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母愛是大海,深情而廣闊,母愛是高山,高大而挺拔,母愛是陽光,明媚而溫暖。我說課的題目是《舐犢之情,流淌在血液裡的愛和溫暖》。我解說的流程是:
《慈母情深》是部編版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中的一篇課文。本單元以「舐犢之情,流淌在血液裡的愛和溫暖」為主題,編排了兩篇精讀《慈母情深》《父愛之舟》與一篇略讀課文《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這三篇課文都通過具體的事例,從不同的方面來表達父母對孩子的愛。
《慈母情深》是著名作家梁曉聲小說《母親》中的節選課文。語言平實,筆觸細膩,記敘了母親在極其艱難的生活條件下,不顧別人勸阻毅然拿錢給「我」買書的故事。通過對母親外貌、語言、動作等的描寫,勾勒出一位辛勞、瘦弱、開明、慈愛的母親形象,字裡行間吐露著一份深厚的慈母情,也表達了作者對母親的敬愛之情。文章描寫細膩,情感真摯,語言淺顯易懂。
本單元的核心素養有兩個:一是體會作者描寫的場景、細節中蘊含的感情;二是用恰當的語言表達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兩個素養一個是指向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體會作品的感情;一個指向對文本語言表達方式的體悟,並學以致用。
依據單元核心素養的要求,本課的語文素養具體細化就是,一抓住母親工作的環境描寫以及人物的細節描寫體會母親的不易,體會慈母情深,二是汲取作者的表達方式,能用恰當的語言進行自我表達,
基於對教材的理解,對課程標準、單元核心素養的把握,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設定為:
1、掌握生字詞。
2、有感情的理解課文,體悟慈母情深。(難點)
3、體會本文的寫法。(重點)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本課教學我採用以「情」為經,以「言」為緯,通過朗讀、對話等途徑,緊扣文本語言,引領學生入情、悟情、融情,走進文本,從情節的「高空」潛入語言的「底部」去感受文字背後作者真情的流淌,讓學生在情感與語言的和諧共生中感悟「慈母情深」。
本課教學,共分四個板塊,具體實施如下:
(一)揭示課題,激發深情。
首先讓學生了解作家梁曉聲,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為理解課文打下基礎。因為這篇文章寫於五六十年以前,與孩子的生活相距較遠,出示當時的社會背景,有利於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接下來揭示課題。(出示課件)請同學們讀課題,質疑,慈母的情深在何處?
這一環節,引導學生關注課題中的重點詞眼,領會「看課題,抓文眼」學習方法。
(二)整體感知,感悟深情。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環節,讓學生先自讀課文,解決課後的生字詞,並藉助工具書,理解詞語的意思。2.默讀課文,用簡單的話概括文章的內容。
(三)研讀課文,品味深情。
1默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思考,課文中哪些場景讓我鼻子一酸,讓我們感受到慈母情深呢?請用筆恭恭敬敬地畫下來,作簡要批註。
2.在學生充分交流過程中,對以下句段進行重點指導感悟:
A.七八十臺縫紉機發出的噪音震耳欲聾。
B. 我穿過一排排縫紉機,走到那個角落,看見一個極其瘦弱的脊背彎曲著,頭和縫紉機挨得很近。周圍幾隻燈泡烤著我的臉。
C.背直起來了,我的母親。轉過身來了,我的母親。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對眼神疲憊的眼睛吃驚地望著我,我的母親……
D.母親說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彎曲了背,立刻又將頭俯在縫紉機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E、母親卻已將錢塞在我手心裡了,大聲對那個女人說:「我挺高興他愛看書的!」
學生通過對重點詞句的品析,對課題慈母情深的理解就水到渠成,然後讓學生再一次充滿深情地讀課題,使學生的情與作者的情再一次產生共鳴。
(四)補白練筆,體驗情深
創設寫話情境,進行補白練筆。聯繫上下文,說說我為什麼拿到錢時鼻子一酸。你有過鼻子一酸的經歷嗎?試著寫一寫。 讓學生把自己的內心獨白寫到練習紙上,可以寫自己的悔恨、自責、激動、也可以自己的決心和懂事……此處的練筆設計,既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又達到學語言,用語言之目的。
本課板書設計,有機地將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策略融在一起,緊扣課題中的「慈母情深」中的一個「深」字,通過品悟結合,多重朗讀,讀寫結合,適度拓展的方式,體會作者的獨特的表達方式,在言意結合的過程中,品味慈母深情,感受母慈子孝。
策劃:教科室
編輯:張鳳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