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武士道最後的殉道者-三島由紀夫

2021-01-09 漢風唐骨

三島由紀夫(Yukio Mishima,1925年1月14日 - 1970年11月25日),原名平岡公威,出生於日本東京,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今東京大學),是日本當代小說家、劇作家、記者、電影製作人和電影演員。1957年1月,三島以金閣寺獲得第8屆讀賣文學賞的大獎,在這一年中,三島開始了他與西方文學界的高度互動。在美國多所大學發表演講,被西方學者稱為東方的海明威。三島於1970年11月25日將日本陸上自衛隊東部總監部師團長綁架為人質,向800多名自衛隊士官發表演說,呼籲「真的武士」隨他發動兵變,推翻否定日本擁有軍隊的憲法,使自衛隊成為真的軍隊以保衛天皇和日本的傳統,但是沒有人響應,失望之下,三道切腹自盡。

他是一面旗幟樣的人物,是日本文化的化身,代表著上世紀中期日本的最高學術成就,被譽為日本的海明威,最後他作為一個文人發動政變失敗並最終切腹自殺。三島認為武士道是日本傳統文化的精華,他不贊同那種被政治化了的武士道而是嚮往明治時代的日本,那時候天皇擁有權威,而不是軍隊政變之後產生的的畸形怪物。

三島提倡忠君愛國,他認為那時的日本人只知道掙錢已經失去了傳統的精神,國家早晚會潰爛掉。傳統的日本武士道是武士們遵守的道義,是特定人群的守則,並非每個階層都在用。武士道精神提倡的是「義、勇、仁、禮、誠、忠」,這和我們的傳統美德一樣,奉行的也就是中華文明,很像我們的春秋大義,正如一個英國影評人評論黑明電影《七武士》時說的:武士就是最好的人。三島讚嘆的是這種純粹的武士道,但是現在總有某些日本政客們為了某些不可告人的目地曲解三島由紀夫,歪曲其位日本軍國主義先驅。 三島他有一個純武士的靈魂,最難得的是他身上融合了文武兩道,即他希望的筆與劍的結合,他就是日本文化的代表人物。或許他該生活在幕府時代吧,現代日本讓他失望了。

相關焦點

  • 日本最後一個切腹自殺的人,崇尚所謂武士道精神的作家三島由紀夫
    據了解,日本最後一個用「切腹」作為自殺方式結束自己生命的人,叫三島由紀夫,死於1970年11月25日。 三島由紀夫自幼便在文學上顯露出了極高的天賦。1941年,16歲的三島由紀夫就當上了《輔仁會雜誌》的主編。1944年10月,三島由紀夫的短篇小說《百花怒放的森林》由七丈書院印刷出版,成為他的出道作品,從此以後他從一個業餘的文學創作者正式進入了專業作家的領域。
  • 三島由紀夫對懟太宰治
    打個比方,三島由紀夫家族相當於北京地區的老官僚,是可以和中南海搭上話那種;祖籍津輕地區的太宰治家族相當於河北地方的大地主地頭蛇。三島由紀夫生於東京,祖父是下野後的北海道地區地方官,祖母是武士藩主的貴族之後,父親是農商務省的小吏,但也相當於國務院商務部、或是國務院直屬林業局的公務員。
  • 三島由紀夫的一生,到底在追求什麼?
    也許在理解了日本現代文學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三島由紀夫之後,就能體會什麼是「喪」的必然。放蕩的孤獨,這是典型的青年三島由紀夫式的表達:一種矛盾性的、衝突感極強的情緒表達。其時他正被青春期的性倒錯折磨,渴望掙脫但又無法掙脫,一種強烈的想要找到出口的願望擒住了他。
  • 三島由紀夫對川端康成和太宰治的態度,為何截然不同?
    佐藤秀明教授是研究三島由紀夫的專家,也是三島由紀夫文學館現任館長。小時候目睹三島由紀夫之死對日本社會帶來的震撼,之後專注於三島由紀夫文學研究的佐藤,用「脫離社會」來概括三島由紀夫的獨特魅力。△ 館內的三島由紀夫初版書展示現在日本的大學生對三島由紀夫為代表的戰後文學作家還會感興趣嗎?
  • 雙面三島由紀夫:一面卓越的文學才能,一面讓人困惑的偏激心理
    三島由紀夫是二戰後世界知名的日本作家。他聞名於世的原因一方面在於其卓越的文學才能,另一方面則在於他奇特而偏激的美學主張和政治上的異常舉動。三島由紀夫的作品有很多人喜歡,但對作家本身如何評價?這時期的作品,如《憂國》以及話劇《明日黃花》(1966)和《歡樂的琴聲》(1963)等,頌揚日本舊軍人的愚忠,鼓吹「殺身成仁」和武士道的「忠」和「義」,甚至攻擊我國的內外政策。
  • 【BBC精讀】三島由紀夫:一位日本作家的奇聞
    總的來說,這部小說是理解三島由紀夫晚期生活和作品的關鍵。這部小說揭示了三島由紀夫審美的起源,三島由紀夫的審美和性密切相關,他對此有一種很深的痴迷。《假面自白》中,敘述者寫道,他「接受了戰爭期間流行的死亡信條。」當時,徵兵和自我犧牲就在眼前。事實上,三島由紀夫認為,消逝之時即為美,在他看來,毀滅即為美。他的這一美學觀點和他的男性崇拜交織在一起,而男性氣質正式小說敘述者所缺乏的。
  • 餘華:三島由紀夫的寫作與生活
    三島由紀夫一生著有21部長篇小說,80餘篇短篇小說,33個劇本,以及大量的散文。其中有10部曾被改編成電影,36部被搬上舞臺,7部得過各種文學獎。他是著作被翻譯成英文等外語版本最多的日本當代作家。儘管為人毀譽參半,三島由紀夫的作品仍然經久不衰,影響著全世界的讀者。
  • 三島由紀夫的病態獨白
    三島由紀夫的《金閣寺》是一部探討人性的著作,內置諸多哲學觀點,大段思辨獨白可能令有些讀者深感枯燥無味,這正是三島由紀夫的魅力所在。日本人對人性的黑暗面情有獨鍾,夏目漱石的《心》,芥川龍之介的《竹林中》,坂口安吾的《在盛開的櫻花樹下》,都寫盡了日本人心理的幽暗面。日本的文學作品不能多看,看多了便自覺壓抑非常,要瘋。
  • 憎惡文學的三島由紀夫,為何成為了大作家?
    小時候目睹三島由紀夫之死對日本社會帶來的震撼,之後專注於三島由紀夫文學研究的佐藤秀明,是研究三島由紀夫的專家,也是三島由紀夫文學館現任館長。在他的講述中,我們逐漸了解三島由紀夫的人生中那極度熾熱的一面。
  • 三島由紀夫死時多慘?切腹後腸子出來了,別人連砍三刀都沒死
    之前和大家分享過日本最後一位剖腹自殺的男子叫三島由紀夫,他自殺時有多慘呢?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分享。三島由紀夫出生在日本東京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其父親很平庸,無法復興家族。所以,出身武士之家的祖母永井夏把家族復興的希望放在了他這個長孫身上。
  • 三島由紀夫小名的由來
    唐月梅寫了一本關於三島由紀夫的作品《怪異鬼才》,寫得很有味道。讀了一部分,寫了三島由紀夫的童年,也是在這本書裡,我才第一次記住了三島由紀夫的真實名字,叫平崗公威。也知道了日本人起名字的習俗,習慣給剛出生的孩子用對於自己家庭有大恩惠或者扶持的人名字來命名。平崗公威的祖父在仕途上曾經受到一個叫公威的大官提攜。因此,在三島由紀夫出生的時候,祖父就在一張紙上寫了平崗公威四個大字,並放在一個盒子裡。自此,平崗公威就成了三島由紀夫的名字,而三島由紀夫是在平崗公威走上文學道理之後,他給自己取得筆名。
  • 莫言:三島由紀夫猜想
    但如果沒有這樣一個古怪的祖母,很可能也沒有怪異美麗、如同腐屍上開出的黑紅的花朵的三島文學,當然也就沒有文壇鬼才三島由紀夫了。三島雖然口口聲聲地說到死,口口聲聲說他渴望鮮血、渴望殺人,併到底還是以痛苦而艱難的方式自殺,但我猜想其實他是一個很怕死的人。他把自己的生命看得很重,他誇大病情逃避兵役就是他怕死的一個例證。
  • 三島由紀夫 | 精緻的沉默,凌駕於一切之上
    在太平洋戰爭階段,日本文壇不少文人都受軍國主義影響,像川端康成這樣未受其染指、且名譽絲毫不受損害的著名作家屈指可數。1946年的新年假期裡,身為法律系大學生的無名作家三島由紀夫帶著手稿前去拜會川端先生,川端康成認為創作之佳,足以推薦給文學雜誌。就這樣,這篇名為《香菸》的短篇小說發表於當年夏天的《人間》雜誌上。三島由紀夫憑藉此文正式登上戰後文壇的舞臺。
  • 三島由紀夫:最後一個切腹自殺的日本人
    畫面上的人物正是三島由紀夫(Yukio Mishima),他的真名為平岡喜武(Kimitake Hiraoka)。1970年11月25號,他於日本的一個軍事基地綁架了司令官,並令其集結駐軍,然後試圖發動zheng變。而那時,他是日本最著名的在世小說家。他強烈抨擊在美軍領導下改造的日本與憲法,譴責日本士兵的順從模樣,呼籲他們恢復天皇戰前的地位,再度使其成為活神和民族領袖。
  • 日本人的這個習俗令人費解,三島由紀夫因此而死
    01日本人的忠誠——武士道談到日本,就不得不談談日本的武士道。不論是將軍還是大名,手下都有為數眾多的武士存在,而為了保證武士對自己的絕對忠誠,日本高層就用武士道來武裝武士的大腦。日本武士道最大的特點就是重名而輕死,就像日本人最愛的櫻花,暮春時節開放,花團錦簇而花期極短。大學時我曾經問過學校裡的日本留學生,你們賞櫻花的時候有沒有什麼講究?
  • 最後一個切腹自殺的日本男人:1970年11月25日三島由紀夫切腹
    作者:薩沙 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 【薩沙講史堂第一千三百七十八期】(歷史系列第671講) 最後一個切腹自殺的日本男人:1970年11月25日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在東京市谷駐屯地的陸上自衛隊東部方面隊總監部(軍區指揮部)鼓動兵變失敗後,切腹自殺身亡
  • 三島由紀夫:你是我的美麗之星
    他從小身體羸弱,長大後拼命健身練了一身的肌肉,當時日本做過的一個社會調查顯示:被調查的婦女中有50%寧可自殺也不願意嫁給這個一流作家。三島在人生的最後選擇了切腹自殺。他的額際系上「七生報國」字樣的頭巾,腹部一圈圈緊裹住白色的布,拿短刀刺下,割出一個很大的傷口,腸子從中流出來。
  • 三島由紀夫讓人著迷的,除了文字,還有「演技」啊!
    人們知道三島為文學傾心盡力,卻可能不知道他為電影甚至達到痴狂的地步。從文學界到電影界,三島由紀夫都經歷了什麼?在這場電影夢裡,他又看見了什麼樣的景色?三島在該片中飾演江戶時代末期幕府的薩摩藩田中新兵衛,同時這也是三島參演的人生最後一部電影。
  • 三島由紀夫,如果愛是殺戮,美就是毀滅
    去年,我們出版了三島由紀夫《上鎖的房子》短篇集,裡面收錄了三島由紀夫從年少之作、巔峰之作到最後的短篇。這些短篇小說,於三島由紀夫而言,有著「年少歲月的悲歡」,有著「迅疾而輕捷的聯想」,是一種「輕騎兵」式的寫作,與其他三島作品最大的不同在於,它呈現的是一個流動的三島,但同時它也延續了三島其他作品裡的一貫特點——「如果愛是殺戮,那美就是毀滅」。
  • 深刻的片面 | 大衛的屁股和三島由紀夫的臼齒
    很多事情你知一不知二,跟別人一樣就很尬,但是你看長聲書和丹青節目多看一點特別重要,三句半最後半句由你說出來,最後畫龍點睛的點睛之語由你說出來。三島由紀夫大家都知道,甚至有人知道一刀沒死,一刀沒砍中,砍肩膀了,又砍好幾刀都知道。但是你知道刀是什麼名?是關孫六,日本很著名的刀。知道這些也不夠,為什麼一刀沒砍下來,因為一刀砍到臼齒,腮幫牙床特別硬,這個事很少人知道,書裡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