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剛出現瘙庠時,可使用潤膚產品給皮膚保溼。
「天氣轉冷,腿上的皮膚會發癢,而且越抓越癢!」「有時候褲子裡還會有一層灰一樣的皮屑,這是什麼造成的?」「洗完澡後難受極了,像有蟲子在爬一樣瘙癢。」……部分人都遇到過以上情況,一到冬天,身上的皮膚異常瘙癢,尤其是晚上洗完澡後更難受。這到底是怎麼回事?該如何防治?記者就此採訪了玉林市第二人民醫院皮膚美容科主治醫師李斯朗。
冬季皮膚乾燥瘙癢難耐
「每天鑽進被窩睡覺時,總覺得身上到處癢,尤其是小腿,癢得受不了時就會用手抓,現在腿都被抓破皮了,有的地方都結痂了。」最近,65歲的吳阿姨很苦惱,她身上沒長疹子,平時也很注意個人衛生,雖然天氣較冷,仍堅持每天洗澡,但是身上總是發癢。吳阿姨只好前往醫院就診,醫生診斷她患上了冬季皮膚瘙癢症,又叫老年瘙癢症。
沒有溼疹、蕁麻疹等皮膚病,皮膚從外觀看沒有什麼異常,但為什麼會感到瘙癢呢?「冬季氣候乾燥、寒冷,皮膚血管常處於收縮狀態,汗腺、皮脂腺的分泌明顯減少,皮膚失去滋潤,且缺乏皮脂保護,容易變得脆弱且缺乏彈性,出現乾燥、瘙癢等症狀。」李斯朗表示,一些不當的生活習慣也是導致冬季皮膚乾燥瘙癢的重要原因,如頻繁洗澡、洗澡水溫度較高、過度使用肥皂或者沐浴露等。據悉,皮膚瘙癢主要表現為皮膚局部如小腿、前臂、背部、腰腹部等或全身的燒灼樣、蟲爬樣或蟻行樣的瘙癢感,如果情緒激動,吃了刺激性的食物,或受溫度變化、衣服摩擦、搔抓、熱水燙洗等不良刺激時,就會使得瘙癢的程度加重。檢查皮膚時,醫生檢查不出任何原發性的皮疹,僅可見由於搔抓而引起的一條條的皮膚抓痕、血痂等,有時甚至可以看到淡褐色魚鱗狀的斑片。
三種人易皮膚瘙癢
那麼,皮膚瘙癢常出現在哪些人群中呢?李斯朗表示:「老年人多一些。」據介紹,表皮的最外層為角質層,含有胺基酸類、乳酸鹽及糖類等天然保溼因子,使角質層保持一定的含水量,維持皮膚的溼潤。正常的皮膚角質層通常含有10%~30%的水分,以維持皮膚的柔軟和彈性。隨著年齡增長,老年人的新陳代謝功能減退,皮膚逐漸衰老,皮脂腺萎縮,分泌減少,皮膚汗腺的活動功能也比青壯年期明顯減退,汗液排出量減少。這些都會導致皮膚表面缺乏水分,而當皮膚角質層的水分含量低於10%時,皮膚就會出現乾燥、緊繃、粗糙和脫屑等現象。在空氣比較乾燥的冬季,皮膚就會更乾燥也更容易發癢。
此外,乾性皮膚和經常吸菸的人也容易成為皮膚瘙癢多發人群。乾性皮膚的人皮膚本來就乾燥,冬季又增加了水分的損失,皮膚就更容易因乾燥而瘙癢。香菸中含有的尼古丁有利尿作用,會加速身體水分的流失,因此會造成皮膚深層脫水,使皮膚更加乾燥。
沐浴、飲食均有講究
如何能才能預防冬季皮膚瘙癢呢?李斯朗建議,日常生活中首先要做到適度清潔,切勿頻繁洗澡,水溫不要太高,時間也不宜過長,還要避免使用鹼性沐浴產品,避免過度去角質。其次,貼身衣物一定要選擇透氣性較好、寬鬆的純棉衣物,避免皮膚直接與化纖材料的衣物相互摩擦而加重瘙癢。沐浴後,還可使用一些帶保溼效果的乳液或護膚品,這樣可以鎖住皮膚水分,使皮膚保持一定的溼潤度,降低皮膚對外界刺激的反應。同時,還要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日常飲食宜清淡禁食辛辣,多吃健脾潤肺、養血潤膚的食品,及時補充水分。冬季天氣轉冷,要合理取暖,空調宜定時開關,不要長時間使用電熱毯、電烤爐等。
需要注意的是,出現皮膚瘙癢時,可以先使用潤膚霜塗抹,如果效果不好,可使用激素類軟膏止癢。「切勿隨意搔抓和燙洗。」李斯朗強調,外用藥物如果效果仍然不佳,一定要到醫院皮膚科進行系統的檢查和治療,及時治療能預防疾病的加重。此外,除了單純性的皮膚瘙癢症,還有部分皮膚瘙癢症狀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如糖尿病、甲狀腺機能減退和甲狀腺功能亢進、肝膽疾患、代謝障礙、內臟腫瘤、過敏性疾病、腎功能不全等都會引起皮膚不適症狀。李斯朗提醒,如果反覆出現瘙癢症狀,應積極尋找病因,及時體檢,積極治療。
原標題:冬季皮膚瘙癢 光靠「撓撓」可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