放學,學生整理儀容,排好長蛇陣回家;

回家後,按輩分老小給家人問候,再去吃飯玩耍。

有品德、講禮貌,成為興華學生的金字招牌。

永靖等地方的孩子,也來投奔興華。

讓孩子們多幹活,才不會成為溫室裡的大軟菜。

老師學生齊上陣,栽松樹,種牡丹,挖來皮胎果、巴梨。

不大的校園,變成了百草園和花果園。

西城牆下,鑿了個洞,把清溜溜的河水引來。

清涼渠水穿過校園,滋潤著學娃們的心田。

白天,同學們一起嚼著知識的青草。

晚上,像一窩兔子睡在集體宿舍大炕上。

每學期家長會,學校裡可熱鬧了。

作業、手工、動植物標本、團體操、鼓樂隊……

所有一切都是雨後竹筍的新鮮模樣。

1941年,興華學校第一批學生畢業了。

1944年,鄰居顯慶寺擴充為興華中學,收初中生。

興華學校拖家帶口,淌錢的黑窟窿越來越填不滿了。

學校董事會派汪百川等人到寧夏,向馬鴻逵化緣。

這筆款子,解了學校的燃眉之急。

1947年,學校派出曹福壽等人,去青海找馬步芳。

世道們兇險滴呱,這個大炮飛機就不消停。

葉子麻上勁給圓,槍桿子裡出政權。

焦灼年代,要錢是沒有,可是咱有鹽。

兩萬斤青鹽,從青藏高原拉進了臨夏城。

一部分賣成現金,一部分折成工資發給教工。

1949年的冬天,馬輔臣給學校捐田120畝。

這些土地在北塬,租給當地農民種。

學校還沒來及收租子,土改來了。

歷史玩起變臉來,比川劇還要神奇百倍。

1949年,馬步芳派人到臨夏抓兵。

天地換了人間,炮彈落在黃河的岸邊。

河州,是隨時可以點著的火藥桶。

剛給勁了10年的興華學校,歘(chua)的成了一地雞毛。

留守的8名教師,半年沒發工資了。

沒多久,4名老師被韓起功抓去當兵。

軍隊駐紮在校園,花園中支起了大鐵鍋,火舌舔著鍋底。

教室裡碼著槍枝彈藥,敗兵橫七豎八地躺著,胳膊上的繃帶滲出血來。

花園裡的棗樹下,青馬的鼻孔裡噴著白沫兒。

1949年5月,學校停辦。

甘肅省臨夏私立興華學校的牌子,淹沒在馬糞和塵土裡。

那些熠熠生輝的名字,也被淅瀝瀝的小雨泡溼:

梁成玉,劉作鳳,李俊,曹福壽,魯效傑,祁文敏,馬秉良,魯桂舫……

這一年8月,解放軍打進臨夏。

盤天的鷂子,落到了另一個山頭。

重抹碟子重上菜,唱你的歌啊,哼我的調。

興華學校,改名為新華小學。

興華中學併入到臨夏中學的大盤子裡了。

1955年,學校有6個班,200多學生,11名教職工。

1957年,新華小學成功打入「全省重點小學」俱樂部。

10年後,歷史的軲轆又軋了過來。

新華小學,再一次雞毛飛上天。

批鬥,串聯,牛鬼蛇神,革命小將……

學習白卷英雄,頭上長角,身上長刺……

亂鬨鬨的校園,好像馬蜂窩被人搗了一棍子。

圖書是毒草,燒掉;儀器是怪獸,打死。

1976年,大老虎們被打倒,還踩上了一萬隻腳。

兩年後,新華小學重回「全省首批辦好的重點小學」行列。

1985年,25個班,1479名學生,教職工65個。

後來的故事,大家就都知道了。

我不知道,現在的新華小學有多大規模。

但是,我知道,外面的人都想進去。

儘管大家逮空就吐口水:

新華有什麼好,牛成五毛的棒棒油?

那麼多作業、手抄報,都是給家長布置的吧?

可是呢,據說很多家長把頭削成矛子,也插不進去。

【資料和圖片來自臨夏市文史資料、臨夏州教育志、網絡,

向原作者表示十二萬分的敬意。】

相關焦點

  • 新華時評: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在總書記始終掛念的「三區三州」之一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23歲的女工黃阿英舍在拿到人生第一筆工資時喜極而泣。黃阿英舍家在深山區,此前僅靠幾塊薄田養家餬口,如今在當地一個扶貧車間上班,每月能掙兩三千元。生活之於她,一如家鄉後山那個泉眼,乾涸了多年卻在去年突然「活」過來,重現希望和生機。  脫貧攻堅八年來,我國上億貧困人口擺脫貧困。
  • 【花兒臨夏 在河之州】在臨夏,這些美景也許你未曾見過……
    【花兒臨夏 在河之州】在臨夏,這些美景也許你未曾見過…… 2020-09-14 17: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花兒臨夏 在河之州】臨夏這些好玩的地方,你去過幾個?
    臨夏自古商貿發達,明朝在臨夏設立茶馬司,是當時全國著名的四大茶馬互市之一,被譽為「河湟雄鎮」、隴上八州之首。改革開放後,又被費孝通先生讚譽為「東有溫州、西有河州」。地址:臨夏回族自治州和政縣S317遊玩時間:建議3-4小時開放時間:8:30-17:30////////3蓮花山蓮花山位於臨夏康樂縣與甘南臨潭縣交界處,俗稱「西崆峒」,是佛教與道教共有的聖地。
  • 廈門的支教老師&臨夏的孩子們,你們笑...
    臨夏縣下陰窪小學支教MV《你笑起來真好看》教師經典語錄點擊展開隱藏內容數學老師你們看!又是一道送分題!當得知自己有幸被思明區教育局選派,參與臨夏縣一月期支教,自己終於有機會親近這片福地,也有機會以自己的點滴所學為這片福地做點事兒,內心的喜悅和憧憬驅使著我刻下了這枚印章「有福臨夏」。我們來自思明區,在臨夏縣韓集鎮雙城中心小學相遇。
  • 散文: 臨夏印象 陳瑞玲
    臨夏印象作者|陳瑞玲臨夏,猶如一位在大夏河畔婷婷靜立的回族少女,色彩豔麗的頭巾隨風搖曳,緊裹身體的長裙更凸顯出玲瓏有致的曼妙身段,顧盼生姿的美麗倩影與十裡濱河路上那競相開放的牡丹花相映成趣。啊!多少回她讓像我們這樣前來此地支、支醫的異鄉人魂牽夢縈。
  • 【花兒臨夏·春漾河州】聽說您想臨夏美食啦?
    【花兒臨夏·春漾河州】聽說您想臨夏美食啦?臨夏之所以受四海八方賓客的偏愛,不僅僅是因為這裡氣候宜人、風景秀麗,更重要的是臨夏「河州美食」看著讓人垂涎欲滴,品嘗後使人難以忘懷,更是一個讓人來了還想再來,品了美食就想留下來的地方。【河州八大碗】庚子新春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這個備受期待的2020年驟然遇冷。
  • 福建音樂人臨夏採風 聚焦廈門臨夏東西部扶貧協作成果
    [新聞頁-臺海網]臺海網12月23日訊 據廈門日報報導 福建音樂人採風團一行人,昨天在臨夏州開展 「構築山海情誼·高歌美麗臨夏」原創歌曲採風活動。廈門市流行音樂協會主席林偉民說,聚焦廈門臨夏東西部扶貧協作成果,此行要用歌曲藝術把「講得好」的扶貧故事變為「唱得好」。
  • 臨夏:扶貧工廠裡的「上班族」
    寒冬時節,本已農閒,但臨夏市折橋鎮後古村的巷道裡靜悄悄,不見了往昔婦女們扎堆「諞閒傳」的現象。而在村裡的臨夏凱琳鞋業有限公司扶貧工廠卻顯得很熱鬧,一排排縫紉機「噠噠」作響,婦女們都聚在這裡,忙著趕製要發往全國各地的運動鞋。
  • 【央媒看臨夏】「三區三州」行 甘肅臨夏:小手藝 鋪就幸福芳「香」路
    【央媒看臨夏】「三區三州」行 甘肅臨夏:小手藝 鋪就幸福芳「香」路 2020-12-27 21: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演武小學養正開新教育】從小學先鋒 長大做先鋒
    月12日上午,學校德育處在校園電視臺直播了「從小學先鋒,長大做先鋒」——爭做新時代好隊員建隊日主題活動暨大隊長競選活動。這次現場還有一批特殊的客人,他們是來自臨夏市建國小學的骨幹教師及臨夏市各校的骨幹班主任們,他們共同參與此次建隊日的活動。
  • 臨夏57人(家)榮獲首屆「河州紫斑牡丹獎」
    臨夏57人(家)榮獲首屆「河州紫斑牡丹獎」 2020-12-21 19: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王保賢:我愛《新華字典》
    而我從工作後,就有意識地購藏各個時期的《新華字典》,現在已經積攢了大約七八十本,幾乎涉及所有版次——這些雖然是我的心愛之物,但把其中的一部分長期存放在教育博物館中,我認為也是給她們找到了一個非常理想的「婆家」。 我愛《新華字典》,故事很多,體會不少。 我1965年出生,1971年9月上小學。
  • 抗擊疫情 堅守責任——甘肅省新華書店服務不止步
    蘭州市七裡河圖書大廈為線上購書消毒配送白銀市新華書店,通過白銀市新華書店網絡公眾平臺開展「共抗疫情,愛心服務——白銀市新華書店網上書粹活動」活動。開闢「打贏疫情防控攻堅戰」專欄,以宣傳矩陣及時發布或轉載權威信息,加強政策措施宣傳解讀,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有力的輿論支持,營造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抗擊疫情的濃厚氛圍。
  • 【鄉間村裡·聽見臨夏】魅力折橋灣,農家「樂」起來!
    【鄉間村裡·聽見臨夏】魅力折橋灣,農家「樂」起來!今年,全州56.32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649個貧困村全部退出,8個貧困縣市全部摘帽,一幅幅致富新圖景在臨夏次第展開,臨夏兒女即將甩掉困擾千年的絕對貧困帽子,昂首闊步與全省全國人民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 甘肅臨夏:產業賦能助力脫貧致富
    針對生態脆弱,產業發展基礎薄弱的情況,臨夏州政府按照「扶貧抓產業、產業抓覆蓋、覆蓋抓達標、達標抓效益」的要求,出臺了產業進準扶貧三年行動實施方案、「五小」產業實施意見等政策措施,近三年投入27.59億資金,在全州範圍內打響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攻堅戰,新增高遠夏菜、食用菌、中藥材、經濟林果等特色種植88.11萬畝,結束了當地人民群眾祖祖輩輩種「草包莊稼」的歷史。
  • 《極挑》臨夏行,哪一組嘉賓笑點多?任嘉倫、虞書欣還是袁弘?
    《極限挑戰寶藏行》雲南行結束,鄧倫、任嘉倫、楊超越、郭京飛、賈乃亮、王珞丹、秦昊結束了雲南之行,這兩期看點非常多,尤其是小學那一期,看到孩子們的願望和實際情況,應該是小編看這個節目淚點最多的一期,嘉賓們的高反情況那麼嚴重,還一直在堅持,做公益的事情,讓人感動。
  • 2020年9月13日臨夏人民廣播電視臺FM97.3《臨夏新聞聯播》
    9月13日早9點,由甘肅自行車協會指導,州體育局、州文旅局、和政縣人民政府主辦的甘肅·臨夏2020「華英杯」首屆沿太子山自行車邀請賽在甘肅省和政縣激情開幕。省體育局二級巡視員靳曉軍,州委副書記張志軍,州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建華,州政協副主席高樺,州體育局黨組書記、局長海雲,和政縣委副書記、縣長蔣建民參加開幕式,副州長何瑞蓮主持開幕式。
  • 一個「音樂教育扶貧」行動與97個甘肅臨夏孩子的故事
    「來吧」,三年前,浴輝的一個簡簡單單的承諾,開啟了一個跨越大半個中國、連結瀋陽與甘肅臨夏的「音樂教育扶貧」公益行動。這回,有更多的小夥伴來到了瀋陽,既有永靖縣那些熟悉的,又有了新的成員——臨夏花兒與少年合唱團和東鄉縣的孩子,來沈的人數增加到97人。
  • 【美文欣賞】大墩峽,別在臨夏鬢角的一朵玉花
    【美文欣賞】大墩峽,別在臨夏鬢角的一朵玉花 2021-01-15 17: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幾代中國人的《新華字典》
    1950年8月,新華辭書社成立,魏建功任社長,在時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總署副署長葉聖陶的支持下,組織編纂《新華字典》。1953年,首本《新華字典》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4年後,《新華字典》改由商務印書館出版,此後一直由其出版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