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社會才明白,學校從沒教過的做人道理,《哈利波特》告訴給我了

2020-12-27 新浪財經

來源:投資者網

作者:杜少

來源:杜紹斐(shaofeidu)

前些天,《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在國內重映點燃哈迷的心,是的,這個被很多人稱為「有生之年最想在電影院重看的電影系列」終於來了!

一想到曾經一遍又一遍刷過、將劇情和細節都爛熟於心的電影終於要在大銀幕放映,還是4K修復3D版本,哈迷們欣喜若狂,甚至有人表示:「疫情宅在家裡看了好幾遍《哈利波特》,但我還是願意搭上這條小命去電影院再看一遍!」(當然,希望各位注意安全,防控疫情人人有責。)

2002年《哈利波特與魔法石》電影第一次引進國內,已經過去18年。相當一部分的90、95至00後,剛開始只能通過Win xp電腦、2G手機或者電視接觸到哈利的魔法世界,卻說不出原因地無比熱愛。

太多中國孩子們陪伴著那個住在女貞路4號樓下碗櫃的戴眼鏡男孩一起長大;至今仍然每年都幻想著能收到貓頭鷹送來的霍格沃茨入學通知書,甚至能將最拗口的魔咒記得比課文還熟——

最重要的是,隨著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無數次重溫《哈利波特》的小說或電影時,逐漸明白羅琳想要在故事中講述的那些人生中十分重要的做人道理,而當年的學校、家長几乎從沒教過。

真正有價值的東西是金錢買不到的

《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中窮與富的階層對立時刻體現,且非常直接。

比如韋斯萊一家,顯然是魔法世界的工薪家庭,羅恩的爸爸亞瑟韋斯萊,原是魔法部禁止濫用麻瓜物品司主管,整個辦公室裡只有兩個人;媽媽莫莉韋斯萊是一名非常出色的廚師,善於織毛衣,而他們的家——陋居,看起來搖搖欲墜,屋內也沒有奢侈冰冷的金器,只有韋斯萊先生收集的各式各樣的麻瓜(不會魔法的人)用品,卻是哈利最嚮往的避風港。

你一進門就能看到施了魔法的刷子自動刷洗鍋碗瓢盆和竹籤在空中織毛衣,最神奇的是他家的掛鍾,這個掛鐘的每個根針上都刻著韋斯萊家每一個人的名字,指向每位家庭成員可能會出現的地方,包括「學校」、「家」、「失蹤」等——

家裝顯然與奢華毫不沾邊卻絕對舒適溫馨,充滿生活的氣息,就像羅恩對陋居的介紹:「不是很大,但總是個家。」

韋斯萊一家當然也算得上窮人代表,卻是溫馨家庭的典範,這和馬爾福一家有天壤之別。

馬爾福一家作為魔法界「貴族」,擁有魔法世界第一莊園——馬爾福莊園,其中華麗莊嚴的建築令人產生無盡的距離感。這樣的家境令他買得起到最新發售的光輪2001(飛天掃帚),能在魁地奇世界盃和魔法部部長坐一起。在他們眼中韋斯萊家恐怕跟你小學班裡,父母賣菜的同學一樣社會地位低微。

而正如哈利的世界一樣,現實生活中,家裡有錢或地位高的學生往往更容易受到老師的額外關照,出入學校,不免跟馬爾福一樣自信,但哈利告訴我們,錢、地位不是萬能的,它們買不到家庭溫情和真正的朋友。

家人、朋友帶來的幸福感及精神上的滿足比物質上的富裕更加使人快樂。韋斯萊一家的快樂生活便是最有說服力的,試問誰看了《哈利波特》不會選擇去韋斯萊家的陋居生活呢?

堅持你所堅信的

第一部《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中納威(哈利的好朋友)為避免哈利惹禍導致格蘭芬多學院再次被扣分,勇敢挺身阻攔主角,表面膽怯卻堅定,最終被赫敏石化了,也許小時候我們還會嘲笑納威的自不量力,但故事中,鄧布利多(校長)對此嘉獎道:

「對付敵人,我們需要很大的勇氣,但在朋友面前堅定立場,需要更大的勇氣。」

相信這一幕給很多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電影最後納威殺死了伏地魔的魂器納吉尼,以他自己的勇敢證明分院帽將他分到格蘭芬多學院(代表勇氣)是十分正確的,更表達堅持自己認為對的事多麼重要。

你有沒有曾經跟著朋友一起欺負某個低年級學弟,並不是因為你想,而是因為你的朋友們都這麼做?你有沒有在試卷上改掉自己正確的答案,就因為學霸同桌寫了另一個結果?

我們發現,原來堅持並始終忠於自己內心的答案絕對需要巨大的勇氣。

這個道理似乎沒人說過,但羅琳卻告訴了我們,重視勇氣勝過一切。她曾表示:勇氣是最重要的。堅持自己堅信的往往需要巨大的無雙的膽量,對自己的親朋好友、對權威說「不」也需要更加堅定的決心。

勇於說出真相

在《哈利波特與火焰杯》最後,伏地魔明明已經復活並殘忍殺害塞德裡克迪戈裡,但魔法部遲遲不承認伏地魔已經復活的事實,把塞德裡克的死說成是一場意外事故,為了維護魔法界安定,避免騷動。

只有哈利,不斷告訴大家「伏地魔回來了」,一度被大家稱為「說謊男孩兒」,連身邊同學院的朋友都認為他在說謊,還有烏姆裡奇(魔法部派到霍格沃茨的「教導處主任」)甚至用特製的羽毛筆懲罰他,令他改口,但哈利堅稱自己所看到的事實,一次次提醒大家。

發現危險及時拉響警報,哪怕受到不正當的指控、不合理的污衊,他也不被威逼利誘,放在現在重新看,這種行為是不是愈發令我們尊敬?

敢於說真話有多重要,小時候《哈利波特》早就告訴我們了。

當我們重新看《哈利波特與鳳凰社》,其實故事在十多年前就告訴我們,多數人在權威的支配下,不敢認清現實,在面對職位、個人利益被動搖下,最終向利己屈服,就像魔法部部長,被對伏地魔的恐懼蒙蔽了雙眼,對事實視而不見,甚至將講實話的人謠傳成騙子。

《哈利波特》直接呈現了說出真相也許不是討喜的選擇,也許會為此遭到刁難甚至會付出生命的代價,正義也許會遲到,但是不會缺席,無論何種情況下勇於說出真相才是正確的選擇。

規矩有時候就是用來打破的

如果說國外影迷嚮往去霍格沃茨讀書是為學習魔法,我相信對於中國觀眾來說,更吸引人的是霍格沃茨作為一所學校本身的魅力,這裡有以學生自身發展為前提的校規,與學生基本平等的老師,以及感嘆:「年輕真好,可以感受愛的刺痛」的校長。

尤其在《哈利波特與鳳凰社》中,當烏姆裡奇掌管霍格沃茨,制定了能掛滿告示牆的校規和禁令——比如男女生之間要保持距離不能小於8英寸(20cm)、不能組成小團體、校服需要穿著整齊,甚至選了一些學生組織了特別行動調查組來當眼線,這段時間的霍格沃茨簡直像是籠罩在噩夢中,但細細想來,簡直是一些學校真實的寫照。

當年幼無知的初高中學生們參不透那些唯上是從,內心從不為學生成長考慮的老師時,J.K.羅琳將他們比作烏姆裡奇,並告訴學生們,規矩有時候就是用來打破的,尤其當制定它的人媚上欺下,不是真誠做事時。

所以,你能看到當滿牆校規隨著韋斯萊雙胞胎兄弟點燃的爆竹震碎,所有人都在瘋狂歡呼,甚至連一些老師們暗自稱快。

不否認的是,一些中性校規,也常被哈利和他的朋友們打破,雖然這使得格蘭芬多學院丟掉不少分,但另一方面,他們獲得了比「守規矩」更多的成長與反思。所以有時候,墨守陳規不一定是好事,適當打破規矩,跳出舒適圈,才會獲得意想不到的東西。

對任何信息保有自我判斷

《哈利波特》中的報紙《預言家日報》,以常常發布不實消息而聞名,這又是對現實世界的最直接映射。

羅琳甚至在小說中設置了麗塔斯基特這樣的記者。

她在《哈利波特與火焰杯》中出現,編造了很多有關哈利的謊言,甚至把哈利和赫敏寫成一對情侶,後來她又在新書《阿不思鄧布利多的生平與謊言》造謠中傷鄧布利多;第五部《哈利波特與鳳凰社》中,受到魔法部施壓,《預言家日報》時時攻擊著哈利以及所有認為伏地魔回來的人為造謠者;第七部《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中,《預言家日報》又受到伏地魔的控制,哈利甚至變成了頭號恐怖分子…

實際上,在現實生活中有不少像麗塔斯基特這樣為了獲取閱讀量或為了自身利益隨意拼湊信息、歪曲事實的「小編」,伴隨著的報導也常常避重就輕、轉移重點、惡意造謠。也有很多像《預言家日報》這樣脫離真相的自媒體。

對於這樣的信息環境,我們能做的實在有限,唯一能控制的只有在接受信息時能有自己的判斷力,至少不要完全相信自己獲取的信息,這是哈利波特在我們青春期就提醒的重要一課。

「奇葩」沒什麼不好

《哈利波特》裡的「奇葩」有不少,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盧娜(哈利的同學),她總是在狀況外,脫離現實,說著一些別人聽不懂的觀點,做一些別人不理解的事,審美也十分獨特,也因此成為大家開玩笑的對象,人們背後叫她瘋姑娘洛夫古德。但她並不在意別人的看法,「奇葩」無法掩蓋她的聰慧善良,還讓她有種獨特的魅力。

盧娜甚至成為了很多人在《哈利波特》中最喜歡的女性角色,也是作者非常重視的角色,但這樣的學生,在我們讀書時,常常不受多數人待見。

「槍打出頭鳥」也許是各位在上學期間曾聽到的一句耳熟能詳的教誨,老師和家長不斷要求我們「不要標新立異」,另一方面也沒有任何人教導我們接納「另類」。釋放自己的天性絕不會出現在課堂,尊重個性遠不如「不能改校服褲腿」宣傳得當。

與此相比,盧娜帶給我們的真實、特別,難能可貴,每個孩子都希望青春期對於美的認知還處於萌芽期時,能有人肯定我們的審美,我們也希望自己能有勇氣反對千篇一律,去做真實的自己。

《哈利波特》告訴大家學校常常忽視的一份教育:不要怕與眾不同,不要怕別人的眼光,與此同時,更重要的是接納這份不同。

死亡並不是終點

故事從開始到結束處處充斥著死亡,從不迴避,從哈利的父母到後來每一位為正義犧牲的親友們,甚至最後哈利獨自走向伏地魔決定受死時,這些瞬間並沒有意味著故事的結束,就像鄧布利多說的:「死亡是另一場偉大冒險的開始」。

在《哈利波特》中死亡是沒有定式的,莉莉(哈利媽媽)的死很慘烈,小天狼星(哈利的教父)的死很突然,斯內普的死很揪心,對於他們的死亡,哈利的情感也大相逕庭。

學校裡從未教導過我們,如何看待死亡,如何面對死亡,年紀還小的我們當第一次面對自己的寵物去世,還不知道這意味著什麼。伴隨長大,當自己最親愛的爺爺奶奶離開我們時,那種鋪天蓋地而來的悲痛該如何面對也從未有人教過我們——

《哈利波特》裡面,羅琳毫不避諱地補上了這一課。

當看到哈利拿出復活石,他的親人們再次出現,小天狼星告訴他:「死亡比入睡還快」,莉莉告訴他:「我們一直都在」,這些場景讓我們好像對死亡有了些許概念:

生離死別是痛苦,但只要不忘記,我們愛的人始終會陪在我們身邊,給我們生活奮鬥的力量。生命的旅途是短暫的,對此應該坦然接受,說不定終點同時也會是另一個起點。

不用過多介紹,任何人都能體會得到《哈利波特》娛樂性和趣味性的所在,但,我們可能需要花很長時間才能意識到哈利波特仍然影響著我們的人生,並化為一股魔法給我們力量。

《哈利波特》是殘酷的,它反映了很多我們步入社會可能會遇到的道德性問題,早就指出外邊的世界不是象牙塔,無比荒謬和可怕;但《哈利波特》也是純真的,故事中的勇敢、真實、善良也都是現今社會中最難能可貴的品質,它呼籲我們不忘初心。

即便拋開主線,仍有太多細節值得細品。納威告訴我們什麼是勇敢,盧娜向我們展示了獨一無二的真實。我們可能從鄧布利多校長那裡學到的生命啟示要比我們自己的老師還多,西弗勒斯斯內普教授甚至也向我們展示了關於愛情的刻骨銘心——他的「Always」是迄今為止最令人感動的情話——

這些吸引我們的道理,小時候的多數父母老師也不明白,所以我們也無法解釋喜歡哈利的原因,但,就是喜歡。

如今,我們都不再是懵懵懂懂對於社會和現實一無所知的小孩子,長大再看《哈利波特》,才反映過來,也許學校思想品德課教給我們的東西不會影響太久,但《哈利波特》教給我們的影響了一生——

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給我們在比想像中要黑暗的現實世界裡,點亮了照得清前路的蠟燭,多年後將它重新翻出來,總能讀出新的味道和更多力量——

就像斯內普對鄧布利多說的話:

「After all this time?」

「Always.」

相關焦點

  • 知乎高贊:有哪些道理,是你踏入社會才明白的?
    來源:商業洞察01知乎上有一個提問:有哪些道理,是你踏入社會才明白的?有很多高贊答案都寫得很好,有的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有的講述自己的真實經歷,有的提供催人奮進的乾貨……而我最喜歡的,是一個毒雞湯段子。車上,一個小夥一路抱怨:「活是我幹的,受表揚的卻是組長,最後成果又是經理的,不公平!」
  • 張秋和金妮告訴我們的「愛情理論」 那些《哈利波特》教我們的事
    除了主角們的英勇故事外,故事中還有更多人生道理。我們先看過了包括榮恩、馬份等角色要告訴我們的事後,再繼續看看網友們整理出的《哈利波特教我的事》。金妮衛斯理告訴我們,勇敢就是美麗。金妮衛斯理第一次出現在故事中,是跟著爸媽一起到王十字車站送哥哥們到霍格華茲求學的小女孩,隔一年後她也進入了這間魔法學院。
  • 上海交通大學招聘引熱議,踏入社會,我才明白那是徹頭徹尾的謊言
    踏入社會後,我才明白那是一場謊言前段時間,一則不起眼的消息在悄然登上熱搜,不久後又迅速被其他新聞覆蓋。這是一條讓人百味雜陳的信息:上海交通大學發布招聘保衛處管理人員的公告。作為一所大學,招聘保安管理人員本來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但在看到招聘的要求時,很多人都不淡定了。年紀在35歲以下,具有碩士及以上學歷。
  • 20年後哈利波特重映,才發現我的貓頭鷹早就來過了
    2000 年,哈利波特的書引入國內,賣的比新華字典還多。當時最大的 90 後才讀小學。有人看不懂英文,拿著翻譯器翻完了結局。還有個女孩,從小非逼著她媽給她買個貓頭鷹。它是專門送信的:很多人 11 歲生日過得也不安穩。晚上不肯睡,等著貓頭鷹來送信。要知道,錯過那晚,你就只能當個麻瓜了。
  • 一隻蝙蝠,教給我們的一些做人的道理
    作者:儒風君來源:儒風大家(ID: rufengdajia)不經一事,不長一智。
  • 踏入社會的你,明白了什麼道理?
    你沒打算分我三千萬五千萬,或者沒打算提拔我個正處副處,就都跟我沒關係。在商言商,實事求是。5、見人說人話 見鬼說鬼話。這不是虛偽,而是能力。6、對親近的人少用嘲諷和反問的語氣。「我不是說了好多次了嗎?千萬別傻傻地什麼都不做,人情往來不是一門很深的學問,你幫了我,我就回報你,禮尚往來,就這麼簡單而已。13.做事、開玩笑,請分清場合。和長輩在一起,尤其是一些年紀比較大的,說話儘量不要用一些網絡用語,耐心的教他們使用這些電子設備,說的話最好是長輩喜聞樂見比較正能量的。14、不隨意給他人貼便籤。
  • 多年來,《哈利波特》教會了我人生哲學
    在這期間,《哈利波特》陪伴著我度過了這些年。從爸爸媽媽一開始讀的故事,我用自己的書津津有味地讀到他,然後接觸到他的一系列電影。可以說《哈利波特》是我最長的朋友。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哈利波特》我的老朋友告訴我的人生哲學。
  • 做人必須明白的道理
    你知道幾個做人必須明白的道理嗎?合不來的人,面子上過得去就行,不必強求關係融洽。我們大部分人都是害怕孤獨的,即使是跟再合不來的人朝夕相處,也不願意獨自生活。常見的周末放假有喜歡宅在宿舍的,也有喜歡出去吃喝玩樂的。
  • 閩南語歌曲教我的50個做人的道理
    而擁有犀利眼神的那位,則是隔壁鄰居家的女兒張千金,張千金比我不過大一歲,卻會嘮許多社會磕,張口閉口一串閩南俚語,有些我聽都聽不明白,張千金卻講得抑揚頓挫的溜,我就聽一節奏和感覺。
  • 一段做人的道理
    生活這場表演,更需要百遍練習,才可能換來一次美麗。生活給你一些痛苦,只為了告訴你它想要教給你的事。一遍學不會,你就痛苦一次,總是學不會,你就在同樣的地方反覆摔跤。別人想什麼,我們控制不了,別人做什麼,我們也強求不了。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盡心盡力做好自己的事。走自己的路,按自己的原則,好好生活。求人不如求己,真正能夠解憂的,只有自己。
  • 學校裡所謂的學霸,為何踏入社會卻變成了普通人?老師道出了真相
    但是有很多學霸踏入社會後,光環卻慢慢消失,淪為了普通人,這是為什麼呢?老師給出了答案。一、情商比智商更重要有些人雖然智商高,但是他的情商低,這種人也就是我們俗稱的「書呆子」,雖然成績拔尖,無論哪個科目都名列前茅,但是他們卻很少有朋友,經常獨來獨往。
  • 19年前的《哈利波特》系列電影,依舊是我想推薦給家長的不二之選
    家鄉在中部省份一個三四線城市,第一次聽說《哈利波特》大概在小學高年級,初中的時候,請班主任拖人從南方給我帶來了一套光碟,裡面放著當時最新的《哈利波特》系列電影。作為學校出名的「嚴師」,竟然允許我看這等不現實的「魔幻類」電影,可見《哈利波特》在全球老少心中的分量和認可度之高。
  • 《哈利波特》告訴我們的愛情道理!初戀有時候真的很難忘
    我們在看《哈利波特》時,除了天馬行空的魔法外,最喜歡的內容應該就是那些或甜或苦的愛情故事了。在整個系列中,出現了很多對情侶,他們有的開花結果、有的遺憾分手、有的更是一生單相思。今天,我們就來分享10個《哈利波特》告訴我們的愛情道理!
  • 劉華強教我的人生道理
    我覺著,劉華強會成為黑道大哥界最讓人念念不忘的大哥,還是因為他強勁的個人魅力,以及他短暫一生教給我們的人生道理。這是強哥教給我們的第一個人生道理:做人,該狠時就得狠。動手前謹小慎微,動手後人鬼不分,強哥用親身經歷告訴我們:光狠還不夠,粗中帶細才是強哥幹倒一切對手的關鍵。
  • 影像標|19年前的《哈利波特》系列電影,依舊是我想推薦給家長的不二之選
    第一次聽說《哈利波特》大概在小學高年級,初中的時候,請班主任拖人從南方給我帶來了一套光碟,裡面放著當時最新的《哈利波特》系列電影。作為學校出名的「嚴師」,竟然允許我看這等不現實的「魔幻類」電影,可見《哈利波特》在全球老少心中的分量和認可度之高。
  • Quora:你從沒做過的事
    獻出初吻殺人進食障礙沒有被人看到大汗淋漓的樣子合法開車失去童貞吃海鮮並享受這一過程乘船遊覽坐在警車後面沒有渴望一塊牛排和胡椒博士讓每個看過我回答的人關注我受到同性的吸引為我的某位老師動過心成為學校最受歡迎的人按照正確傳統的方式打字去過月球連續上兩年學在學校舞會上拼盡全力
  • 柳州民歌婆婆坐擁30萬粉絲 唱山歌教做人道理
    但就算是經常來聽她唱歌的人或許都不知道,得過融水苗族自治縣歌王稱號的她,其實並非柳州人士。「我是武宣小陽雀,飛到柳州唱山歌;江濱公園亮嗓子,金雞畫眉開聲和。」郭秀蓮用一段開場白道出了自己的身份。以前從沒唱過山歌的她,正是跟柳州山歌高手黃有福學山歌,而獲得了融水縣的歌王。  為什麼家住武宣的她要到柳州來唱歌?郭秀蓮說:「柳州是歌的海洋,在這裡我有很多的歌迷,我喜歡用歌聲帶給大家快樂。」
  • 馮唐的經驗之談,教會了很多人一個做人的道理,很現實,很實用!
    做人道理,可以說有千百種,但是萬變不離其宗的。雖然方法都不一樣,但最終是讓人明白該如何去做人。做人的道理,相信很多人哪怕不讀這篇文章,或是不讀馮唐這句名言,也會明白許多做人的道理。比如說做人一定要講信用,沒有信用的人,走到哪裡都會沒有朋友,一個沒有朋友的人,就往往很難成功。
  • 哈利波特重映~跨越20年,我的貓頭鷹早就來過了
    這一次,不僅僅是當年的哈利波特了,此次來的可是4K修復3D版。圖片素材來自網絡二朋友圈裡、微博上、抖音裡紛紛出現了許多霍格沃茨魔法學校的學生2000 年,哈利波特的書引入國內,賣的比新華字典還多。當時最大的 90 後才讀小學。有人看不懂英文,拿著翻譯器翻完了結局。還有個女孩,從小非逼著她媽給她買個貓頭鷹。它是專門送信的:
  • 《哈利波特與密室》:決定我們成為什麼人的,是選擇,不是能力!
    劇情簡介:《哈利波特與密室》是哈利波特系列的第二部電影,延續了第一部的故事主線。哈利波特結束了自己的假期,即將回到霍格沃茨繼續學習魔法。這時候,一個叫做多比的神經質精靈告訴哈利,不要回到霍格沃茨,因為這樣會使他陷入危險的境地。但是哈利沒有聽從多比的勸告。