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初,由於三年自然災害造成的糧食歉收,農村人畜口糧一度十分緊張。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一些農民想出了一個「妙招」:他們將咖啡因藥物餵給牲畜,從而使得耕牛幹起活來不知疲倦,甚至由於食欲不振的副作用,需要的飼料也減少了。
後來在一些更為困難的地區,咖啡因的使用漸漸由動物發展到人。部分農民借食用咖啡因來抑制食慾,同時消除疲倦,讓自己能夠不斷地勞作。這種在艱難時期的權宜之計,實在令人感嘆心酸。
到了80年代後期,山西等地咖啡因的濫用情況已經十分嚴重,並且出現了更進一步的失控發展。在利益的驅動下,咖啡因毒品地下產業鏈越來越成熟,在山西甚至出現一種叫做「面面兒」的「特產美食」。
這是一種以苯甲酸鈉和咖啡因以近似1:1的比例配製成的興奮劑型精神藥品,學名叫安鈉咖。一開始,這種新型毒品只在河津煤礦的一些工人間流傳。但漸漸地,通過運煤的貨車司機,咖啡因毒品開始向周邊地區蔓延。
有買賣就有競爭,咖啡因不過癮,就產生了安鈉咖「面面兒」。為了爭奪客源,臨汾市一帶的毒品販子又在原有基礎上加入罌粟殼之類的成分,製成了比河津面面兒更具上頭香氣的「黑面面兒」。
從60年代的農民,到80年代的礦工,再到90年代的貨車司機,靠吸食過量咖啡因來提神的「傳統」在山西一帶悄然紮根。甚至到2009-2010年間還發現這種廉價的興奮劑在嚴打之下竟從未消失。
更可怕的是某些地區的「面面兒」已經被檢測出有土製海洛因的成分,其成癮性和毒性大幅提升,產生的危害驚人。
而隨著社會的發展,當地對於咖啡因毒品的使用也漸漸從工作提神轉變到了日常享受,在熱鬧的婚慶上,主人家甚至都要「依照傳統」備好一碗碗「面面兒」毒品招待來客。
事實上,在我國純咖啡因已被列為第二類精神藥品管制。根據我國《刑法》規定,非法走私、販賣、運輸、製造咖啡因屬刑事罪行,涉及200千克咖啡因以上者便可被判處死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