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記者寫的三島由紀夫傳記,關於美與暴烈

2020-12-24 好奇心日報

《美與暴烈:三島由紀夫傳》

內容簡介

《美與暴烈》是三島由紀夫的一部權威傳記,也是試圖解開作家死亡之謎的一份答卷,由其生前好友、英國記者亨利·斯各特·斯託克斯所撰。在本書中,作者援引文學史料,回顧作家短暫而輝煌的創作歷程,同時與太宰治、川端康成等同時代名家進行橫向對比,描摹了一個在東方與西方、古典與現代間不懈思考,追尋「死亡、黑夜和鮮血」所構成美學境界的作家的一生。

作者簡介

亨利·斯各特·斯託克斯(Henry Scott Stokes),英國記者,在溫徹斯特公學和牛津大學新學院接受教育,畢業後,他去了日本,成為了《紐約時報》東京分社的一名記者。後曾任《金融時報》《泰晤士報》和《紐約時報》東京分社社長。亨利是作家三島由紀夫的生前好友,也是其私交最好的外國記者。

譯者簡介

於是,作家、青年翻譯家。著有《查無此人》,譯作有奧爾加·託卡爾丘克《雲遊》,弗蘭納裡·奧康納《好人難尋》、珍妮·溫特森《時間之間》《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史蒂芬·金《黑暗塔》等。

書籍摘錄

序言 個人印象

我第一次見到三島由紀夫是在 1966 年 4 月 18 日,在東京外國記者俱樂部的一次宴會上,他作為貴賓在餐後發表演說。他的名字讀起來短促有力,三個短元音都是重音。那時候,他正值四十一歲,風華正茂,是位公認必將榮膺未來諾貝爾文學獎的著名作家。他的太太瑤子也隨行出席。三島夫婦落座於主席位,身旁坐著的是美聯社的記者約翰·羅德裡克——他是當年的俱樂部主席。我的座位距離主桌還有點兒距離,但並不影響我對三島君的觀察:他身材瘦小,但體格結實,風姿凜冽,頭髮剪得極短,幾乎是平頭的造型。皮膚略顯孱弱的蒼白。當時我便想:毫無疑問,他過於操勞了,我知道他經常通宵寫作。三島的英語非常流利。瑤子夫人卻剛好相反。她的身形也很瘦小,比丈夫年輕十歲,從相貌上也可以看得出來。瑤子夫人苗條纖弱,臉龐很圓,那時已育有兩個年幼的孩子,她始終沉默寡言。

是夜,羅德裡克先致敬詞,簡略講述了三島由紀夫的諸多生平業績。三島生於1925年,原名平岡公威,是東京一個富庶家庭的長子,三島由紀夫則是筆名。在校成績優異, 1944 年以班級第一的佳績畢業於貴族學生院。年僅十九歲便專程前往東京中部的皇宮領獎——獎品是一塊銀懷表——還是由裕仁天皇親自授予的。次年,也就是 1945 年,三島接到徵兵入伍通知,但沒有通過體格檢查,因而沒有入伍。戰後,三島從東京帝國大學法律系畢業,又通過了最艱難、最嚴格的職業面試,終於順利地進入大藏省工作。但不久之後,正當有望調任地方稅務局局長時,他卻毅然辭去了官職,決定當一個專業作家——這是一個更具挑戰性的職業選擇。三島就此抓住機遇,完成了令其成名的長篇處女作小說《假面的告白》,觸及同性戀的主題,於 1949 年正式出版。日本文壇盛讚這位二十四歲的文學天才。由此開始,三島由紀夫的作品一本接一本地問世,速度驚人。其中,最傑出的作品包括:《潮騷》(1954年),一部日本版的《達芙妮與克洛埃》;《金閣寺》(1956年),取材於發生在京都的一起著名縱火案——戰後不久,因一名僧人縱火,京都最著名的古剎毀於一旦。這兩部作品都被翻譯成英文,並於 20 世紀 50 年代在美國出版(雖然是《假面的告白》的譯稿最先完成,但擱置幾年後才出版發行,如此一來,就讓《潮騷》這本相對來說更傳統的小說搶先面世,由此奠定了三島由紀夫在西方文壇的顯赫地位,被評論界公認為一位不同凡響的新銳作家)。羅德裡克說,三島不只是一位小說家。他還是劇作家、體育家和電影演員。他剛剛完成一部根據他的短篇小說《憂國》改編的電影,並擔任主角:一位 20 世紀 30 年代的日本年輕軍官。故事描述了軍官和妻子共同自殺的過程:軍官剖腹,妻子割喉。羅德裡克總結道,三島是一個多面體,就好比萊奧納多·達·文西再現於現代日本。這段有關達·文西的贊言略顯誇張,得到的是三島君慎重而含蓄的微笑。

接著,三島站了起來。他的演說主要是在談論自己的戰時經歷。他描繪了東京在 1945 年 3 月遭受的轟炸,熊熊大火吞沒了整個城市,成百上千的東京市民在這個恐怖之夜喪生。「那是我所見過最美麗的煙火表演。」他以一種詼諧的語氣說道。當演說進入尾聲,他用鏗鏘有力但語法未必正確的英語慷慨陳詞,最後竟突然提到了他的太太,令演說戛然而止(「反正瑤子沒有想像力」——說完,他微笑著扮了個鬼臉)。

在這平和的日子裡(三島在談論他的婚後生活),我們雖然有了兩個孩子,但有時候——仍然是這些逝去的記憶反覆浮現於我的腦海。

那就是戰時的記憶。我還記得一個戰時的場景,那時候我在飛機廠工作。

為了讓做工的學生們娛樂一下,那天放了一場電影。影片是根據橫光利一先生的小說改編的。時間可能是在 1945 年的 5 月時節,是戰爭的最後階段,當時我才二十多歲,和所有的學生一樣,無法相信我們能從這場戰爭中倖存。我記得電影裡有這樣一幕,畫面裡有一條街道,是銀座的一條街,是戰前的模樣,霓虹紛豔閃爍,美麗極了。雖然屏幕上的霓虹在閃耀,但我們都堅信:此生無法看盡這樣的景致,此生也再無可能見到這樣的景致。可是,正如各位所知,我們現在確確實實看到了,就在銀座的大街上,霓虹燈變得越來越多。可是有時候,當戰時記憶重現於我的腦海,思維中便有些許困惑。戰時電影中的那些霓虹燈,以及在銀座街道上的真切的霓虹燈——我無法分辨哪一個才是幻覺。

這可能就是我們……我最基本的主題,也是我關於文學的最本質上的浪漫主義觀念。都是死亡的回憶……還有關於幻覺的難題。

三島說得很慢,一字一句都力圖清晰。他的英文發音很古怪,極有特質:把「artist」(藝術家)讀成「urtist」。儘管他的英文無論是發音還是語法都有一點不規範,但這似乎根本不會令他困擾。他完全沒有裝腔作勢——在這一點上,他實在不像日本人。

三島君坐下來,大家便開始提問。我想知道的是:以如此隨意的口吻談論戰爭的三島由紀夫是如何看待日本發動戰爭的原因的?我想,那顯然是個瘋狂的決定。而三島的解釋非常繞。他將我們拉回到1936年的「二二六」兵變,追溯了這一未遂兵變對後來珍珠港事件的影響。我覺得他的思路是很難理解的:你可以感覺到他自己對這個問題有過深入思考,但向外國人解說的時候,又無法明確闡述他的結論。接著,我的一位同行,《芝加哥論壇報》的記者山姆·詹姆斯提出了另一個問題。山姆想知道日本切腹自殺儀式的由來。當代日本人幾乎已不再用「切腹」這個漢字詞組,而用「腹切り」這個詞彙表示「切傷了腹部」。對此,三島又做出了別具一格的回答:

曾經,英國電影人巴茲爾·賴特先生也問過我這個問題,我寫信答覆他說:「我無法相信西方的原罪,因其不可見,但在封建時代,我們相信罪惡潛駐於我們身體的內部,因此,如有必要揭示自身的惡,我們必須剖開肚腹,將可見的罪惡掏出來。這也是武士意志的象徵所在。眾所周知,切腹自殺是最為痛苦的死法。他們願以如此悲壯殘忍的方式赴死,正是武士勇氣之最好證明。這種自殺方式是日本獨創的,任何外國人都無法模仿炮製。」

三島侃侃而談時,聽眾間不時發出哄堂大笑。他也加入大家,但他的笑聲是獨特的,沙啞的嗓音笑起來未免乾巴巴的。哈——哈——哈!發自喉嚨深部、充滿緊張感的嗓音令聽者的嗓子眼也痒痒的。他給我留下的初次印象是一個古怪卻讓人頗為好奇的男人,夾雜著令人不安、不自在的感覺。由此開始,歷經數年,直到 1970 年三島自殺身亡,我一直關注著他的一言一行,並作為倫敦《泰晤士報》記者,將「理解三島」這件事上升為我的工作和責任。毫無疑問,三島由紀夫是他那個時代最有國際知名度的日本人,除了在羅德裡克曾提到的那些身份領域所取得的業績之外,可能還有別的魅力,比如:演說時的魄力。甚至在他去世後的二十五年裡,他仍然是代表日本的聲音,仿佛他根本就不曾消失,仍在接受媒體一個又一個的採訪。對於他的祖國,他描繪了一幅獨一無二的經典畫面,卻將他自己置於殘酷驚人的形象中,現代日本沒有第二個人能匹配這番矛盾的形象,也沒有人能像他那樣徹底地表達自己。有民諺說:釘子冒頭就要錘平。日本人並不喜歡站出來叫喊,都害怕因此成為眾矢之的:被錘平。但三島由紀夫是一個例外,他是一個看似如此又絕非如此的悖論式人物,當這個時刻來臨時,他把自己「錘平」了。

一切就留待讀者們自己挖掘吧。除最後一章,本書再版之際未加以任何刪改,該部分現更名為「後記(1995—1999)」。

東京,1995 年 2 月

題圖為三島由紀夫,來自:flickr

相關焦點

  • 生前知交撰寫,新版三島由紀夫傳記《美與暴烈》解開作家死亡之謎
    日前,《美與暴烈:三島由紀夫傳》由雅眾文化推出再版。《美與暴烈》作為三島由紀夫的最早的一部傳記之一,是試圖解開作家死亡之謎的一份答卷。該書作者、英國知名記者亨利·斯各特·斯託克斯援引豐富的一手史料,揭開這位日本文學巨匠的傳奇人生,書中回顧了作家短暫而輝煌的創作歷程,同時與太宰治、川端康成等同時代名家進行橫向對比,生動描摹了一個在東方與西方、古典與現代間不懈思考,追尋「死亡、黑夜和鮮血」所構成美學境界的作家的一生。該書作者是三島生前私交最好的外國記者。
  • 三島由紀夫 | 精緻的沉默,凌駕於一切之上
    三島由紀夫(Yukio Mishima,1925年1月14日 - 1970年11月25日)日本小說家、劇作家、記者、電影製作人、電影演員
  • 三島由紀夫對懟太宰治
    三島由紀夫一個初入文壇的晚輩有點莽撞的說道。比他大16歲的太宰治自言自語般的說:「你儘管這樣說,可你還是來了,所以還是喜歡的呀。對不對,還是喜歡的呀!」二人在性格上最大的共同點就是極度自負和自卑的混合體,在傳記書《美與暴烈:三島由紀夫的生與死》中作者說道:這兩人其實非常相像,都是自命不凡、恃才傲物;也都極想將自己塑造成普羅大眾心目中的傷感英雄貴族,並且,都沉溺於自殺的嚮往中。因此,兩人的諸多共同點令三島警覺起來。
  • 餘華:三島由紀夫的寫作與生活
    同時他的美又使人戰慄。 所以說,三島由紀夫混淆了全部的價值體系,他混淆了美與醜,混淆了善與惡,混淆了生與死,最後他混淆了寫作與生活的界線,他將寫作與生活重疊到了一起,連自己都無法分清。
  • 三島由紀夫小名的由來
    唐月梅寫了一本關於三島由紀夫的作品《怪異鬼才》,寫得很有味道。讀了一部分,寫了三島由紀夫的童年,也是在這本書裡,我才第一次記住了三島由紀夫的真實名字,叫平崗公威。因此,在三島由紀夫出生的時候,祖父就在一張紙上寫了平崗公威四個大字,並放在一個盒子裡。自此,平崗公威就成了三島由紀夫的名字,而三島由紀夫是在平崗公威走上文學道理之後,他給自己取得筆名。不過,讓我沒有想到是,平崗公威的童年基本上在祖母的那間門窗緊閉、陰暗的潮溼的充滿著病人的氣息的屋子裡度過。
  • 《美與暴烈》:如電影般華麗的自殺,毀滅的究竟是什麼?
    治癒他自殺的緣由,我們就要從《美與暴烈》說起了,《美與暴烈》是《泰晤士報》的記者亨利·斯各特·斯託克斯寫的三島由紀夫的傳記。作為最接近三島由紀夫的外國記者,他參觀過三島私人組織的盾會,進入過三島自殺的現場,參加過川端康成組織的三島的追悼會,進入到三島事件的審判庭。
  • 三島由紀夫的病態獨白
    三島由紀夫的《金閣寺》是一部探討人性的著作,內置諸多哲學觀點,大段思辨獨白可能令有些讀者深感枯燥無味,這正是三島由紀夫的魅力所在。日本人對人性的黑暗面情有獨鍾,夏目漱石的《心》,芥川龍之介的《竹林中》,坂口安吾的《在盛開的櫻花樹下》,都寫盡了日本人心理的幽暗面。日本的文學作品不能多看,看多了便自覺壓抑非常,要瘋。
  • 三島由紀夫,如果愛是殺戮,美就是毀滅
    去年,我們出版了三島由紀夫《上鎖的房子》短篇集,裡面收錄了三島由紀夫從年少之作、巔峰之作到最後的短篇。這些短篇小說,於三島由紀夫而言,有著「年少歲月的悲歡」,有著「迅疾而輕捷的聯想」,是一種「輕騎兵」式的寫作,與其他三島作品最大的不同在於,它呈現的是一個流動的三島,但同時它也延續了三島其他作品裡的一貫特點——「如果愛是殺戮,那美就是毀滅」。
  • 莫言:三島由紀夫猜想
    但如果沒有這樣一個古怪的祖母,很可能也沒有怪異美麗、如同腐屍上開出的黑紅的花朵的三島文學,當然也就沒有文壇鬼才三島由紀夫了。三島雖然口口聲聲地說到死,口口聲聲說他渴望鮮血、渴望殺人,併到底還是以痛苦而艱難的方式自殺,但我猜想其實他是一個很怕死的人。他把自己的生命看得很重,他誇大病情逃避兵役就是他怕死的一個例證。
  • 《三島由紀夫傳》出版,帶你走近這位謎一樣的天才作家
    他死後,每個朋友都不得不承認,他們了解的三島只限於他有意袒露的局部。」值此三島由紀夫辭世五十周年之際,《三島由紀夫傳》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引進出版。該書作者約翰·內森為美國著名的日本研究學者和文學翻譯家,曾六次與三島由紀夫遺孀長談。該書也是西方世界最早的有關三島由紀夫的傳記。
  • 三島由紀夫的一生,到底在追求什麼?
    也許在理解了日本現代文學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三島由紀夫之後,就能體會什麼是「喪」的必然。《聖塞巴斯蒂安殉教圖》中塞巴斯蒂安被亂箭射死的形象開始慢慢成為三島終生追求的美的極致形象。美的終點便是死,也只有死亡,才能展現一個男人生命力的極致。三島寫《假面的告白》時25歲,正掙扎於靈魂深處不得見光的羞恥。生與死,理性與感性,肉慾與愛欲,天使與魔鬼之間的阻隔與暗通,就像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彼此撕扯又緊緊擁抱。
  • 憎惡文學的三島由紀夫,為何成為了大作家?
    小時候目睹三島由紀夫之死對日本社會帶來的震撼,之後專注於三島由紀夫文學研究的佐藤秀明,是研究三島由紀夫的專家,也是三島由紀夫文學館現任館長。在他的講述中,我們逐漸了解三島由紀夫的人生中那極度熾熱的一面。
  • 三島由紀夫讓人著迷的,除了文字,還有「演技」啊!
    他不僅熱衷於健身,騎馬,劍道,甚至還跨界寫起了劇本直至參演電影。人們知道三島為文學傾心盡力,卻可能不知道他為電影甚至達到痴狂的地步。從文學界到電影界,三島由紀夫都經歷了什麼?在這場電影夢裡,他又看見了什麼樣的景色?
  • 三島由紀夫自決之時,一位小夥子也隨他去了,聊聊盲目追星那些事
    三島由紀夫切腹之後,先由森田擔任介錯(砍下切腹自殺者的頭),但是他幾次都失手了,還是由另一位劍術高手古賀給三島由紀夫介錯的。然後,森田必勝也切腹了,仍然由古賀為他介錯。後來,另外三位參與行動的盾會成員均被判刑。
  • 【歷史上的文藝】三島由紀夫筆下的金閣寺
    、劇作家、記者、電影製作人、電影演員。(《金閣寺》朗誦:丁嬋 作者:三島由紀夫 譯者:林少華)據林養賢說他的犯罪動機是對金閣寺的美的嫉妒。三島由紀夫在《金閣寺》中描述這種對傳統既愛又憎的奇妙心態,這在他看來似乎用一般的真善美方程式是不可能完成的,加上他一向追求倒錯美學,於是將金閣寺僧徒的思想和行為作藝術上的提升。總之,三島由紀夫驅筆寫《金閣寺》,就是以金閣與人生相比喻,寫美與人生、藝術與人生的悲劇性的關係。距最後的行動僅有一步之遙。
  • 【BBC精讀】三島由紀夫:一位日本作家的奇聞
    總的來說,這部小說是理解三島由紀夫晚期生活和作品的關鍵。這部小說揭示了三島由紀夫審美的起源,三島由紀夫的審美和性密切相關,他對此有一種很深的痴迷。《假面自白》中,敘述者寫道,他「接受了戰爭期間流行的死亡信條。」當時,徵兵和自我犧牲就在眼前。事實上,三島由紀夫認為,消逝之時即為美,在他看來,毀滅即為美。他的這一美學觀點和他的男性崇拜交織在一起,而男性氣質正式小說敘述者所缺乏的。
  • 日本武士道最後的殉道者-三島由紀夫
    三島由紀夫(Yukio Mishima,1925年1月14日 - 1970年11月25日),原名平岡公威,出生於日本東京,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今東京大學),是日本當代小說家、劇作家、記者、電影製作人和電影演員。
  • 三島由紀夫:你是我的美麗之星
    從21歲初入文壇開始,三島就不斷顛覆著日本的文學,而他寫過的唯一一部科幻作品《美麗之星》甫一出版,就在日本文壇引起強烈震動,主流文學家、批評家就本書爭論達數年之久,被稱為「最具爭議的三島作品」。今天是三島由紀夫的生日,在這裡和大家分享《美麗之星》的譯者丁丁蟲老師寫的譯者手記。
  • 三島由紀夫比你想的更有趣
    這是所有人都可以查到的關於三島的信息,但這位特立獨行的作,家還有很多不為人熟知的小癖好,譬如他愛貓如命,譬如他的本名那個並不叫三島由紀夫等等。我們整理了關於他的十個小秘密,一起來完整一下關於三島的認知吧。
  • 深刻的片面 | 大衛的屁股和三島由紀夫的臼齒
    大衛的屁股和三島由紀夫的臼齒史航:長聲兄的書是環繞成的環形宇宙,是一個世界,你有可能對池塘感興趣,有可能對地上菸頭感興趣,沒有一本書專說一種事情,萬花筒不見得都是花才能成為萬花筒,可能今天隨便幾樣東西,像地板格,都可能形成複雜的斑斕的有意思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