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島由紀夫自決之時,一位小夥子也隨他去了,聊聊盲目追星那些事

2020-12-22 黃銅騎士談藝術

序言

五十年前的11月25日,日本文豪三島由紀夫自導自演了一出鬧劇,他率領四名同夥,扣押了日本陸上自衛隊東部總監,並企圖發動政變,但失敗了,他隨後以武士的最悲壯的方式切腹自殺,這也給他的文藝人生來了一個戲劇性的收場。

值得注意的是,當時還有一位小夥子也隨他自殺而死,他就是盾會的成員森田必勝。

三島由紀夫切腹之後,先由森田擔任介錯(砍下切腹自殺者的頭),但是他幾次都失手了,還是由另一位劍術高手古賀給三島由紀夫介錯的。然後,森田必勝也切腹了,仍然由古賀為他介錯。

後來,另外三位參與行動的盾會成員均被判刑。

一、走火入魔的文人

三島由紀夫的這一出鬧劇,轟動了整個世界,一舉使他成為在西方世界最著名的日本人,我國的《人民日報》也對他進行了點名批評。

說起三島由紀夫的文學成就,不可謂不輝煌,他是集小說家、劇作家、影視製作人、演員、記者為一身,同時還是健美運動員,劍術和空手道高手。

他的早期生涯,可以說是一位純粹的文人,但是,在他的作品中已經有了一些暴烈的內容,早已為他的悲劇埋下了伏筆。例如長篇小說《奔馬》,短篇小說《憂國》,仿佛就是他自殺的演習。

在他的作品中,經常會出現兩種極端對立的東西,例如,美與醜、善與惡、強與弱、生與死……

他的內心世界中,也在不停地鬥爭著,最終,他走火入魔了。

「盾會」是三島由紀夫創立的小團體,名字來源於日本古詩集《萬葉集》中的「誓為大君當醜盾。」

當時三島由紀夫的個人魅力非常強大,甚至比當紅明星還紅,也吸引了一大批年輕人追隨著他,就好像追星族一樣。

真的很難說這些青年對三島由紀夫的偏激理念能理解多少,他們的行為無疑是帶著盲目性的,特別是最後的行動。不知那位叫森田必勝的青年是如何心甘情願地和三島由紀夫一起去死的?他是自願的還是被三島由紀夫教唆的?五十年過去了,他的家人又作何感想呢?

如今在三島由紀夫逝世50周年之際,我對那位叫森田必勝的青年也感到深深的惋惜。

二、盲目追星的下場

盲目追星,往往是不會有好結果的。

森田必勝,作為一個普通的青年,和他的偶像三島由紀夫完全不是一個等級的人,也不可能在一起平等地交流,更不可能成為平等的朋友,只能是服從於他的偶像,甚至被洗腦,為了追隨偶像,連性命也不要了,真的不值得!

俗話說,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就算是偶像明星,也可能會有著陰暗的一面。

三島由紀夫的大多數文學作品都被翻譯成中文了,這對讀者來說,絕對是一件好事。但是我們要理性地閱讀他的作品,對於其中的好的方面要欣賞,要學習,對於其中的不良傾向是要批判的。

現在也有很多年輕人,一旦成了追星族,自己的生活就完全改變了,失去了自我,甚至家人也跟著受苦。例如,有一位女孩因為追星與父母發生了爭吵,還說了「明星就是比你們父母好」,結果被憤怒的父親給砍死了。

還有劉德華的極端粉絲楊麗娟,為了追星弄得傾家蕩產,害得父親自殺。前不久,網上還有文章報導她的,她如今和母親生活在一起,在一個超市裡做收銀員,賺著微薄的薪水,過著悽涼的日子。

還有的明星死了,也有的偶像也跟著自殺了。例如,麥可·傑克遜去世之後,有12名粉絲也自殺了。

總之,盲目追星的下場大多是悲劇的。

三、追星的正確方法

還有很多明星,當年也是追星族,後來經過努力,自己也成了明星。例如謝霆鋒的偶像就是黃家駒,他就是以黃家駒為榜樣,刻苦努力,終於在音樂上有所成就。

再說古代,也有追星族,例如杜甫,就是李白的粉絲,他在李白的影響下,和自身的努力下,他終於成了唐代詩壇與李白齊名的大詩人。甚至在國際上,杜甫的聲譽還要高於李白。

杜甫的粉絲也很多,其中追星成就最高的就是韋莊了。在詩的方面,他繼承了杜甫的現實主義風格,在詞壇還是「花間派」的一大宗師。他在晚年的時候,在官場上也非常顯赫,他還重新修繕了杜甫草堂,並住在那裡,以此來表達對偶像的敬意。

由此看來,追星也是要講理性、講智慧的,與其為了偶像五體投地,失去自我,不如努力提升自己,向偶像看齊,即使不能達到偶像的高度,也能活出精彩的人生。

結語

三島由紀夫作為一個文人,他的成就很高,但是他的自殺行為卻無法讓人理解,有一位青年也陪他一起死了,實在令人惋惜。

明星所處的高度,不是普通人所能到達的,與其為了追星而喪失自我,不如做一個普通人,生活才會更輕鬆一些。

相關焦點

  • 三島由紀夫的一生,到底在追求什麼?
    也許在理解了日本現代文學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三島由紀夫之後,就能體會什麼是「喪」的必然。△ 三島由紀夫所以不可避免的,他在青春期覺得自己的性取向出現了問題。他喜歡男性的身體,特別是那些粗野的底層男性的身體。他喜歡清潔工、挑糞工,迷戀他們身上的汗味和糞臭味。
  • 餘華:三島由紀夫的寫作與生活
    新聞媒體的介入,使他的自殺不再是個人行為,而成為了社會行為。三島由紀夫之死,可以說是觸目驚心,就像是一部傑出作品的高潮部分。在這部最後的作品中,三島由紀夫混淆了寫作與生活,於是他死在了自己的筆下。 寫作與生活,對於一位作家來說,應該是雙重的。生活是規範的,是受到限制的;而寫作則是隨心所欲,是沒有任何限制的。
  • 三島由紀夫 | 精緻的沉默,凌駕於一切之上
    第一部自傳體小說《假面自白》在他24歲時被發表大獲成功後,他決定成為專職作家。在二十多年的寫作生涯裡,三島由紀夫留下了一系列偉大的作品,如《金閣寺》《潮騷》《禁色》《憂國》等,臨死前完成史詩巨著《豐饒之海》四部曲。三島由紀夫的文學活動,大致以60年代為界,分為前後兩期。前期唯美主義色彩較濃,後期表現出一種可怕的藝術傾斜和顛倒。
  • 憎惡文學的三島由紀夫,為何成為了大作家?
    小時候目睹三島由紀夫之死對日本社會帶來的震撼,之後專注於三島由紀夫文學研究的佐藤秀明,是研究三島由紀夫的專家,也是三島由紀夫文學館現任館長。在他的講述中,我們逐漸了解三島由紀夫的人生中那極度熾熱的一面。
  • 他是三島由紀夫的迷弟,設計的作品暴露了日本人無法忍受的東西
    他使盡全力撲向一位朝他笑的同事,結果對方閃過身,害他撲到地板上。如此委屈和狼狽,橫尾忠則被氣哭了,「雙眼譁啦噴淚」。可是那些吃麻糬的同事,從頭到尾都不知道他在憤怒什麼。可是過去的橫尾忠則,也曾期盼見到偶像,追星的興奮勁兒不亞於今天的飯圈女孩。在《人生海海》裡,橫尾忠則坦言自己是作家三島由紀夫的粉絲。偶然的機會,橫尾忠則去幫以三島由紀夫為主題的攝影集做一些輔助工作,得知偶像也曾在同一所房間待過後,「我覺得房裡的空氣好像也因為三島由紀夫而產生磁場,不知不覺深深吸了一口三島由紀夫呼吸的空氣」。
  • 【BBC精讀】三島由紀夫:一位日本作家的奇聞
    1949年,三島由紀夫憑藉自傳體小說《假面自白》確定其在日本文壇地位,這本小說讓他在二十多歲時就蜚聲文壇。小說講述了一個脆弱敏感的男孩被自己祖母監禁的故事。她病了,男孩被安排去照顧她。多年來,他沒法像其他男孩一樣出去玩耍,而是被關在她那黑黢黢的臥室裡。 5.
  • 三島由紀夫的病態獨白
    1950年金閣寺被一青年放火燒掉,以此為契機三島由紀夫創作了金閣寺。他去猜度青年作案動機,為之作傳,如今看來是替自己作傳罷了。以自己為原型創作的小說,日本稱之為「私小說」。山田花袋把自己與女弟子的情事寫成《棉被》,女弟子走後他嗅著弟子棉被的氣息慰藉受傷的心靈。
  • 三島由紀夫對懟太宰治
    三島由紀夫一個初入文壇的晚輩有點莽撞的說道。比他大16歲的太宰治自言自語般的說:「你儘管這樣說,可你還是來了,所以還是喜歡的呀。對不對,還是喜歡的呀!」三島由紀夫在雜文集《太陽與鐵》裡記錄了他與太宰治會面的經歷,言語中充滿了一個後生標新立異的昂揚態勢,他需要以自己獨有的驕傲去衝撞已在文壇紅得發紫的流行作家,就像太宰治之前向川端康成開炮一樣。
  • 三島由紀夫:你是我的美麗之星
    從21歲初入文壇開始,三島就不斷顛覆著日本的文學,而他寫過的唯一一部科幻作品《美麗之星》甫一出版,就在日本文壇引起強烈震動,主流文學家、批評家就本書爭論達數年之久,被稱為「最具爭議的三島作品」。今天是三島由紀夫的生日,在這裡和大家分享《美麗之星》的譯者丁丁蟲老師寫的譯者手記。
  • 三島由紀夫小名的由來
    唐月梅寫了一本關於三島由紀夫的作品《怪異鬼才》,寫得很有味道。讀了一部分,寫了三島由紀夫的童年,也是在這本書裡,我才第一次記住了三島由紀夫的真實名字,叫平崗公威。因此,在三島由紀夫出生的時候,祖父就在一張紙上寫了平崗公威四個大字,並放在一個盒子裡。自此,平崗公威就成了三島由紀夫的名字,而三島由紀夫是在平崗公威走上文學道理之後,他給自己取得筆名。不過,讓我沒有想到是,平崗公威的童年基本上在祖母的那間門窗緊閉、陰暗的潮溼的充滿著病人的氣息的屋子裡度過。
  • 英國記者寫的三島由紀夫傳記,關於美與暴烈
    《美與暴烈:三島由紀夫傳》內容簡介《美與暴烈》是三島由紀夫的一部權威傳記,也是試圖解開作家死亡之謎的一份答卷,由其生前好友、英國記者亨利·斯各特·斯託克斯所撰。這兩部作品都被翻譯成英文,並於 20 世紀 50 年代在美國出版(雖然是《假面的告白》的譯稿最先完成,但擱置幾年後才出版發行,如此一來,就讓《潮騷》這本相對來說更傳統的小說搶先面世,由此奠定了三島由紀夫在西方文壇的顯赫地位,被評論界公認為一位不同凡響的新銳作家)。羅德裡克說,三島不只是一位小說家。他還是劇作家、體育家和電影演員。
  • 莫言:三島由紀夫猜想
    但如果沒有這樣一個古怪的祖母,很可能也沒有怪異美麗、如同腐屍上開出的黑紅的花朵的三島文學,當然也就沒有文壇鬼才三島由紀夫了。三島雖然口口聲聲地說到死,口口聲聲說他渴望鮮血、渴望殺人,併到底還是以痛苦而艱難的方式自殺,但我猜想其實他是一個很怕死的人。他把自己的生命看得很重,他誇大病情逃避兵役就是他怕死的一個例證。
  • 三島由紀夫對川端康成和太宰治的態度,為何截然不同?
    佐藤秀明教授是研究三島由紀夫的專家,也是三島由紀夫文學館現任館長。小時候目睹三島由紀夫之死對日本社會帶來的震撼,之後專注於三島由紀夫文學研究的佐藤,用「脫離社會」來概括三島由紀夫的獨特魅力。佐藤:如果讓我說三島由紀夫的魅力,我會說他的視野之廣闊、緯度之大。三島由紀夫對社會與人有著自然而然的批判態度,但他不是作為一個反社會分子去批判自己身處的這個社會,而是具備更加激烈的「社會脫離性」。
  • 三島由紀夫讓人著迷的,除了文字,還有「演技」啊!
    他不僅熱衷於健身,騎馬,劍道,甚至還跨界寫起了劇本直至參演電影。人們知道三島為文學傾心盡力,卻可能不知道他為電影甚至達到痴狂的地步。從文學界到電影界,三島由紀夫都經歷了什麼?在這場電影夢裡,他又看見了什麼樣的景色?
  • 對三島由紀夫來說,金閣寺意味著什麼?
    1956 年,三島由紀夫創作《金閣寺》,這部作品後來被公認為是他的代表作。
  • 日本武士道最後的殉道者-三島由紀夫
    三島由紀夫(Yukio Mishima,1925年1月14日 - 1970年11月25日),原名平岡公威,出生於日本東京,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今東京大學),是日本當代小說家、劇作家、記者、電影製作人和電影演員。
  • 三島由紀夫,如果愛是殺戮,美就是毀滅
    去年,我們出版了三島由紀夫《上鎖的房子》短篇集,裡面收錄了三島由紀夫從年少之作、巔峰之作到最後的短篇。這些短篇小說,於三島由紀夫而言,有著「年少歲月的悲歡」,有著「迅疾而輕捷的聯想」,是一種「輕騎兵」式的寫作,與其他三島作品最大的不同在於,它呈現的是一個流動的三島,但同時它也延續了三島其他作品裡的一貫特點——「如果愛是殺戮,那美就是毀滅」。
  • 生前知交撰寫,新版三島由紀夫傳記《美與暴烈》解開作家死亡之謎
    三島由紀夫是日本「二戰」後聲譽最高的作家之一,從小深受古典文化薰陶,他青年時憑《假面的告白》一舉成名。但與輝煌的文學履歷相伴的則是其短暫而飽受爭議的一生。在完成四卷長篇《豐饒之海》的盛年之際,卻為表達其激進的政治訴求而「切腹辭世」,留給世人一個難解的謎團……
  • 三島由紀夫比你想的更有趣
    這是所有人都可以查到的關於三島的信息,但這位特立獨行的作,家還有很多不為人熟知的小癖好,譬如他愛貓如命,譬如他的本名那個並不叫三島由紀夫等等。我們整理了關於他的十個小秘密,一起來完整一下關於三島的認知吧。
  • 三島由紀夫死時多慘?切腹後腸子出來了,別人連砍三刀都沒死
    之前和大家分享過日本最後一位剖腹自殺的男子叫三島由紀夫,他自殺時有多慘呢?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分享。三島由紀夫出生在日本東京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其父親很平庸,無法復興家族。所以,出身武士之家的祖母永井夏把家族復興的希望放在了他這個長孫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