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影像如暴力摩託橫行,重返十六歲的狂野旅程

2020-12-27 網易

  

  [短兵]系列專訪

  短片是大部分導演最初開始電影創作時會選擇的形式,面對創作方式日趨自由化,題材越發多元化的電影製作環境,短片承載的價值也將更加開放和包容。[導筒directube]針對已完成短片,但暫無長片作品的新導演開啟主題訪談欄目——[短兵],每期將圍繞不同的短片作品和對應的話題進行詳盡的採訪和討論,希望為正在創作和籌備長片的新導演提供一定的經驗和參考。

  今年,一部帶有自傳色彩的短片在眾多國內電影節展亮相,導演是來自北京電影學院的楊名,如bisff為本片所寫的推薦語:「《山下野獸》如一臺暴力摩託橫行而來,自信張揚的影像表現力之下,清晰的浮現出一則浪子回頭式的牧區寓言。」

  

  本片在今年獲得第八屆杭州青年影像計劃金荷獎最佳導演獎,第十五屆華語青年電影周主競賽最佳短片等獎項榮譽,導筒帶來導演楊名專訪,走進這位擁有特殊「上山」經歷的青年作者的影像世界。

  

  《山下野獸》 Monsters Never Know

  楊名 | 劇情/短片 | 中國 | 15min

  劇情簡介:蒙古族信仰騰格里,相信萬物皆有靈。騰格里是天,天的靈藏在一花一木中,守護族人。族人們,稱那些充滿戾氣且對自然與生命無敬畏心的刁人為野獸,野獸也譯為受驚的動物。刁人雖惡,原非本意,至親把刁人送上山,靜心洗靈。騰格里的靈,則化作自然,在關鍵時刻為其指引方向,助他重回做人的路。

  

  導演簡介

  楊名 演員 ,導演

  1997年生於內蒙古烏蘭察布,蒙古族

  14級中央美院附中

  18級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

  導筒:中學時代你是學美術的,最初是怎樣接觸和喜歡上電影的?

  追本溯源應該是我爹,他算是個半個小鎮文藝青年,很像張大磊導演《八月》中的那位父親。他年輕時有陣子靠婚禮錄像掙錢,90年代那會兒,花8000塊買了一臺磁帶攝影機,不接活兒的時候就整天扛著拍我,各種角度,各種方式,現在看那些磁帶覺得很有實驗性。然後有VCD了,他就去錄像廳租碟兒帶回家帶著我和我媽看。再後來有了DVD,他就去影像電器城,買那種盜版的新片刻錄合集回家放。我記得我11歲的時候自己在家,特無聊,在合集裡看了《春光乍洩》和《天生殺人狂》,我當時真挺崩潰的,後來知道王家衛和奧利弗斯通是厲害的導演。

  

  那會兒最有儀式感的事兒就是每年《哈利波特》出了續集,我爸會帶著我進城,也就是呼和浩特,在最繁華的維多利商場頂樓買來正版的《哈利波特》DVD,然後坐火車回家,擺上果盤兒全家一起看。我從小近視,我媽說就是我爸帶著我看電影看的。

  導筒:美術方面的基礎,在學習電影的階段為你提供了哪些幫助和鋪墊?

  學藝術史對我幫助很大,它讓我處理畫面時較快的搜索到相對匹配的造型思路和美學觀念。還有,我很喜歡連環畫,它和電影分鏡有些像,畫之前必須有個故事才能開始,我自己也畫過一些,似乎也鍛鍊了用畫面講故事的能力。最後就是有些手頭功夫,可以自己畫畫分鏡和構圖。

  

  

  楊名創作的連環畫

  導筒:《山下野獸》是你帶有自傳性質的的表達,為什麼會想在大學剛開始的階段去選擇這樣的一個主題?

  選擇這個主題的主要原因是內心深處的某種感概吧,十六歲如果沒上山現在還不知道啥樣兒呢,簡直不敢想。記得我上大學後,有一次回老家,我父親開車去接我,半路上突然冒出一句話,他說,沒想到你現在這樣兒,16歲時我以為你這輩子完了,聽完我頗有感觸。

  所以我常思考是什麼引起了這「一念之差」。我是蒙古族,從小在藏傳佛教的文化環境下長大,有時思考到盡頭會與某種形而上的事物關聯,在片中我把它當作隱線,很曖昧的放進去。不過我不喜歡強加一些表達給觀眾,感受到了就有,沒感受到就沒有。

  

  《山下野獸》海報

  導筒:片名是怎樣確定的?片頭的書法是找誰設計的?

  片名是攝影師和我一塊兒琢磨出來的,我們先後想了很多,「牲口」、「黃毛野獸」、「野獸不知道」、「野獸上山」、「山下野獸山上人」,最後我們一同敲定了「山下野獸」。

  至於片頭書法,是我父親寫的。他字如其人,比較儒雅,我只好在旁邊大喊著,狂野些!再狂野些!他寫了幾十遍,最後寫出了現在這四個字兒。我目前每個片子的片頭都是他提的字,省掉很多經費哈哈。

  導筒:劇組拍攝的人數規模和時間周期大概是怎樣的?攝影使用了怎樣的設備?

  劇組的微信群裡有二十四個人,現場大概十三四人。

  拍攝周期是整整十二天,基於攝影上純自然光的考慮,我們得追趕太陽,每天都是中午2:00出組,到晚上6:45太陽落山收工。

  攝影設備我們使用了三臺sony的a7r3,和一臺zcam,都是朋友們來的時候自帶的。

  導筒:影片的劇本是你一本小說的開篇幾百字改編而來,文字創作階段中,你對於成片會有怎樣的預想?

  可能是我畫畫的緣故,我超級喜歡且容易陷入形式,一旦碰到一個令人誘惑的形式就會在腦海中揮之不去,不自主的想加到情節裡來完成這個畫面,但這顯然是在給我的文本搗亂。因此我會把我編劇和導演這兩個工作區分的比較開。在文字創作階段,我避免思考太多視聽,更多考慮文學層面的人和戲。到了劇本相對紮實的階段,我才放開了去預想。

  拋開哪個階段來說,我對於《山下野獸》的預想,基本可以用我常和組員們說的話來概括:咱們做一碗兌可樂的酥油茶哈哈哈。

  

  《山下野獸》劇照

  導筒:影片開場時極具地域特色的配樂成功帶動了影片的氛圍,談談配樂方面的設計。

  《山下野獸》的配樂是Bowaswell的張一弛,雖然我們交情很深,但一開始沒覺的他會願意來做配樂。因為他是獨立音樂人,有很強的個人風格,而配樂大多需要的是無形的創作,我擔心他會不樂意。那陣子他剛從歐洲回來,聽了一圈兒世界音樂,正對少數民族音樂有濃厚興趣,我趁虛而入,和他說這裡有個做世界音樂的項目,他爽快答應。

  我們是在他的homestudio裡完成的,前後大概12天,我們每天呆在一起,從早到晚。

  配樂上他的思路是按照一首歌來做的,因此很有整體性。配器上有口簧,馬頭琴,合成器,轉音碗,吉他,蒙古三弦等,傢伙不少,從東到西很融合。混音上,我們商量跟著整個片子的情緒走,前半部分要粗糲爆裂些,後半部分要聽的清楚些,空靈些。

  配樂大致分四個段落,啟幕部分我想做些類型喚起,把觀眾儘快代入進來。一弛選擇了融合電子,在裡面加了很多音效化的音樂來描述空間,比如用鐵棍劃吉他弦來描述刺眼的太陽,用玻璃敲蚊香蓋兒來描述天空,我們玩的很嗨。

  

  《山下野獸》片場照

  中間「逃跑成功」那段比較犯難,因為我們不想只描述畫面內跑步的緊張,而是想跳出來描述男孩即將走入某種形而上的境地。最後一弛用蒙古族的五聲音階扒出了一段兒我們都覺得特準的曲兒,然後我們一致敲定它為整個片子的旋律動機,在後面的段落中都有出現。成功做完這段後我們已經抓住片子的核心,後面也都順了起來。第三段把上一段的動機套用、變速,配器上加入中東鼓,蒙古三弦,中國鼓和電吉他,一口氣都做完了。

  做配樂的過程中,我也逐漸捋清了全片的脈絡,發現了很多以前沒有注意到的點。整個過程我們的聲音指導董博瑞也全程參與,一起出謀劃策,累了我們就一起蹲在房頂上抽菸,現在回想是一段美好回憶。

  導筒:現場遇到了哪些困難,事後總結起來會對以後的拍攝有所警惕?

  首先最大的困難就是沒有副導演幫我盯表演,我作為演員沒有支點。

  第二是動物戲真不好拍呀,我們裡面有五種動物,實在不好控制。我一開始寫的是泥潭救馬,都要開拍了,老師看了劇本後大清早給我打電話說:「你會被馬踹死的,根本拍不下來,趕緊換。」然後我想了想,決定換成羊。

  最後一個困難是A7合板真麻煩,當時對於場記工作不重視,最後把自己搞得頭昏眼花,唉。

  

  《山下野獸》 片場照

  導筒:自導自演是目前學生作品中比較少見的,你對於表演會有怎樣的思考?一開始就決定自己來演主角嗎?

  當 時我們還是招募了,也有心儀的人選,但後來他沒來,我就硬著頭皮自己上了。

  說到表演的話,這次演完最大的感觸就是我的自我觀照欠缺準確性。當時我們在拍攝我的亮相鏡頭,內容是男孩探出頭來焦急呼救。白天覺得拍的很好,晚上一看,為什麼我的呼救看上去在笑?一點都不嚴肅。後來一分析,我的眉毛比較掉,揚起來的時候像是在笑。

  

  《山下野獸》片場照

  我之前的表演經驗都是舞臺和話劇,這次走到熒幕前,觀看自己的特寫,才恍然明白我對自己的身體長相還了解的不夠充分,做不到準確的傳達情緒,自己的怒人家看了以為是樂。蠻像畫畫的,只不過身體就是畫筆,我對手裡的筆了解不夠。但後面拍攝我都會提前對著鏡子演一演,也就漸入佳境。

  導筒:你的影片時長控制在了15分鐘,角色也不多,在剪輯上你是怎樣把控敘事節奏的?

  這個片子一拍完,我放著沒剪,緊接著就去排話劇了。一放半年,再撿起來已經是今年二月。我也完全從導演的角色裡跳出來,很徹底的進入了剪輯師的角色,完全不在乎作為導演覺得哪條好哪條不好了。在剪輯上,我沒有具體的設計章法,或者思考要怎麼把控,就是一遍遍看,完整的看,然後把自己放在觀眾的位置上,哪裡覺得不好看,就調整。直到弄的我覺得挺好看,周圍朋友們也覺得挺好看為止。不過短短15分鐘,我硬是剪了6個月。現在有放映我基本就會躲開,過個十五分鐘再回來,因為盯著它太久了,再看會有點反胃。

  導筒:影片大段的車內狹窄空間拍攝,但是取景又是在廣闊的草原之上,這種錯位中,攝影方面會有怎樣的準備和設計?

  《山下》的QA環節中經常有觀眾表白攝影,正好藉機會聊一聊。攝影是胡英海,他自己本身也是導演,去年八月他來我家玩,我和他聊了聊《山下》的構思,原本沒有拍攝的意思,結果他說你這個想法很好,多準備點兒錢咱這兩天拍了吧,我給你當攝影,於是我們就開幹了。取景地就在我老家烏蘭察布,都是我從小長大的地方,很熟悉。

  

  《山下野獸》劇照

  我們先是堪了景兒,聊完後,覺得大草原日照很充足,於是決定全片用自然光拍攝。

  由於草原比較平坦的,缺少構建前後空間的層次,胡英海建議我把故事發生時間都定在黃昏時段,於是便敲定了全片都在下午到黃昏間拍攝。

  在準備上,開拍前幾天,胡英海每天都會開倆小時的車去拍攝場地觀察日落,記算好太陽在哪個角度的時候適合拍哪一個鏡頭。因為他提前堪景觀察自然光線,我們拍攝的效率和質量都很高。

  關於車戲的拍攝,車內的鏡頭基本上都是廣角鏡頭手持拍攝,以此來展現片中父子二人的衝突。黃昏時低角度的陽光可以正好從窗戶裡直射進來,僅某幾處車內車外的光比過大時,我們才用燈棒或布燈平衡下反差。最重要的是我們運氣很好,天氣預報說12天中有6天下雨,但硬是一滴都沒下,大太陽陪著我們從頭到尾。

  

  楊名在杭州青年影像計劃頒獎現場

  導筒:今年你的作品接連在杭州青年影像計劃,武漢華語青年電影周,北京國際短片聯展,廈門hishorts!等節展放映,與觀眾交流,以及和其他創作者的聯絡中,有帶給你新的思考嗎?

  很有感觸呀!首先是與觀眾交流上的,我切身體會到導演是個總負責人。就拿畫面舉例,如果畫面很好,觀眾會誇攝影厲害或者調色厲害,似乎和導演沒啥關係。但如果畫面爛,觀眾會首先覺得是導演不大行。這警醒我得使勁兒把控好片子的每一環節哈哈。

  第二是密集的接觸其他的創作者們,讓我重新思考自己。總結下來,首先是自己在創作時眼界窄,只看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其次是我的東西太工整,太old school。拿畫畫比喻,就是我的畫兒太緊,太摳,需要再放鬆一些,再破一破。第三是還得提升觀念和視角,重新調整我和學院的關係。

  

  楊名在杭州 青年影像計劃映後 現場

  導筒:你覺得短片這個形式,對於年輕創作者來說,應該著重在哪些方面做努力,才能讓作品達到最好的表達?

  我最近覺得,是實驗性。剛進電影學院時,我總把長片和短片混為一談。後來想想,單從時長來說它們就承載著不同的敘事職能,因此延伸出的觀看方式和創作模式也有著很大的區別,所以似乎短片更個人一些,也更極致一些。引用我老師的一句話:「短片是蹦迪,你是DJ,放古典樂就挨揍。」頗有同感,但我也不大確定。

  導筒:有哪些喜歡的導演或作品可以和影迷們分享?

  李安,奉俊昊,我貼在我的床頭(還是從我室友牆上摳來的)。此外,雖然不是導演,但也時時給我震撼的馬蒂斯、夏加爾,他們的所有畫面。作品的話,我很喜歡賀友直老先生feat.魯迅先生的連環畫《白光》,每次做作品前,我都會看看,我覺的裡面有我需要的所有奧義。

  

  連環畫《白光》封面

  導筒:之後還有怎樣的創作計劃?

  再過半個月,我的下一部短片《關於那次對話》就要開拍了,頭大。然後便是我的畢業短片,暫定名《鬣狗》,劇本在今年8月份也基本定稿,一想起來我就激動!除這兩部外還有部科幻短片,如果有機會希望也能把它拍了。我想在嘗試長片前多多的拍些短片,做做探索。

  當然最期待的還是拍長片,這些年我自己也一直在換著寫兩個長片劇本,這個寫不下去就寫另一個,如果順利畢業的話,會著手開始做它們,希望一起順遂吧。

  

  導筒 ?? 杭州青年影像計劃 系列專訪將陸續發布

  

  「導筒」微信號directube2016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格鬥+競速+PVP 《3D暴力摩託2-狂野飆車》顛覆經典[多圖]
    專注痛快格鬥,簡單粗暴全力火拼,這就是《3D暴力摩託2-狂野飆車》!超越3D飛車快感,隨時來一場顛覆三觀的熱血pk!長期致力於賽車遊戲細分市場挖掘的小奧遊戲,此次以《3D暴力摩託2-狂野飆車》為代表,提出「3D在線競速格鬥」的全新理念。遊戲成功融入PVP、格鬥競速、RPG及暴力破壞等因素,配合極炫的畫面張力與超強的擊打特效,整體帶入感十足,令人瞬間置身血脈噴張的飆車世界!
  • 《3D暴力摩託2狂野飆車》評測:體驗暴力飆車[多圖]
    在《3D暴力摩託—狂野飆車》遊戲裡,充分體現了格鬥+競速+pvp的新穎模式,而且賽車機型炫酷多樣,關卡賽事豐富,畫面明快,音效激蕩,更有3D的視野效果,可以充分體驗暴力美學和極致流暢的快感,勝利還是倒下,一切由你作主!小編有話說:一看到這個遊戲的名字,小編首先想到的就是4月12日剛剛在國內首上映的《速度與熱血7》,票房連破紀錄,火爆程度可想而知。
  • 摩託|招架不住的狂野
    △武暴走 武暴走又稱炸街黨,一般都是一些20歲不到年輕人,因為經濟條件的限制大部分都是使用400cc中古車。▲70年代風靡街頭的暴走族狂野的內心釋放著對生理年齡的不服吟誦著、拍打著的古老技藝面臨著傳承的重任飛馳的摩託車承載著百年的傳統含蓄的武士道精神在大鼓聲中源遠流長- THE END -
  • 《我心狂野》黑暗公路上的情慾與暴力 大衛·林奇鏡頭下的離奇之境
    影片充滿了大量的大衛·林奇式怪癖,以殘酷的暴力開場並以此為開端,主人公的旅程幾乎全是內在經驗的反映。雖然沒有使用斷裂和快速變化的影像,但加入了許多詭異而與主題本身較不相干的影像元素,再加上爵士樂、重金屬搖滾和貓王的情歌穿插交織,不免讓人覺得有MTV的味道。
  • 和叱吒華語樂壇的aMEI重返一段旅程
    專輯《旅程》CD2--《A-mei in PUB》,8首A-mei自選英文經典,也是之前aMEI在Pub表演最喜歡演唱的英文歌。聽過的讓你徹夜回味,沒聽過的讓你大開耳界。CD-2 超強英文經典 A-mei in PUB 猛浪招牌曲COME TOGETHER:第一次演唱會香港紅磡場演出特別曲,太可愛的a-mei一定一定一定要讓你聽到ADDICATED TO LOVE:狂野Sherry讓PUB整個High翻過去的大High Song
  • 科普/你不能錯過的外國經典摩託電影
    世界機車電影史 飛車黨 The Wild Ones 1954 喧賓奪主的重型摩託 由勞勃瑞福主演,兩個摩託賽車手組隊參加各項比賽的冒險過程,勞勃瑞福飾演一個率眾鬧事的自負的摩託車手,以摩託車賽車題材的電影,但此片並無引起多大迴響,影片中比較震撼畫面應該是數十部車手群聚鬧事,主角如拼命三郎催促著油門,
  • 暴力摩託:那一年發動機轟鳴雷霆萬鈞,而你也是個摩託迷嗎?
    要說摩託遊戲,除了啟蒙我的暴力摩託系列外,俠盜飛車也是很不錯的,那時節我最喜歡騎著俠盜世界裡的豪華摩託,一路狠踩油門,然後看到一個警察叔叔或者是路人以後,猛的從車上跳下來,然後摩託車就如離弦之箭準確無誤的命中目標,這個方法簡單高效,還不增加通緝等級,被我玩的不亦樂乎,通常開局都是赤手空拳,迅速幹掉老警拿到防身武器往往是必須的。
  • 「創作開運禮」熊出沒狂野大陸撤檔後盜版橫行,方特還能怎麼辦?
    問題就在於熊出沒在此前進行了大規模的點映,並且還被盜攝,這導致了熊出沒狂野大陸撤檔後盜版橫行,網上各種所謂的「資源」很容易就能夠找到,在這種情況下,方特還能怎麼辦呢?姑且不論方特動漫會怎麼辦,假如我們就是方特的決策者,我們能怎麼辦?設身處地之下,或許就能夠推敲出方特動漫接下來的走向,小畫姐姐從中推敲出了五個措施,或許就是方特接下來能夠做的幾個方向。
  • 《再見狂野之心》7.9分優秀之作——「騎上我心愛的小摩託!」
    《再見狂野之心》也有相似之處,在這款即將到來的音樂跑酷遊戲中,你也將迎來一場光影交織,線條飛舞的視聽盛宴。 相比傳統的電子遊戲,《再見狂野之心》更像是一張視覺化的音樂專輯,其中充滿了躍動的圖像、飛馳的摩託追逐戰、無比流暢的動作效果,以及魔法少女變身一般的靈感設計。它不禁讓我聯想起 2003 年的動畫短片《星際 555》以及水口哲也的音樂射擊遊戲《Rez》,兩者都更側重於呈現一場炫目悅耳的視聽盛宴,而非把故事講得明白易懂。
  • 重返「十六歲」 少年得志 說多了全是「淚」 深八
    他們都是電視劇《十六歲的花季》中的主人公,遙想當年,他們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演繹了多少關於十六歲的酸甜苦辣。26年前,這部80後心中最經典的校園青春偶像劇撩動了無數少年的心。《十六歲的花季》的演員關係都很好,據稱每年都會小聚一次,而楊建宇每次聚會總會搶著買單。
  • 《我心狂野》:一部備受忽視的金棕櫚電影
    說起大衛·林奇這個如雷貫耳的名字,許多影迷自然會想到他那些風格強烈的代表作如《穆赫蘭道》和《雙峰
  • 狂野飆車8:極速凌雲(全地圖離線版)無限金幣國際中文破解版Asphalt8: Airborne 4.0.0l
    遊戲說明狂野飆車8最新版請搜索:「狂野飆車8:極速凌雲(最新版)無限金幣國際中文破解版Asphalt8:Airborne」  樂玩小編小君推薦:《狂野飆車8:極速凌雲(全地圖離線版3、全新的賽車:Lamborghini Centenario將全速駛入《狂野飆車8》!Nissan 370Z回歸,帶來更優秀的數據屬性和時尚外觀!4、新的轉向操控:使用全新的轉向控制方案操控您的車輛。  狂野飆車8:極速凌雲安卓破解遊戲特色:- 全新地點:穿越慕尼黑陽光明媚的街道和黑暗陰冷的地底,體驗驚心動魄的旅程!
  • 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十六部經典公路電影伴你走過不羈歲月
    那還等什麼,拋棄所有的憂傷、抑鬱、煩惱,讓這十六部電影史上的經典公路電影帶你上路,帶你飛~最逍遙的旅程:《逍遙騎士》這部影片無疑是公路電影的鼻祖之一,1969年《逍遙騎士》在美國瘋狂賣座,並由此產生了一種叫做公路電影的「準類型電影」。逍遙騎士,哈雷摩託,捲髮,墨鏡,嬉皮士造型,這種激進的生活方式,讓每個人都脫軌的追求。
  • 陳雪凝:我十六歲的音樂冒險之旅
    最近,陳雪凝在積極地準備自己的全國26城巡演,對於這場「十六歲的冒險」之行,她很期待,並坦言道:「這趟旅程會見到支持我的小夥伴們,可能會碰到許多有趣的事,可能也會遇到難關,我會成長,會學到很多,這是我十六歲一次有意義的冒險。」
  • 當《奇怪的她》遇上《重返20歲》 中韓主創對談 《重返20歲》並非...
    但由於我年初正在忙於《催眠大師》的工作,未能趕上與韓國版同時開拍,錯過了一起上映的機會,但因為被劇本深深打動,所以在《催眠大師》結束後,就馬不停蹄的開拍了《重返20歲》,所以說《重返20歲》是翻拍電影並不準確。」而《奇怪的他》導演黃東赫也表示在受到劇本的時候就已經聽說會同時拍攝一部「中國版」的事情,「我感覺這個想法挺新鮮,還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嘗試。
  • 《摩託日記》:切·格瓦拉「封神」前的秘密
    1960年科爾達拍攝切·格瓦拉的照片《英勇的遊擊隊員》,成為世上最知名、最有魄力的照片之一,也是印在T恤次數最多的照片——因這張照片,死後的格瓦拉影響更廣,他化身可輕易傳播、簡明有力的影像符號,進而是英勇戰鬥、對抗獨裁和強權的理想化象徵。
  • 又一個《重返二十歲》,但故事走味了
    2014年韓國電影《奇怪的她》上映後大獲成功,七十歲奶奶變身二十歲少女在舞臺上光芒四射,即使最後如夢境一般消散,還是能在公交車站等來騎著帥氣摩託的金秀賢,比起青春時代愛上霸道總裁,人到暮年突然有心有力勇敢追愛或許才更令人期待。
  • 格林重返狼群的象徵意義
    《重返狼群》2012年7月10日由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此前我知道有這本書,但從未在意,沒有找來閱讀。讀過姜戎的《狼圖騰》,對狼有些初步的認識,但以為小說畢竟有藝術誇張成分,作品有作者主觀的情感傾向。2016年某一天,在當當網上閒逛,看到《重返狼群》,就順手當了下來,書收到後沒讀,擱在書架上。
  • 《絕地戰警5》8.14上映 史皇遭暴力摩託車隊追殺
    《絕地戰警5》8.14上映 史皇遭暴力摩託車隊追殺 預告中,史皇與馬丁在邁阿密街頭遭遇敵人的暴力摩託車隊圍追堵截,兩人駕駛摩託開啟絕地大逃殺,危急關頭利用漂移車技,機槍火力全開橫掃敵人。剛剛逃出包圍的兩人隨即又遭到直升機的追捕轟炸,史皇在狂轟亂炸包圍下終極一躍攀上敵人的直升機繩梯,上演絕地追兇。其驚險刺激的程度遠超前作,堪稱系列最佳。
  • 《我心狂野》30周年:大衛·林奇口碑兩極而桀驁不馴的公路片
    浪漫的氣氛穿透了暴力和嘈雜聲,猶如在路面裂縫中綻放的花朵。愛情徵服了一切。▲《我心狂野》是一部極端暴力和邪惡的影片然而,並非無法理解這是一部漏網之魚。《我心狂野》是一部極端暴力和醜陋的電影,在概念上遠超出所展示的內容,影片充斥著生性兇殘的底層人物,並不時引用《綠野仙蹤》的情節,笨拙地植入角色的動作和對話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