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電影夫人(頭條號籤約作者)
中國自古是一個談「性」色變的國度,到現在也沒有太多改觀。
這成為文藝作品創作時的一大重要題材,作為大眾藝術形式的電影,當然也不會放過它。
我們比較熟悉的張藝謀,其前三部影片,「性」都是核心母題。
張導透過高粱地、染布房、高牆大院的典型空間造型,透視了國人在性面前或釋放,或壓抑、或扭曲的不同境遇。
他用極度鍾情的紅色,張揚了性的「可怕」——這是人性的底色。
其實,還有一位享譽國際的導演,對性在中國文化中的生態環境有深刻認識。
他就是李安。
其出道時的「家庭三部曲」,又稱為「父親三部曲」,以鏡頭來解構中國式當代家庭的面貌。
後兩部是《喜宴》和《飲食男女》。
前者將傳宗接代這一父權文化的中心議題放置在同性戀的語境中去考察,顯得非常棘手。
最後,只能以父子雙方各退一步的「妥協」求得喜宴的「圓滿」,讓家庭得以延續。
後者則通過對臺灣90年代一個普通家庭的展現,探討了「飲食男女,人之大欲,不想也難」的主題。
表面上看,「飲食」和「男女」各佔一半,實則不然。
飲食只是李安打出的幌子而已,內在真正想說的是性。
《漢書·酈食其傳》有句名言「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
流傳久了,就簡化成了民以食為天的成語,意思大家都懂得。
《飲食男女》的開篇,是俯拍的臺北街景,車流不息的鬧市。
緊接著轉為一位老人烹飪美食的畫面,許多特寫鏡頭描繪了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這便是影片的第一主角,由郎雄飾演的朱爸爸,他是臺灣首屈一指的中國菜大師。
他正在為周末的家庭聚餐忙活,雖辛苦但樂在其中。
三個女兒也在為按時聚會做著各自的準備,如此細緻的鋪墊,讓本來尋求的吃飯變得極富儀式感。
朱爸爸中年喪妻,他獨自撫養三個女兒長大已有16年,她們也到了談婚論嫁的階段。
寡言少語的朱先生表情凝重,似乎心事重重。
飯桌上也不是觀眾所期待的和和美美,而是「暗流湧動」。
一向倔強、挑剔的二女兒家倩(吳倩蓮 飾)以湯的味道不對,向朱爸爸表達了「不滿」。
她開門見山「宣布」了一件事,自己投資了房產,打算不久將搬出去住。
這讓剛剛才開始的聚餐,蒙上了某種「不祥」的預兆,形式上是聚,內容上在散。
老爺子本來也有事宣布,但欲言又止,後被飯店打來的電話叫去救場而中斷。
「宣布」一詞的出現,使得家庭聚會有了一種開會處理公事的味道。
加上女兒們應付式的舉動,佐證了朱爸爸一廂情願組織聚餐的徒有其表。
一桌子極具觀賞性的「滿漢全席」,並沒有讓家人之間的關係變得親切。
通過飲食來維護家庭關係和諧的期待,是那麼的無力。
大家彼此各懷心事,卻又有口難言,以朱爸爸為代表。
飲食在這裡是傳統文化的具象體現,既有造型感,又寄託著朱爸爸對家人的深厚情感,有著不言而喻的功能性。
然而,在某國際航空公司任高管的家倩,直截了當地表達了自己想離開家的訴求。
她要的是獨立、自由,而家在某種程度上,意味著「牢籠」、束縛。
這是第一次聚餐,家倩向這個家釋放了離心力,無形中瓦解著家的向心力。
能放在檯面上品嘗、談論的飲食,其維繫家庭關係的作用明顯在削弱。
而性仍然掩藏在臺面之下,沒有人說出來,但不能說不存在。
深受西方文化觀念薰染的家倩,和已分手的前男友雷蒙,依然保持著朋友關係,準確地說是性關係。
一個飲食,在家之內,可是沒了味,朱爸爸失去了味覺,其他人心不在焉,也吃不出味。
一個男女,在家之外,離開了臺面,才有其生存的空間,有人在偷吃,有人在蠢蠢欲動。
到第二次聚餐,形式和內容與前一次均相似。
又是二女兒家倩的「宣布」,沒說完就被父親打斷,原來她投資失敗了。
同樣是一桌子的菜,可他們無法在飲食中獲得快感,更談不上促使家庭關係的進一步融洽。
聚會的儀式感仍在,但越來越形同虛設,丟失了原本的意義。
相反,他們把無處安放的情感寄託,心有靈犀地放在了家庭的飯桌之外,各有各的活法。
家倩在得知自己將出任阿姆斯特丹航線的副總後,高興地去前男女那裡燒菜。
既滿足了父親不讓她進其廚房禁地卻想做菜的衝動,又在犒賞別人的過程中找到了情感釋放。
與此同時,她還和剛來公司的談判高手李凱,上演著曖昧遊戲。
國人難以啟齒的性,到了家倩身上,成了可以從婚姻關係中剝離,獨立存在的本我表達。
一向刻板的基督徒大女兒家珍,活在自己臆想的世界裡。
她編造了一個被混蛋男友甩掉,不願再戀愛的自虐式形象,來逃避對愛情的渴望。
但當體育老師陳明道走入她視野時,看似穩重矜持的家珍把持不住了,她開始魂不守舍。
三女兒家寧最為乖巧聽話,可她碰到被女同事屢次折磨的男友鍾國倫時,主動「圍剿」。
已步入老年的朱爸爸也沒閒著,她和女兒的同學,也是鄰居的錦榮一家走得很近。
不忍心看著單身母親,正在鬧離婚的錦榮女兒珊珊,吃她媽媽做的難吃便當,自願給她做飯。
這一階段,朱家的四位成員均在家庭之外,尋求著各自的情感寄託。
每個人的行為,與在家庭之內給人的印象恰好相反,呈「錯位」形態。
仿佛離開了以飲食為象徵的傳統家文化的羈絆,他們內在的人性才得到了放飛。
失去活力,缺少溝通的家庭氛圍醞釀著一股巨大的波瀾,隨時準備著向家襲來。
第三次聚餐,家寧的宣布像一枚炸彈,重重地炸響了朱爸爸苦苦經營的家。
她居然未婚先孕,在事先毫無「徵兆」的情況下,直接上了一道「大菜」。
沒有了味覺,意味著失去了職業地位的朱爸,此時在家也漸漸沒有了威嚴。
他一言不發,目送著女兒遠去,這個家正式「瓦解」。
飲食在男女面前,打了敗仗。
緊接著第四次聚餐,大女兒家珍,「宣布」得更加慌亂。
準女婿明道被拽向餐桌前,「闖入」了家裡。
更早些時候,當知曉學生以情書戲弄她而在講臺上哭哭啼啼時,她對前來撫慰她的體育老師一頓強吻,根本不顧及其貴為人師的身份。
作為傳統文化和父權的象徵,朱爸爸在家庭面前,越來越乏力。
眼看著兩個女兒如此不「體面」地離開家,他這個「謹守」傳統道德倫理的家長,卻失了聲。
好看但不中用的飲食,是否能抵擋住男女的風暴,讓搖搖欲墜的家繼續存活下去?
影片進展到四分之三時,是第五次聚餐。
朱爸爸在工作上的得力搭檔溫叔叔已去世,兩個女兒出嫁了。
錦榮的母親梁伯母從美國的小女兒那裡回來了。
他似乎看透了以飲食來維繫家庭和諧穩定的不可能,所以開始為自己以後的人生考慮。
旁觀者溫叔叔曾對家倩說過朱爸爸:
憋了一肚的心事感情說不出來!
此時,有了酒精裝膽,他姑且講出來。
原來,朱爸爸不是如女兒們所料,在和年紀相當的梁伯母搞黃昏戀,而和錦榮有著忘年戀。
他們要結婚,組建新的家庭。
這樣勁爆的消息,誰受得了?
看似突兀的設計,實際上早有「預謀」。
第一次聚餐前準備飯菜時,朱爸爸接了電話。
告訴錦榮做魚的方法,還說此時不講,要等到哪天說呢。
原來他憋了許久要講的事,每次忍住,直到現在才說。
一直顧忌家人的感受,因此一拖再拖,但終於還是說出了口。
從處女作《推手》到《喜宴》,再到三部曲的收官之作,郎雄飾演的父親,始終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者,也算傳統家庭之家長的身份代表。
他努力地守護家庭,維護家文化固有的秩序,讓傳統和父權得以延續。
但到了《飲食男女》,父親的威嚴已削弱殆盡,他也不再完全恪守傳統倫理。
而是大膽挑戰,甚至主動打破舊的秩序,追尋自我價值的實現,在新的家庭關係中獲得新的自我認同。
其內在真實的動力,則是情感的驅動,是被國人視為禁忌的「性」,即男女關係的安放。
從這點來講,朱爸爸的選擇和兩個女兒出嫁沒有什麼本質不同。
李安的安排,讓掩藏在臺面下的性,和檯面上的飲食一樣,有了其應有的位置。
人性不再被壓抑,傳統倫理也不再禁錮人性。
性儘管羞於啟齒,但人們對其有了更多包容。
這是西方之於中國,現代之於傳統,新之於舊,在家庭、生活觀念上的巨大革新。
本來,影片至此可以結束了,只是李安或許對傳統父親的印記過於沉重,他為當代的新式「父親」投入了更多溫情、美好的寄語。
結尾處,投資失敗感情沒有著落的家倩買下老宅,做了主人。
她如願以償地走進了父親的廚房禁地,盡情施展其廚藝才華。
實現了童年時就渴望的夢想,也算是讓大廚父親一生的心血有了傳承。
第六次家庭聚餐,獨剩下父女兩人,表明原有的家庭,也並未完全瓦解。
在品嘗女兒煲的湯時,朱爸爸的味覺奇蹟般地恢復了。
預示著他在新組建的家庭中感情有了寄託,重新有了生命的活力。
這是李安對中國式父親「最後的祝福」!
綜上,《飲食男女》雖然弱化了情節衝突,卻後勁很大。
它含蓄但也「直白」地用影像闡述了「飲食男女,人之大欲,不想也難」的生命議題。
飲食和男女,一表一裡,構成個體生活的基本面。
男女是家庭存在的根源,兩性關係是情感寄託最好的載體。
有了這個基礎,飲食才具維繫家庭關係穩定的可能。
反過來,一個家只有在能為家人們提供情感寄託時,才能稱其為家。
看似同等重要的兩者,實則李安突出表達了國人難以啟齒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