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僧人的狂想事實遠沒三島由紀夫《金閣寺》那麼浪漫

2022-01-02 知日

當大多數人談論起日本的時候,都會有幾幅特定的圖景在它們的腦海中浮現——櫻花,富士山,金閣寺。

你可能之前並沒有聽說過金閣寺這個名字,但你一定見過它的圖片。這座金光熠熠的寺院位於京都,坐落於池塘邊,寺內外被金色的葉子所環繞,是一處絕佳的觀光勝地。


Photo by Ramiro Sánchez-Crespo

金閣寺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與吉薩金字塔,自由女神像和巴黎聖母院齊名。如果你有一臺Mac,你會發現它所配置的桌面牆紙中就有一張金閣寺的圖片。但不為人知的是我們今天所見的金閣寺並不是舊有的那座古建築。現有的金閣寺這座建築的年齡只有60年——因為在60年前,一個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僧人曾將舊有的金閣寺付之一炬。

事實抑或虛構?

在1950年7月2日,一個名叫林承賢的僧人放火將金閣寺燒為灰燼——這個幾乎是沒有爭議的史實。但是多年以來,承賢的身份與縱火動機還都是個謎團。

1956年,著名作家、革命家三島由紀夫出版了《金閣寺》,書中以小說化的敘述方式再現了金閣寺被焚的歷史。全書依託於事實(作者三島甚至去監獄拜訪了縱火者承賢),不過它很大程度上也是三島由紀夫所創繪的畫卷。

你可能會認為林承賢火燒金閣寺的事件本身一定比基於事件出版的書更加著名,但是事實並非如此。


三島由紀夫

三島由紀夫是20世紀日本歷史上偉大的人物。他是一名作家、學者,同時也是一位革命者。他一生之中曾三次提名諾貝爾文學獎。

三島由紀夫的自殺在日本也是最戲劇性的事件之一。他和他的私人武裝發動政變佔領政府軍總監部,在總監部大樓的陽臺上發表了演講,隨後進屋完成了自殺儀式。


三島由紀夫

仿佛三島的一生仍舊不足以使承賢焚毀金閣寺這樣的史實黯然失色,三島傳奇的一生被改編成了一部高預算的電影(三島由紀夫傳:四章),該電影由喬治盧卡斯和弗朗西斯科波拉製作,飛利浦格拉斯製作原聲配樂。


三島由紀夫

當金閣寺縱火事件被搬上世界級的熒幕時,它或許也就難逃被虛構化了。

在那年七月究竟發生了什麼?究竟是誰焚毀了這座精美絕倫的寺院?

真實的故事

即便是林承賢曾在焚毀金閣寺之後試圖自殺,他對自己縱火的行徑也毫無歉意。在一次警方採訪中,他說「……我並不認為我有任何做錯的地方。人們都說一個國家級的珍寶被焚毀了,但是那聽起來沒什麼意義。」

眾說紛紜的縱火動機——

在三島的書中陳述的最可能的動機,是僧人認為金閣寺過於美麗,但承賢本人似乎並不這樣想。承賢絕不會是第一個因為它過於美麗才去摧毀它的人。有些人認為承賢沒什麼自我價值感,焚毀寺廟是他大肆發洩的一種方式——他幼年時期嚴重的口吃問題折磨著他的餘生。在審訊期間,他供認不諱——「我恨我自己,邪惡的醜陋的口吃的自己。」


被燒毀後的金閣寺

其他人認為(如日本學之父唐納德基恩)承賢之所以會縱火是因為他覺得佛教變得太過商品化了。金閣寺至今仍吸引著大批的觀光團,並隨之帶來數以噸計的財富。澤木禪師曾說「金閣寺和其他古寺是為何而建?能確定的是它們必不是為僧人學習參禪而建。」

但是幾乎每個人都認同他患有心理疾病。法庭診斷承賢患有精神分裂,嚴重的妄想症及痴呆症。

對於承賢焚毀金閣寺最為準確的動機可能永遠也不會為人所知了,很多日本人寧可轉移話題不願再記起這些事。但如果你有機會參觀金閣寺,再去回想下那個曾經燃起世界的年輕僧人吧。


雪中金閣寺

《知日·和製漢語》特集,你可知道,中國人今天離開「和製漢語」幾乎無法說話?

全國網絡首發預售,點擊「閱讀原文」,直達預售連結!


「知日 ZHIJAPAN」

國內唯一專門關注日本的媒體品牌。

致力於為中國年輕人深度報導記錄有關日本的文化,創意,藝術和旅行等。

歡迎關注知日微信[zhi_japan]

知日新浪微博[@ 知日ZHIJAPAN]

回復關鍵詞[內容]閱讀近期人氣內容。

回復[0]獲取知日特集一覽。

相關焦點

  • 【讀書】三島由紀夫《金閣寺》《潮騷》
    最近瑣事纏身,所以在空隙處閱讀了三島由紀夫的《金閣寺》與《潮騷》。這兩部小說都不長,基本上一天就能看完。三島由紀夫在中國頗具知名度,除了耀眼的小說家身份外,右翼分子、政論家、電影演員、自殺等也是其主要的標籤,當然三島健碩的身材,恐怕也在小說家中少有吧。記得知乎上有個帖子是討論「三島由紀夫是如何健身的」,有點意思。
  • 對三島由紀夫來說,金閣寺意味著什麼?
    1956 年,三島由紀夫創作《金閣寺》,這部作品後來被公認為是他的代表作。
  • 三島由紀夫重要代表作 —《金閣寺》
    三島由紀夫 (日本當代作家、記者、電影製作人、演員)三島由紀夫(Yukio Mishima,1925年1月14日 - 1970年11月25日),原名平岡公威,出生於日本東京,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今東京大學),是日本當代小說家
  • 【歷史上的文藝】三島由紀夫筆下的金閣寺
    三島由紀夫(Yukio Mishima)生於1925年1月14日,原名平岡公威,1925年出生於東京,是日本小說家
  • 三島由紀夫的病態獨白
    假使你沒辦法一次讀完一本哲學書,可以放在那裡以後再讀,但如果你無法一次看完一部哲學電影,你無法使其暫停以後再看,可錢都掏了。所以,任何影視作品都是膚淺粗糙的玩意。書籍對觀者素質的要求比電影高,書籍更深刻。三島由紀夫的《金閣寺》是一部探討人性的著作,內置諸多哲學觀點,大段思辨獨白可能令有些讀者深感枯燥無味,這正是三島由紀夫的魅力所在。
  • 三島由紀夫:金閣寺
    從照片上或教科書裡,我經常看到現實的金閣,然而在我心中,父親所講的金閣的幻影,遠勝於現實的金閣。父親決不會說現實的金閣金光閃閃這類的話,按父親的講述,人世間再沒有比金閣更美的東西了。而根據金閣這個字面及其音韻,我內心所描繪出的金閣,是無與倫比的。每次看見陽光在遠處的水田裡閃耀的時候,我都會懷疑那是肉眼看不見的金閣的投影。
  • 《金閣寺》|三島由紀夫
    《金閣寺》|三島由紀夫001 我以前從未見過死不認罪的面孔,
  • 餘華:三島由紀夫的寫作與生活
    三島由紀夫(Yukio Mishima,1925年1月14日 - 1970年11月25日),原名平岡公威,出生於日本東京,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今東京大學),是日本當代小說家、劇作家、記者、電影製作人和電影演員。主要作品有《金閣寺》、《鹿鳴館》《豐饒之海》等。
  • 莫言:三島由紀夫猜想
    那麼強大、那麼跋扈的祖母的愛病態了這個敏感男孩的心靈。但如果沒有這樣一個古怪的祖母,很可能也沒有怪異美麗、如同腐屍上開出的黑紅的花朵的三島文學,當然也就沒有文壇鬼才三島由紀夫了。三島雖然口口聲聲地說到死,口口聲聲說他渴望鮮血、渴望殺人,併到底還是以痛苦而艱難的方式自殺,但我猜想其實他是一個很怕死的人。他把自己的生命看得很重,他誇大病情逃避兵役就是他怕死的一個例證。
  • 離去五十年,理解三島由紀夫的不被理解
    今年是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逝世五十周年。作為經常被閱讀,但很少被理解的作家,三島曾在他的「三島美學集大成之作」《金閣寺》裡借主人公溝口之口說:「不被人理解已經成為我唯一的自豪」。(《20世紀日本文學史》,葉渭渠、唐月梅/著,青島出版社)《金閣寺》是三島的代表作。它代表了「三島文學的最高水平」 ,是「三島美學的集大成」。在這部作品裡,三島把他畢生為之傾心的美的境界推到了極致,他擷取一僧人焚燒金閣寺的歷史事件作素材,藉以建構他的藝術世界。在這裡三島絕不是刻意去製作一個真實歷史事件的翻版。
  • 三島由紀夫:《金閣寺》美在聚散中重生
    在沒有接觸過三島由紀夫之前,我從來沒有被如此雋永的文字與它所展現的美震撼。在我的文字閱讀生涯中,我曾經為路遙的《平凡的世界》所感動。路遙用他質樸的語言,文本裡所展現的平凡人的生活與形象,無不牴觸我的靈魂。我甚至以為,沒有一部作品,會讓我產生如此大的記憶。直到《金閣寺》的出現,我不得不承認,對我的靈魂上所造成的衝擊,甚至指導了我的創作思想。
  • 三島由紀夫的一生,到底在追求什麼?
    也許在理解了日本現代文學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三島由紀夫之後,就能體會什麼是「喪」的必然。放蕩的孤獨,這是典型的青年三島由紀夫式的表達:一種矛盾性的、衝突感極強的情緒表達。其時他正被青春期的性倒錯折磨,渴望掙脫但又無法掙脫,一種強烈的想要找到出口的願望擒住了他。
  • 三島由紀夫 | 精緻的沉默,凌駕於一切之上
    在二十多年的寫作生涯裡,三島由紀夫留下了一系列偉大的作品,如《金閣寺》《潮騷》《禁色》《憂國》等,臨死前完成史詩巨著《豐饒之海》四部曲。三島由紀夫的文學活動,大致以60年代為界,分為前後兩期。前期唯美主義色彩較濃,後期表現出一種可怕的藝術傾斜和顛倒。
  • 三島由紀夫,如果愛是殺戮,美就是毀滅
    去年,我們出版了三島由紀夫《上鎖的房子》短篇集,裡面收錄了三島由紀夫從年少之作、巔峰之作到最後的短篇。這些短篇小說,於三島由紀夫而言,有著「年少歲月的悲歡」,有著「迅疾而輕捷的聯想」,是一種「輕騎兵」式的寫作,與其他三島作品最大的不同在於,它呈現的是一個流動的三島,但同時它也延續了三島其他作品裡的一貫特點——「如果愛是殺戮,那美就是毀滅」。
  • 雙面三島由紀夫:一面卓越的文學才能,一面讓人困惑的偏激心理
    青年時期的三島由紀夫漸趨成熟的三島文體是高格調的,其中融進洗鍊的美學意識和尖銳的批評精神,且和諧、勻整地體現出近代的古典美。這種方法在《金閣寺》中趨於完美。此外,三島還是傑出的劇作家。他的代表作品是《禁色》(1951-1953)、《假面的告白》(1949)、《潮騷》(1954)、《金閣寺》(1956)、《憂國》(1960)以及四部曲巨作《豐饒之海》(1969-1971)。
  • 「身體是個注滿真空的花瓶」 :三島由紀夫的異世界
    《豐饒之海》四部曲是三島由紀夫(以下簡稱三島)傾注畢生精力寫就的鴻篇巨製,1950年25歲的三島萌生創作之意起,持續10年完成這部長篇小說。川端康成與三島由紀夫三島由紀夫與川端康成互為欣賞的關係成為日本文學史的佳話。從京都到東京之時,我想尋找川端康成和三島由紀夫的遺蹟。乘坐地鐵前往淺草站到下榻的旅館,深夜的東京地鐵跟北京沒什麼差別,一樣的擁擠,身前身後都貼著人。不一樣的是這裡的人更加陌生。不只是面孔陌生,語言和思想都是陌生的。
  • 三島由紀夫對懟太宰治
    三島由紀夫一個初入文壇的晚輩有點莽撞的說道。比他大16歲的太宰治自言自語般的說:「你儘管這樣說,可你還是來了,所以還是喜歡的呀。對不對,還是喜歡的呀!」打個比方,三島由紀夫家族相當於北京地區的老官僚,是可以和中南海搭上話那種;祖籍津輕地區的太宰治家族相當於河北地方的大地主地頭蛇。三島由紀夫生於東京,祖父是下野後的北海道地區地方官,祖母是武士藩主的貴族之後,父親是農商務省的小吏,但也相當於國務院商務部、或是國務院直屬林業局的公務員。
  • 日本武士道最後的殉道者-三島由紀夫
    三島由紀夫(Yukio Mishima,1925年1月14日 - 1970年11月25日),原名平岡公威,出生於日本東京,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今東京大學),是日本當代小說家、劇作家、記者、電影製作人和電影演員。
  • 《三島由紀夫傳》出版,帶你走近這位謎一樣的天才作家
    他死後,每個朋友都不得不承認,他們了解的三島只限於他有意袒露的局部。」值此三島由紀夫辭世五十周年之際,《三島由紀夫傳》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引進出版。該書作者約翰·內森為美國著名的日本研究學者和文學翻譯家,曾六次與三島由紀夫遺孀長談。該書也是西方世界最早的有關三島由紀夫的傳記。
  • 憎惡文學的三島由紀夫,為何成為了大作家?
    小時候目睹三島由紀夫之死對日本社會帶來的震撼,之後專注於三島由紀夫文學研究的佐藤秀明,是研究三島由紀夫的專家,也是三島由紀夫文學館現任館長。在他的講述中,我們逐漸了解三島由紀夫的人生中那極度熾熱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