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島由紀夫讓人著迷的,除了文字,還有「演技」啊!

2021-02-23 知日

三島由紀夫雖然以文學作品聞名於世,但與文字打交道並不是他唯一的愛好。他不僅熱衷於健身,騎馬,劍道,甚至還跨界寫起了劇本直至參演電影。人們知道三島為文學傾心盡力,卻可能不知道他為電影甚至達到痴狂的地步。從文學界到電影界,三島由紀夫都經歷了什麼?在這場電影夢裡,他又看見了什麼樣的景色?

五社英雄導演在1969年(昭和44年)指導的作品《人斬》,直到1985年才在東京看到翻拍版。三島在該片中飾演江戶時代末期幕府的薩摩藩田中新兵衛,同時這也是三島參演的人生最後一部電影。

《人斬》電影海報

主是角由勝新太郎主演的岡田以藏,為世間所知道的「斬人以藏」,土佐勤皇黨的幕府末期的「四大劊子手」之一。幕府末期的四大劊子手的另一個薩摩藩士的「人斬新兵衛」,田中新兵衛便由三島由紀夫來出演。新兵衛用獸性滿溢的実踐性的劍法,切、斬劍、一個勁地激揮,臂膀如同鑄鐵一般強勁。此外,武打的場面更是日本劍戟片史上貫徹著燦然的現實主義的「傳說中的」作品。

《人斬》電影劇照

    

在這部電影中,武市半兵太當時34歲,坂本龍馬28歲,田中新兵衛22歲,岡田以藏25歲。歷史上最年輕的是田中新兵衛,雖然是由當時已經44歲的三島由紀夫來飾演,卻不知怎麼的,超越了年齡限制的三島反而讓人覺得是最年輕的,簡直不可思議。五社導演的這部電影中,三島所飾演的新兵衛從頭到尾都滿溢著一股勁流,好似一隻呼之欲出的猛龍,無疑是幕末劍戟片中的出類拔萃之作。

《人斬》電影劇照

每每看到『人斬』這部作品切腹的畫面時,都不由得佩服三島飾演新兵衛時帶有強烈氣魄的極其逼真的演技。可見,從仲代達矢到三島由紀夫再到勝新太郎,五社導演也在人物上花了很大功夫,使得影片整體格調保持在一個非常高的水平。不得不承認,這部電影帶給觀眾最直觀強烈的感受就是充滿魄力的武打場面。可令世人大為遺憾的是,這部電影公映一年後,三島由紀夫選擇了與新兵衛同樣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憂國》,這部1966年由三島由紀夫本人親自編導並演出的作品一直備受爭議,當三島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後,它也被人們稱為「三島由紀夫自殺預告片」,成片後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的轟動。

《憂國》電影海報

 

故事本身很簡單,在1936年(昭和11年)的二·二六事件中,陸軍中尉武山(由三島由紀夫飾演)的朋友被誤認做叛軍,導致這名年輕的軍官和她的妻子也要被迫接受討伐。於是他們決意剖腹自殺,以效皇國,一起迎來了那個沒有盡頭的無盡夜晚

《憂國》電影劇照

    

情節看似簡單,全片也不過30分鐘時長,但是這部極具爭議的作品卻是三島對自己進行的一次最徹底的活體解剖。正如作家安部公房對這部電影的評價一樣,「作者並非扮演著主角,是這部作品本身即為作者的分身」。

兩人的羈絆,還有愛的行為:美麗虛幻又縹緲;以及從「死亡」本身中探究出來的關於最極致的愛與誠實,都加劇了切腹的壯烈。「美」、「生」與「死」,這三個詞被無限升華,最後竟成為了一種衝擊,更像是能源爆炸。能如此明朗又完美詮釋「美」、「生」與「死」的作品,除了《憂國》也再無其他了吧。

《憂國》電影劇照

此前,三島自己也說過,「對於那些忙碌的沒有大把時間讀書的的人來說,想從三島的作品中選出一個所有好的壞的都濃縮於一體的作品,那麼就選《憂國》吧」。

三島由紀夫手書

在這之後,由於自衛隊發動的政變,催化了三島的自殺事件。這個事件和『憂國』所展現的切腹的情景無情的交叉了。大概這就是三島最追求的「理想死亡」。或許是因為自己的生命結束了,而美麗的最終形態就是「死」了吧,因為正是那個「死」,充滿了至高無上的美麗。有關三島由紀夫的各種「答案」,也都將在這部電影裡有所揭曉。

2017年5月26日,由代表作為《聽說桐島要退部》的吉田大八導演而電影化,改編自三島原作的《美麗之星》被搬上了大銀幕。故事的舞臺以東西冷戰時代直至現代而展開,主角重一郎從一開始的無業者到天氣預報員的轉變等大膽的人物設定使得這部作品從公映前就備受矚目。

《美麗之星》電影海報

「如果三島能看到這部作品的話,應該不會生氣吧。我想他會抿嘴笑著走出電影院的」 接受採訪的吉田大八導演開玩笑地說。 

2017「美しい星」製作委員會

這部作品中介紹道UFO和宇宙人的時候,人們才會感嘆:原來三島也有著如此與眾不同的作品。其實,這才是三島由紀夫!事實上,也只有三島才能寫出這樣的作品。

作品本身極其唯美,推崇藝術至上主義,是最具有社會性的,但可能也是最反現實的。明治時期以來的日本近代文學中沒有過這樣打破常規的作品。」(新潮文庫、奧野健男)

距三島由紀夫去世已經過去47個年頭了。幸運的觀賞到這部影片的人們也許很難相信,不僅僅是文學工作者們,在任何領域裡人們都是這樣想的:日本最高知性的代表,直到離世的那一刻都滿懷著連小學生們都耳熟能詳的三島,也一定會喜歡這部電影的。

Mecki/edit

《知日·這就是三島由紀夫》特集


全網現貨中!

京東/噹噹/天貓

點擊「閱讀原文」直達購買連結

相關焦點

  • 三島由紀夫的病態獨白
    三島由紀夫的《金閣寺》是一部探討人性的著作,內置諸多哲學觀點,大段思辨獨白可能令有些讀者深感枯燥無味,這正是三島由紀夫的魅力所在。日本人對人性的黑暗面情有獨鍾,夏目漱石的《心》,芥川龍之介的《竹林中》,坂口安吾的《在盛開的櫻花樹下》,都寫盡了日本人心理的幽暗面。日本的文學作品不能多看,看多了便自覺壓抑非常,要瘋。
  • 三島由紀夫對懟太宰治
    打個比方,三島由紀夫家族相當於北京地區的老官僚,是可以和中南海搭上話那種;祖籍津輕地區的太宰治家族相當於河北地方的大地主地頭蛇。三島由紀夫生於東京,祖父是下野後的北海道地區地方官,祖母是武士藩主的貴族之後,父親是農商務省的小吏,但也相當於國務院商務部、或是國務院直屬林業局的公務員。
  • 憎惡文學的三島由紀夫,為何成為了大作家?
    小時候目睹三島由紀夫之死對日本社會帶來的震撼,之後專注於三島由紀夫文學研究的佐藤秀明,是研究三島由紀夫的專家,也是三島由紀夫文學館現任館長。在他的講述中,我們逐漸了解三島由紀夫的人生中那極度熾熱的一面。
  • 三島由紀夫小名的由來
    唐月梅寫了一本關於三島由紀夫的作品《怪異鬼才》,寫得很有味道。讀了一部分,寫了三島由紀夫的童年,也是在這本書裡,我才第一次記住了三島由紀夫的真實名字,叫平崗公威。也知道了日本人起名字的習俗,習慣給剛出生的孩子用對於自己家庭有大恩惠或者扶持的人名字來命名。平崗公威的祖父在仕途上曾經受到一個叫公威的大官提攜。因此,在三島由紀夫出生的時候,祖父就在一張紙上寫了平崗公威四個大字,並放在一個盒子裡。自此,平崗公威就成了三島由紀夫的名字,而三島由紀夫是在平崗公威走上文學道理之後,他給自己取得筆名。
  • 三島由紀夫 | 精緻的沉默,凌駕於一切之上
    川端康成於三島的重要性可想而知,且最理解這位少年天才的也是川端康成,功成名就之後的三島寫出《盜賊》,卻反響平平,但川端康成卻曾在給他寫的序言中說:「我被三島君純熟的天賦所震驚,竟感到目眩神迷。與此同時又被他的文字擾亂了心神。他的新奇是很難理解的。有些人可能會從這部小說中得出判定後的結論:三島是無懈可擊的。而另一些人卻能從中窺悟到他所有的深切的傷痕。」
  • 餘華:三島由紀夫的寫作與生活
    任何一個人都無法將他的全部欲望在現實中表達出來,法律和生活的常識不允許這樣,因此人的無數欲望都像流星划過夜空一樣,在內心裡轉瞬即逝。然而寫作伸張了人的欲望,在現實中無法表達的欲望可以在作品中得到實現,當三島由紀夫「我想殺人,想得發瘋,想看到鮮血」時,他的作品中就充滿了死亡和鮮血。
  • 三島由紀夫的一生,到底在追求什麼?
    不僅文學,即便是當下受人喜愛的日劇、動漫,都時時洋溢著一股「喪」的氣息。而在這種氣息底下遊蕩的,其實是一種對固有價值觀的顛覆。也許在理解了日本現代文學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三島由紀夫之後,就能體會什麼是「喪」的必然。
  • 莫言:三島由紀夫猜想
    但如果沒有這樣一個古怪的祖母,很可能也沒有怪異美麗、如同腐屍上開出的黑紅的花朵的三島文學,當然也就沒有文壇鬼才三島由紀夫了。三島雖然口口聲聲地說到死,口口聲聲說他渴望鮮血、渴望殺人,併到底還是以痛苦而艱難的方式自殺,但我猜想其實他是一個很怕死的人。他把自己的生命看得很重,他誇大病情逃避兵役就是他怕死的一個例證。
  • 三島由紀夫對川端康成和太宰治的態度,為何截然不同?
    佐藤秀明教授是研究三島由紀夫的專家,也是三島由紀夫文學館現任館長。小時候目睹三島由紀夫之死對日本社會帶來的震撼,之後專注於三島由紀夫文學研究的佐藤,用「脫離社會」來概括三島由紀夫的獨特魅力。佐藤:如果讓我說三島由紀夫的魅力,我會說他的視野之廣闊、緯度之大。三島由紀夫對社會與人有著自然而然的批判態度,但他不是作為一個反社會分子去批判自己身處的這個社會,而是具備更加激烈的「社會脫離性」。
  • 三島由紀夫比你想的更有趣
    這是所有人都可以查到的關於三島的信息,但這位特立獨行的作,家還有很多不為人熟知的小癖好,譬如他愛貓如命,譬如他的本名那個並不叫三島由紀夫等等。我們整理了關於他的十個小秘密,一起來完整一下關於三島的認知吧。
  • 三島由紀夫:你是我的美麗之星
    從21歲初入文壇開始,三島就不斷顛覆著日本的文學,而他寫過的唯一一部科幻作品《美麗之星》甫一出版,就在日本文壇引起強烈震動,主流文學家、批評家就本書爭論達數年之久,被稱為「最具爭議的三島作品」。今天是三島由紀夫的生日,在這裡和大家分享《美麗之星》的譯者丁丁蟲老師寫的譯者手記。
  • 雙面三島由紀夫:一面卓越的文學才能,一面讓人困惑的偏激心理
    三島由紀夫是二戰後世界知名的日本作家。他聞名於世的原因一方面在於其卓越的文學才能,另一方面則在於他奇特而偏激的美學主張和政治上的異常舉動。三島由紀夫的作品有很多人喜歡,但對作家本身如何評價?他認為不論人們對三島及其作品的印象如何,三島事件本身都體現了戰後25年後日本最為反動的思想。但是同時,也有一些日本人表示理解他的赴死心境。評論家西部邁即表示他自己亦有類似的感觸與衝動:日本的侵略戰爭使眾多的日本人也死於戰爭,而戰後日本人卻很快淡忘,根本無意再去回顧與反思。不過,這似乎與三島所宣揚的內容並不形同。
  • 三島由紀夫,如果愛是殺戮,美就是毀滅
    去年,我們出版了三島由紀夫《上鎖的房子》短篇集,裡面收錄了三島由紀夫從年少之作、巔峰之作到最後的短篇。這些短篇小說,於三島由紀夫而言,有著「年少歲月的悲歡」,有著「迅疾而輕捷的聯想」,是一種「輕騎兵」式的寫作,與其他三島作品最大的不同在於,它呈現的是一個流動的三島,但同時它也延續了三島其他作品裡的一貫特點——「如果愛是殺戮,那美就是毀滅」。
  • 英國記者寫的三島由紀夫傳記,關於美與暴烈
    《美與暴烈:三島由紀夫傳》內容簡介《美與暴烈》是三島由紀夫的一部權威傳記,也是試圖解開作家死亡之謎的一份答卷,由其生前好友、英國記者亨利·斯各特·斯託克斯所撰。是夜,羅德裡克先致敬詞,簡略講述了三島由紀夫的諸多生平業績。三島生於1925年,原名平岡公威,是東京一個富庶家庭的長子,三島由紀夫則是筆名。在校成績優異, 1944 年以班級第一的佳績畢業於貴族學生院。年僅十九歲便專程前往東京中部的皇宮領獎——獎品是一塊銀懷表——還是由裕仁天皇親自授予的。
  • 《三島由紀夫傳》出版,帶你走近這位謎一樣的天才作家
    「三島有個非常大的本領,就是使人覺得自己是他最好的朋友。他死後,每個朋友都不得不承認,他們了解的三島只限於他有意袒露的局部。」值此三島由紀夫辭世五十周年之際,《三島由紀夫傳》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引進出版。該書作者約翰·內森為美國著名的日本研究學者和文學翻譯家,曾六次與三島由紀夫遺孀長談。該書也是西方世界最早的有關三島由紀夫的傳記。三島由紀夫(Yukio Mishima,1925年1月14日 - 1970年11月25日),原名平岡公威,出生於日本東京,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今東京大學),是日本當代小說家、劇作家、記者、電影製作人和電影演員。
  • 他是三島由紀夫的迷弟,設計的作品暴露了日本人無法忍受的東西
    在《人生海海》裡,橫尾忠則坦言自己是作家三島由紀夫的粉絲。偶然的機會,橫尾忠則去幫以三島由紀夫為主題的攝影集做一些輔助工作,得知偶像也曾在同一所房間待過後,「我覺得房裡的空氣好像也因為三島由紀夫而產生磁場,不知不覺深深吸了一口三島由紀夫呼吸的空氣」。在那位被扣過茶碗的高橋睦郎的引薦下,橫尾忠則終於見到了三島由紀夫。
  • 【BBC精讀】三島由紀夫:一位日本作家的奇聞
    總的來說,這部小說是理解三島由紀夫晚期生活和作品的關鍵。這部小說揭示了三島由紀夫審美的起源,三島由紀夫的審美和性密切相關,他對此有一種很深的痴迷。《假面自白》中,敘述者寫道,他「接受了戰爭期間流行的死亡信條。」當時,徵兵和自我犧牲就在眼前。事實上,三島由紀夫認為,消逝之時即為美,在他看來,毀滅即為美。他的這一美學觀點和他的男性崇拜交織在一起,而男性氣質正式小說敘述者所缺乏的。
  • 深刻的片面 | 大衛的屁股和三島由紀夫的臼齒
    大衛的屁股和三島由紀夫的臼齒史航:長聲兄的書是環繞成的環形宇宙,是一個世界,你有可能對池塘感興趣,有可能對地上菸頭感興趣,沒有一本書專說一種事情,萬花筒不見得都是花才能成為萬花筒,可能今天隨便幾樣東西,像地板格,都可能形成複雜的斑斕的有意思的東西。
  • 日本最後一個切腹自殺的人,崇尚所謂武士道精神的作家三島由紀夫
    據了解,日本最後一個用「切腹」作為自殺方式結束自己生命的人,叫三島由紀夫,死於1970年11月25日。 三島由紀夫自幼便在文學上顯露出了極高的天賦。1941年,16歲的三島由紀夫就當上了《輔仁會雜誌》的主編。1944年10月,三島由紀夫的短篇小說《百花怒放的森林》由七丈書院印刷出版,成為他的出道作品,從此以後他從一個業餘的文學創作者正式進入了專業作家的領域。
  • 對三島由紀夫來說,金閣寺意味著什麼?
    1956 年,三島由紀夫創作《金閣寺》,這部作品後來被公認為是他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