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臺灣的歷史看臺灣的現在

2021-01-10 騰訊網

[摘要]臺灣之所以是現在這個樣子,充滿了人文情懷,很大的原因都是民眾意識覺醒,對於有文化價值的建築及地方,民眾會自發性的保護,甚至犧牲一點經濟發展都沒關係。

鹿港小鎮

知道廖信忠這人,還是前不久那篇紅遍網絡半夜吃雞排的故事,那時心想怎麼有人能把這樓道間的小事兒寫得那麼搞笑,內心戲那麼豐富,如果去寫言情小說肯定是瑪麗蘇之後。

後來才知那是一個知名的暢銷書作家,批了一件猥瑣的馬甲,專門發搞笑文,看世界的角度特別怪,又去找了他的《我們臺灣這些年》,又是從頭笑到尾,再後來,見到了廖信忠真人,竟然是個帥氣又帶點靦腆的大哥,一點都不像會寫搞笑故事,而且快四十歲的人。

生長在內陸城市,本跟臺灣沒多大關係,對臺灣的理解,陌生又熟悉,電視上看到總覺得臺灣政治亂鬨鬨,可是很多人又說臺灣社會溫良恭儉讓,中華文明良好傳統在臺灣得到繼承,到底什麼是臺灣真正的樣子,心中沒把握。去了一趟臺灣,跟著父母,一群在大巴(臺灣稱」遊覽車」)上會莫名其妙唱起紅歌的老頭老太玩了一圈,大概是全世界各大觀光景點隨處可見的那種中國旅行團,八天七夜不停地跑下來,吃吃喝喝隨意看看,對臺灣大概也有個初步印象。

有點懊惱的是《這就是臺灣,這才是臺灣》竟然在從臺灣回來時才出版,好吧!雖然我是參加走馬觀花的旅行團,可是也懷著一顆粉紅色自由行的夢。

看著《這就是臺灣,這才是臺灣》,回想在臺種種,補充了走馬觀花沒看到沒想到的那部分,看著看著竟然又馬上想要再去臺灣一次,是的,這本書就是有這種魔力,讓你讀著讀著就想去臺灣。

它並不是特別美化臺灣,講一些溫良恭儉讓之類,也不刻意激化,內容很平實,就跟廖信忠以前的書一樣,從臺灣一個普通的景點來告訴你,臺灣為什麼是這樣。臺灣走到今天,不特別好也不特別壞,觀光客怎麼能最快融入臺灣,這恐怕是市面上眾多旅遊書中所沒有的,也是作者最難能可貴的寫法。

在書中注意到一個點,書裡面經常提到一句話「居民強烈要求保存」、「居民強烈反對」,我才知道,臺灣之所以是現在這個樣子,充滿了人文情懷,很大的原因都是民眾意識覺醒,對於有文化價值的建築及地方,民眾會自發性的保護,甚至犧牲一點經濟發展都沒關係,因為臺灣人越來越了解,很多東西是賺再多錢都換不回來的,如現在知名的臺北的寶藏巖藝術村,華山藝術中心、四四南村等,這些都是民眾與政府爭取之下的結果。

還有像有名的鹿港小鎮,大陸都是從羅大佑那首《鹿港小鎮》知道這個地方,可是書裡面也說了,這個小鎮80年代也相當沒落,人口外移青年人都不肯留下,跟歌曲中描寫的一樣,那時國際知名化工大廠杜邦要在鹿港設廠,本來能為鎮上帶來許多經濟發展機會,可是鄉民認為對環保的危害更大,一群鄉下老人站出來抗爭,還跑到臺北總統府前抗議,在當年還戒嚴的臺灣是驚天動地的事,這件事也促成了臺灣成立環保署。書中諸如此類的故事很多,讓尋常景點不再是景點。

《這就是臺灣,這才是臺灣》的確是本架構新穎的旅遊書,不僅內容充實有用,更多的是滿滿的情懷,無論是否要去臺灣都值得一讀,去過了再重讀更有意思。(文/蛋蛋)

相關焦點

  • 吳國禎:現在的臺灣人民不能曲解歷史
    對此,全國政協常委、臺盟中央副主席、清華大學教授、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常務理事吳國禎表示,臺灣年輕人應該客觀看待「二·二八」歷史,需要真確分辨歷史事實。他指出,要結合時代的背景、以開放的格局,從時間和空間的緯度來看待臺灣問題,對歷史要全面地看,歷史的大是大非問題要明確,要客觀看待問題,不能以偏概全。不能再所謂的尊重歷史多元的角度下搞得沒有是非了。
  • 楊渡:通過有血有肉的人看臺灣歷史
    有一次我去演講,有人說日本人的歷史不是這麼記載的。可是2014年,臺南在進行一項公共工程的時候,挖出來一個無名冢,裡面有3000多具屍骨,就是噍吧哖事件留下的。可見你不能相信日本的歷史。因為有國際壓力要交代,所以他會寫欺騙的歷史。有時候我寫臺灣的歷史,寧可相信臺灣民間留下來的。這些民間故事是民間歷史和民間對現實的認知,更貼近真實。
  • 在臺灣發現歷史
    ▲ 楊渡傳記《紅云:嚴秀峰傳》《激動一九四五》《簡吉:臺灣農民運動史詩》《暗夜裡的傳燈人》;歷史小說《在臺灣發現歷史 : 島嶼的另一種凝視》;別看有288頁,但邊距大、文筆通俗且圖片單獨佔頁。所以閱讀進度很快。在內容上,主要摘自作者近二十年來載於報刊上的紀實類文章,後於2017年修訂出版。
  • 【歷史】一口氣看完漂泊百年的臺灣史
    臺灣是一個海島,我常常帶大陸的朋友到東海岸,說你看過去,就到了太平洋,因為東海岸這樣的地理狀況,搞革命的人都沒路走,這就是《悲情城市》,梁朝偉飾演的文清在政治事件之後,知道別人抓他,可是要走出去的時候,發現無非在臺灣繞一圈,最後他頹然坐下,等待最後的結局。臺灣有七波多種移民,荷蘭、西班牙以及清朝到1949年大遷徙和現在的新移民。
  • 「希望臺灣同胞能了解真正的臺灣歷史」
    吳國禎說,自李登輝開始,經歷陳水扁,到現在的蔡英文,他們借修改教科書,篡改歷史,在所有教科書上湮滅臺灣自古以來就屬於中國一部分的歷史事實,而馬英九當政8年,因為顧慮太多沒有及時和大膽地撥亂反正,把藏在臺灣檔案館裡的,很多能證明臺灣屬於中國一部分的檔案封存,不願意拿出來以正視聽,讓很多臺灣青少年對這些歷史無知;再加上美日兩國所謂友臺勢力灌輸「臺灣地位未定」等邪說影響,所以出現了現在島內所謂的「自然獨」
  • 在臺灣,發現歷史 | 楊渡:以有溫度感的歷史剖析臺灣病理
    楊渡「臺灣故事」系列之二《在臺灣發現歷史:島嶼的另一種凝視》,不同於「本土意識」的自說自話,而是將現在的臺灣放在歷史的大脈絡下考量,將不被關注的另一種抗爭引入視線。《在臺灣發現歷史:島嶼的另一種凝視》 楊渡 著一「由於「戒嚴」時代對臺灣研究的壓制,它果然走向反面,在「過度喧囂的吶喊」中,臺灣、臺灣史、臺灣文化、「臺灣意識」逐漸變成一種反抗的政治符號
  • 「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特展在京展出歷史不容...
    此次展覽分為誓不臣倭、反佔領之戰、武裝抗日、文化抗日、臺灣光復等單元,通過大量珍貴的歷史照片和2萬餘字的文字敘述,詳盡展示了從1895年割臺到1945年臺灣光復的50年間,臺灣民眾波瀾壯闊的反抗日本殖民統治、回歸祖國懷抱的鬥爭歷史。「回顧歷史,是為了啟迪今天、昭示明天。」
  • 【專訪】藍博洲:我要讓臺灣人認識真正的臺灣歷史 從中看到臺灣的...
    「大陸人要了解臺灣。」見到記者,臺灣作家藍博洲這樣說,兩岸隔絕太久,很多大陸朋友對臺灣非常不熟悉,「臺灣不是只有日月潭、阿里山、臺北故宮,還一直有可歌可泣的反殖民的歷史,只是這段歷史被壓制,你們不了解。」藍博洲以報告文學和歷史調查為寫作的主要形式,講述了那些思慕祖國的進步青年從日據後期抗日救國,追求民主自治,到淪為國民黨槍下的政治犯的故事。
  • 看一看臺灣地標:臺北101,現在是什麼樣子了 | 臺灣第11集
    有時候覺得生活很沉悶,情人節可過可不過,春晚可看可不看經常在視頻裡面說有儀式感真好,可能那就是讓我們擺脫日復一日這樣人生的小節點
  • 歷史上的「臺灣民主國」,關於「臺灣民主國「的由來
    1895年成立的臺灣民主國,長期以來被某些歷史學者別有用心的曲解,認為這是臺灣第一次獨立事件。其實錯了!
  • 現在是攻打臺灣的最佳時機嗎?
    40多年前看內部電影「我家在臺北」的時候才第一次真正對臺灣有了一點點感性認識。上個世紀70年代,國內的宣傳是臺灣人民每天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就像今天在天朝人民眼中的各國疫情一樣,我們感覺臺灣人民無時無刻地盼望著解放軍去解放他們,這樣大家才能一起過上幸福生活。但是看過了那部電影以後,我覺得好像被騙了,臺灣人民並不是我們描寫的破衣爛衫、滿地乞討的樣子,而是衣冠楚楚,西服革履。
  • 臺灣為什麼屬於中國?臺灣歷史簡介給你答案
    考古學家在臺灣海峽海底發現了新生代陸生動、植物化石和古河道的遺蹟,足以證明這段地殼變動的歷史過程。臺灣2000多萬人口中,大約97%為漢族,基本都是從廣東、福建搬遷過去的居民。在臺灣考古發現的古人類化石「左鎮人」,與北京周口店的「山頂洞人「同屬 3萬年前的古人類。臺灣出土的石器、骨器、陶器,形狀和製作方法都與大陸出土的相似。
  • 「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特展舉行
    本報訊(記者孫金誠)12月22日,由中國宋慶齡基金會、臺灣辜金良文化基金會共同主辦的「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特展在北京舉行。  本次展覽由臺灣辜金良文化基金會董事長、知名作家藍博洲策劃編撰。
  • 現在臺灣人均月收入是多少?2020年臺灣工資專家預測
    現在臺灣的工資到底高不高呢?人均收入是多少?最低月工資是多少呢?未來工資可能漲到多少呢?小編在TRADING ECONOMICS找到了臺灣工資的情況,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現在臺灣人均月收入是多少?
  • 我要讓臺灣人認識真正的臺灣歷史,從中看到臺灣的前途在哪裡 | 專訪藍博洲
    見到記者,臺灣作家藍博洲這樣說,兩岸隔絕太久,很多大陸朋友對臺灣非常不熟悉,「臺灣不是只有日月潭、阿里山、臺北故宮,還一直有可歌可泣的反殖民的歷史,只是這段歷史被壓制,你們不了解。」藍博洲以報告文學和歷史調查為寫作的主要形式,講述了那些思慕祖國的進步青年從日據後期抗日救國,追求民主自治,到淪為國民黨槍下的政治犯的故事。
  • 錢穆:日本佔據臺灣五十年的歷史不能一筆勾銷
    但我們若從深處細處看,歷史是永存不滅的。譬如是前一時期的生命,依然保留在後一時期的生命中,有它影響與作用。生命雖是一去不返,但同時又是永存不滅。我們必得同時把握此兩種意義,才能明了得歷史的真相。試舉臺灣為例。日本人佔據臺灣經過了五十年之久,臺灣重歸祖國,日本人佔據臺灣,已變成歷史陳跡了。
  • 書評 臺灣經濟發展的歷史解讀——評郭岱君《臺灣往事:臺灣經濟改革故事》
    在此特別窘迫的歷史縫隙中,臺灣經濟竟然能夠在十年之內完成從高度計劃性的統制經濟向高度市場化的自由經濟轉軌,並且就此奠定後續三十年的經濟奇蹟基礎及其「亞洲四小龍」的地位,不可不謂東亞戰後「經濟奇蹟」的樣板。  岱君論史之筆觸雖總體冷峻客觀,但亦每每透露出對臺灣經濟奇蹟的稱羨和讚許。
  • 揭秘戰後臺灣歷史真相!你想了解的臺灣的一切,都在這裡
    歷史是一面鏡子,足可懲前毖後,避免重蹈覆轍。臺灣戰後究竟發生了什麼?這段歷史對我們理解臺灣又有何啟示?政治歸政治,歷史歸歷史。臺灣本土學者陳世昌本於「見史不如知史,知史不如留史」的心境撰寫的《臺灣戰後七十年》,客觀記述了寶島臺灣二戰後的滿目瘡痍,七十年間幾度統治更替,人民追求自由民主和政治進步的莘莘歷程。
  • 「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特展在北京開幕
    「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特展在京舉行 12月22日,由中國宋慶齡基金會、臺灣辜金良文化基金會共同主辦的「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特展在中國宋慶齡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開幕。
  • 看·臺灣 那些不安的臺灣年輕人
    那麼,現在這個兩岸都在焦急等待的特殊時刻,我們目光的焦點不妨從萬眾矚目的九二共識、臺海關係……稍微轉開,來看一下真正的民心民意,來聽聽那些臺灣同樣不安的年輕人的心聲。先說一個關於臺灣本省精英的故事。這位青年出生在臺南,家庭貧苦,是一位勤奮聰明的好學生,他考上臺灣大學法律系,並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