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島由紀夫是二戰後世界知名的日本作家。他聞名於世的原因一方面在於其卓越的文學才能,另一方面則在於他奇特而偏激的美學主張和政治上的異常舉動。三島由紀夫的作品有很多人喜歡,但對作家本身如何評價?
很多年輕讀者都知道三島是自殺而死,卻並不清楚他是在日本自衛隊駐地發表煽動性講演後剖腹自殺的,而且他的這個行為向世人傳遞了強烈的不快感和衝擊,使他死後一直籠罩在軍國主義作家的陰影之中,同時也留下一個至今未解的謎團:三島在戰時並沒有附庸於軍國主義,創作中甚至還帶有近代主義的時代特徵與傾向,那麼戰後若干年後究竟為什麼會驟然一變,置自己一流作家的生命於不顧,不惜一死地鼓吹軍國主義的復興呢?
三島的自殺,構成評價三島的一個難點與爭議焦點。顯然,三島自殺使他的文學地位受到動搖,但他在人們眼中始終是位才能卓越的作家。中村光夫稱他為「早熟的奇才」,神西清則認為三島將日本「王朝文學的文體活用於現代」,「從這早熟的少年身上仿佛看到了貴族文藝的正統繼承者」。
日本戰敗後第二年,三島受到川端康成的賞識,在川端的舉薦下發表了小說《菸草》。三島的作品充滿貴族氣質,這與他出生的家庭有關。他出生官宦世家,祖父平岡定太郎曾任福島縣知事等職。
三島本名平岡公威,初入文壇曾受唯美的日本浪漫派文學影響。1946年,三島畢業於東京大學,翌年1月到大藏省任職。此間,三島只發表了一部表現官吏生活的小說《大臣》。同年9月,三島辭去公職專事創作。
1949年,三島發表自傳體長篇小說《假面的告白》,由此三島的主題開始向探尋自身的方向發展。小說《愛的饑渴》獲得成功,進一步確立了三島的作家地位,並使其躋身於流行作家之列。
漸趨成熟的三島文體是高格調的,其中融進洗鍊的美學意識和尖銳的批評精神,且和諧、勻整地體現出近代的古典美。他反對日本自然主義的文學傳統,在方法論上始終堅持文學結構化風格。這種方法在《金閣寺》中趨於完美。
此外,三島還是傑出的劇作家。他的代表作品是《禁色》(1951-1953)、《假面的告白》(1949)、《潮騷》(1954)、《金閣寺》(1956)、《憂國》(1960)以及四部曲巨作《豐饒之海》(1969-1971)。
三島的作品在60年代以前,唯美主義色彩較重,大多以男女愛情生活為題材,有的作品(如《假面的告白》)曾引起爭議。60年代以後三島思想急劇變化,大力鼓吹復活軍國主義,並多次帶領右翼學生到陸上自衛隊接受軍訓,還組織右翼團體「盾會」,自任會長。
他還著文和演講宣揚軍國主義和武士道精神。這時期的作品,如《憂國》以及話劇《明日黃花》(1966)和《歡樂的琴聲》(1963)等,頌揚日本舊軍人的愚忠,鼓吹「殺身成仁」和武士道的「忠」和「義」,甚至攻擊我國的內外政策。
由《春雪》(1969)、《奔馬》(1969)、《曉寺》(1970)和《天人五衰》(1971)組成的長篇小說四部曲《豐饒之海》中,三島或者繼續鼓吹軍國主義思想、武士道精神,或者宣揚腐朽的生活方式、反動的世界觀和變態的美學思想。
當然從另一角度看,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戰後日本社會的動蕩以及由此滋生的種種畸形心態。加之三島典雅的語言和細膩的心理描寫,對讀者頗有吸引力,因此對三島作品的爭議還將繼續下去。
1970年11月25日,三島率「盾會」的多名成員,闖進東京陸上自衛隊駐地,發表軍國主義演說,煽動軍隊進行武裝政變。在煽動無果的情況下,三島用日本武士的傳統方式切腹自殺。
對於三島的自殺,輿論界認為原因在於三島的國粹主義天皇制國家意識,也由於三島不滿戰後和平環境中的民主主義。在戰後日本的社會氛圍中,三島認定必須振奮民族精神,回歸傳統,重振武士之魂。但是他不願像太宰治那樣懦弱地死,而是沿襲了武士的赴死方式。
三島死後,好像並沒有人對他過激的舉措表示讚賞或肯定。在當時,許多作家、評論家都迷惑不解,或者施以激烈抨擊。如作家井上光晴1971年曾撰文說,三島由紀夫否定人化的天皇制,是向希特勒的法西斯主義靠攏。他認為不論人們對三島及其作品的印象如何,三島事件本身都體現了戰後25年後日本最為反動的思想。
但是同時,也有一些日本人表示理解他的赴死心境。評論家西部邁即表示他自己亦有類似的感觸與衝動:日本的侵略戰爭使眾多的日本人也死於戰爭,而戰後日本人卻很快淡忘,根本無意再去回顧與反思。不過,這似乎與三島所宣揚的內容並不形同。
此外,在探討三島由紀夫的自殺原因時,許多人還認為三島的死因不僅僅存在於表層,而有著更為隱秘一層的基因。
三島由紀夫曾經說過,對他而言,語言是先於肉體的存在,即對於語言的記憶先於肉體的感知。於是,可以這樣認為,三島的創作從一開始就受到充滿觀念的語言的侵蝕,而其創作卻是被動性的,是已經存在的語言在創作,作者只不過是附庸或工具。
同時三島又認為,文學創作與生活應是統一的,「知行合一」是他藝術創作的準則。他認為「知行不一」的虛構文學是信口雌黃,而「知行合一」要求言必行,行必果。於是語言便為三島套上了一副面具,這面具像頑疾一樣死死糾纏住他。
用日本評論家西部邁的話說,「三島的死給人一種整體上的假定感」,即創作中、觀念中的死的美學要求他履行現實的死。在創作中,三島當然亦同樣虛構故事,但從不虛構內在精神。
他的死與其語言、思想及哲學觀念相關。因此西部邁又說:「《憂國》和「盾會」均為其死的衝動提供了根據。簡而言之,他被自己製造的假面罩住,到剖腹的最後一刻,才感覺或認識到自己製作的假面死死地纏住了自己。假面的結果是將自身置於「盾會」這種政治小集團中,從而為自己尋找到死的口實。」
對於三島由紀夫,從很多角度有非常多元的評價。純粹從文學角度來看,他細膩、唯美的文字確實可以吸引很多文學愛好者;對於他的自殺,也有很多人認為歸結於三島的心理與他的同性 戀身份,以及對戰後日本社會的不滿。但個人而言,不管對三島的死從何種角度作出何種解釋,他選擇自殺的地點以及自殺前的行動本身,都還是為他作了結論:三島由紀夫至少是甘願作日本軍國主義思想的殉葬品的。
雙面三島由紀夫:一面卓越的文學才能,一面讓人困惑的偏激心理。對此你有什麼想說的呢?今天的話題就是這樣,請關注堃哥,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