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中秋節,祝兩岸的朋友們節日快樂!
中秋節在臺灣和大陸都是非常重要的節日。臺灣同胞對月亮十分崇拜,習稱月亮為「月娘媽」。每到中秋之夜,家家戶戶要到有月光的陽臺、庭院,擺上桌几,陳上各式各樣的月餅以及柚子、柿子等時令水果,敬奉「月娘媽」。
除了賞圓月、食月餅,在臺灣地區還有一些有特色的習俗:
臺灣和大陸過中秋最大的不同就是有吃烤肉的習俗。節日晚上,公園、景區、河邊、運動場、學校操場,甚至街道兩旁以及大樓公寓的樓頂都在烤肉,千家萬戶,大街小巷到處飄溢著炭火烤肉的殊香。
臺灣中秋節盛行吃烤肉的由來,據說始於上世紀80年代中期。當時有一醬油品牌的廣告詞是「一家烤肉,萬家香」,沒想到,這句廣告詞不僅成功地促銷了醬油,還引發了人們烤肉的熱情。於是,「中秋烤肉」逐漸演繹為新民俗。
「博餅」是臺灣地區中秋節傳統的節俗遊戲。相傳是350多年前鄭成功屯兵廈門時為解士兵的中秋相思之情、激勵鼓舞士氣而發明的。
後來這一遊戲傳入臺灣地區。博餅時取6個骰子在大的碗盆中投擲,誰博到規定的點數和顏色就可得到不同級別的月餅。三百多年來,中秋博餅盛行不疲,為人們增添了節日的歡樂氣氛。
中秋時令水果中,柚子的「柚」和「佑」、「有」諧音,有「大佑大有」之意,是臺灣地區人們最喜歡購買的供月佳果。
中秋時節正是柚子大量上市的旺季,節日裡人們吃多了山珍海味,而吃柚子則可解膩助消化。人們還在中秋舉辦剝柚子、吃柚子比賽等活動,以增添節日的歡樂氣氛。
另外,旅外遊子中秋回鄉,鄉親們則習慣舉辦「柚子宴」(「遊子宴」的諧音),為他們洗塵接風。
在臺灣地區農村,過中秋時,人們要置辦牲禮、果品祭拜土地公。土地公是老百姓的守護神,崇拜土地公源於人類對土地的信仰,主要是為了祈求生命繁衍或農作物豐收。除了祭祀土地公,農民還習慣在田間插設「土地公拐杖」,即用竹子夾上土地公,插在所耕種的田間。
中秋節是繼元宵節之後的又一個團圓節,在臺灣地區的中秋燈謎會上,有不少謎作是盼團圓、懷故鄉、思親人的,如:「低頭思故鄉」(臺語老歌一)謎底:《月夜愁》;「慈母手中線」(京劇名二)謎底:《打堂》、《縫衣》;「懸明月以自照兮」(臺灣著名作家一)謎底:余光中;「何人不起故園情」(中藥名二)謎底:熟地、當歸,等等。
另外,臺灣地區的燈謎比較通俗,如「無味之泉」(臺灣地名一)謎底:淡水;「飲水思源」(臺灣地名一)謎底:知本。
臺灣地區的中秋謎會多在公園、廣場、寺廟舉行,猜謎形式與臺胞重點祖居地閩南的擊鼓懸猜相仿。可見兩岸習相似,謎相通。
(部分文字/圖片來自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