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城》所體現的兩大主題:自由意志和對未知的情感的渴望!

2020-10-20 哲學詩畫

每個男人都有兩個女人,一個是紅玫瑰,一個是白玫瑰。 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飯粘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硃砂痣。(張愛玲的這句話充分印證了那句話,即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

——張愛玲

而《圍城》中的男主公方鴻漸就是這麼一個男人,他尋尋覓覓,滿懷對理想情人唐曉芙的期待和幻想,但最終卻沒能拗過現實,娶來的卻是工於心計的孫柔嘉。至於在他心中,究竟這兩個女人誰是紅白玫瑰,只有他自己心裡清楚了。也許,錢鍾書更清楚,呵呵。不過,這不是我們今天所要探討的主題,咱們要探討的主題是——小說《圍城》所表達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圍在城裡的人想出來,城外的人想進去,婚姻也罷,愛情也罷,人生的境地大都如此。

我們不是神仙,都有「這山望著那山高」的心理欲求,都有「有了這個,還要另一個」的貪婪屬性,就連毛澤東這樣的偉人都說過,字是自己的好,老婆卻總是別人的好。

不管是唐曉芙,還是孫柔嘉,都在圍城裡汲汲求生,為生活而沉浮掙扎,為了各自的愛欲和情慾,欲罷不能,最終葬身於命運的火海。而時代的鎖鏈也把書中的人物全都鎖的牢牢的,無法自由的來去。

生活中,我們認識的一些朋友,他們對愛情滿懷天真的幻想,盲目地信奉愛情至上主義,認為愛情大過天,高過一切,因此,一旦在愛中受了傷就「再也不談戀愛了」「再也不相信愛情了」,甚至心裡會對愛或愛情產生莫名的厭惡和牴觸。

其實,他們是沒有真正明白人生,沒有真正搞懂生命的大境界。當經歷了生死考驗,榮辱浮沉,當你我再也不相信愛情,到最後留下的唯有記憶和感傷。只有到了這時,我們才能控制自我,對城外和城內都不抱有太多渴望。

隨著年齡的增長,你會遇見越來越多的人,你會碰到越來越多的事。那些人,他們有不同的性格,有不同的人生閱歷,有不同的體驗與感悟。那些事,有的讓你沉入其中,有的讓你痛不欲生,懊悔不已。這些人和這些事,就是我們的人生的絕大部分內容。

在歲月的打磨下,我們很輕易的就選擇了最有利於自己也是最舒適的生活方式。但在現實的巨大手中,有人依然是唐曉芙,有人卻變成了孫柔嘉。人生的路標朝著不同的方向轉去。哎,造化弄人,這話從這一刻,你開始真正懂得。

每個女孩子都有她的可愛之處。錢老塑造的人物(唐曉芙)是蜜罐子裡長大的,這和現在城市裡很多女孩子是相似的。她是男人理想中的情人,楊絳對此說過:「唐曉芙顯然是作者偏愛的人物,不願意把她嫁給方鴻漸。」她天真,活潑,單純,不諳世事。「她是摩登文明社會裡一個稀罕之物——一個真正的女孩子。

在一個月光皎潔的夜晚,方鴻漸送唐曉芙回家,唐曉芙穿著水手服,走路的步伐是嘀嗒嘀嗒的跳躍,就像月下舞蹈的精靈。路邊的燈光迎著風過來,透過她的衣衫,在那寬大的水手服上留下窈窕的線條。唐曉芙臉上帶著笑,說「我愛的人,我要能夠佔領他整個生命,他在碰見我以前,沒有過去,留著空白等待我——」 面對這一幕,你甚至生不起什麼帶有情慾的心思。這樣的女孩,對於有修養的男子來說,會可愛得讓你只想把她捧在手裡。

面對殘酷的生存,只有少數女人活成了唐曉芙,更多的女孩只是有著唐曉芙的生存環境,卻沒能成為唐曉芙。

與唐曉芙相比,孫柔嘉是一個更加接地氣的平凡人,是存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身邊的有點作的塑料花。但就是這樣一朵塑料花,卻用自我的小心機,以及對周圍現實和生存環境的深刻解讀,最終贏得了男主人公。這種花雖然看上去有點假,有點做作,但是卻永開不敗。這點,對於唐曉芙那樣的女子來說,是永遠也做不到的。

城裡的人想出來,城外的人想進去,這是一個永恆的主題,因為這裡面不僅體現著人的自由意志,對未知領域的好奇,更深刻的蘊含著人類內心最深處的情感渴望。由此,你該明白,錢鍾書先生不僅是一個單純的文學家或小說家,且還是一個富有人性洞見的超級哲學家。

相關焦點

  • 自由意志和真實的力量
    因為最初,在離開源頭探索未知之前,所有靈魂擁有的只是「神聖意志」,且與偉大源頭完全處於一致與和諧。雖然,神聖意志與最高源頭保持著品質上的一致和完美,卻也因為完美缺乏動態的變化,局限了創造本身。自由意志,對每一位體驗生命進程的靈魂而言最是關鍵。
  • 《發條橙》:一部關於自由意志的電影是如何體現社會的強決定論?
    大多數人對於《發條橙》的解讀往往都是其為偉大道德的歌頌、自由意志的讚歌、人文主義的體現。可是,這些都是現代化的語境下進行討論的,我們如果要真正挖掘這部影片所蘊含的「寶藏」,應該要把這些概念放置於後現代的語境中。
  • 「自由意志」的傳說
    罪汙染了人的每個方面,人的理性、情感、意志……全部都被汙染,沒有一點是乾淨的(《創世記》6:5;《詩篇》2:1—3;51:3—5;《馬太福音》15:19;《馬可福音》7:21—23;《羅馬書》1:28—32;3:23;5:12;5:14—19;7:5;7:13;7:17—18;7:21—24;《加拉太書》5:17;5:19—21;《以弗所書》2:1—3;4:17—19
  • 1990年熱播劇:北有《渴望》,南有《圍城》
    即使作為全國第一家電視劇專業製作單位的北京電視劇藝術中心,在當時也僅僅製作過兩部超過20集的電視劇,這一下要50集,難度可想而知。計劃是好的,可落到實處,拍什麼?別說劇本演員了,當時連個主題都沒有。還別說,這招有效,還真把新劇的主題給聊出來了:要拍女孩,因為拍大老爺們沒人看啊,並且是漂亮又有很多優點的女孩,但是她又歷經磨難。飯沒有白吃啊,大家你一句我一句,於是女主角劉慧芳誕生了。編劇李曉明把大家的想法匯總收集,很快寫出了一個7萬字的故事梗概,起名叫《渴望十六年》,主要講述了漂亮善良的女工劉慧芳照顧養女小芳十六年的故事。
  • 我們真的有自由意志嗎?
    故我們大家相約一起,開展了一次關於這一主題的討論會。這次討論會由宇輝主要闡述,其他朋友們會提出探討點和自由表達觀點感受。由此,宇輝提出可能我們最大的迷信,就在於日常生活中,認為「有自由意志」的思維與情感模式。
  • 錢鍾書《圍城》:從主題意蘊到語言特色,告訴你經典是如何造就的
    然而,《圍城》畢竟不同於一般的情節小說,其深刻的內涵,多層次的主題意蘊,的確是要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加深,才可能逐一領會的。人生無處不「圍城」楊絳先生,在《圍城》的扉頁上寫道:圍在城裡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
  • 自由意志是一種幻覺嗎?
    一方面,我們認為必須鼓勵一般民眾有責任感,這樣他們才會妥善運用自己的自由。另一方面,越來越多資訊顯示,我們完全受制於自己的基因、童年與環境,所以自由意志只是一種幻想。我們被這兩股力量拉扯著,導致腦袋混沌,行為也矛盾。幸運的是,我認為我們手中已經握有各種工具,足供我們重建一種改良式的自由意志。自由意志是哲學史上討論最多、爭議最大,且留下最多寫作資料的主題。
  • 美劇知識點:《西部世界》中的自由意志以及混沌理論和決定論
    這個主觀能動性其實就是自由意志理論的一種體現:只要你自發努力,那麼你就能打破「命運的安排」,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這個隨機是真的隨機,看起來自由意志找到了新的幫手:如果量子的坍縮是隨機的,那麼由量子構成的人所作出的行為,自然也是隨機的,既然是隨機的,那麼自由意志(主觀能動性)就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更進一步說,萬物皆由量子構成,那麼是不是就代表著整個世界的運行都是隨機的?
  • 自由的圍城和寓言故事 | 《進擊的巨人》
    經濟形勢溫吞,環境日益惡劣,此前的地震、海嘯和核洩漏提醒著人們現今島國的脆弱。年輕人逐漸拋棄交流交往,退縮成孤獨且無緣的個體。老齡化問題嚴重,生育率持續低迷。媚宅文化大行其道,動漫、輕小說日益脫離現實社會,歷史仿佛與人們再無關聯,國際形勢也終於變成了空談和數字。對於年輕人來說,改變現實早已不可能,而坐以待斃又過於屈辱——日本逐漸成為一座群體心理的圍城。
  • 淺談命定論與自由意志
    鄧曉芒 | 自由意志意味著什麼?
  • 《西部世界第三季》:自由意志與革命
    這個新物種的起步是由人類研發,但隨著技術的積累、數據存儲的巨變及新的認知(或者算法)突破,機器人會達到自我學習、思辨、記錄與選擇,可能會和真人平起平坐,面臨和真人一樣困惑:「自由意志」。此時此刻的德妹,才發覺如果不解放人類世界,還人類一個「真實世界」,機器人也永遠無法獲得自由與「自由意志」,因為突圍,只是從一個小的「西部樂園」逃到一個大的「真人遊戲」,只是從被樂園控制轉到系統控制,即便機器人都從西部樂園逃出來,也沒法獲得「自由意志」,系統反而會讓「機器人離群者」互相殘殺。
  • 罪惡與自由意志——奧古斯丁「原罪」理論辨析
    [2]這個伊壁鳩魯悖論成為基督教的「原罪」理論所無法繞過的一塊攔路石,它也成為基督教神學思想的重要奠基者、拉丁教父奧古斯丁畢其一生所要解答的重要問題。二、罪惡與自由意志上帝論、基督論和人性論是早期基督教會和教父派所關注的三個主要領域,其中人性論問題是以「原罪」 理論作為基礎的。
  • 【book】《青鳥》我將來所做的勢必偉大
    一是總體框架結構,渴望、受命、追求、啟示、呼喚,這是作品敘事大結構的簡約框架。它具有很強的寓意性。首先是第一二幕兩場戲,它在全劇起到總領作用。劇一開始就竭力渲染孩子對幸福的渴望,這象徵著抽象的「人」的處境和渴求,它正是梅特林克所認為的人的內在需求和美的形象描述,也構成積極追求的自由意志的基礎。仙女則代表某種抽象力量和神秘理念,或可視作內在自由意志的外化。
  • 電視劇《圍城》,大腕扎堆,不巧遇見了電視劇《渴望》,輸的很慘
    《渴望》。當年《渴望》播出的時候有多火?所以後來等《渴望》的風頭過了以後,央視又反覆播了幾次,慢慢的才讓觀眾注意到了這部電視劇,慢慢的才讓更多人注意到了演員陳道明!也正是這部《圍城》讓陳道明徹底轉了運,不僅僅拿獎拿到手軟,此後片約也是不斷。
  • 讀《圍城》:「圍城」內外
    楊絳先生的這句話大概是對錢鍾書先生《圍城》的最好概括了。寥寥數字,回味無窮,恰如《圍城》本身。它講述的本是一個極其平凡而無用的好人——方鴻漸的前半生,卻引起了無數人的共鳴與深思。說實話,一開始讀《圍城》的時候我只覺得有趣,常常看了兩頁便哈哈大笑起來。錢先生的幽默是從骨子裡透出來的,無論翻到《圍城》中的哪一頁,字裡行間都充溢著令人歡快的因素。
  • 《囧媽》:徐崢導演喜劇電影的價值體現和對親子關係的情感表達
    《囧媽》這部電影的出現讓我們看到了徐崢導演喜劇電影風格的一個轉變,以家庭為主,添加了回歸人文主義的哲學意味,通過親子關係的發展做一個探討和表達。本文將從「敘事手法、情感表達、價值體現」三個方面,講述這部喜劇電影如何把徐伊萬和母親的關係展開敘述,通過典型的當代親子關係的縮影,從而剖析深層次的內涵引發思考。影片的背後,如何與父母相處,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深思考。
  • 《V字仇殺隊》:權力審判與自由意志的勝利
    摘 要:《V字仇殺隊》自上映之日起,就因其反烏託邦的主題設定和一系列非主流社會元素而飽受爭議,2012年12月在CCTV-6播出之後,更是在媒體上引起了熱議。 關鍵詞:《V字仇殺隊》;權力審判;自由意志;極權政治    自由與專制、極權主義與無政府主義,烏託邦與反烏託邦等政治敏感話題的主題定位,加之以同性戀、戀童癖等非主流社會元素,使《V字仇殺隊》無可置喙地成為2005年到2006年間最值得期待和飽受爭議的一部宏大影片。
  • 自由意志下的魯濱遜精神——讀笛福《魯濱遜漂流記》
    2016年歐美動畫版 圖片01魯濱遜出海遠遊的選擇是其自由意志的體現。「人存在的本質是懸置在人的意志自由之中的。」 福在首章即通過魯濱遜自述到:「我從小就愛胡思亂想。」然而,儘管魯濱遜有如此安適的社會條件和生活條件,他也感動於父親的談話,想要聽從父母的意願,安心留在家裡。但是只過了幾天,就又會有出海的念頭。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魯濱遜有著強烈的自由意志,不止於父母的思想,他大方地承認自己對一切都沒有興趣,只是想航海。
  • 自由意志是一種幻覺嗎? | 意識機器(一)
    如果按照前面的實驗推論,我們的心智分成了負責體驗、決策的自我和負責陳述的自我兩部分。那麼這個做出按電鈕動作的自我就是體驗自我做出的,而負責報告按電鈕時間的自我就是陳述自我。把這三個實驗連在一起,我們能得到如下幾個結論:我們每個人體內都存在著兩個自我,一個負責體驗和執行,一個負責表述;那個陳述性的自我會通過虛構故事來「欺騙」我們自己;我們習以為常的自由意志很可能就是這個陳述自我編造的一個故事。
  • 漳州市首部環保主題紀錄片《垃圾圍城》發布
    19日上午,漳州市首部環保主題紀錄片《垃圾圍城》發布。該影片歷時75天拍攝,攝製組輾轉漳州各大小區、夜市甚至焚燒廠,深入第一現場直擊我市垃圾問題,記錄一線環衛工作者的辛苦,同時也把我市解決「垃圾圍城」難題所採取的措施和探索呈現給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