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形制服,袋子褲,膠底鞋,黑色長裙,還有手上的棒球棒,國內的殺馬特還只能在城鄉結合部活動的時候,大洋彼岸的日本未成年,早已經把自己的中二之魂演變成青年文化傳承了下來。
提到日本不良少年(少女),大多數人的印象還停留在熱血高校裡的小慄旬和我是大哥大裡的賀來賢人,喜歡看日劇的人(上年紀的人),還能想起極道鮮師裡的仲間由紀惠和松本潤。
極道鮮師,時代的眼淚。
一半的男生都幻想過自己是瀧谷源治,另外一半的男生覺得自己是山田孝之演的芹澤多摩雄。
百度百科上對不良少年的詞義是「指行為思想表現不良的未成年人」,不良在我們這邊用方言來形容就是無所事事的小癟三,但在霓虹,大量的影視劇和漫畫文學作品,以不良為底,輸出著霓虹特色的少年文化。
日本文學作品裡面的不良大多是充滿「正義」,「熱血」,和「信念」的正面形象,這些少年感十足的標籤也只有放在高中生生上才最沒有違和感,不良少年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更純粹,想法更簡單,場面更過家家版本的少年古惑仔。
所有日本阿姨共同的情敵工藤靜香也是以「不良少女」形象solo出道的。
「我是大哥大」的背景放在上世紀80年代,而正是從上世紀7,80年代開始,一個著名的日本亞文化群體,「暴走族」誕生了。
戰後時期的日本,美國的影響力依然巨大,包括電影,音樂,時尚,日本人大量吸收著美國文化,這其中就包括著4.50年代美國穿著皮夾克的飛車黨。
無法從戰後陰影擺脫的日本年輕人們,情緒在高壓,嚴肅的社會環境中得不到釋放,轉而學習飛車黨,把對生活的壓力和失望,全部寄托在了摩託車上。
特攻服加上機車,這些對未來無解的人們組成了最初的暴走族。
到了80年代,暴走族達到鼎盛期,成員多達4萬人以上,既有單純享受機車速度的年輕人,也有形成團體的暴力分子。
並逐漸形成了兩派,「文暴走」和「武暴走」,文暴走一般是有穩定工作的社會人士,甚至有年近花甲的大叔,他們會開著川崎,鈴木,本田改裝的摩託車,定期在東京環線上飆車,在夜色下,把前面的法拉利和生活的壓力全部甩在身後。
武暴走一般是不滿20的年輕人,他們會開著山葉和二手的改裝摩託,在大街上呼嘯而過,速度不是第一要義,排氣管的轟鳴聲才是,這一點倒是像極了我們富有城鎮特色的鬼火少年。
暴走族更像是夾雜在不良少年和黑幫中間的灰色地帶,和黑幫有著嚴格的界限,「騎著摩託車行駛在銀色的街道上,感覺世界是我們的」
日劇「熱血街區」裡的暴走族女團「莓美瑠狂」 水抹胸+特攻服 女暴走標配
除了摩託車的轟鳴聲,暴走族最顯著的特徵就是背上寫著大字符號的特攻服。常見的比如,」夜露死苦」「愛羅武勇」「愛死天流」」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這些極其中二的文字像極了你懵懂無知時給自己取的qq名,而實際上這些也確實是暴走族自己發明的火星文。
比如「夜露死苦」就是日語裡「よろしく」,意思是打招呼。
比如「愛羅武勇」就是英語「I LOVE YOU「,意思是我愛你。
比如「愛死天流」就是日語「愛してる」,還是我愛你 。
甚至金拱門都在這片島嶼上獲得了自己的諢號 「魔苦怒奈流怒」
隨著日本逐漸老齡化和少子化,平成時代的年輕人對摩託車這種硬核運動的興趣降低,人們逐漸把重心轉向遊戲和動漫,缺少新鮮血液的加入,暴走族也漸漸落寞下來。
到了新世紀,除了十字路口那個天天擦著摩託車的銀髮怪老頭,已經基本看不到暴走族了。
現在的暴走族更像是老年活動中心,特攻服也跟著亞文化的浪潮變成了日式潮流的一部分,他們像舊時代的殘黨,新時代已經沒有能容下他們的船。
老暴走們會定期推著自己的古董,在風中感受時代的殘痕,那是獨屬於他們的「青春年代」。
回到不良少年,7,80年代也是日本不良少年的高發期,有一部分歸功於八十年代日本經濟的快速發展,70年代的日本犯罪率低下,到了八十年代犯罪率突然達到井噴式增長,其中多以盜竊罪為主,而盜竊罪主要就是不良幹的。
吃不飽的70年代沒人犯罪,經濟發展的80年代卻大幅增長,只能說還是吃的太飽了。
不良少年也被稱為硬派少年,他們到處發洩著自己無處安放的精力,並且漸漸形成一種現象。
就像我們都有過的叛逆時代,日本的不良少年就是初高中時期青春叛逆期的產物,一般初中開始的不良少年才會被認為是真正的不良少年,得到學校同學的尊重。如果你到高中才開始不良,是會被嘲笑的。就像灌籃高手裡面的三井壽和櫻木花道一樣,櫻木才是真正的gangster,而三井就是一個fake。
陳浩南通過兩部古惑仔才當上銅鑼灣堂主,而不良少年在選擇學校的那一刻,就已經劃好了派別。
不良們會以各自的學校為據點,抱團形成組織,校服就變成了各個組織的團服,用來在混亂之中辨認身份。
不良少年們都知道的道理:「學生應該穿校服」
既然都已經當了不良,那麼當然要和普通的學生不一樣,除了翹課和談戀愛這種全世界學生的共同愛好,不良們還會通過各種雞毛蒜皮的小事來打架鬥毆,來彰顯自己的存在感。有的不良還企圖用這種方式來引起真正黑幫的注意,為自己的未來添磚加瓦。
「某某高中打過來了」大概是一個不良聽的最爽的話。
除了日常惹事,不良們也會從自己的外表下手,吸引女生也好,與眾不同也好,來表達自己的青春美學。
飛機頭和變形制服就變成了不良少年的標配,50年代,鴨屁股頭在英國的叛逆少年中流行開來,隨著貓王等流行符號的影響,傳到了不良手裡。
霓虹少年們在鴨屁股的基礎上加肥加大,髮膠像居委會送的一樣,浮誇就是第一要義。
你懂我意思了吧
在衣服的選擇上,少年們會把校服進行改良,日本從明治和大正時期,就確立了黑色和立領為代表的男式制服,灌籃高手裡湘北的校服也是這種制服,變形制服就是在此基礎上形成的。
變形制服一般分為上衣的學蘭,和下半身的袋子褲。
學蘭是上衣詰襟的日文寫法,不良們常常會把上衣加長,簡稱長蘭,褲子則模仿西方的喇叭褲和曼波褲潮流,將褲子改得寬鬆肥大,叫做袋形褲。
不良們把衣服的肩墊寬、腰身收短,褲子加肥,以讓自己看起來更強壯。
小時候就覺得灌籃高手裡的校服帥爆。
形象有時候比打架更重要,或者說打架更像是不良們塑造形象的一部分,在校園圈子裡,當一個不良被用「ダサい」(好土)這個詞評價時,將會變成這個不良職業生涯的最低谷。
不同地區的不良,對於衣服的品牌也不一樣,品牌和制服的區分,可以在團戰中辨認身份,並且也能通過制服和品牌,知道一個不良的所在地區。
「熱血街區」裡的眼鏡蛇穿的就是不良少年常服,橫須賀外套
霓虹少年在不穿校服的時候,也會搭配橫須賀外套,橫須賀外套也是暴走族經常使用的單品。
50年代,駐日美軍的休閒服中最常出現的便是棒球外套,當時的日本商人突發奇想,決定利用棒球外套的版型與東方刺繡做結合,不僅外套本身完美融合東西方文化,且非常方便攜帶回去,一下子在當時成為許多美軍的紀念品選項,促成了橫須賀外套的誕生。
橫須賀外套的浮誇刺繡和立體版型,也與不良和暴走族們高度契合。
時至今日,橫須賀外套也變成了經典潮流單品。
在八十年代日本經濟的高速成長期,社會文化氛圍欣欣向榮,人們也早就從吃飽飯變成了擁有更高層次的精神追求,耍酷鬥狠的不良少年並非是出於經濟衰落下的打架鬥毆,相反,正是在經濟富足的條件下抵抗空虛、追求個性的一次少年反叛行動。
到了九十年代日本經濟泡沫,不良少年們也跟著盛極而衰了。
三橋和伊藤是軟葉的老大,橋本環奈演的早川京子也是成蘭女子高中的老大。
除了熱血少年們,不良少女也在舞臺上粉墨登場。
「很不同尋常的一點在於,在日本的極道組織(Yakuza)裡,女性是沒有話語權的 —— 甚至你從中找不出什么女性成員 .. 當時,全世界都興起了女權主義和自由主義的思潮,所以也許她們覺得女性應該和他們的男同胞一樣有權利表現出愚蠢、浪蕩、具有冒險精神、追求腎上腺刺激且崇尚暴力的一面。」 日本的犯罪小說作家傑克·安德斯坦(Jake Adelstein)
一條超長的百褶裙 (抗議當時對校園少女普遍的色情化印象) 、一條系在水手服領子下的童軍領結,一雙匡威帆布鞋,特定的徽章、扣子和特定的武器,刀片和鐵鏈藏於長裙和水手服之下,這種太妹Style 很快變成了一種標誌性的風格,也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一系列當時非常流行的 「粉紅暴力」 電影。
而不良少女,就像真正的黑幫與不良少年一樣,是一種極致簡化的叛逆圖鑑。
這張也差不多(不是)。
在日本男權至上的年代,長裙子就是少女們的加蘭,除了方便藏武器之外,長裙也不容易在打架的時候走光。最主要的是,主流社會認為少女應該穿短裙。
很多人也覺得不良少女長裙的形象是模仿當年赤軍的頭目,傳奇人物重信房子。
網上留傳的這張並不是重信房子,而是演員五十嵐泉的電影劇照
五十嵐泉
這才是重信房子
「她們代表了當時日本正經歷的那種典型的社會、文化和政治之間的對立。」 柯茲瑪
如果說不良少年們是對自己空虛人生的迷茫,少女們又多了一份不同於那個年紀的反抗,這是一種對主流的性別觀念和女性固有觀念的反抗,並且這種反抗,也一直持續到了今天。
經典的水手服不良形象,也變成了一個文化符號,留傳了下來,並且用於潮流和藝術作品中。
齊劉海,披肩發,西式學生制服,及膝白襪,白色平底鞋,日本式娃娃妝,殺死比爾裡的殺手gogo就是這一文化符號的經典形象。
在日本,如果二十歲之後還說自己是不良少年,是會被其他人取笑的,成長帶來的不僅是成熟和責任,也有對未知生活的擔當。
歸根結底,無論是暴走族還是不良少年少女,都只是特定背景下年輕人們對生活的反叛形式。
我是大哥大裡,不良少年在舞臺上唱著「當不良少年,是男人唯一的勳章,這是我們的人生信條。」
這無關任何事,只是一次關於酷的反叛罷了。
Let there be flowering of love in the summer to come in the garden by the s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