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難以啟齒的「性」:李安在這部電影裡說得很透

2020-08-30 電影夫人

作者|電影夫人(頭條號籤約作者)

中國自古是一個談「性」色變的國度,到現在也沒有太多改觀。

這成為文藝作品創作時的一大重要題材,作為大眾藝術形式的電影,當然也不會放過它。

我們比較熟悉的張藝謀,其前三部影片,「性」都是核心母題。

張導透過高粱地、染布房、高牆大院的典型空間造型,透視了國人在性面前或釋放,或壓抑、或扭曲的不同境遇。

他用極度鍾情的紅色,張揚了性的「可怕」——這是人性的底色。

其實,還有一位享譽國際的導演,對性在中國文化中的生態環境有深刻認識。

他就是李安

其出道時的「家庭三部曲」,又稱為「父親三部曲」,以鏡頭來解構中國式當代家庭的面貌。

後兩部是《喜宴》和《飲食男女》。

前者將傳宗接代這一父權文化的中心議題放置在同性戀的語境中去考察,顯得非常棘手。

最後,只能以父子雙方各退一步的「妥協」求得喜宴的「圓滿」,讓家庭得以延續。

後者則通過對臺灣90年代一個普通家庭的展現,探討了「飲食男女,人之大欲,不想也難」的主題。

表面上看,「飲食」和「男女」各佔一半,實則不然。

飲食只是李安打出的幌子而已,內在真正想說的是性。

《漢書·酈食其傳》有句名言「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

流傳久了,就簡化成了民以食為天的成語,意思大家都懂得。

《飲食男女》的開篇,是俯拍的臺北街景,車流不息的鬧市。

緊接著轉為一位老人烹飪美食的畫面,許多特寫鏡頭描繪了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這便是影片的第一主角,由郎雄飾演的朱爸爸,他是臺灣首屈一指的中國菜大師。

他正在為周末的家庭聚餐忙活,雖辛苦但樂在其中。

三個女兒也在為按時聚會做著各自的準備,如此細緻的鋪墊,讓本來尋求的吃飯變得極富儀式感。

朱爸爸中年喪妻,他獨自撫養三個女兒長大已有16年,她們也到了談婚論嫁的階段。

寡言少語的朱先生表情凝重,似乎心事重重。

飯桌上也不是觀眾所期待的和和美美,而是「暗流湧動」。

一向倔強、挑剔的二女兒家倩(吳倩蓮 飾)以湯的味道不對,向朱爸爸表達了「不滿」。

她開門見山「宣布」了一件事,自己投資了房產,打算不久將搬出去住。

這讓剛剛才開始的聚餐,蒙上了某種「不祥」的預兆,形式上是聚,內容上在散。

老爺子本來也有事宣布,但欲言又止,後被飯店打來的電話叫去救場而中斷。

「宣布」一詞的出現,使得家庭聚會有了一種開會處理公事的味道。

加上女兒們應付式的舉動,佐證了朱爸爸一廂情願組織聚餐的徒有其表。

一桌子極具觀賞性的「滿漢全席」,並沒有讓家人之間的關係變得親切。

通過飲食來維護家庭關係和諧的期待,是那麼的無力。

大家彼此各懷心事,卻又有口難言,以朱爸爸為代表。

飲食在這裡是傳統文化的具象體現,既有造型感,又寄託著朱爸爸對家人的深厚情感,有著不言而喻的功能性。

然而,在某國際航空公司任高管的家倩,直截了當地表達了自己想離開家的訴求。

她要的是獨立、自由,而家在某種程度上,意味著「牢籠」、束縛。

這是第一次聚餐家倩向這個家釋放了離心力,無形中瓦解著家的向心力。

能放在檯面上品嘗、談論的飲食,其維繫家庭關係的作用明顯在削弱。

而性仍然掩藏在臺面之下,沒有人說出來,但不能說不存在。

深受西方文化觀念薰染的家倩,和已分手的前男友雷蒙,依然保持著朋友關係,準確地說是性關係。

一個飲食,在家之內,可是沒了味,朱爸爸失去了味覺,其他人心不在焉,也吃不出味。

一個男女,在家之外,離開了臺面,才有其生存的空間,有人在偷吃,有人在蠢蠢欲動。

第二次聚餐,形式和內容與前一次均相似。

又是二女兒家倩的「宣布」,沒說完就被父親打斷,原來她投資失敗了。

同樣是一桌子的菜,可他們無法在飲食中獲得快感,更談不上促使家庭關係的進一步融洽。

聚會的儀式感仍在,但越來越形同虛設,丟失了原本的意義。

相反,他們把無處安放的情感寄託,心有靈犀地放在了家庭的飯桌之外,各有各的活法。

家倩在得知自己將出任阿姆斯特丹航線的副總後,高興地去前男女那裡燒菜。

既滿足了父親不讓她進其廚房禁地卻想做菜的衝動,又在犒賞別人的過程中找到了情感釋放。

與此同時,她還和剛來公司的談判高手李凱,上演著曖昧遊戲。

國人難以啟齒的性,到了家倩身上,成了可以從婚姻關係中剝離,獨立存在的本我表達。

一向刻板的基督徒大女兒家珍,活在自己臆想的世界裡。

她編造了一個被混蛋男友甩掉,不願再戀愛的自虐式形象,來逃避對愛情的渴望。

但當體育老師陳明道走入她視野時,看似穩重矜持的家珍把持不住了,她開始魂不守舍。

三女兒家寧最為乖巧聽話,可她碰到被女同事屢次折磨的男友鍾國倫時,主動「圍剿」。

已步入老年的朱爸爸也沒閒著,她和女兒的同學,也是鄰居的錦榮一家走得很近。

不忍心看著單身母親,正在鬧離婚的錦榮女兒珊珊,吃她媽媽做的難吃便當,自願給她做飯。

這一階段,朱家的四位成員均在家庭之外,尋求著各自的情感寄託。

每個人的行為,與在家庭之內給人的印象恰好相反,呈「錯位」形態。

仿佛離開了以飲食為象徵的傳統家文化的羈絆,他們內在的人性才得到了放飛。

失去活力,缺少溝通的家庭氛圍醞釀著一股巨大的波瀾,隨時準備著向家襲來。

第三次聚餐家寧的宣布像一枚炸彈,重重地炸響了朱爸爸苦苦經營的家。

她居然未婚先孕,在事先毫無「徵兆」的情況下,直接上了一道「大菜」。

沒有了味覺,意味著失去了職業地位的朱爸,此時在家也漸漸沒有了威嚴。

他一言不發,目送著女兒遠去,這個家正式「瓦解」。

飲食在男女面前,打了敗仗。

緊接著第四次聚餐,大女兒家珍,「宣布」得更加慌亂。

準女婿明道被拽向餐桌前,「闖入」了家裡。

更早些時候,當知曉學生以情書戲弄她而在講臺上哭哭啼啼時,她對前來撫慰她的體育老師一頓強吻,根本不顧及其貴為人師的身份。

作為傳統文化和父權的象徵,朱爸爸在家庭面前,越來越乏力。

眼看著兩個女兒如此不「體面」地離開家,他這個「謹守」傳統道德倫理的家長,卻失了聲。

好看但不中用的飲食,是否能抵擋住男女的風暴,讓搖搖欲墜的家繼續存活下去?

影片進展到四分之三時,是第五次聚餐

朱爸爸在工作上的得力搭檔溫叔叔已去世,兩個女兒出嫁了。

錦榮的母親梁伯母從美國的小女兒那裡回來了。

他似乎看透了以飲食來維繫家庭和諧穩定的不可能,所以開始為自己以後的人生考慮。

旁觀者溫叔叔曾對家倩說過朱爸爸:

憋了一肚的心事感情說不出來!

此時,有了酒精裝膽,他姑且講出來。

原來,朱爸爸不是如女兒們所料,在和年紀相當的梁伯母搞黃昏戀,而和錦榮有著忘年戀。

他們要結婚,組建新的家庭。

這樣勁爆的消息,誰受得了?

看似突兀的設計,實際上早有「預謀」。

第一次聚餐前準備飯菜時,朱爸爸接了電話。

告訴錦榮做魚的方法,還說此時不講,要等到哪天說呢。

原來他憋了許久要講的事,每次忍住,直到現在才說。

一直顧忌家人的感受,因此一拖再拖,但終於還是說出了口。

從處女作《推手》到《喜宴》,再到三部曲的收官之作,郎雄飾演的父親,始終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者,也算傳統家庭之家長的身份代表。

他努力地守護家庭,維護家文化固有的秩序,讓傳統和父權得以延續。

但到了《飲食男女》,父親的威嚴已削弱殆盡,他也不再完全恪守傳統倫理。

而是大膽挑戰,甚至主動打破舊的秩序,追尋自我價值的實現,在新的家庭關係中獲得新的自我認同。

其內在真實的動力,則是情感的驅動,是被國人視為禁忌的「性」,即男女關係的安放。

從這點來講,朱爸爸的選擇和兩個女兒出嫁沒有什麼本質不同。

李安的安排,讓掩藏在臺面下的性,和檯面上的飲食一樣,有了其應有的位置。

人性不再被壓抑,傳統倫理也不再禁錮人性。

性儘管羞於啟齒,但人們對其有了更多包容。

這是西方之於中國,現代之於傳統,新之於舊,在家庭、生活觀念上的巨大革新。

本來,影片至此可以結束了,只是李安或許對傳統父親的印記過於沉重,他為當代的新式「父親」投入了更多溫情、美好的寄語。

結尾處,投資失敗感情沒有著落的家倩買下老宅,做了主人。

她如願以償地走進了父親的廚房禁地,盡情施展其廚藝才華。

實現了童年時就渴望的夢想,也算是讓大廚父親一生的心血有了傳承。

第六次家庭聚餐,獨剩下父女兩人,表明原有的家庭,也並未完全瓦解。

在品嘗女兒煲的湯時,朱爸爸的味覺奇蹟般地恢復了。

預示著他在新組建的家庭中感情有了寄託,重新有了生命的活力。

這是李安對中國式父親「最後的祝福」!

綜上,《飲食男女》雖然弱化了情節衝突,卻後勁很大。

它含蓄但也「直白」地用影像闡述了「飲食男女,人之大欲,不想也難」的生命議題。

飲食和男女,一表一裡,構成個體生活的基本面。

男女是家庭存在的根源,兩性關係是情感寄託最好的載體。

有了這個基礎,飲食才具維繫家庭關係穩定的可能。

反過來,一個家只有在能為家人們提供情感寄託時,才能稱其為家。

看似同等重要的兩者,實則李安突出表達了國人難以啟齒的「性」。

相關焦點

  • 國人難以啟齒的「性壓抑」:李安在這部電影裡說得很透
    作者|電影夫人(頭條號籤約作者)《臥虎藏龍》已上映20年,你看懂了嗎?表面上,這部電影講的是刀光劍影的武俠世界。許多人印象最深的,也是其精彩絕倫的打鬥場景。以及富於古典中國意境的那些唯美畫面。但如此看待這部華語電影唯一的一部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肯定,太輕視了。
  • 講透了中國人難以啟齒的「性」,這部華語片,豆瓣高達9.1
    丨本文首發於皮皮電影皮皮電影 / 每天一部精彩電影推薦​李安手握兩座奧斯卡小金人,是華人導演裡當之無愧的第一人。可他給人的感覺卻是溫文爾雅,談吐春風化雨。許多人因此以為李安就是個老好人,誰都不得罪,但這只是表象,在他儒雅的外表下,其實藏著一顆窺探一切隱秘情感的野心。
  • 細膩如李安,大方敘述國人羞恥的「性」,這部電影豆瓣評分9.1
    也許和好萊塢電影相比,我們中國的電影在特效方面有些差強人意,但是在整體劇情的陳述上面,中國電影則是有著一些很唯美的手段。說起來中國厲害的導演是相當多的,比如說馮小剛,再比如說陳凱歌,他們在拍攝電影的時候都很有想法,當年陳凱歌的一部《霸王別姬》,更是讓無數的人都跟著心痛,他書寫了一個時代的文化,也讓人看到了在那個年代的無奈,說到在拍戲方面的情感敘述上面,李安絕對是一個高手。
  • 它講透了難以啟齒的「性」!李安這部電影,41萬人打出了9.1分
    李安是最具影響力的華人導演之一。在他二十多年的導演生涯中,三座奧斯卡小金人,四座金球獎,兩座威尼斯金獅獎,兩座柏林金熊獎,奠定了他在影壇絕對影響力。他拍攝了不同類型的電影題材。不管是武俠,喜劇,科幻,倫理,都能夠駕輕就熟,在東西方電影題材中,都能夠遊刃有餘地賦予電影以獨特的氣質和魅力。​
  • 中國女性難以啟齒的「性壓抑」,早被這部26年前的電影講出
    1994年的電影《九香》就是以一個典型的傳統女性形象,來映照出中國女性的偉大;與此同時,影片對傳統女性的性格弱點與難以言說的痛楚,也有著悲劇式的呈現。所以,用如今的眼光來看,電影《九香》涉及到的很重要的一個主題,正是女性在男權社會所受到的精神摧殘與剝削——女性正常的情感需在輿論話語暴力、家庭倫理規範與自我價值觀的約束下,被殘忍壓抑。  儘管《九香》囿於時代局限,很多東西很難講得再直白透徹、一針見血。
  • 一部關於「性」的集大成之作,講透了中國人難以啟齒的性
    大家好,我是小美,今天小美要說的是中國人的種族天賦「意淫能力」。最準確地表達這種能力的,便是大師張藝謀1991年的《大紅燈籠高高掛》,一部關於「性」的集大成之作。該片豆瓣評分8.6分,這是繼《菊豆》之後,國內第二部獲得奧斯卡提名的影片。
  • 《喜宴》:國人羞於啟齒的性壓抑,李安用一場「假結婚」就點破了
    這部影片於1993年播出後,榮獲第4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和第30屆臺灣電影金馬獎,多項殊榮的加身,也奠定了李安在國際影壇的地位和影響力。不同於「三部曲」中隱隱傳達著憐憫的《推手》,《喜宴》主要以一種輕喜劇的鋪陳手法,探討了中西方之間的文化碰撞和交融。與此同時,影片中關於父權文化和性壓抑的探討,更是成為了這部片子的最大看點。
  • 「你正見識到五千年性壓抑的結果.」《喜宴》:國人羞於啟齒的性壓抑,李安用一場「假結婚」就點破了(網盤電影資源)
    《喜宴》是一部典型的好萊塢式中國影片,也是李安的「家庭三部曲」中最為成功的一部。這部影片於1993年播出後,榮獲第4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和第30屆臺灣電影金馬獎,多項殊榮的加身,也奠定了李安在國際影壇的地位和影響力。不同於「三部曲」中隱隱傳達著憐憫的《推手》,《喜宴》主要以一種輕喜劇的鋪陳手法,探討了中西方之間的文化碰撞和交融。
  • 這部透著溼漉漉情慾的電影,揭開了越南人難以啟齒的瘡疤
    慘痛的歷史,也讓這個國家成為了西方電影裡一個特別的存在——在這些電影裡,它常以「溼熱、欲望、神秘、詭異」的形象示人譬如:《情人》、《印度支那》、《獵鹿人》、《野戰排》等等……伴隨在這些西方電影之側,有一位東方導演的名字,我們無法忽視——陳英雄。1962年,陳英雄出生於越南,14歲移民法國,定居巴黎,學習哲學課程。
  • 李安《色戒》:用複雜故事簡單勾勒出男女對「性」的差別理解
    文/西瓜2007年,李安的電影《色戒》公映,轟動亞洲。影片一舉奪得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香港金像獎、臺灣金馬獎等多個知名獎項。梁朝偉也順勢捧走了兩個影帝獎盃,然而,女主角湯唯卻因為在影片裡的賣力演出,不得不遠走海外,雪藏兩年之久。
  • 馬麗挺著孕肚參演,這部電影揭開了成年人難以啟齒的黑白人生
    喜劇的內核是悲劇,《溫暖的抱抱》就是如此,它荒誕故事的背後,講述的是成年人難以啟齒的黑白人生,這也是本片讓觀眾代入感很強最重要的原因。 這些都是被事業困住的人的典型症狀,而「未知的恐懼」是他們內心難以言說的痛楚。 第二類是被愛情困住的人,我們稱之為「戀愛腦」。 片中的李沁飾演的宋溫暖就是典型。
  • 《喜宴》:國人羞於啟齒的性壓抑,李安用一場「假結婚」就點破了
    《喜宴》是李安"家庭三部曲"中比較成功的一部,這部關於傳統倫理觀念通俗劇,是一部完全以好萊塢模式製作的中國電影。當年,該片在柏林電影節上榮獲金熊獎,在西雅圖電影節上獲最佳導演獎,並獲得了金球獎和奧斯卡獎最佳外語片提名。在華人導演中,李安無疑是一位標杆性的人物。
  • 它拍出了盲人難以啟齒的「性」,獲獎無數,卻連本錢都沒有收回來
    導讀:「豐收之後荒涼的大地,人們取走了一年的收成,取走了糧食騎走了馬,留在地裡的人, 埋的很深...... 」電影《推拿》通過了極富創造力和藝術性的手段,為觀眾呈現出了黑暗中舞動生命的盲人群體,為他們展開了一條看似&34;的路徑——一個關於盲人的世界,一個關於心靈和愛的憧憬本能,在這個粗礪的、暗淡的世界中,瀰漫開來。
  • 「難以啟齒」的成本是多少?
    上周,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牙科研究員黛博拉·摩爾和羅斯·基特發布最新研究成果,「難以啟齒」的牙齒外觀會對成年人就業產生負面影響。毋庸置疑,白淨整齊的牙齒已經長在了每個人的審美點上。2019年,中國國民對自身口腔健康度的自評分僅3.27,「美牙意識」已然成為當下國人口腔護理的關鍵詞,但口腔健康的「審美經濟」消費力還在逐漸釋放。新生態由於新冠疫情,今年下半年,線下口腔醫療市場逐漸告別業績低迷狀態。
  • 李安這部電影看過的人不多,但哪裡比《斷背山》《少年派》遜色
    《冰風暴》在李安的作品中也佔據著特殊的地位。計劃中它原本是李安的首部英語電影,只不過《理智與情感》(1995)的製片人在這之前先選擇了李安來執導由簡·奧斯汀這部名著改編的影片。李安的長期合作者,製片人兼編劇詹姆斯·夏慕斯先是向他推介了這本書然後又將它改編成劇本。但是在拍攝過程和後期製作中這個項目又經歷了很大的變動,導演在原有素材中融入了鮮明的個人色彩:以一個同情的旁觀者的角度對那一段時期的美國歷史進行重新演繹,(電影對歷史的處理向來難以掌控),一點魔幻現實主義色彩,以及難以形容的被稱之為「腔調」(tone)的大師印記。
  • 這部25年前的電影,講出了中國人難以啟齒的「性」
    他是軍人子弟,趕上那年月父母從軍,學校停課,馬小軍和一幫部隊大院裡的孩子便整天無所事事。姜文用這部處女作向世界高呼:我是一個鬼才。確實,說姜文的電影裡不藏著點東西,恐怕沒人會相信。而且那段故事確實發生在一個特殊的時代背景下,從《
  • 這樣的電影,大概只有李安才能拍得出來!
    >一談到李安,我們想到的是一位享譽全球的名導,人家說作為一個導演,拍一部好的電影不難,但是一輩子拍好電影卻很難,但是李安做到了。而且還說了一句點睛之筆的臺詞:你正見識到五千年性壓抑的結果。這部電影就是李安家庭三部曲(又稱父親三部曲)之一的《喜宴》。
  • 《處女泉》:李安說,這部電影奪走了他的處子之身
    這部電影把觀眾重重擊倒,它的畫面&主題都深深震撼了李安,讓他暗下決心,將來一定要做電影。拍《色·戒》時,李安拜訪已經隱居多年的伯格曼,空氣裡有一股禪的味道,感染到人的靈魂深處。啟蒙者象徵著父權,擁抱卻像母親般溫暖。
  • 李安用這部電影告訴你,中西方文化差異,可不是中國式父子關係
    他在李安的電影中基本上穩定了大環境,有他在,觀眾們在觀看電影的時候,就會感覺很踏實。這是好的。《推手》說的是一個旅居海外的兒子,接自己的父親到美國跟自己生活在一起。然而因為中西方文化差異,父親與自己的美國妻子並不能很好的相處。
  • 《喜宴》是一部很李安的電影
    他的電影看似波瀾不驚,娓娓道來,但其中總有一條暗線湧動著一種難以名狀的關乎生命的終極情緒。尤其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裡。更是以幾個動物的角色分析了人性,自然,甚至死亡。他說,他的很多電影都是在解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